腔镜手术器械消毒灭菌方法的改进与效果观察
2017-06-12赵淑云
赵淑云
【摘要】目的 研究腔镜手术器械消毒灭菌方法的改进与效果。方法 本次研究选取的研究对象为2014年12月~2016年1月期间腔镜手术器械2000件,在2014年12月~2015年12月期间1000件腔镜手术器械采用碱性戊二醛浸泡消毒灭菌法(对照组),在2015年1月~2016年1月期间1000件腔镜手术器械改用低温等离子灭菌法(观察组),将两组腔镜手术器械清洗前后的细菌计数、清洁率以及灭菌时间、灭菌有效时间进行比较。结果 两组腔镜手术器械清洗前后的细菌计数减少明显,组间对比清洁率和灭菌效果差异不大(P>0.05),灭菌时间和灭菌有效时间对比差异明显(P<0.05)。结论 腔镜手术器械消毒灭菌方法可改进为使用低温等离子灭菌法,效果优越。
【关键词】腔镜手术器械;灭菌方法;改进;效果
【中图分类号】R979.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6.31..02
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医疗技术水平的发展使得广大患者逐渐认可微创手术[1],腔镜手术是微创外科手术中最常見的术式,受院内感染、细菌耐药菌株增加[2]等情况的影响,增加了腔镜手术器械的消毒灭菌难度,因此需寻找安全有效的消毒灭菌方法。本文旨在探讨腔镜手术器械消毒灭菌方法的改进与效果,我院抽取2014年12月~2016年1月期间使用过的腔镜手术器械2000件作为此次的研究对象,以下是详细报告: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取我院使用过的腔镜手术器械2000件(属于2014年12月~2016年1月期间)按照时间段和消毒灭菌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一组腔镜手术器械2000件。
观察组:腔镜手术类型:16例(58件)宫腔镜检查,25例(79件)前列腺气切镜手术例,177例(863件)腹腔镜手术。
对照组:腔镜手术类型:19例(60件)宫腔镜检查,26例(81件)前列腺气切镜手术例,271例(859件)腹腔镜手术。
对照组和观察组在基线资料方面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
1.2 方法
清洗方法:完全拆卸器械后,采用腔镜专用毛刷在流动清水中对管腔进行彻底的刷洗,之后使用高压水枪冲洗腔镜手术器械,在清洗干净后将其烘干,直至水分完全去除。将腔镜手术器械放置在腔镜专用酶洗剂溶液中,浸泡时间为2 min,通过管道通条、器械纱布以及高压水枪等物品将其清洗后进行消毒,并使用高压气枪使腔镜手术器械完全干燥。
实施碱性戊二醛浸泡消毒灭菌法--对照组
在2%浓度的碱性戊二醛溶液中放置清洗干净后的腔镜手术器械,浸泡时间为10 h。
本组采用低温等离子灭菌法--观察组
将单件腔镜手术器械封装至纸塑包装材料中,并将灭菌化学指示卡放置其中,在专用的器械盒中放入多件腔镜手术器械,包装材料为双层无纺布,也放入灭菌化学指示卡,将灭菌化学指示胶带粘贴在器械盒外部。将其平放入过氧化氢低温等离子灭菌机器内,根据设备的操作规程要求实施灭菌操作,灭菌持续时间为55 min。
1.3 观察指标
遵循《消毒技术规范》中的相关要求,使用棉拭子沾取无菌生理盐水反复涂抹腔镜手术器械,在生理盐水中放入棉拭子并振打采样管,使用无菌习惯吸入生理盐水1 mL,在接种至无菌培养皿中后再加入营养琼脂15~18 mL(45°~48°),控制温度为37℃,培养时间为2天,统计并比较两组清洗前后的细菌计数、清洁率。同时观察两组的灭菌效果、灭菌时间以及灭菌有效时间。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在经过消毒杀菌后,观察组腔镜手术器械清洗后细菌计数以及清洁率与对照组数据相近(P>0.05)。
(10.00±0.14 h)(P<0.05),灭菌有效时间(88.75±3.84)d,长于对照组(1.56±0.43)d,(P<0.05)。
3 讨 论
腔镜手术器械在使用后会被有机物质所污染,若清洗、消毒以及灭菌不彻底会对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极大的威胁[3],腔镜手术器械的消毒灭菌质量是控制医院感染的关键。在临床消毒灭菌过程中,腔镜手术器械由于内镜使用率高、冲洗不彻底以及消毒灭菌时间短、消毒灭菌技术差等因素会降低消毒灭菌质量,因此采用积极有效的消毒灭菌方法十分重要。
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清洗后细菌计数以及清洁率、灭菌效果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别(P>0.05),观察组的灭菌时间和灭菌有效时间明显比对照组更优(P<0.05)。
总而言之,腔镜手术器械消毒灭菌方法应首选低温等离子灭菌法,具有较多的优势。
参考文献
[1] 李建华,段秀冉,陈 统,等.腹腔镜手术器械的规范化清洗、消毒灭菌及最佳保养方法分析[J].世界临床医学,2016,10(16):251.
[2] 毛 丽.腹腔镜手术器械清洗的问题探讨及使用保养[J].中国保健营养,2016,26(14):391-392.
本文编辑:刘帅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