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外语小论文谋篇推进机制例解

2017-06-13黄忠廉

关键词:变通论文文章

黄忠廉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翻译学研究中心,广东广州 510420)

外语小论文谋篇推进机制例解

黄忠廉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翻译学研究中心,广东广州 510420)

3 000字以下小论文的谋篇方式之一是文章推进过程的策划方法。本文以读《光明日报》文章产生选题《文化输出需大力提倡变译》为例,谈翻译类小论文的推进过程,将立题、抓点、构架、成形、改定成活的推进过程一一展示出来,同时呈现了读书解构、批判性思考与重构撰文的机制。

小论文;谋篇;推进机制

外语界接受科研训练晚于文史哲各科,外语专业学生涉足科研比文史哲至少要晚2 - 3年,孙有中认为,“学术素养一直是我国外语专业学生甚至是大学外语教师的一个短板”[1],不仅大论文写作能力不强,连小论文写作也缺乏训练。所以,学术写作,尤其是小论文写作是外语教育必经或必补的一课。所谓小论文,一般指3 000字以下的短篇论文,以尺幅秀千里,以少许胜多数。从篇章结构来看,小论文一般结构简单,多数只有标题和正文,很少用副标题,正文不长时一般只分段,不分小节;较长时可用“一、二、三”等将文章分块,注释一般用文中夹注或文末尾注。

构建文章的骨架,将论文各部分恰当地组成有机体,以表达某个完整的主旨,即为谋篇。小论文的谋篇方式主要讨论为文标题的方式、文章推进的过程和正文篇章结构的策划方法。谋篇的常规方法,如层次与段落、衔接与连贯、开头与结尾等,在此不必赘言,可由一般性外语与汉语写作训练。本文基于翻译学论文《文化输出需大力提倡变译》,以读报产生选题为例谈小论文形成的推进过程。本文从选题到投稿到见报一共5天,文章很短,当时的写作过程历历在目,现将立题-抓点-构架-成形-改定成活的推进过程一一展示出来,例解小论文产生的机制。

一、读书选题与立题

读书,最诱人的是读出“私”想,不当两脚书橱。在此,“私”想有二:读入别人的,读出自己的;先是我注六经,后是六经注我。读,旨在悟别人如何思考、如何感受。读他人思考所得,免了事事亲见亲为,是一大赚的愉悦过程。读到充满独家感受的私想,即可体验到心灵的契合与精神的荡涤,才可享受阅读的愉悦。尼采因读了叔本华而提出自己的哲学理念,钱钟书也因为读出私想才成就煌煌巨著《管锥编》。人们交流的是各自的私想,思想性不强,便无交流的必要;不是独家的私货,不足以丰富彼此的人生感悟。

从读书中可以选题,进而立题。立题,包括确立选题论题和文章的题目。选题的来源有许多种,读书读报是其一种。读书可以获得人类知识的积累,读报可以捕捉到最新的思考和最新的信息,捕捉到选题;有了选题,也就有了主题。

本文选题来源是典型的读报生题、有感而发。2009年12月31日《光明日报》“光明时评”栏刊出了孙明泉所撰《用外国人听得懂的语言推介中国》一文①参见:孙明泉. 用外国人听得懂的语言推介中国[N]. 光明日报,2009-12-31(03).,当时读了觉得写得不过瘾,没把问题说得更明晰,渐生不满足感,诱发新“私”想,阅读成悦读,则更上了一层楼。

用外国人听得懂的语言推介中国

(1)即将过去的2009年是值得中国人自豪的年份。在这一年里,中国经济成功应对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和挑战,由此,“中国奇迹”也激发了西方人探秘中国的热情。日前,在一次关于中国经济发展的国际研讨会后,一位粗通中国话的外国友人,对笔者说他对中国近些年的持续增长很感兴趣,但看了许多总结性文章,听了许多学者的发言后,依旧“云里雾里”,[务虚与务实。]他希望能推荐一些材料给他,同时也盼望中国学者多写些专门给“老外”看的介绍文章。

