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浙西南山区民宿庭院景观建设模式研究

2017-06-11吴俊峰严少君

安徽农业科学 2017年26期
关键词:建设模式乡村旅游

吴俊峰 严少君

摘要阐述民宿庭院建设的意义与原则,庭院景观建设的內容,并通过对浙西南山区民宿发展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由此得出浙西南民宿建设过程中不同民宿类型与之相适应的庭院建设模式。

关键词乡村旅游;民宿经济;庭院景观;建设模式

中图分类号S731.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0517-6611(2017)26-0152-03

Study on the Landscape Construction Mode of Minshuku Courtyard of Mountainous Areas in Southwest of Zhejiang

WU Junfeng,YAN Shaojun*(School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Zhejiang A & F University, Linan, Zhejiang 311300)

AbstractThis paper expounded the meaning and principle of the construction of courtyard,and the contents of the landscape construction of the courtyard.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ountainous areas in the southwest of Zhejiang Province, the author drew the model of the courtyard construction which was suitable for the different types of Minshuku.

Key wordsRural tourism;Minshuku economy;Courtyard landscape;Construction mode

城市高节奏、高强度的生活方式让人们越来越热爱亲近自然和重视休闲,乡村旅游因此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民宿能够使人们充分接触自然、亲近自然、融入自然。这样一种需求正好为民宿的发展提供了契机。

乡村旅游是现代旅游业向传统农业延伸的新尝试,通过旅游业的推动,将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进行有机融合[1]。民宿是乡村旅游的高级发展模式,是“农家乐”的升级换代,是一种将生态农业、生态旅游和生态人居业“三合一”的新业态[2],是利用当地的不同资源及农林渔牧生产活动,为旅客提供乡野生活的消费模式,能够充分体现乡村特色,让游客回归乡野,回归自然,体验民间居家感受[3]。

民宿最早出现于欧美国家的乡村旅游,当初是以提供住宿与早餐(B&B)的简单模式发展。20世纪50年代开始,乡村旅游事业发展迅猛,欧美国家开始兴建休闲旅馆,70年代日本民宿初生,80年代民宿始入中国台湾。大陆民宿萌芽于90年代,形式主要是以餐饮为主的“农家乐”和住宿为主的“家庭旅馆”[4],民宿庭院景观没有固定模式,至今未见相关报道。

乡村旅游风潮的兴起带动了民宿旅游产业的发展,而庭院景观建设对于民宿质量的提高和民宿经济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庭院作为居民脱离住宅主体接触自然的第一个环境空间,与居民日常活动息息相关[5-6]。民宿庭院作为民宿景观的一部分,不仅能够体现当地的风土人情和文化内涵,还可以改善乡村的环境风貌。其中好的庭院景观建设是提高民宿品质、形成民宿特色景观、促进民宿旅游发展的重要基础。

浙江乡村旅游在我国起步较早,在我国乡村旅游发展占据主导地位。民宿旅游的发展源于德清、杭州等地,在依托自然景观资源、人文资源的基础上,已形成了多样化的形态。浙西南地区多为山区,民宿多依山而建,独特的地形地貌形成了多样风格的庭院景观。然而,对于浙西南山区民宿旅游的研究还停留在民宿个体层面上,对于民宿的庭院建设模式尚未有研究。因此,笔者将以浙西南山区民宿旅游为基础,对民宿庭院建设模式进行研究,对浙西南地区不同风格的民宿提供与之相适应的庭院建设指导。

1民宿庭院景观建设的意义

庭院作为居民脱离住宅主体接触自然的第一个环境空间,是室内空间的延伸,具有独特的小气候环境。庭院作为开敞的室外空间,与居民的休闲游憩活动有着紧密的联系;庭院景观经营还可以与经济效益相结合,保证庭院景观美化的同时创造经济价值;丰富多彩的庭院景观还能给人视觉美的享受。

民宿庭院作为乡村庭院的一部分,是经过统筹规划的高级庭院,除了具备以上庭院基本的功能外,在契合了乡村旅游和民宿事业整体规划定位的前提下,还能够融入乡土文化、历史情怀等元素,展现浓郁的地方风情和人文特色。民宿庭院不同于一般乡村庭院,除原有的功能性、乡土性外,还具有特有的文化传承性等。

因此,民宿建设活动中庭院景观建设具有积极的意义。一方面,优美的民宿庭院景观可以直接改善游客的居住环境,提高民宿旅游质量,以此来提升幸福感;另一方面,优质的民宿旅游业态也离不开一个景观优美、功能齐全、文化丰富的民宿庭院景观。民宿庭院景观的建设对民宿旅游事业、生态环境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民宿庭院景观建设内容

