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态足迹理论的江苏省可持续发展研究
2017-06-11张楠汪安平
张楠 汪安平
摘要[目的]基于生态足迹模型定量分析江苏省的可持续发展情况。[方法]根据2006—2015年江苏省相关统计数据,研究江苏省的生态足迹总量动态变化、不同生态、生产性土地生态足迹、人均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及生态赤字。[结果]2006—2015年江苏省总生态足迹以年均3 547.882万hm2/a的速度增长,人均生态足迹从2006年的5.90 hm2上涨为2015年的9.67 hm2。不同类型土地生态足迹贡献率从大到小依次为建设用地、化石能源用地、耕地、林地、草地、水域。江苏省处于生态盈余状态,但自2012年下降明显。[结论]整体看来,江苏省处于可持续发展状态。
关键词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可持续发展;江苏省
中图分类号X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17)26-0068-03
Study o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Jiangsu Province Based on Ecological Footprint Model
ZHANG Nan, WANG Anping
(Jiangsu Nuclear Power Co. Ltd., Lianyungang, Jiangsu 222042)
Abstract[Objective]To evalua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ituation in Jiangsu Province based on ecological footprint model. [Method]According to related data in Jiangsu Province during 2006-2015,total dynamic change of ecological footprint, ecological footprint of different ecological productive land, per capita ecological footprint, ec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 and ecological deficit of Jiangsu Province were studied.[Result]The results showed that during 2006-2015,the total ecological footprint of Jiangsu Province increased by the rate of 35.478 82 million hm2 per year,per capita ecological footprint increased from 5.90 hm2 in 2006 to 9.67 hm2 in 2015.The decreasing order of regarding the rate of contribution for ecological footprint from big to small was constructive land, fossil energy land, cultivated land, forest land, grassland, water area. Jiangsu Province was in the state of ecological surplus, which has declined obviously since 2012. [Conclusion]In general,Jiangsu Province is i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ate.
Key wordsEcological footprint;Ec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Sustainable development;Jiangsu Province
生態足迹(EF)模型是由William Rees(加拿大生态经济学家)于1992年首次提出[1],是基于一定生产力,提供可供人类消耗的资源所需要以及吸纳人类所排废弃物所需的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是分析某地可持续发展状态的常用模型。笔者对江苏省可持续发展状态进行评估,以期为江苏省可持续发展提供指导。
1计算方法
计算生态足迹时,各种物质消费等应按相应的方法换算成相应的土地面积。生物生产土地面积主要考虑耕地、林地、草地、化石能源土地、建筑用地和水域6类。利用6类土地的互斥性,计算总的生态足迹,计算公式如下:
EF=6j=1[rj×ni=1(aaj)]=6j=1(rj×ni=1Ci/Pi)(1)
式中,i为消费品和所投入的类型;Ci 为第 i 种消费品所消费的量;j为土地类型;Pi为第 i 种消费品平均每年的生产力;EF为研究区域总生态足迹;aaj为第 i 种消费品经过折算以后的生物生产面积。
生态承载力即某地可以向人们提供的生物生产性土地的面积总和,是维持生态环境的自净能力、生态稳定性的综合体现,它的计算不是吸收二氧化碳排放的特殊土地,在能源消耗方面,化石能源的土地被认为是0。此外,维持生物多样性的土地(12%)应扣除[2]。计算公式为:
EC=6j=1(aj×rj×yj)(2)
式中,EC为生态承载力;aj为j种类型的实际生态生产性面积;rj为均衡因子;yi產量因子,即某类土地的平均生产力与该类土地平均生产力相除的值。
生态赤字(盈余)的计算公式如下:
BD(BR)=EF-EC(3)
式中,BD(BR)为生态赤字(生态盈余);EF为总生态足迹;EC为生态承载力。
