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赣州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方向

2017-06-13

江西农业学报 2017年5期
关键词:赣州市农业产业全市

尹 旭

(江西省赣州市农业技术推广站,江西 赣州 341000)

浅析赣州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方向

尹 旭

(江西省赣州市农业技术推广站,江西 赣州 341000)

采用时间序列分析法,梳理了赣州市1980~2014年农业产业结构演变历史,分析了不同阶段农业产业调整的原因,揭示其变迁的规律,最后提出了赣州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原因;方向

我国的农业经济增长不仅受生产要素投入、技术发展和制度改革的影响[1-3],还受农业产业结构的影响[4-5]。合理的农业结构既能促进农业经济的增长,还能有效增加农民收入[6-8]。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我国农村经济体制的变化,农业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我国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农业经济增长迅速,农民增收显著[9]。

然而,进入21世纪以来,一方面,受农业资源日益稀缺以及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我国农业经济增长速度明显放缓,同时由于农业技术水平在短时间内很难得到较大提高,结构调整成为当前促进农业经济持续增长的可行路径[10]。另一方面,经济的高速发展在满足人们物质生活需求,也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由以往单纯的“吃饱”转变成如今的“吃好”,由身体享受转变为精神享受,由考虑当下利益转向考虑将来及子孙后代的利益等[11-12],这些改变将促使我国农业结构发生相应的转变。

赣州市作为江西省最大的地级市,同时也是农业大市,农业一直是赣州市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受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工业“三废”等不当排放的影响,赣州市农业生态环境急剧恶化[13],严重拖慢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步伐。因此,赣州市有必要开展一场领域更广、层次更深、内涵更丰富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这是相关政府部门和广大民众都急切期待的[14-15]。本文通过整理1980~2014年这35年赣州市的农业相关数据,分析了不同阶段农业产业调整的原因,最后提出了赣州市农业结构调整的方向。

1 研究区概况

赣州市位于江西省南部,赣江上游,地处N24°29′~27°09′、E113°54′~116°38′,与广东、福建以及湖南接壤,人口945.00万,面积39379.60 km2,是江西省人口最多、面积最大的地级市。境内以山地、丘陵为主,占总面积的80.98%。四周山峦重叠、丘陵起伏,地势周高中低,南高北低,群山环绕,断陷盆地贯穿其中;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年均气温18.8 ℃,年均降雨量1573.6 mm,降雨主要集中在4~6月。2014年,全市农业总产值457.54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1843.59亿元的24.82%,全市耕地面积30.60万hm2,人均耕地0.033 hm2,是典型的人多地少的农业大市。

2 赣州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演变历史及特点

从农业产业结构内部构成来看,1980~2014年,赣州市农业产业结构出现了4次比较明显的改变(图1、图2)[16]。

2.1 1980年~20世纪80年代末

这一阶段农业结构调整的特点:单纯种粮的经营方式逐渐改变,多种经营方式开始凸显。具体表现为:种植业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1980年的74.64%下降至1989年的54.03%,年均下降2.06个百分点,牧业由16.24%上升至32.96%,渔业由1.35%上涨至4.08%,年平均分别增长1.67和0.27个百分点,林业经过短期的上升后出现回落,较上一年下降了1.01个百分点。同期,种植业中特别是粮食作物种植面积比重下降了13.14个百分点,而经济及其它作物的种植面积比重大幅提高了7.57个百分点。

图1 1980~2014年赣州市农林牧渔总产值构成情况

图2 1980~2014年赣州市种植结构变化情况

2.2 1990~1994年

这一时期种植业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大幅下降,1990~1994年间下降了16.56个百分点,并于1994年首次被牧业反超。同期,牧业大幅上升,1990~1994年间上升了17.74个百分点,并于1994年(44.39%)历史首次超越农业(43.34%)。林业在不断波动,前期上涨了3.86个百分点,后期又下降了5.36个百分点。而渔业则保持缓步上升势头,由1990年的3.73%上升至1994年的5.08%,增长了1.35个百分点。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继续下降,由1990年的65.83%下降至1994年的60.73%,而其它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比重继续上升,由32.91%上升至39.27%。