(2)应当说,一个时期以来,国内报刊上关于“中国奇迹”、“中国模式”、“中国道路”的深度解读和理论阐述并不鲜见,但我们不得不承认,那些文章多是写给国人看的,“众所周知”的事实省略得太多,必要的背景交代相对缺乏,“老外”看不明白自在情理之中。[对内与对外。]但要让更多的西方人理解中国、支持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努力,就有必要用世界同行听得懂的语言进行交流,就有必要用外国人习惯的表述方式来进行解读。

(3)用外国人读得懂的语言介绍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介绍中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成功举措,介绍“中国奇迹”的丰富内涵,并不是简单地有英文译文就行,[全译与变译。]而是要充分考虑到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充分照顾他们的阅读偏好。应当看到,汉字文明与以古希腊、古罗马文明为代表的西方字母文明有很大的不同。此外,在论证和表述上,我们可能更多地强调说理和辩论,某些必要的语句成分或事实背景常常被省略,而西方人更多地强调逻辑推理的完整以及事实检验,强调用数据说话。如不能充分顾及这些差别,就很可能让人家读不明白或产生误解。[原作中心与读者中心。]

(4)用外国人听得懂的语言和乐于接受的叙述方式介绍我们的主张、观点、成就和经验,还包括要尽量减少意识形态色彩浓厚的词语,[战略与战术,全译是怎么说怎么译,说什么译什么;变译是需要什么译什么,喜欢什么译什么,爱什么样就译什么样。]多一些“民间色彩”的叙事方式。中央党校原副校长李君如教授在美国某大学讲学时,曾被问及如何看待毛泽东主席。李教授不是说毛泽东是一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而是说:“第一,毛先生是民族英雄。自1840年以来,中华民族蒙受了亡国灭种的灾难和耻辱,是毛先生把这个民族从灾难和耻辱中解救出来的。他因而不仅属于中国共产党,也属于中华民族。第二,毛先生是思想家,他倡导的‘为人民服务’和‘实事求是’两大思想,是做人做事的道理,什么时候都有用,是永存的。第三,毛先生是才子。中国人重才,毛先生的文采,包括他那豪放的诗词、飘逸的书法,中国人特别佩服”。李教授的这一解读别具一格,听者无不拍手叫好,即使那些有不同意识形态的人也欣然接受。[八种变通策略,十二种变译方式。国内已有

的研究与实际,应该提倡。]我想,这可以给我们诸多启迪①例中段序、下划线与夹注为笔者所加,夹注文字为读报时的眉批。。

文中所论正与笔者多年研究和思考的变译问题密切相关,“用外国人听得懂的语言”到底是什么?国人都在这么说,翻译专业领域应该怎么说?不就是世纪之交笔者所提倡的“变译”吗?于是确立了“外宣值得大力提倡‘变译’”这一小课题,算是初步立题,这是本人的一孔之见,也是论文的精髓。

二、批判性思考与“私”想的产生

读书之后,深化文章还得思考。多学科思考,全方位思考,关键是找到已知与未知之间的关联,发现新的逻辑关系;把知识由一堆梳理为一串,把知识由点延展成线,再由线扩展为面,最后由面伸展为体,点线面体的升级换代,会激发自己的灵感——私想的火花。若能总结得高于作者,带有一点私意或诗意,岂不又是一大愉悦?

读书时,不妨先抓住其观点,即抓文章的几个基本要点。

如果说立题是在观察思考时炼题的过程,那么抓点实质上是解题的过程,二者互为辩证关系。题目多为短语,其中词与词的关系总是上管下,上罩下,下承上[2]。连最常见的二字,也是一罩一承,若顺逆两相看,或许能看透。比如,若写题为“东方文学大师——泰戈尔”的文章,即可明白文章要写的点。

启下:东边的方位,东方的文学,文学的大师,大师叫泰戈尔。

承上:泰戈尔是大师,大师是文学的,文学是东方的,方位是东边的。

双向解题,十分有趣:顺着看,词词启下,下边承着上边。逆着读,词词相背,意思全变。各词之间上罩下,往下递罩。泰戈尔是最下的基础,往上级级承受。如此剥丝抽茧,不只是玩文字游戏,而是炼就从事实中提出要点,再由要点提炼出题目。有了题,反向操作,删除最基本的要点(如“东方”),可得真正的写作要点:

第1点:人物简介+艺术成就;

第2点:大师(戏剧、小说、歌曲、音乐、绘画);

