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外生枝”亦美丽
2017-06-12俞淑萍
俞淑萍
【摘 要】本文从课堂教学中出现的一些超出教师预设方案的新问题、新情况引出,主要针对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利用课堂的“节外生枝”,教师设计具有弹性的教学方案,妥善处理好预设与生成关系;尊重学生主体,挖掘教学中的生成性资源;加强学习和实践,积累教学智慧。让我们的教师少些尴尬,让“节外生枝”绽放美丽的花朵。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原因分析;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12-0052-03
人生会有许多“节外生枝”的事,它给人带来麻烦,同时也会有意外的惊喜。课堂教学也不例外,常常出现让人意想不到的事件。尤其是面对新时期的学生,他们所接触到和了解到的知识越来越丰富,教师仅凭教科书和预先备好的教案授课的教学方法不再得心应手了。其实,课堂中的“节外生枝”并不可怕,翻阅同仁们的相关论述,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实践,分析意外出现的成因、反思课堂、了解学情,发现“节外生枝”亦美丽,能让教学更符合学生自主发展的要求。
一、教师面临的尴尬
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教师会希望自己的课堂一帆风顺,而现实的课堂却不那么简单,学生常常会出乎意料,制造尴尬的局面,让教师辛辛苦苦编写的教案无法顺利落实。这些“节外生枝”,影响了预定教学任务的完成,使课堂教学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此时,教师是巧妙躲避学生制造的尴尬,将预设的教案进行到底,还是顺着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展开教学呢?
当然,教师要正视这些“节外生枝”。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随时会出现“意外”的现象。这时,作为教师就要善于从学生看似“离谱”的回答中,敏锐地洞察,冷静地思考,不失时机地充分利用,恰当地处理,挖掘其中的有效资源,从而使课堂“尴尬”不再尴尬,“意外”不再意外,并成为教学知识新的增长点和活力点所在。
二、出现“节外生枝”的缘由分析
课堂教学是有目标、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同时又是师生相互交往过程中的主体能动活动,它必须基于学生的基础展开,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复杂多变的教学情境使得课堂教学存在着许多不确定的因素,“节外生枝”也就在所难免。
1. 教学设计中的原因分析
(1)教学目标单一,忽略三维目标的落实,忽略学情研究。现在还有教师固守传统的教学思想,唯教材是从,又担心考试压力,在教学设计中片面强调认知目标,忽略了方法的渗透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往往从自己怎样教的角度考虑得比较多,而从学生怎样学的角度考虑得较少。不愿意深入思考教学实际,没有认真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心理认知特点,或者对学情的分析流于形式,分析不够深入、不够彻底,也就是預设不充分。基于这样的立足点的教学设计,没有利用鲜活的课程资源,更不会主动去思考学生在课堂上需要什么。那么,这样的设计指导下的课堂,一旦有学生提出与社会生活和学生生活实际相关联的知识问题,老师就会因为缺乏充分的准备而措手不及。
(2)教案过于详尽,忽略预设的生成过程。新课程呼唤生成的课堂,但是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我们在教学设计时往往喜欢环环相扣:旧课复习和新课的导入方式、问题的设置、各环节的时间分配、各环节如何过渡,将老师教学的每一句话、问题的回答者都精心安排……这样的设计“天衣无缝,滴水不漏”,以至于成为束缚师生教与学的绳索。那么,课堂教学中的随机应变、灵活处理又从何谈起呢?
2. 课堂教学中的原因分析
(1)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成为不折不扣的教案执行过程。长期以来,我们把课堂作为自己实施教案的阵地,受制于教材、教案,把传递教材信息、执行教案视为课程实施的最终目标,只注意知识目标的有效达成,不注意学生内心世界的感受、体验、困惑,不关注学生全方位的成长和发展,这样的课堂导致的结果是看不到“人”只看到“教案”,看不到智慧只看到答案,教学成为不折不扣的教案执行过程。面对学生说出的个性化理解,便会显得尴尬。
(2)课堂教学机智不够。所谓课堂教学机智,就是应变能力,实质是处理教与学矛盾的手段,也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处理偶发事件的本领。在课堂上,如果对“意外事件”的处理缺少智慧,即教学机智不够,也会导致“执行教案”的过程受阻。
三、应对策略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总是按照自己的主观意识预设教学方案,并忠实地加以实施,完全忽视了学生的个性思考,而新形势下的课堂越来越注重师生交流,课堂不是僵化的过程。教学的魅力也在于它们的不确定性和生成性,教师要十分关注这一不确定性和生成性,并做好应对各种可能性的策略准备,只有这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处变不惊,灵活应变。
1. 设计弹性教学方案,精心预设
根据三维目标的要求,教师设计教学方案要有弹性,要从学生的学情和教材出发,教学内容具有灵活性,为学生的主动参与留有余地,为教学过程的动态创造机会。但强调生成并不否定预设。为了更好地应对“节外生枝”,教师要做好充分的预设,这是教学的一个基本要求,而钻研教材、了解学情是进行充分预设的重点。
(1)钻研教材。实现教学目标,一个重要的载体就是教材。教师课前要仔细地研读教材,参悟教材的本意和新意,吃透教材的难点,这是课堂中捕捉有价值的生成的前提;教材是教的基础和依托,超越教材的前提是熟知教材,因此精心预设就是要开发教材的功能,从中发掘、捕捉能催生课堂中有价值生成的潜在资源,使“死”教材在学生中“活”起来。