2.3 1995~2003年

在这期间,种植业在1995年回升至50.74%,随后又缓步下降,至2003年的42.58%,年均下降了1.02个百分点。牧业在1995年陡降至37.33%,随后处于徘徊状态。同期,林业也处于徘徊状态。渔业则继续缓步上升,由1995年的6.36%,上升至2003年的12.01%,年均增长了0.71个百分点。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继续下降,由1995年的59.49%下降至2003年的57.81%,而其它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比重继续上升,由40.51%上升至42.19%。

2.4 2004年至今

这段时期种植业略微缓步提升,由2004年的43.34%提高至2014年47.28%,年均增长了0.39个百分点。牧业则缓步下降,由2004年的37.67%下降至2014年的32.90%,年均下降了0.48个百分点。同期,林业和渔业处于徘徊状态。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在2004年迅猛回升,上升至67.77%,较上年回升了9.96个百分点,上升幅度为17.23%,随后至今处于徘徊状态;而经济及其它作物种植面积则从2004年陡降至32.23%,较2003年下降了9.96个百分点,下降幅度23.61%,随后至今处于徘徊状态。

从赣州市农业总产值构成来看,种植业自20世纪80年代大幅度下降后,近年来出现了相对稳定的态势;而林业比重逐渐下降,后来一直保持相对稳定状态;牧业和渔业比重都是先上升,后保持相对稳定状态;农林牧渔服务业作为新兴行业在农业总产值中占据了较为重要的地位。

3 赣州市农业产业结构演变的原因

3.1 第1次调整原因:政策的支持和鼓励

自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来,我国农村经济体制发生了重大变化,由以前的生产队体制转变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转变打破了束缚在农业身上的枷锁,改变了赣州市广大农民以往的思想观念,激发了赣州市广大农民农业生产的积极性,盘活了全市的农业生产资源,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增加了农产品的产量。

3.2 第2次调整原因:市场需求变化

进入20世纪90年代,我国粮食连续大丰收,“粮食卖不出去”、“库存太多”、“价格低迷”等问题严重,在此情况下,积极开展牧业、渔业等价格高、市场需求量大的农产品生产成为必然。在此期间,赣州市传统粮食作物在农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逐渐下滑,其它经济作物所占的比例大幅度提高,这说明农业结构对市场需求的响应越来越敏感。

3.3 第3次调整原因:市场需求变化及农业技术发展共同推动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一方面,随着社会经济地快速发展,赣州市城镇和农村居民收入迅速上升,人们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改善,人们的消费行为、消费观念和消费结构发生较大变化,不管是城镇居民还是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持续下降(图3)。另一方面,农业科学技术发展突飞猛进,各项新技术、新设备、新品种的使用和推广也给农产品的产量、成本、质量、生产效率等带来重大影响。

图3 1980~2014年赣州市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变化情况

3.4 第4次调整原因:多因素共同影响

(1)世界各国政府开始高度重视全球气候变化给人类活动带来的影响,多次召开多国气候会议,并结合自身经济发展情况制定了减少碳排放的目标。为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会议上,我国宣布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为了完成这个目标,农业领域正开展一场节能减排运动。

(2)赣州市始终坚持农业基础地位不动摇,坚定不移地推进农业现代化,紧抓赣南苏区振兴发展重大历史机遇,坚决贯彻落实中央“三农”工作总体部署和农业工作要求,同时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认真落实江西省委“建设现代农业强省、实现农业绿色崛起”的目标,围绕“转方式、调结构”,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大力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全力打好六大攻坚战,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3)不断动荡的农产品市场、各种新技术在农业中的广泛应用等多因素共同作用,在赣州全市范围内形成了以政府为主体、从上而下的农业结构调整。