2.1空间布局

庭院是游客进行休闲游憩活动的场所,应该具备相应的功能空间,不同空间提供不同的功能服务。庭院空间根据人的活动性质不同,可以分为动态空间和静态空间。根据服务对象的不同,分为儿童活动空间和成人活动空间。通过不同的功能需要,合理地進行空间布局,会使得活动能够有序进行,庭院景观整体看起来更加协调。

2.2小品塑造

小品主要起装饰作用,设计时应根据庭院空间大小和民宿建筑风格确定其体量与类型,而不应追求重大体裁,以便融入周围环境之间。另外,小品作为庭院景观的点缀,无需华丽、气派,应更多地关注生活气息的渲染。小品可以在占地面积不大的情况下达到美化空间环境、分割空间、增加环境艺术效果,对庭院景观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2.3水景营造

水是庭院最活泼的元素,它在空间中的艺术形态可以构成优美的水景,衬托出宜人的空间气氛。大的水景不仅可以起到调节小气候的作用,还可以营造开阔的景观视线。小型水景在环境中能吸引人们的视线,起到点景的作用。静水能给人安静、放松、惬意的感觉,动水则能够带来灵动、生气。

2.4植物种植

植物种植是庭院环境必不可少的建设部分,除了能够调节小气候环境外,在景观营造中的用途也非常广泛。作为庭院环境为数不多的软性元素,植物本身具有独特的形态、色彩及风韵之美,既能孤植以展示个性之美,又能按照一定的构图方式配置,表现植物的群体美,而植物的芳香氣味又能带给人们嗅觉上的愉悦感受,植物还可以弱化建筑和硬质铺装的边界,起到良好的过渡作用。

2.5铺装选择铺装是将各种环境连接的重要元素,可选择的材料十分丰富,营造的风格也很多元化,要考虑到是否与周围的环境和庭院风格相搭配。民宿庭院多种多样,或原始质朴,或现代前卫,可供选用的铺装材料、铺装样式也很多样化。硬质铺装如地砖、混凝土、木材、石片等,软质有塑胶、草坪、树皮等。好的铺装可以起到引导空间变化,装饰地面环境、表达文化历史等作用。

3民宿庭院景观建设原则

3.1庭院功能需求与民宿需求的统一

民宿规模决定了庭院适宜的比例和尺度。“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民宿庭院面积虽然有限,但是应该满足游客起居游憩的需要。庭院设计中应当从人的行为角度从发,针对民宿服务的不同对象来进行相应的功能匹配。

3.2庭院景观风格与民宿特色的统一

“统一”在民宿庭院中所指的方面很多,大到整体的形式与风格,小到造园材料、色彩、线条等,从整体到局部都要讲求协调统一。协调统一不是单板的复制粘贴,是在保证每个元素自身的变化之中求统一,免于成为大杂烩。

3.3庭院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融糅

庭院自然景观是自然美的物质基础,是庭院的肉体,可以让整个庭院丰富饱满。人文景观是庭院的血液,给整个民宿景观赋予灵魂,使其灵气动人。没有灵魂的肉体乏味无生气,没有肉体的灵魂空洞不丰富,两者缺其一都会使庭院价值大大降低。

4浙西南民宿庭院景观建设影响因素

浙西南地区主要涵盖丽水、衢州和温州部分地区,多为山区,而丽水更是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民宿多依山傍水而建,地形多变,地势高差大,庭院建设要充分考虑到高差的处理。山区民宿不同平原地区,庭院面积相对较小,限制了景观小品的体量和空间布局。山区所处海拔高,与同区域平原地区相比,温度偏低,降水量较大,湿度较重,这对庭院植物种植和选择上有很高的要求。

5浙西南山区民宿庭院景观建设现状

民宿庭院景观建设的研究相对较少,对庭院的改造模式不成体系。笔者通过实地调查研究,对浙西南山区民宿庭院建设现状进行了总结。

5.1庭院空间建设存在的问题

5.1.1布局不合理,空间破碎。调查的民宿庭院中,空间使用主要集中在休闲游憩上,基本上没有明确的划分。布局没有进行合理的安排,除了部分休闲的空间外,其余空间多用于进行植物景观和小品营造,见缝插针。

