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音乐教学中的审美观

2017-06-11刘平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7年38期
关键词:审美音乐教学

刘平

摘 要:音乐教育的本质是审美教育,音乐审美教育的准确内涵是什么?本文抓住了音乐教育研究中的关键性问题。对音乐教学中的审美教育问题,从“音乐教学领域的审美要素分析”和“音乐教学过程的审美特征”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同时通过紧密联系当前音乐教学实际的诸多热点问题,采用感情性、形象性、欣赏性、愉悦性、实践性和交流性六条原则对照我们目前的实践音乐教学,提出了以音乐审美教育为核心,在音乐教学中有效地体现审美教育的策略。

关键词:教学 音乐 审美

音乐教育的目的,不是让学生认识一两条音乐艺术规律,也不是学会一两种技能。而是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喜爱,提高音乐文化素质及审美能力,接受并创造音乐,进而陶冶情操完善人格,成为全面发展身心和谐的人。音乐教育是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研究其教学领域的审美要素和教育过程的审美特征,使音乐教学按照美的规律来设置的。构建和施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音乐教学的审美特征

1.音乐教材的审美因素:

音乐教材是音乐教学的依据,是学生获得音乐审美感受和体验的客观条件。因此,选择与编写具有欣赏价值,能够引起美感的歌曲和乐曲作为音乐教材是极其重要的,它是音乐教学审美的基础和前提。

音乐教材的审美因素包括:立意美、情境美、音韵美、曲调美、配器美、伴奏美。比如一首好的歌曲教材总是贴近学生生活、表达学生心声。或蕴含美好寓意,或抒发温馨心曲,或衬托美丽梦幻,或展现炙热情怀。立意与情境之美对学生有着深刻的感染力,会使之心灵萌发美的种子。比如:表現优美可选用《彩云追月》、《月光奏鸣曲》等;表现壮美可选用《国际歌》、大刀进行曲》;表现崇高美和欢乐美可选用《祖国颂》、《祝酒歌》;表现悲剧美可选用《松花江上》、《英雄交响曲》。好的歌曲教材应具备动听、耐听的特点,使学生听了还想听,唱了还想唱,百听不厌、百唱不烦。这种曲调和音韵的美磁石般地吸引着学生,久而久之,审美观便在润物细无声中形成。[1]

2.音乐教法的审美原则

音乐教学作为审美教育的一种方式和手段,有着与一般学科不同的教学方法。主要体现为:从感性入手,以情动人,以美感人,重视教育的潜效应。概括地说,它遵循以下原则:

(1)情感性原则是音乐审美过程中最活跃的心理因素,是音乐审美感受的动力和中介。

(2)形象性原则是音乐艺术的主要特点之一。是由旋律、节奏、和声等音乐语言所创造的,具有声态、情态、形态、动态等一系列形象化特征。[2]

(3)欣赏性原则贯穿在音乐教学的全过程中。也就是说,在课堂里师生要用审美的态度来共享音乐。

(4)愉悦性原则是审美教育发生情感体验和优化效应的心理机制。婉如在“学习是一种艰苦劳动”的冰冷身板儿上,穿一层“乐于主动接受”的保暖衣。

(5)实践性原则是音乐教学得以落实的根本。要特别注重学生的参与意识,鼓励学生对音乐作出积极的反应。

(6)交流性原则是音乐教学优化审美功效的首要标志。艺术不能容忍说教,审美不能依靠灌输,师生平等交流才能携手走进音乐的国度。

3.音乐教师的审美规范

依据审美教育学的观点,施教者的劳动形态应当具有审美性。音乐教师是美的传播者,一个美好的音乐教师形象,不仅会使学生产生对教师的信任感,增强音乐学习的动力,而且还会使其潜移默化地受到美的影响和熏陶。

(1)教学仪态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所显现的符合礼仪要求及审美规范的仪容、服饰、表情、姿态、手势、举止等。

(2)教学语言是教师在课堂中适应教学需要而形成的一种职业语言,包括口头语言和板书。口头语言要特别注意简洁并具启发性。板书中文字、乐谱要整齐规范,布局合理。

(3)教学气质是教师人格和个性特点的外化,在教学中主要体现为聪慧、自信、机敏、幽默、雅致、真挚等。

4.音乐教学环境的审美特征

审美化的音乐教学环境,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听觉环境,二是视觉环境。这两者的优美结合是创造良好音乐教学气氛和情境的外部条件。

(1)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应力避不良的音响产生,诸如录音机音量过大,音质过尖,或弹奏音律欠准的钢琴等。

(2)音乐教室的布置应优雅、艺术化;座位的安排与乐器的摆设应富有新意,诱人遐想;歌片、挂图应具有视觉欣赏的意义等。

二、音乐教学过程的审美描述

从审美教育学和审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音乐教学应该是怎样的过程?各审美要素如何在此过程中发挥作用,产生审美教育效应?其各教学阶段有哪些审美特征?下面,结合具体的音乐教学现象试作大致的粗浅描述。[3]

