新形势下高校教师新媒体素养的评价与提升研究
2017-06-13□刘旺
□刘 旺
[福州大学 福州 350108]
新形势下高校教师新媒体素养的评价与提升研究
□刘 旺
[福州大学 福州 350108]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新媒体素养已成为衡量高校教师综合素质的重要标志。以高校教师新媒体素养为研究对象,从新媒体认知能力、新媒体知识与技能、新媒体应用能力三个维度建立高校教师新媒体素养评价指标体系;然后用层次分析法来确定各指标权重;最后通过问卷调查对高校教师新媒体素养现状进行研究,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研究对提升高校教师新媒体素养及提高教学效果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高校教师;新媒体素养;评价;指标体系;层次分析法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新媒体技术对各行各业的发展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适应信息化的需求,高校教师应具有良好的新媒体素养,熟练运用新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和科研,这样才能使高校教学活动更好地适应社会和时代发展需要。现有研究方法对高校教师新媒体素养评价涉及面小、主客观因素占有比例失衡,本研究拟将层次分析法引入到高校教师新媒体素养评价体系的研究中,通过问卷调查对高校教师新媒体素养现状进行量化分析,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一、高校教师新媒体素养的内涵及评价
(一)新媒体素养的内涵
新媒体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定义最早于1974年由美国新媒体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提出,即“利用大量的新媒体工具及主要新媒体源使问题得到解答的技术和技能”[1];随后不同的学者和组织又对其作出不同的定义和解释,1989年美国图书馆协会(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简称:ALA)将其定义为:能够判断什么时候需要新媒体,并且懂得如何去获取、评价和有效利用所需的新媒体[2];随着媒体化时代的到来,新媒体素养的涵义比以前更加丰富,进一步被界定为:一个人对新媒体技术的知识和方法的掌握、运用以及评价的总体水平[3]。立足现有文献研究[4~6]基础,本研究从四方面定义新媒体素养:(1)对新媒体的识别和理解能力;(2)对新媒体信息的判断和质疑能力;(3)对新媒体的参与和使用能力;(4)对新媒体技术的传播和创造能力。
(二)新媒体素养的评价
2. 新媒体素养评价指标建立。指标体系的建立是衡量高校教师新媒体素养的基础。本研究在对国内外新媒体素养评价标准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对新媒体素养评价建立如表1所示的指标体系。
表1 高校教师新媒体素养评价指标体系
3. 新媒体素养评价指标权重确定。指标权重是影响考核结果的重要因素,权重分配的合理性将直接关系到评估结果的科学性[11]。本研究认为,模糊综合评价法决策结果受主观因素影响较大,BP神经网络法收敛速度减慢,熵权法虽然具有严格的数学意义,但往往会忽视决策者主观意图,为此应将层次分析法引入到各指标权重的研究中。层次分析法(AHP)于20世纪70年代初由美国运筹学家匹茨堡大学教授萨蒂(T.L.Saaty)[9]提出,是一种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层次权重决策分析法,用于解决多目标复杂问题。本研究使用AHP分析法,首先建立层次结构模型;然后请相关专家对评价指标体系各级指标之间的相互重要程度给出判断,在对各指标之间的重要性进行测量时,使用 1~9 的标度打分方法来构造判断矩阵;最后通过求解特征向量获取各级指标权重值(如表1所示),且各判断矩阵都通过了一致性检验。
二、高校教师新媒体素养现状调查及分析
(一)调查问卷设计
在获取各指标权重后,对高校教师新媒体素养现状进行调查。问卷主要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教师的基本情况,主要包括教师年龄、性别等信息;第二部分是高校教师新媒体素养方面问题,题目主要包括上述指标体系相关内容,每个问题都包括A~E共5个选项,选项对应的分数依次为5、4、3、2、1。
(二)问卷数据处理及分析
本研究对全国高校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15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27份,有效回收率为85%。根据每个问题对应权重的不同,计算各被调查对象的总得分,进而对总体得分进行系统统计和深入分析,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1. 样本基本情况统计分析。有效调查的127名教师分布于全国93所高校;女性76人,男性51人,总体上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具体来说,教师学历在硕士及以上的占94.5%以上,这表明高校教师学历结构呈现较高水平;在调查的教师职称中教授占29.9%,副教授占43.3%,这表明高校教师职称层次较高;年龄阶段在35~50岁的教师占81.9%,说明中壮年教师是高校教学中的中坚力量;上课使用新媒体并拥有个人电脑的教师占到98.4%,这说明新媒体技术在高校教学活动中占据重要作用。
2. 新媒体认知能力调查分析。对127份有效问卷新媒体认知能力得分统计分析,得出其在总得分中所占的比重趋势变化情况如图1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高校教师新媒体认知能力得分在总得分中的比重主要集中在10%~15%之间,平均得分比重为12.6%,方差为0.0026。