5.1.2庭院设施单一,风格迥异。

小品景观不够丰富,多为一些盆罐制作的小型造景,而亭廊花架等设施较少,多为风格类似的景亭,缺乏特色。庭院中设置的桌凳座椅在各民宿中常见,但是设施风格和材料相差甚远,或自然古朴,或现代风格,同一个庭院内的设施风格迥异。部分民宿庭院铺装使用石块和混凝土作为主材料,水泥地面硬化程度高,透水能力差,阻隔了雨水的循环,破坏了庭院与自然充分结合的途径,事实上水泥铺地也缺乏观赏性。

5.1.3植物景观观赏性不足,不够丰富。

多数庭院中只种植绿叶植物,缺少彩色葉树种,使得乡村庭院植物景观面貌趋于单一。而且庭院植物景观的季相变化不够明显,常绿树种和落叶树种的比例不协调。植物景观营造缺乏层次感、艺术性,生态功能突出,但是艺术观赏性却大大地降低。

5.2庭院空间建设的优势

5.2.1铺装材料选择多趋于乡土化——近自然。

民宿位于乡村,到处充满着乡土气息,庭院的各种铺装材料多选用质朴鹅卵石、块石、木材、草坪等,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相协调,会让人感到舒服、亲切,也能够体现乡村质朴的特色。

5.2.2小品设施多源于当地生活材料——去雕琢。

庭院内没有了城市那种大型体量的现代化人工雕塑,采用的是当地居民生活中用到的盆罐、水缸、菜钵等以及其他形形色色的生活材料,通过与植物搭配做成小景观,与小规模的民宿相适应,增加了民宿的生活气息,也融入了当地文化。

6浙西南民宿庭院景观建设模式

民宿庭院类型多种多样,庭院景观建设应该符合民宿的风格特色,而不是盲目地进行造景。笔者根据不同的功能特点将浙西南民宿庭院总结为以下几种类型。

6.1经济实用型庭院景观模式

经济实用型庭院景观模式适用于广大乡村地区,主打当地的田园气息,拥有优质自然环境和景观基底,以追求经济效益为主,在达到壮大绿化产业、创造经济收入的同时,能够努力净化环境,绿化美化庭院。

浙西南地区盛产香菇、木耳、土鸡、水鸭、田鱼、竹笋、山茶油、茶叶、杨梅等“金字招牌”农副产品,这些农副产品为经济型庭院的建设提供了充分的物质基础。庭院空间上层可种植名贵稀有树木或高经济价值的乔灌木,树下可培养珍贵的花卉苗木等,这样能够提高庭院空间的利用率。空间较大的庭院可结合绿化栽植果树,可为混杂型,也可单一型,树种以梨、石榴、葡萄、枣、柿子等为主。墙面、廊架等设施可便于藤本植物的种植,实现立体绿化,并在实现绿化美化的同时创造更大的收益。在保证陆地上的经济价值的同时,也可充分利用水资源,在庭院水塘养鱼、水鸭等农副产品。

可以适当减少小品设施的设置,最大化实现土地利用率。设施的选择多利用当地原始材料,铺装如碎石土砖等,小品如石桌、石凳、草亭等,能保留原汁原味的乡土特色。

6.2生态园艺型庭院景观模式生态园艺型庭院景观模式适用于拥有优质自然环境和景观基底的郊野乡村或者自然景区。依托当地丰富的自然资源及山水环境,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质量。以顺应自然、维护生态环境为准则,以休闲观赏为主要目的、采用适宜的绿化方式,营造赏心悦目的庭院景观。

浙西南山区自然资源比较丰富,生态环境优越,依山傍水,常年空气质量远优于其他地区,负氧离子常年居高。这对于打造民宿的生态特色有绝对的资源优势。生态园艺风格的庭院景观去除了部分造景要素,简化了庭院景观营造过程,便于居民日常管理和经营。因为庭院面积有限,对主体建筑和庭院围墙采用藤本攀援类植物进行垂直绿化的方式在民宿中颇受欢迎,很大程度上改善了斑驳墙体的立面景观。观赏价值高、开花结果的乡土植物是生态园艺型庭院景观最主要的组成要素,为庭院环境奠定温馨、亲切的基调。同时庭院景观中还包括精致的器皿、温馨舒适的休憩设施、美观的围栏以及铺地。面积较小的庭院可利用边角落空间进行绿化、盆栽,中部空间予以部分硬化,设置桌凳等休憩设施。

庭院面积较大的民宿,可引种栽培雪松、桂花、玉兰、牡丹等观赏类植物。植物配置上要注意乔、灌、花草种植比例,以高大乔木为主、灌木为辅、花草修饰。优先栽培适宜的乡土树种,并配以彩色叶树,丰富庭院色彩内容。常绿和落叶树种混交,增加庭院的季相变化。因为生态园艺型庭院景观更注重其观赏性,所以其植物景观、小品营造都需要做到精细,这样才能发挥其最大的观赏价值,而铺装的选择要与其内容和风格相得益彰。