其差值能为正值为BD,说明某地占用资源量已经达到生态所承受不了的程度;差值为负值为BR,表示该区域占有的资源量生态系统可以承受,即处于可持续发展的状态[3]。
(1)生物资源账户。
众所周知,生物资源种类数目很多[4],每一类生物资源中又有很多细分的项目,难以将这些细分的项目全部统计清楚,只有统计清楚才能核算耕地、林地、水域、草地[5]的土地面积。按照世界粮农组织数据库(FAO:http://faostat.fao.org)和江苏省统计年鉴[6],选用23类生物资源,包括水稻、牛肉、木材等。
(2)能源消费账户。
化石能源用地有煤炭、焦炭、原油、燃料油、汽油等。而电力的消耗量,归属于建设用地。该研究选用9种能耗,用每种能源账户的折算系数及其全球平均能源足迹(表1)将各能源转换成生态足迹所需的面积[7]。
(3)均衡因子的确定。
由于受生产力的影响[8],不同地区不同类型不同时间的均衡因子均有差异,为了消除误差,对世界常用均衡因子进行分析后[9],采用取均衡因子数值平均值的方法来计算江苏省生态足迹,数值分别为耕地2.49,林地1.40,草地0.47,建设用地2.49,化石能源用地1.40,水域0.27。
2结果与分析
2.1生态足迹总量动态变化
从图1可以看出,2006—2015年江苏省的生态足迹由45 202.52万hm2波动上升至77 133.43萬hm2,平均每年增长3 547.882万hm2/a,2009年后增速明显加快,总体处于波动上涨趋势。
2.2不同生态生产性土地生态足迹
由图2可知,2006—2015年建设用地的占比最大,生态足迹为137 643万hm2,贡献率为43.79%。其次为化石能源用地,其生态足迹为119 969.11万hm2,贡献率为38.17%。接下来是耕地,生态足迹为39 441.55万hm2,贡献率为12.55%。林地、草地及水域的贡献率之和仅为5.49%。每种土地类型的生态足迹均呈波动上升,增速最快的是建设用地,上涨速度约978.78万hm2/a,2015年需求量已达到17 704万hm2。其次为化石能源用地,上涨速度约471.95万hm2/a。从建设用地、化石能源生态足迹增长速度之快、占比之大可看出,江苏省对于电力的需求非常大,对化石能源需求不断增加,对于江苏省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处理好电力与化石能源问题。
2.3人均生态足迹动态分析
2006—2015年江苏省人口平均每年增长35.67万人。从人均生态足迹(图3)来看,2006—2015年一直处于增长状态,从2006年的5.90 hm2上涨为2015年的9.67 hm2,上涨了63.78%,每年增长约为0.428 9 hm2/a,2009年开始增速明显加快。
2.4生态承载力
由图4可见,第1阶段2006—2007年,生态承载力以10 077.48 hm2的速度急剧下降,2007—2009年相对平稳,2009—2013年以每年6 897.17 hm2/a的速度波动上升,2013年开始下降,原因是建设用地生态承载力下降,说明自2013年以来,江苏省电力生产力开始下降。
2.5生态承载力的分配
从图5可以看出,林地、水域及建设用地都属于波动上升状态,耕地、草地有所下降。建设用地的生态承载力最大,占总生态承载力的81.03%,其次是耕地,占比为13.78%,草地、林地、水域共占比5.19%。
2.6生态赤字计算与动态分析
由图6可知,2006—2015年江苏省处于生态盈余状态,2006—2009年波动下降,2006—2007年下降明显,2009—2012年波动上升,2012年以后急剧下降,表明江苏省自2012年以来的生态负荷急速增加。其中,林地表现为生态赤字,说明人们对森林的开采量过大,需引起关注。
3结论
该研究结果表明,2006—2015年江苏省人均生态足迹每年增长约0.428 9 hm2/a,2009年增速明显加快,2015年比2006年上涨了63.78%。6类土地类型的生态足迹不断上涨,从贡献率来看,建设用地最大,高达 43.79%,其次为化石能源用地贡献率,为38.17%,接下来分别是耕地、林地、草地、水域。江苏省处于生态盈余状态,2012年以后生态盈余急剧下降,表明自2012年以来江苏省的生态负荷急速增加,江苏省总体处于可持续发展状态。
参考文献
[1] 王治国,樊华,孙保平,等.基于生态足迹理论的陕北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1.
[2] 余振文.武夷山市區域可持续发展评价[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11.
[3] 孙丹丹.生态文明建设下的大学生环境道德教育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2013.
[4] MOSTAFA M M.A bayesian approach to analyzing the ecological footprint of 140 nations[J].Ecological indicators,2010,10(4):808-817.
[5] 卢超.生态移民迁入区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以疏勒河流域瓜州县移民点为调研样本[D].兰州:兰州大学,2010.
[6] 江苏省统计年鉴,国家统计局江苏调查总队.江苏省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
[7] WAEKEMAGEL M,MONFREDA C,DEUMLING D.Ecological footprint of Nations:November 2002 Update[M].[s.l.]:[s.n.],2002.
[8] HUNTER C,SHAW J.The ecological footprint as a key indicator of sustainable tourism[J].Tourism management,2007,28(1):46-57.
[9] 李娟.河北省经济增长与工业污染的关系研究[D].石家庄:石家庄经济学院,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