4 赣州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

综上所述,1980年以来,赣州市农业产业结构经过4个阶段的结构调整,在耕地资源不断减少、农地资源不断被挤占的情况下,1980~2014年,全市人均耕地面积(按常住人口计算)由546.47 m2减少到346.79 m2,而农业生产总值从8.12亿元增长到460.79亿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111.16元增加到6949.00元。但是,从第4阶段调整原因来看,赣州市农业产业结构正在经历着新一轮调整的可能,综合考虑目前赣州市农业产业面临的种种压力和挑战,笔者认为农业结构调整应在稳定粮食生产、保障粮食安全的前提下,主攻特色农业和高效农业,使赣州市农业“产品结构”、“生产区域结构”、“产业结构”向深层次发展和延伸。

4.1 稳定粮食生产、保障粮食安全

粮食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发展其它专业化生产的必要前提,更是调整农业内部结构最重要的物质保证。没有粮食作基础,产业结构的调整就难于落到实处,从而导致粮食供求矛盾突出,整个农业包括农林牧渔的协调和全面发展就无法实现。因此赣州市应严格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保证全市全年粮食产量280万t的要求,坚持粮食生产不放松,认真落实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和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贯彻执行耕地地力保护补贴、粮食适度规模经营补贴、农机购置补贴、最低收购价等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同时可通过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提高成果转化,加强土地流转,提升耕地质量等措施,进一步稳定全市粮食产量,保障粮食安全。

4.1.1 推广新技术、新品种 推广新技术、新品种的应用是提高粮食生产的有效途径。进入新时期以来,赣州市“荒田、闲田”逐渐增多,务农人员大幅减少,这严重影响了全市的粮食生产。而推广新技术、新品种,对“提高单产、增加总产、改善粮食质量”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首先要充分利用赣州市优越的自然资源条件,在全市范围内继续发展双季稻,扩大其播种面积;其次大力选育、推广高档优质中晚稻品种。通过全省重点打造的4个粮食生产大县(宁都、于都、信丰、兴国)探索推广“早籼+晚梗”种植模式,在山区县(上犹、崇义等)继续推广“一季稻+再生稻”相结合的种植方式,加大8个主要粮食主产区(瑞金、于都、宁都、兴国、信丰、会昌、南康、赣县)“双季双机插”、“双季双抛秧”、“三控”等技术的推广和使用。

4.1.2 提高成果转化 提升成果的转化应用是稳定粮食生产的重要支撑。由于农户经营规模小、农民科学文化素质低和农业风险大等因素,造成赣州市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好的科技成果得不到大范围推广应用,阻碍了全市的粮食生产。因此,赣州市应加大赣南日报、赣州电视台等媒体的宣传力度,宣传好的成果,如宁都作为赣州市唯一入选的江西省示范项目县,开展了包括:四控一减、双季晚粳、新品种展示、测土配方施肥等多项技术的试验和示范,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另外,出台相关优惠政策引进专业人才,组织农技人员为农民培训、讲解。由县到市,由点及面,全面加速成果的转化,推动全市的粮食生产。

4.1.3 加强土地流转 推进土地流转是盘活粮食生产的内生动力。赣州市大部分地区位于山区丘陵,田块小且较为分散,粮食生产基本上分户经营,规模化组织程度非常低。以种粮大户为例,2014年全市耕种6.66 hm2以上的种粮大户仅为124户,不及吉泰盆地和赣抚平原地区的一个县,甚至不及江西最大的产粮大县鄱阳县的一个乡。故合理利用好有限的耕地资源,对确保全市的粮食产量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全市范围内应加强土地流转,加快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扶持种粮大户、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将现有的“散田、闲田、荒田”整合起来,进行大规模生产,以降低种植成本,提高病虫害防治,增加粮食产量。尤其是8个主要粮食生产区,当地政府更要组织协调好各方关系,尤其是打消农民的担心和顾虑,对其晓以利害,激发农民的积极性,促使其主动参与到土地流转中来。

