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技术与学科有效融合探究

2017-06-12樊宇峨

广西教育·B版 2017年2期
关键词:教学误区学科融合信息技术

樊宇峨

【摘 要】本文主要探讨信息技术与学科之间的有效融合,从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存在的误区出发,重新认识信息技术,并对各学科教师如何利用信息技术与学科进行有效融合提出了可行建议。

【关键词】信息技术 学科融合 教学误区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2B-0055-02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的运用显得越来越重要。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的融合不仅仅是技术手段的支持,更是一种全新的,构建在网络环境下的学习方式,学生在这种环境下能够提升自主学习的能力,而这也正是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的目标。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

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简称IT),它是管理和处理各类信息所采用的各种技术的总称,是一种能够支持信息的获取、传递、加工、存储和呈现的一类技术。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计算机网络已经成了信息技术的主要技术,因此,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发展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从 20 世纪 80 年代起,不少教师就已经感受到了信息技术对教学的革新:它不仅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手段,更是对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理论发起了冲击。

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Integrat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o Curriculum)是指在各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机结合,从而构建有效的教学方式,促进教学的最优化。在融合的过程中,信息技术应该成为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解决问题的认知工具。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的有效融合是教学资源和教学要素的有机结合。这就要求各学科教师对信息技术这种工具的使用要像普通教具一样顺手自然。

二、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误区

信息技术,尤其是多媒体技术,因其大容量、多信息、多趣味和高效率的特点尤其受教师的青睐,因此在教学中格外受到欢迎,但是,教师想要真正把信息技术运用到教学之中,把信息技术转变为教学工具,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虽然信息技术走入课堂已经不再新鲜,但是仍有许多教师把“融合”狭隘地理解为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因此在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时,不少教师易走入以下几个误区:

第一,为了使用多媒体而设计多媒体课件。有的教师甚至为了公开课才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这对教学是毫无作用的,不仅没有产生积极的作用,有时还会给教学带来反作用。如高中化学当中的实验课是非常不适合使用多媒体替代实验的。实验课要求学生掌握实验的基本步骤,并在动手的过程中感受实验带来的感官变化,从而体验知识的获得。如果用多媒体取代了实验课,学生仅靠观看视频或幻灯片,是无法从中感受实验的过程,对该知识的获得也就不深刻。

而且,现在很多学科都设计了多媒体课程,一天下来,可能不少学生要听三到四节多媒体教学课,这样算下来,学生每天眼睛盯着多媒体屏幕的时间长达160 分钟,加上不少多媒体教室为了观看效果好,常常需要把窗帘拉起来,不透光也不透风,如此长时间的闷在教室里,也容易引起学生眼睛的疲劳。因此,过度使用多媒体不仅没有把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发挥出来,反而会适得其反。

第二,为了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教师在课前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花费在制作课件上,厚此薄彼,而忽略了备课的重要性,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不高。不少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并不熟练,但是为了让课堂变得更丰富,硬是在课前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制作各种精美的课件,而这些课件在课堂上展现的时间不过几分钟。还有些教师喜欢对多媒体课件添加各种动画、声音、特效,每次点击鼠标都会发出声音,切换画面还会有动画,这些特效与教学内容毫无关系,不仅教师制作课件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且学生在上课时也会觉得眼花缭乱,学生的注意点被引入无关的声音和动画等特效中,反而无法把注意力集中到知识点上。

第三,让信息技术“包办”教学,忽视传统教学手段。传统的教学手段常常会运用到这些传统的教具:笔、标本、模型、挂图等,但是不少教师因为信息技术的方便快捷,甚至连板书都交给电脑来完成。然而课堂不是既定不变的,它会有很多突发灵感,如果全部由电脑“包办”板书,那么教师上课时对某一知识点有了新的灵感,往往无法加到已经制作好的板书之中,这就会给教学带来遗憾。而且这么做也缺乏了教师的个人风格和特色。