第3点:文学大师(创作特色+诗歌成就+获诺奖);

第4点:单谈诗,过渡到诗歌选录。

从他人思想到自己思想的过程是原作催生自己创作的融合与升华的过程:原作内容欠缺或有误,新作补充、订正;原作涉及的事实,新作从新角度研究;原作提出理论,新作结合具体事实拓宽出新;原作的句群提炼为新作的小句,以浓缩或精华的方式化为己有,力争表达更优,等等。新思想的产生是酝酿与提炼的结果。

无论独自创作,还是读人文章写己文章,都需从所察所读对象中总结出观点,理顺他人或自己的思路,以若干观点为抓手列提纲,确立自己文章的写作要点。此时各要点间可能有清晰的逻辑,也可能暂无体系,但各点凸显出来,有待列纲时调整。

就拿上例来说,在布局自己的文章之前,得读透原作,即以原文为参照系,从中读出自己的思想,抓住原作的不足,因此笔者从原作各部分的阅读中做出总结,把原作当靶子,找到参照系,原作中下划线是笔者所针对的内容,注释则是笔者的所思所想。这样,既理出原作的要点,也有针对性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列为表1,更为显豁。

表1 原作内容与所提炼的要点对照

要出私想,则需要批评意识和对话意识,至少可以激活一方,甚至双方。反复读,实际也是反复批评吸收的过程,批评也要独辟蹊径。由表1可知,面对原作A,不妨入乎其中,身处其内,更深地体悟,思想开始带有自己的体温,感知趋深,私想的积累渐多,方能出乎其外,形成己文B的特色和优势就更大。面对原作A,读者可有自己的视角与看法,可产生观点。这样,敏于寻常,而得非常,于熟出生,于陈出新,于枯木爆新芽,对万事万物就能有新的感悟、新的发现。看出新意,引出私意,读书能私入其内,融入自我,仿佛登山而情满于山,观水而意蕴于水。烛照出心灵的与众不同,那才是别开生面的自我,读书应境添意的愉悦油然而生。

表1所炼出的各要点,来自原作,更是融入了自己的思考,是向自己小论文延伸的桥梁。抓住了原作的要点及不足之处,可针对性地凝炼自己文章的中心主旨。根据主题布局谋篇,解决好主题与文章结构的关系,文章框架即可立起来了。

三、创作“私”想体系的形成

读书,以人丰己,产生了一点自发性思想,再拉大距离,会经历渐行渐远、由小到大、聚少成多的过程。读完原作A,A或含A的公有知识成为思考者的背景,而私想越来越升为前景,从隐性走向显性,成为思想的主体,成为思考者意欲彰显的对象。此时此刻,新作B已瓜熟蒂落,由尖尖小荷长成出水芙蓉。

要形成私想体系,下笔前对如何围绕文章主旨进行整体规划,也就是谋篇。然后要考虑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即要理清文章的结构,这是布局。谋篇布局,即是列提纲。列纲,即列出自己创作的纲目。提纲是论文的框架或轮廓,写作的初步设想,先后写什么,重点主次是什么,多用简单的句子甚至是词组加以提示,论点与材料编成序号,充盈其间。

科研不论大小,立题与抓点之后至关重要的就是“炼”纲了。动笔写正文之前,应列出总体的写作提纲,明确全文的逻辑顺序,考虑分几段,确定每段的中心。写作时,以纲为先导,下笔的每个文字都必须绕纲展开,力求不写虚字。上一节列出了各要点,但列点的思路仍是依原作顺序而行,下一步则要据点推进小论文的提纲。笔者所列提纲见表2,但有所变通,比如原文1 - 4段合并提凝出新的第1段,新作又增加了段5,以与文首呼应。

表2 新作纲目与细化的内容对照

四、独创之作的成形与成活

思想是已获知识与个性体悟、感性认识的理论化和系统化表达,不再是零星火花,而是火花汇聚而成的火炬,汇聚的工具是逻辑思维,即用句群展开推理,理清私想的结构与步骤;用句子表达判断,陈述私想的核心内容;用词语确立概念,凝聚私想的精髓。经过逻辑思维,可以聚焦导出思想。