(2)了解学情。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之前,要先了解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因此教师要全面了解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状况,深刻了解学生学习的客观规律和基本过程,把握学生的知识经验背景和思维特点,关注学生的真实想法和个性差异等。在“写教案”和“执行教案”之间形成一种特殊的“张力”,使静态的教案转化为动态的教案,使课堂呈现出某种变动性和复杂性,实现课堂教学的生态化。
2. 珍视并挖掘教学中的生成性资源
教学是一个不断生成的过程。在课堂中,各主体之间在相互碰撞中会产生各种各样意外的内容,所以上课不是单纯执行教案而是对教案的再创造;教师应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观察学生、倾听学生并与学生进行积极的互动上。因此课堂不能再是教案剧的演绎舞台,而是根据学生变化的需要,成为精心“预设”与即时“生成”相统一的弹性调控过程。
(1)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善于捕捉生成亮点。要使课堂能有鲜活的动态生成,重要的是教师要把学生的发展放在首位,把发展学生的质疑能力和创造能力作为改变教学程序的方法目的和出发点,不断产生新的教学生长点,珍视并挖掘教学中的生成性资源。教学中要尊重学生,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当课堂中出现“节外生枝”的情况时,我们要尊重学生的想法和看法,让学生能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课堂中学生的一些回答往往会不经意地出现一些亮点,这些亮点就是学生学习的顿悟和创造,我们要学会用心倾听,及时去捕捉信息并加以充分肯定。
(2)适时引导学生的“问题”。课堂中我们不仅要挖掘生成性亮点,还要及时捕捉学生提出的问题所在。课堂活动中学生冒出的问题与据理力争的态度乃至错误的观点,都可能是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资源。需要教师能从学生的错误想法出发,进行适时的引导、点拨。如用“你这样说的理由是什么?”来引导,巧妙地挖掘其中的“问题”资源,通过分析、比较,学生自我探索、自我体验等方式,把问题化为一次新的学习。
例如,“尊重和维护隐私权”的教学过程中出现了这样的插曲。这堂课通过小品、讨论等多种形式让学生感受什么是隐私、隐私权,了解了隐私的具体内容,明白公民的隐私权、个人通信秘密等受法律保护。教学各环节中,本应有序地进行着,正当要进行课堂小结时,突然一男生提出:班主任强制拆信的行为是不是违法行为?问题一提出,同学们顿时安静下来,纷纷把目光投向老师。如何对待侵权的老师这一环节课前并没有预设,但问题既然提出就不能避而不谈,于是笔者暂停原先设计的教学环节,让学生一起来讨论:首先这位班主任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其次思考,假如你是这位班主任会怎么做?作为学生应当怎样做才能让老师不再这么做?最后反思这位班主任的做法对不对。对这一偶发事件的处理,既消除了学生心中的困惑,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又可以使法律知识得到渗透。
以上这些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资源,提示教师要做一个敏锐的倾听者和发现者,善于抓住课堂上每一个契机,把“意外事件”的价值最大化,促进教学生成。
3. 积累教学智慧,灵活驾驭课堂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更加开放、丰富、多变和复杂,对于课堂中出现的一些超出预设的“意外”也会随之而来,如何灵活处理课堂上出现的“节外生枝”,需要教师不断地积累教学经验,形成教育机智。但教育机智的形成非一日之功,它有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首要的是加强学习,增强专业修养和文化底蕴。作为一名思想品德教师,不仅要对教材和教参做深入细致地研究,而且要广泛涉猎教育学、心理学等有关知识,拓宽知识面,丰富背景知识,积累教学智慧。把课堂上出现的“节外生枝”转换成有用的生成资源,机智地驾驭课堂,让课堂呈现别样精彩。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一时回答不了,不妨随机应变,或降低提问难度,或转换问题角度,打破思维定式,点拨学生,引导学生探索。当课堂中出现了不同意见难以抉择,或出现了教师预设之外有难以把握的问题时,不妨通过让学生一起讨论、课后查找资料等活动,赢得思考、调控的时间和资源。
例如,在学习《我爱我家》这一内容时,笔者设计了一个“爱的体验”的活动,让同学们讲述父母为他们所做的点点滴滴,讲述自己印象中最感人的一件事,目的是让同学体会父母的关爱,家庭亲情的温暖。同学们踊跃发言,声情并茂地讲述了一个个感人事例,纷纷沉浸在父母带给自己深深的爱、浓浓的情中。忽然从教室里冒出一句:“我爸妈才没有那么好,他们对我很冷酷。”同学们很意外,眼睛齐刷刷地看向他,笔者当时很吃惊,急切地发问:“你为什么会这么想呢?能告诉大家吗?”“从小我爸妈就让我做家务,要求我自己的衣服自己洗……”看来这位同学不理解父母的做法,与父母之间有抵触情绪。于是笔者寻求大家帮忙,问大家:“你们是否也这样认为?”同学们开始在座位上争辩,有赞同的,也有反对的。笔者针对同学们的不同意见把全班分成两组开了一个小小的辩论会,最后老师小结:生活中父母对我们严格要求,也是一种爱,一份深沉的爱。那位同学的脸上慢慢有了舒展的表情。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打造精彩课堂并非易事。以上仅仅是对思想品德课堂出现的“意外”的粗淺思考。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还将不断地努力、探索和积累,精心预设并善于挖掘、发现、抓住生成性课堂资源,使课堂教学成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让“节外生枝”绽放出美丽花朵。
参考文献:
[1] 余文森.有效教学十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 房建.预设与驾驭[J].思想政治课教学,2008,(12).
[3] 陈海兰.对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点滴思考[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09,(4).
[4] 黎奇.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编辑:赵 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