第四,滥用信息技术。虽然信息技术为教学带了许多新的变化,但是教師也应该注意,信息技术不是万能的,特别是网络资源,不能因为网络资源的广阔而滥用,最终导致学生的创新思维被束缚。笔者曾经对高中生做过一个调查,“如果在生活中遇到困难你会怎么办?”学生面对这道题,有 75% 的人选择了“百度一下”或者是上网查资料,只有很少数的学生选择了自己解决。现在,方便的网络资源已经令太多人失去了动脑筋的意愿,一旦碰到困难首先就想到利用网络来解决。因此,教师要紧密结合各学科的特点,将信息技术以各种形式与课程进行融合,与此同时,教师也要注意信息技术的弊端,尽可能减少给学生带来的不良影响。

三、利用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策略

信息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教师只有合理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结合起来,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如何将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有效融合,本人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探索出以下策略。

(一)让信息技术成为教学资料的后备库。比如将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进行融合。高中阶段的语文课本一般对背景知识的介绍比较简略,尤其是对名人事迹、重大历史事件、著名景点等的介绍十分有限,因此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资源搜集相关内容,如图片、音频、视频等。比如高中人教版第二册第三单元的阅读课《神奇的极光》,光靠文字去想象极光或许对于从未见过极光的学生来说,有些难以想象,此时,教师可以通过寻找极光的图片展示给学生看,再从网络上下载一些关于极光的纪录片,带学生走进极光的世界,了解极光的产生,观看极光出现时神奇的景象,再结合课本的文字,更能感受作者的真情实感。

不仅语文学科可以这么做,不少学科在补充背景知识这一块内容上,信息技术都能发挥出它强大的作用。

(二)让信息技术完成不可能完成的事。因为课堂总是有限的,不管是时间上还是空间上,甚至还有技术上的限制,所以當教师遇到无法完成的事,不妨交给信息技术来完成。如物理学科中常常出现的高难度物理实验,如原子物理中 α 粒子散射、云室实验等,因为条件的限制,学生只能从课本上对它们进行理论上的了解,对于这些实验所产生的现象始终无法想象,因而对其现象和规律理解不深刻,此时,教师运用网络资源或计算机技术来展示、模拟这些现象,则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让信息技术展现更真实的画面。有些案例仅仅通过口述并不能让人产生实感,如人教版高中政治第一册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中,第三课“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课文开篇首先以一个情景导入作为引子,但是这个情景导入短短几句话给学生带来的印象并不深刻。教师想要让学生知道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的重要性,可以从网上选取最近热门的大学生“裸贷”事件的相关新闻报道,教师将新闻报道的相关视频回放给学生看,学生不仅能从真实的案例中感受到超前消费的危害,还能从报道的分析中了解树立正确消费观的重要性。教师不需要花费太多的唇舌,学生自然能从真实的画面中学到本课的精华。

(四)让信息技术武装学生。虽然滥用信息技术会对学生带来危害,但是教会学生正确地利用网络资源,可以拓展他们的认知空间。如,教会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查找于课文有关的背景资料,有些课文的背景知识实在太丰富,是有限的课堂时间里无法展示的,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自行了解,并把收获记录下来,与大家分享。此外,教会学生利用计算机展示自我,如用计算机写作,加入各种增加美感的元素,学习简易的排版软件,帮助班级排版班级刊物等等,都是不错的展示自我的方法。此外,让学生学会利用互联网实现跨地域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如不少学校、学术网站都开设了讨论区,可以让学生登录网站后,对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进行讨论,或者是对自己不了解的内容进行提问。不管是与其他学校或者其他专业的学者还是与本校的老师进行沟通交流,都是鼓励学生积极自信的一种方式,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浓了,视野也随之开阔起来。

不管如何运用信息技术,只要教师能够把它渗透到课堂里,能够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或进行合作学习,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积极参与,就是对信息技术的有效利用。信息技术与学科的融合还有很多领域等待着人们来开发,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责编 韦 力)

猜你喜欢

教学误区学科融合信息技术
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思考
巧学信息技术课程
浅谈初中信息技术项目式学习教改实践
巧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效率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误区及改善对策研究
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的点滴体会
基于项目的中学学科知识融合路径探析
网络空间安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与途径探索
高校青年教师课程意识的缺失与对策研究
中职德育课教学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