β受体阻滞剂在心力衰竭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探究
2017-06-12王际军张淑玲刘其勇朱长友
王际军+张淑玲+刘其勇+朱长友
【摘要】目的 探究β受体阻滞剂在心力衰竭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5年8月~2016年8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心力衰竭患者160例,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给予对照组常规治疗,研究组则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行β受体阻滞剂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经治疗后及随访观察,研究组患者90.0%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患者76.3%的治疗总有效率;且研究组2.6%的病死率与10.0%的再住院率低于对照组11.1的病死率与23.8%的再住院率(P<0.05)。结论 β受体阻滞剂在心力衰竭治疗中,临床疗效显著。
【关键词】β受体阻滞剂;心力衰竭;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R5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6.31.0.02
心力衰竭主要是源于患者心脏收缩与舒张功能出现障碍从而引起的心脏循环障碍,该病具有急性与慢性之分,是一种发病率较高、治疗难度大和预后较差的疾病[1]。目前临床对于该疾病的治疗多采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等药物[2]。本院对心力衰竭患者进行了常规药物治疗与β受体阻滞剂治疗的对照研究,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9月~2016年9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心力衰竭患者1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80例。对照组中,男49例,女31例,年龄31~72岁,平均(47.3±2.6)岁,NAHA分级:Ⅰ级16例,Ⅱ级27例,Ⅲ级25例,Ⅳ级12例。研究组中,男47例,女33例,年龄34~74岁,平均(48.4±3.7)岁,NAHA分级:Ⅰ级15例,Ⅱ级28例,Ⅲ级26例,Ⅳ级11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患者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利尿剂以及强心剂等常规药物治疗。研究组:患者在实施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施加β受体阻滞剂即美托洛尔(阿斯利康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2025391)治疗,起始剂量为6.25 mg/次,2~3次/d,治疗后根据患者病情变化情况,间隔数日至一周增加6.25~12.5 mg/次,2~3次/d,最大剂量可用至50~100 mg/次,2次/d,最大剂量不应超过300~400 mg/d。两组均持续住院治疗8周,出院后仍按照上述方法继续治疗,并随访1年。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与心功能变化情况,比较临床治疗效果,同时观察治疗8周后以及随访1年患者的病死率与再住院治疗情况。
1.4 疗效标准
显效: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心功能分级减少Ⅱ或以上;有效: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开始好转,心功能分级减少Ⅰ;无效: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或有所加重,心功能分级无变化或提升。总有效=显效+有效。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后,疗效判定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0.0%,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为76.3%;两组比较,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8周后观察统计,研究组病死率为2.6%,对照组病死率为11.1%;随访1年,研究组患者中需要再住院治疗的有8例(10.0%),对照组则有19例(23.8%),两组比较,研究组病死率及再住院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
3 讨 论
心力衰竭作为心血管疾病末期的最终表现形式,其是导致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在本次实践研究中发现,β受体阻滞剂是一种治疗心力衰竭的有效药,其不但能够降低茶酚胺浓度以改善患者左室顺应性,通过减少患者因过度心力衰竭激活的血管紧张素分泌以此实现降低患者心悸容量及负荷的目的;同时还能改善患者钙的调节功能,抑制患者交感神经过度兴奋、减少心肌耗氧量、很大程度減少了肾上腺素给患者心肌细胞造成的毒性。而本次研究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90.0%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76.3%,并且研究组患者的病死率2.6%与再住院率10.0%也分别高于对照组患者的病死率11.1%与再住院率23.8%(P<0.05)。
综上所述,应用β受体阻滞剂治疗心力衰竭患者,不但能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同时还有助于提高患者存活率,降低再次住院治疗的概率,临床应用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周长文,罗素新.β受体阻滞剂在慢性心力衰竭中的临床应用[J].重庆医学,2014,(17):26-28.
[2] 李永万.β受体阻滞剂在心力衰竭治疗中的应用[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2016,(2):59-61.
本文编辑:刘帅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