对于日常工作中出现的非正常结果,学生往往不知道如何判断其原因。例如,很多学生不知道溶血标本对血钾和转氨酶的影响,脂血标本对酶类测定和比浊项目结果的影响。因此面对这些结果时,大多数学生不知所措,不清楚处理程序和步骤。另外,相当一部分学生发现相互矛盾的检验结果的能力明显不足。比如,当微生物检验的药敏报告中出现产ESBLS的细菌对所有头孢类抗生素均敏感的结果时,学生都会熟视无睹。
图1 新媒体认知能力得分占总分比重趋势图
统计结果表明:从认知能力得分方差可以看出,高校教师新媒体认知能力波动很小,总体水平比较稳定;在新媒体意识方面,85.0%的教师具有较强的新媒体意识,他们能够关注日常生活中的新媒体并能将它们很好地应用于教学中,但仅有13.4%的教师对自己所教学科的前沿动态把握清晰,从该层面可以说高校教师的学科新媒体意识有待提高;对新媒体态度调查发现,73.2%的教师认为新媒体素养对自己的个人发展、工作和生活都具有很大的影响;在新媒体伦理道德方面,65.4%的教师很注重新媒体伦理道德,他们认为网上免费的文章和软件等虽可以使用但应注意版权问题,但仅有30.7%的教师较好地了解计算机犯罪及病毒防范等方面的知识,这表明高校教师的网络安全技术和知识有待提高。
3. 新媒体知识与技能的调查与分析。新媒体知识与技能得分在总得分的比重如图2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新媒体知识与技能的得分在总得分中的比重集中于45%~55%,平均比重为49.6%,方差为0.048。
图2 新媒体知识技能得分占总分比重趋势图
统计结果表明:与新媒体认知能力得分方差相比,新媒体知识与技能得分方差波动较大,总体水平不稳定;在新媒体获取方面,52.8%的教师能够熟练地应用新媒体检索工具,46.5%的教师能及时准确地判断新媒体及识别其来源的真伪,但只有13.4%的高校教师能及时发现、捕获教学过程中所需的相关新媒体,这表明高校教师大部分缺乏快速获取新媒体技巧的能力,高校教师新媒体获取能力和技巧有待加强和提高;在新媒体分析与加工方面,55.1%的教师能够利用各种技术对资料收集、加工及整理并生成新知识和新媒体,而只有12.6%的教师能够重新组织、加工、整合新旧新媒体然后提出自己的观点,这表明高校教师对新媒体分析和加工能力有待提高。
4. 新媒体应用能力的调查与分析。通过对新媒体应用能力得分统计分析得出其在总得分中所占的比重趋势变化情况如图3所示。从图中可知新媒体利用能力得分比重集中于17%~27%之间,平均比重为24.4%,方差为0.018。
图3 新媒体应用能力得分占总分比重趋势图
统计结果表明:新媒体应用能力方差介于新媒体认知能力和新媒体知识与技能方差之间;在新媒体交流方面,有52.0%的教师能够有效利用QQ、微信、微博、论坛等通讯工具和网络平台,很好地与学生、家长、其他教师等进行交流,16.5%的教师可以跨越各种资源、文化障碍等分享不同文化和学科的内涵,这表明高校教师可以很好地利用新媒体工具与外界进行交流和沟通;在利用新媒体解决问题的调查中,40.2%的教师能很好地利用新媒体平台和机会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24.4%的教师可以利用新媒体解决复杂教学问题,18.9%的教师可以利用新媒体解决科研中的难题,这说明高校教师利用新媒体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
三、对策及建议
通过上述内容的研究,提升高校教师新媒体素养,需要从学校和教师两个维度付诸努力。
(一)加强高校教师新媒体意识的培养
提高高校教师新媒体意识,应加强高校教师对新媒体的重视程度和敏感程度。从学校维度来说,高校应站在与时俱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高度,注重对教师网络应用技能及计算机应用知识的测评,从而加强高校教师对新媒体的重视程度;从教师维度来看,教师应有不进则退、小进亦退的危机感,自觉加强将新媒体技术应用于教学的意识,注重查询方法、方式和新媒体的积累,以提高对新媒体的敏感度。
(二)推进高校教师新媒体素养的培训
高校教师专业有别,教师掌握新媒体的能力参差不齐。即使部分教师可以顺利利用新媒体开展教学,但也存在不够专业、不够科学等问题。因此高校教师如何从浩如烟海的媒介信息中有效甄别和筛选教育资料,如何利用新媒体组织课堂、实施教育,如何组织学生讨论,如何处理不同学生对同一媒体信息的不同解读,如何处理学生的反馈信息等,这些问题的解决都需要教师对新媒体高度熟悉,因此唯有对高校教师进行上述培训,提高新媒介素养才有保障[12]。
(三)增进高校教师新媒体教学的能力
应用新媒体开展教学的能力是在具有较高媒介素养的基础上,对高校教师提出的更为具体要求。随着4G时代手机媒介的普遍应用,高校教师信息观念、信息意识以及信息的选择、存储、加工、利用等能力都需要进一步加强[12]。只有应用新媒体、新技术的能力更加娴熟,将媒介素养与课堂教学活动相结合,教师才能更好地对传统教学进行补充,满足不同学生的合理诉求,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四)开展高校新媒体“数字化”建设
由于“数字化校园”“数字化图书馆”是构建新媒体资源环境的基础设施,因此建设高效能的“数字化校园”“数字化图书馆”是增强高校教师新媒体素养的基础保障。而在新媒体查询过程中,教师经常会遇到如何获取新媒体、如何进行有效查询、如何判断新媒体来源可靠性等问题。为有效解决这些问题,高校应定时开展“数字化培训”,加强对检索方法、搜索引擎使用、新媒体存储与利用、新媒体分析及理解技巧等相关知识的学习,进而有力提高教师的新媒体素养水平。
(五)完善高校新媒体制度和激励政策
要使高校教师新媒体素养进一步提高,就必须加以鼓励与引导,制定相关的制度和政策。高校应建立有效的考核评价机制、管理规章制度和激励制度并切实执行。特别是应当把高校教师新媒体素养水平与培训进修、工资、评优、奖金、岗位聘任、职称评定等挂钩,力求充分调动教师积极性,以促使高校教师新媒体素养的提高。
四、结语
本研究在对高校教师新媒体素养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建立对高校教师新媒体素养评价指标体系,并用层次分析法来获取各指标权重的值,最后通过调查问卷对高校教师新媒体素养现状进行研究。