如前所述,文章的框架既出,文章就撑起了骨架,只有充以血肉(即具体材料和观点),再通过论证组织好框架关系,文章才能丰满起来,呈现基本的形态。精炼的内容离不开明朗的形式,形式与内容是相辅相成的。好的形式和行文逻辑有利于思想的畅通。

新作按照前述纲目,对变通进行语文释义,将其引入翻译具体化,再给变译下定义,介绍其特点,揭示十二种变译方法的内涵;前后再缀联,最终成文。

随着全文的展开,越来越深入细化,觉得所拟题目中的“外宣变译”太专太窄,不大气,于是改为“文化输出需大力提倡变译”,正与国策相适应。整个小论文由原作起手,由宽到窄,由虚到实,由粗到细,由文内到文外,将变译拓开说,回应论题,最后点题。(见表2)

文章成形了,但是否成活,还需经过修改定稿,直到发表。改定,既包括作者自修改,更包括编辑的修改定稿。新作整篇小论文从结构到文字,3天内改了5稿。文不厌改,改得不能再改后就发给《光明日报》“光明时评”栏,经编辑周龙斧正,1月5日见报①参见:黄忠廉. 文化输出需大力提倡变译[N]. 光明日报,2010-01-05(02).。为节省篇幅,将笔者改定稿与编辑的修改稿合二为一,转引于下,其中编辑的修改很有品味的价值。

文化输出需大力提倡变译

(1)光明时评2009年12月31日发表孙明泉的文章[孙明泉在本报2009年12月31日撰文],主张对外宣传要“用外国人听得懂的语言推介中国”。文中说,国外朋友认为中国有些文章云障雾罩,表明我们务虚的文章不能满足国外务实的读者;[中国的对外翻译硬塞给外国读者不必要的意识形态和文化,缺失该补充的背景,导致传播不畅,表明对]同一信息国内外读者的需求不同,内外有别。对外翻译或介绍,是以汉语文本为中心,还是以国外读者为中心?面对汉语文本,采用全译,还是变通式翻译?依孙先生之见,后者居上。而解决的方案他已涉及,但有待明晰。

(2)孙先生所说的“简单英译”即全译未能尽其效用,关键在于它遵循了“原文怎么说就怎么译,说什么就译什么”的原则;而变通式翻译即“变译”则是遵循“国外需要什么就译什么,喜欢什么就译什么,爱什么样就译成什么样”的原则。对外宣传乃至文化输出,不仅涉及用西方人听得懂的语言,更涉及整个文化输出的战略与战术。文化输出的总战略是多快好省有的放矢地宣传中国,战术上则要采取八大变通策略和[运用十二种变译]方法。

(3)对外宣传,大而言之,文化输出,都得具备变通意识。古人云“变则通,通则久。”[变通,指“处理事情时,对规定等酌情作非原则性的变动”(《现代汉语规范词典》2004版)。《辞海》解释为“灵活运用,不拘常规”;《易•系辞下》解释更深刻。]“变通者,趣时者也”。趣时,即趋时。变通,并非彻底地改变原有事物,而是在不改变其根本属性的基础上的变更,且要考虑具体的情况。翻译的变通,是为了满足特定条件下特定读者的特殊需求而对原作施以较大的灵活变动的行为,包括增、减、编、述、缩、并、改、仿等八种变通策略。

(4)将变通策略用于翻译活动,则产生新的翻译类型——变译,即根据特定条件下特定读者的特殊需求采用变通手段摄取原作有关信息的翻译活动。变译的最大特点是有意改变原作内容和形式,以满足特定的需求;由八大变通策略可生成十二种变译方法:摘译,即选取原文主要内容或译文读者感兴趣的部分内容进行翻译,如专挑《西游记》中与孙悟空密切相关的章节英译成《猴王》;编译,即对原作加工整理再翻译,如《人民画报》各语种版对汉语原文根据译入国的需要所进行的加工;译述,即转述原作主要内容或部分内容,如中央台被访者大说一通,外文字幕才译出几句;缩译,即浓缩原作重要或主要的内容,如世纪之交50集电视连续剧《太平天国》在向海外发行时,被压缩成16集;另外还有综述,述评、译评、译写、改译、阐译、仿作等。[综述,即对某专题众多外文文献的综合叙述,如国外各报对中国大事件的综合报道;述评,即对众多原文文献综述与评价,如国外媒体对中国时事述评;译评,即翻译之后再评其内容,如中国典籍英译与评论的结合;译写,即翻译原作全部、部分或主要内容并添加写作,如变译大师严复在《天演论》中加写了近三分之一的内容;改译,即改变原作形式或部分内容乃至风格;阐译,即在译文中对原作内容直接加以阐释并使之浑然融合,如延安时期的英文广播对“三三制”进行的一番解释;仿作,即仿照原作的内容或形式进行译语创作的行为。]