4.1.4 提升和保护耕地质量 良好的耕地质量是促进粮食生产的基本前提。随着农业科技的迅猛发展,农药、化肥被广泛施用,全市的耕地质量不可避免地受到一定影响。因此,赣州市应在全市范围内实施测土配方施肥补贴,完善18个县(市、区)实验室条件,更新试验设备和试验方案,巩固取土化验、田间试验。在全市范围内实施耕地质量监测项目,重点在8个粮食主产区建设若干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监测点,开展耕地质量监测,及时掌握耕地质量现状,把握耕地质量变化趋势。在全市范围内鼓励和支持农民应用秸秆还田、种植绿肥、沼肥应用、增施有机肥等土壤改良和地力培肥技术,减轻由于秸秆焚烧造成的环境污染,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提升耕地质量,保障粮食安全。

4.2 推动特色农业发展

特色农业是指具有独特的资源条件、明显的区域特征、特殊的产品品质和特定消费市场的农业产业[17]。大量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表明,发展特色农业是赣州地区现代农业建设的核心,是推进当地农业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是带动农民增收和致富的主要途径。因此,赣州市应从强化政府职能、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完善农业科技园建设等方面着手,推动全市的特色农业发展。

4.2.1 强化政府职能 政府是特色农业全面健康发展的关键。政府可从3个方向促进特色农业的发展:一是提供市场信息来帮助农户进行选择;二是将财政、信贷资金投向政府要求的项目,引导农民投入资金;三是通过提供各项服务,改变农民的分散经营模式。因此,赣州市可在各县(市、区)抽调精兵强将,成立专门负责特色农业发展办公室,组织协调相关部门的工作;另外,通过进一步加强对相关人员的培训,提高其业务能力和管理水平,全力推进全市特色农业发展。

4.2.2 发展休闲观光农业 随着城市污染的加剧,人们越来越希望回归自然,因此,赣州市应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在各个县(市、区)利用好自身的优势和资源,合理规划,突出特色,善于创新,如在崇义、安远等地区,利用山区优势,鼓励农民种植油菜花,吸引游客观光;在上犹,利用陡水湖开展水产养殖,供人垂钓;在于都,利用屏山牧场,鼓励农户种植牧草;在信丰,发展脐橙果园,供人采摘等,促进全市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

4.2.3 完善农业科技园区建设 目前,赣州市已拥有国家农业科技示范园1个,省级农业科技示范园15个,这对全市特色农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示范作用。但同时也存在科技含量低、劳动力短缺等问题。为进一步提高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水平,促进全市特色农业更好发展,各园区一方面应加大新产品的开发和科研资金的投入,引进科技人才,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另一方面,加大对园区的宣传力度,提高知名度,使农业科技园能更好地为全市特色农业发展服务。

4.3 倡导高效农业模式

高效农业是利用市场导向,运用科学技术,合理利用自然、社会资源,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最终实现综合效益最佳的农业[18]。大力发展高效农业,稳步促进农民增收是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尤其是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进程中,大量农田荒废、劳动力缺乏的情况下,赣州市更应从完善农村金融体系建设,完善农业设备、提高农机化水平,培育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等方面着手,发展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的的“高产、高效”农业。

4.3.1 完善农村金融体系建设 目前赣州大部分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在农村的经营规模较小,对农村信贷的支持力度不够大,限制了高效农业的发展。因此,赣州应加大扶持力度,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各种农村金融主体。首先,要让现有农信社逐步拓宽农村金融领域,加强其对农业的支持;其次,政府可扶植一批切实了解农村、为农村服务的小型银行,如村镇银行等;最后,可由政府建立一批农业保险公司,为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提供担保,解决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的后顾之忧。

4.3.2 更新农业设施,提高农机化水平 目前全市农机化基础依然薄弱,农机拥有量少、经营水平低等问题突出,这严重制约了全市高效农业的发展。因此,赣州应从以下3个方面来改善全市的农机化水平。首先,进一步完善全市的农机社会化服务功能,增设农机化服务网点;其次,贯彻落实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更新农机设备;最后,加快农业新机具示范推广,鼓励发展大中型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插秧机及其配套机具,进一步优化农机装备结构,重点推广适合赣州特点的水稻插秧机械和稻谷烘干机械,提高全市水稻机插率和稻谷烘干水平。