6.3活动体验型庭院景观模式活动体驗型庭院景观模式适用于环境条件良好的广大乡村地区,凭借当地旅游资源开展各种各样的体验活动。

活动体验型庭院景观营造与乡村产业相结合,面积较大的庭院可种植经济果林,比如樱桃、枇杷、杨梅、葡萄等,等到丰收季节向游人开放,让游人亲自参与体验农务劳动。或者在庭院池塘中放养鱼苗,种植荷花,池塘周边堆叠自然式生态驳岸,设置垂钓平台,为城市游人提供趣味采摘、休闲垂钓、户外烧烤、农务劳动等活动的场地和环境。另外,游客还可以参与体验各项艺术品制作活动,如捏陶、雕刻、绘画、木屐、天灯制作等,游客可亲手创造艺术作品,体验乡村或现代艺术文化。在活动建设过程中,也可以加入当地特色产品,以当地美食文化为活动建设内容,让旅客在游赏中得到客观感受之外,还能够直观体验到当地农副产品的美味。既能够对民宿品质进行提升,又能起到产品宣传效果。

活动体验型庭院景观注重游客的活动参与性,所以庭院布局应该有明确的分区。植物种植以乡土树种为主,结合经济树种种植。小品设施则更多来源于日常活动内容,硬质铺装因活动内容而异。

6.4乡韵风情型庭院景观模式

乡韵风情型庭院景观模式适用于拥有深厚人文历史底蕴的古村落,对于远离城市、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未受到干扰破坏或破坏程度轻微的乡村同样适用此类模式。这些乡村由于受城市化影响较轻,故延续了乡村淳朴的生产生活方式、民俗风情等乡土文化。

浙西南地区乡村文化绚丽多彩,具有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和原汁原味等独特魅力。乡村的各种民俗节庆、工艺美术、民间建筑、民间文艺、婚俗禁忌、趣事传说等包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由于乡村的区域性界限,使民间文化具有深刻的淳朴性、诡秘性和多样性,对城市游客具有极大的吸引力。依靠这些特有的人文景观资源,在民宿发展中将当地人文景观特色与庭院景观结合起来,不仅仅只注重观赏的一面,而是让游客真真切切感受当地的文化,丰富民宿的多样性建设,从而推动民宿经济的发展。

乡韵风情型观赏庭院景观营造保护和传承乡土文化,因而庭院空间充满文化气息和历史韵味。植物选择以乡土树种为主,小品设施景观是该类型庭院重点打造的区块,将历史文化通过小品物化,让游客真切体会到当地文化特色。铺装尽量保留原始材料,可加入各种乡土元素,这种乡土文化元素恰恰是乡村居民所熟悉的,也是游客想了解的。

7结语

民宿旅游是乡村旅游与农业休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于良好的自然环境上开发的一种新的旅游业態,能够让游客远离城市的喧嚣,走进自然、回归乡土。庭院景观是民宿建设过程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有针对性地对民宿庭院景观进行主题研究,能够充分利用民宿当地的各种资源,打造具有主题性的特色民宿。浙西南山区地理环境独特,不同于平原地区民宿环境,要因地制宜地进行民宿庭院景观建设,这样可以避免盲目跟风导致的“千宿一面”的弊病,从而带动民宿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郭焕成,韩非.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综述[J].地理科学进展,2010,29(12):1597-1605.

[2] 刘亭.民宿经济:农家乐的升级版[J].浙江经济,2014(20):12.

[3] 张雪丽,胡敏.乡村旅游转型升级背景下的民宿产业定位、现状及其发展途径分析:以杭州市民宿业为例[J].价值工程,2016,35(23):101-103.

[4] 蒋佳倩,李艳.国内外旅游“民宿”研究综述[J].旅游研究,2014,6(4):16-22.

[5] 倪云,徐文辉.杭州市“美丽乡村”庭院景观营造模式研究[J].中国园艺文摘,2013(5):103-105.

[6] 倪云.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杭州地区乡村庭院景观设计研究[D].杭州:浙江农林大学,2013.

安徽农业科学,Journal of Anhui Agri. Sci.2017,45(26):155-156,187

猜你喜欢

建设模式乡村旅游
国内外智慧城市建设模式及路径对我省的启示
安顺乡村旅游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乡村旅游环境中不同污染源以及保护措施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