研究发现:(1)高校教师对新媒体的认知能力较强,大多教师具有较强的新媒体意识,能够认识到新媒体的重要性并具有一定的新媒体伦理道德;(2)高校教师获取新媒体的能力较强,但对新媒体分析和加工能力有待提高;(3)高校教师应用新媒体交流水平较高,但利用新媒体来解决生活、教学、科研问题的能力有待加强。
本研究提出了一些建设性意见,同时还存在一些不足:在指标体系的构建中,没有考虑新媒体信息的判断和质疑能力,而这些又会对高校教师新媒体素养的评价产生一定影响;层次分析法依托相关专家对各级指标之间的相互重要程度给出判断,这样存在较大的主观性。这需要在以后的研究中从更多的角度,选取新媒体素养评价因素,完善对各指标权重确定方法,以对高校教师新媒体素养评价和提升提供借鉴和指导,进而推动高校教学发展、改革教学模式、提升教学效果。
[1] ZURKOWSKI P G. The information service environment relationships and priorities[S]. US National Commission on Libraries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1974.
[2] BONHAM P. A critical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 Journal of WOC, 2001, 28(3):141-149.
[3] 李艺, 钟柏昌. 新媒体素养详解[J]. 课程•教材•教法, 2003(10): 25-28.
[4] 焦道利, 马永峰. 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教师新媒体素养现状调查研究[J]. 电化教育研究, 2014(9): 39-42.
[5] 矫菲. 新媒体视域中青少年媒介素养研究[D].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 2008.
[6] 陆恩. 高职语言文化类专业教师新媒体素养调查[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 2012(2): 63-66.
[7] 李爱武, 柳晓春. 国内外新媒体素质教育[J]. 高校图书馆工作, 2002(4): 1-5.
[8] 刘美桃. 信息素质定义的发展与评价标准[J]. 高校图书馆工作, 2003(1): 18-19.
[9] 陈文勇, 杨晓光. 国外信息素养的定义和信息素养标准研究成果概述[J]. 图书情报工作, 2000(2): 19-20.
[10] 曾晓牧, 孙平. 北京地区高校新媒体素质能力指标体系研究[J]. 大学图书馆学报, 2006(3): 64-67.
[11] 韩冰, 刘义军, 陈汶滨. 基于云模型的指标权重获取方法[J]. 软件导刊, 2006(3): 64-67.
[12] 李娟.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教师教学改革初探[J]. 求实, 2014(S1): 232-234.
Research on the Evaluation and Promotion of New Media Literacy of College Teachers in New Situation
LIU Wang
(Fuzhou University Fuzhou 350108 China)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new media technology, new media literacy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factor to measure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college teachers. This thesis takes new media literacy of the teacher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s the research object, establishes new media literacy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consisting of new media cognitive ability, new media knowledge and skills, and new media application ability, and determines the weight of each index through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Then the thesis studies the status-quo of the new media literacy of college teachers with questionnaire method, and puts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to solve the existing problems. The research is of certain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promoting the new media literacy of teachers and improving the teaching effect.
university teachers; new media literacy;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G64
A
10.14071/j.1008-8105(2017)03-0104-05
编 辑 张莉
2015–12–23
福州大学教育管理研究专项基金(15skz29).
刘旺(1971– )男,福州大学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