1.音乐审美注意与音乐审美渴望:

音乐教学的准备阶段、各环节的连接、结束阶段的组织教学做好了便是一种审美施教。其具有两个显著特征:一是中断学生的日常意识,唤起其音乐审美注意。二是点燃学生的感情之火,激起其音乐审美渴望。比如教师可在结束歌曲《童年》的教学后,深情地说:“童年,是一首诗;童年,是一幅画。我们通过歌声同音乐家伯伯共同回忆了美好的童年,这使我们更加珍惜自己的幸福生活。”当同学们正准备收拾书包下课时,教室里响起了著名经典曲目《童年的回忆》,显然,这种情境和气氛的感染力与熏陶作用是巨大的,同时唤起了学生的审美注意。教师巧妙地把本节课的歌曲与主题思想相近的另一曲目做了情感上的链接,在学生们走出教室的瞬间,仍感受到音乐课堂的余韵,燃起对下节课的审美渴望。[4]

2.音乐审美感知与音乐审美探索

音乐教学的学习阶段,这个阶段是音乐教学的主体。在常见的综合课型中,它包括了“基本训练”和“新课教学”两个部分。这个阶段既是一种音乐审美感知过程,同时也是一种审美探索活动。

(1)在音乐课的“基本训练”部分中,最容易产生同音乐审美相悖的现象。诸如脱离音乐本身的各种理性、枯燥的形式化训练,不可能使学生产生审美体验,学生厌烦这类学习是必然的。正确的途径应该是:把基本训练作为一个音乐审美感知和审美探索的过程。

在识谱训练中,通过唱歌的方法(唱名模唱、唱名背唱、视谱听唱、从听唱到视唱等),使识谱作为歌曲学习的一种自然的演化,帮助学生把乐谱看成是已经得到审美感受的一种图象。在节奏训练上,从身体的感觉和肌肉的反应入手(拍手、走步、跳跃、奔跑、休止等),通过自由、协调、表现音乐情绪的动作来感觉节奏,使学生建立起对音乐节奏要素的优美反应,并从中发现美感与乐趣。在听觉训练方面,把训练的着眼点置于对旋律的掌握上。学生对音乐的感觉主要依赖于旋律结构,而对旋律的反应则是一种整体性的反应。很难设想,学生在听音乐时专去听大小和弦,而对优美感人的旋律充耳不闻。

(2)在“新课教学”的各环节中,均渗透着音乐审美的感知因素。唱歌教学中,教师富于感情的范唱或对新歌的录音欣赏;配有背景音乐和绘声绘色的歌词朗读;注重歌曲美感体验而不是机械要求音符正误等,来诱发学生的音乐审美感受,激发他们的审美探索。要充分认识:探索音乐美感的愿望,实际上是器乐教学唯一有效的动机。

3.音乐审美认识与音乐审美创造

音乐教学的复习阶段,是师生在音乐审美感觉和探索的基础上,加深对音乐美的认識和理解并进行音乐审美创造的阶段。

音乐复习是一种对音乐审美对象的重复过程。“重复产生力量”  (恩格斯语)。重复的美学意义在于对审美对象的印象加深,不断产生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这是发生美感的重要途径。几乎所有的孩子都喜欢电视片中的音乐插曲,这正是“重复效应”作用的结果。音乐教学应很好的运用这种“重复效应”,使优秀的音乐在学生的心中生根开花。但是,音乐教学要力避机械式的重复,比如唱了一遍又一遍却毫无新意,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复习。复习的本质是创造。音乐复习需要的是具有创造性,能使学生产生新的审美体验的复习,目的是从中领会更多东西,从中创造更多的美。当学生发现他们现在唱的歌比上节课要好,这一遍比前一遍更具魅力,他们便会感受到创造的欢乐,获得美的享受,甚至产生“震惊”或“顿悟”效应。

综上所述,音乐教学过程中审美功效的优化大体上可作这样的归纳:它首先运用音乐教学环境和音乐教师的审美要素,唤起学生的音乐审美注意,进而使其产生审美渴望;然后通过音乐教材、音乐教师及其教学方法、以及环境等综合的审美要素,努力使学生处于音乐审美感知的状态中,这种审美感知状态是整个音乐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其本质是对音乐美的一种发现与探索;最后,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音乐审美认识和审美创造,则是音乐教学的更高境界,是学生得以生成“感染”、启迪”、“震惊”等审美效应的源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在音乐教学中有效的体现出音乐的审美教育。

参考文献

[1]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艺术欣赏《音乐》人民音乐出版社

[2]中等职业学校幼儿教育专业教学用书《音乐》 高等教育出版社

[3]中等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系列教材《唱歌》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4]《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音乐鉴赏》人民音乐出版社

猜你喜欢

审美音乐教学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发扬艺术之光,让美术涤荡灵魂
职业中学美术鉴赏课教学探微
现代陶艺教学特点研究
音乐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
音乐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