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好数学从培养兴趣入手
2017-06-11王丽敏
王丽敏
学好数学不是少数人的专利,而是每一名学生的权利。在整个义务教育课程结构中数学不应当是一个“筛子”,将不聪明的学生筛出去,将聪明的学生留下。数学课程是为每一名学生所设的,每个智力正常的学生都能够学好数学;但从实际效果上看却恰恰相反,很多学生就像站在金字塔上,能站在高层的人数逐层减少;这种现象的造成关键是学生对每天一成不变的步伐失去了兴趣。只有学生感兴趣的事物才会激起他参与进来的欲望。学习的最大动力莫过于有兴趣,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而学习兴趣的培养,课堂是主阵地。
首先从教学方面谈起:
一、导入新颖,激发兴趣
“万事开头难”,教学亦如此。好的开始更是成功的一半。新颖的导入会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案例1:概率导入
某体彩昨天开奖了某某中了一百万,同学们你们羡慕吗?是不是也想中大奖?想知道其中的奥秘吗?今天就学习概率一课。(引出课题)对于初学者来说一定是热情高涨,求知欲高。
案例2:不等式导入
同学们现在中考除了要考查文化课,还要考查我们的身体素质即考体育。你们知道体育学科都考查什么项目吗?每项达到满分需要什么条件?(回答中写出关系式即不等式引出课题)
二、创设情境,激发求知欲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创设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必不可少的手段。好的情境会激活学生沉睡的细胞,开动懒惰的大脑。情境的创设有很多种如设计生动的数学趣题、典故以及数学谜语,巧设悬念等。
案例3:谣言的传播速度
你知道224是多少吗?如果直接让学生去计算,仅有少数几个人能参与进来,其它学生只是坐享其成,效果并不理想,但我们可以这样:
小明听了一则谣言后1小时内传给2人,这2人在1小时内每人又分别传2人--------,如此下去,一昼夜能传遍一个千万人口的大城市吗?这样定会激发学生想晓答案的兴趣。同样的问题在不同情境中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三、知识问题化,激发学生思考
一提到数学课很多人都会觉得课堂枯燥、乏味。因为数学学科中有很多的定义、定理、性质等抽象的理论知识。如果我们将知识问题化,问题生活化学生就会更易接受,从而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道理。
案例4:三角形的稳定性
师:自行车不骑时你会如何放呢?
生:将脚蹬放下;
师:要是没有脚蹬呢?
生:那就靠在墙边;
师:要是周围没有墙呢? 生:就干脆放倒在地;
师:那为什么直接松手它就会倒呢?它都借助哪些外部力量了?你能说出这几种方式的着地点有几个吗?
由此启发学生找出两个点与三个点的这个特征,从而探讨出前三种方式能站稳的原因就是三角形的稳定性在起作用。于是得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这一性质,这样的分析讲解,学生通俗易懂,记忆深刻。
四、问题生活化,学有价值的数学
市场经济活动中,买与卖、存款与保险、股票与证券……这一系列与经济活动相关的数学,如比和比例,利息与利率,统计与概率,运筹与优化以及系统分析与决策等等,均成为人们生活必备数学知识。
案例5:“王老汉为了与客户订购销合同,对自己鱼塘中的鱼的总质量进行估计。第一次捞出100条,称得质量为184kg,并将每条鱼作出记号放入水中;当它们完全混合于鱼群后,又捞出200条,称得质量为416kg,且带有记号的鱼有20条,王老汉鱼塘中估计有鱼多少条?共得多少千克?”这是一道以文字语言提供信息的统计题。它来源于现实生活,使学生感知数学知识应用的广泛性。
五、设计开放式题,培养发散思维
数学开放试题,不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能力,而且可以使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形成积极探索的心理态势。为培养发散思维,提供了广阔的驰骋天地。
案例6:如“某初一学生在做作业时,不慎将墨水打翻,使一道作业题只看到如下字样:‘甲、乙两地相距40km,摩托车的速度为45km/h,汽车的速度为35km/h, ?请将这道作业题补充完整,并列方程解答。”(涂墨部分表示被墨水覆盖的若干文字)
开放型试题能激发学生探索欲望,使学生更深刻地挖掘与内容有关的数学问题。整合所学知识,不同层次的学生会提出不同高度的问题。这不仅拓展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更使思维具有了灵活性和深刻性,也大大調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
六、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心理学认为,人的学习兴趣是与一定的情感相联系的。对中学生来说,教师的举动或表情都会引起他们相应的情感变化。课堂上,教师要尊重、理解、信任和爱护每一位学生,把学生当成教学活动的朋友。学生不喜欢“严肃”的教师,因而教师的教态要和蔼,口吻要亲切,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可亲可近。学生回答问题正确时教师要及时肯定给予表扬,这样会增强学生自信。当学生回答错误时,不要立即打断或阻止。让其说完再评价。首先要肯定他们的勇气和胆量,再指出问题所在并给予一些建议。现在的学生耐压力差,一味的批评只会适得其反。学会尊重学生的人格 ,教师尊重学生就会使其积极向上、不断进取;如果教师不尊重学生,由于你的言行举止过击很容易倒至学生产生抵触情绪,失去学习兴趣。有时尽管学生回答的问题不尽人意,可能是他没注意听,可能真的不会,但我们不要根据回答的质量而枉下评论,指责,讽剌,这样定会使大大剌伤学生自尊心,如果多用表扬、鼓励的方式效果会皆然不同。
因此学生兴趣的培养渗透在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只有将兴趣培养上来,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完成即教书又育人的目的。同时也对我们教师提高了更高要求,提出更艰难的挑战。以上是我的点滴体会,还望借鉴他人的先进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