4.3.3 培育农村经济合作组织 单个的农户经营无力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市场化大生产的要求,只有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社、行业协会等农村各类合作组织,才能把分散的农户聚集起来,从而提高抵御风险的能力。因此赣州应大力倡导有能力、有实力的龙头企业、农技组织、种养大户,采用“公司+协会+农户”、“公司+基地+农户”、“公司+科技服务+农户”等发展模式,把与农产品相关的企业和生产大户结合起来,组成合作协会,发挥其管理、服务、协调等方面的作用,有效合理地对农村资源、生产要素等进行整合,把单个、分散经营的农户聚集起来,实现农民与企业的有效对接,提升高效农业规模化水平,提高农业整体竞争力。

[1] 林毅夫.“三农”问题与我国农村的未来发展[J].农业经济问题,2003(1):43.

[2] 乔榛,焦方义,李楠,等.中国农村经济制度变迁与农业增长[J].经济研究,2006(7):73-82.

[3] 刘伟,张辉.中国经济增长中的产业结构变迁和技术进步[J].经济研究,2008(11):4-15.

[4] 阳武平.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研究[D].长沙:湖南科技大学,2011.

[5] 胡春阳,鲍步云,刘朝臣.基于VAR模型的产业结构变动与农业经济增长关系研究:以安徽省为例[J].经济经纬,2011(6):57-61.

[6] 李国祥.农业结构调整对农民增收的效应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5(5):12-20.

[7] 余艳锋,周海波,甘木林,等.江西省南昌县农业产业结构现状及技术对策[J].江西农业学报,2015,27(2):126-130.

[8] 李文.贫困地区农业结构调整对农民现金收入的影响:对重庆市五县(区)的实证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6(4):32-36.

[9] 刘江.21世纪初中国农业发展战略[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3-8.

[10] 赵登辉,丁振国.农户经济行为分析与土地可持续利用[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8,8(4):52-55.

[11] 卫兴华,孙咏梅.对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新思考[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7(3):5-10.

[12] 李晓婷.基于需求目标下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研究[D].昆明:昆明理工大学,2010.

[13] 周才云.生态文明与生态文化建设研究:以江西赣州为例[J].文教资料,2011(2):8-12.

[14] 王浩,谢悦新.广东省农业与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现状与对策[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8(5):104-107.

[15] 田兴国,刘长威,吕建秋,等.广东省低碳农业发展的SWOT分析[J].广东农业科学,2012(9):230-232.

[16] 赣州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赣州调查队.赣州统计年鉴2015[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5.

[17] 左丽莎,彭迎.蒲江县农业特色优势产业的选择及发展建议[J].区域经济,2007(6):220-221.

[18] 滕宏飞.高效农业发展的现状及思路与对策[J].农学学报,2008(4):17-21.

(责任编辑:管珊红)

Simple Analysis of Adjustment Direction of Agricultural Industrial Structure in Ganzhou City

YIN Xu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Extension Station of Ganzhou City in Jiangxi Province, Ganzhou 341000, China)

The time series analysis method was used to summarize the evolution history of agricultural industrial structure in Ganzhou city during 1980~2014 in this paper. The reasons for the adjustment of the agricultural industrial structure at different stages were analyzed, and its change law was revealed. Finally, the direction of the adjustment of agricultural structure in Ganzhou city at the next stage was put forward.

Agricultural industrial structure; Adjustment; Reason; Direction

2016-11-24

尹旭(1990—),男,江西于都人,助理农艺师,硕士,研究方向:农业技术推广。

F327

A

1001-8581(2017)05-0146-05

猜你喜欢

赣州市农业产业全市
持续做好“后半篇文章:!
——赣州市审计局这样让困难群众感受温暖
老骥伏枥 为霞满天
——庆祝江西省赣州市老年大学建校30周年
以“党建”推进特色农业产业发展
启航
江西赣州市老年大学校歌
甘肃省农业产业联合会会员单位
甘肃省农业产业联合会会员单位
甘肃省农业产业联合会会员单位
2016年1—9月全市经济运行简况
2016年1—9月全市经济运行简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