(5)以往,[曾几何时,中央有关领导批评]我国对外宣传翻译尽职不够,[主要是指]未能根据对象国的需求进行翻译,说到底是变译技能不高,变译意识不强,死守了传统的全译之法。而变译是历史上不断实践、不曾为人所关注而在当下值得大力提倡的一类翻译方法,是任何一个对外翻译者应考虑的策略。[何为变译、如何变译、为何变译、变译为何,国内都做过专门研究,已有《翻译变体研究》《变译理论》《科学翻译学》等专书,不妨看看①文中段序为笔者所加,下划线为编辑所加内容,方括号内为编辑所删内容。。]

段1段首改得更鲜明,直接点明栏目、作者和文章;段中所删并非原文所涉,宜删,更宜放在后文去说!段2末尾去掉“运用十二种变译”,因为具体变译方法第4段才论及,在此提及尚嫌过早。段3对“变通”的引证适于学术期刊论文而不适于报纸文章,宜删。段4末尾将其他几种变译方法舍去,一是篇幅不许,二是不必详列,因为不为一般读者所知,而摘译、编译、译述、缩译等变译方法读者较熟悉,经此一改,变译方法就显得既全面又简明。段5段首不必点明领导人,泛泛而提较合适,可见撰文要有政治意识;最后几句话为蛇足,有点自诩味道,删除之后,文章卒章显态,反倒掷地有声,点明主题。由此可见编辑之功!反复揣摩编辑的修改,受益良多。

五、结 语

小论文是大论文的前提,写小论文是学术研究保鲜的必要手段,也是构成大论文、撰写硕博士论文甚至是学术专著的基础。小论文的灵魂是思想,而思想贫瘠是文章的一大通病。从他人著述获得启迪成就自己文章,又是学术训练之初乃至一生常练常新的历程。为此,可深入阅读原作A,予以解构,记下A的精华,吸收别人的私想,进而立题。接着对原作A进行批判性思考,有的放矢,进而抓住原文的要点,渗入自己思想的元素B,不断地成形,形成A主B次的融合体。继而结合自己的思想构建新的文章框架,推出新作B,形成新思想,产生“私”想,它不仅与A不同,更与众不同,蔚然成为新的理性认识。此时的私想,相对于A,甚至是AB,已完成两次飞跃,全然是一种超胜!

[1] 孙有中. 为了缺席的思辨(代序)[C] // 黄忠廉. 外语小科研入门.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2.

[2] 启功. 汉语现象论丛[M]. 香港: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1991:42-43.

Exemplified Explanation for Textual Organizing Mechanism of Academic Papers on Foreign Language Studies

HUANG Zhonglian
(Center for Translation Studies,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oreign Studies, Guangzhou, China 510420)

The textual organizing mechanism for academic papers within 3000 words is one of the many strategies for planning academic writings. With the author’s own experience of readingGuangming Dailyand gaining inspiration for the textual organization of a new article entitledCultural Exportation Needs to Advocate Translation Variationas an example, the study has demonstrated the process of planning and writing an academic paper by explaining in great detail how to find a research subject, establish focal points, plan textual structure, draft and revise the paper. The method for reading and deconstructing an academic writing, as well as the critical thinking and reconstructing for a new piece is presented at the same time.

Academic Paper; Textual Organization; Planning Mechanism

H319

A

1674-3555(2017)03-0056-07

10.3875/j.issn.1674-3555.2017.03.009 本文的PDF文件可以从xuebao.wzu.edu.cn获得

(编辑:付昌玲)

2016-09-10

黄忠廉(1965- ),男,湖北兴山人,教授,博士,研究方向:翻译学

猜你喜欢

变通论文文章
透析经典模型 灵活拓展变通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数学变通
刻舟求剑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做好深化国企改革大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