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追求无痕教学 创新小学体育教学

2017-06-11潘晓林

成长·读写月刊 2017年5期
关键词:小学体育教学创新

潘晓林

【摘 要】“无痕教学”,即将教学意图、目的隐藏起来,通过对学生采取间接、含蓄或迂回的教学方式进行教育,通过这种潜移默化的方式,实现学生对知识更好的理解,有效的掌握技术、发展能力[1]。

【关键词】无痕教学;创新;小学体育教学

一、导课无痕

导课无痕意为采用艺术性的语言不知不觉的实现进行教学。导课是教师开始授课的重要环节,在传统的导课中,一般都是采用开门见山、比较简单明了的方式,例如“本节课主要是讲解跨越式跳高”,这种方式难以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而如果换种方式,例如“同学们,我们先来猜个谜语,无限风光在险峰,打一个体育项目。”通过学生进行主动思考后回答:跨越式跳高。这种导课形式生动形象,还能有效的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上课的内容也潜移默化的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解难无痕

一般在教学过程中会碰到一些学生难以理解或不易掌握的知识、技能技巧等教学难点。而如果能解决教学难点,则能有效的提高教学目标。在体育教学中一般是在发现难点后。教师再想办法解决,这样不仅影响了教学效果,还能由此看出教师对解决难点准备工作的不足。解决难点无痕是指教师采取一定的措施,在不知不觉中将难点进行解决。这中解决措施形式多种多样,如铺垫法。铺垫法是指教学前针对难点和学生的不足,通过预先设定一些步骤给学生进行练习,使学生提前进行技术动作体验,进行动作预热并发展身体素质,为后续解决难点进行铺垫。如在《单杠支撑摆动》教学中,难点是“顶肩”,这一技术动作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上肢力量,但在短期内是无法达到上肢力量增强的。因此为达到这一目的,在开学初时在每节课的“课课练”中,笔者都会有意识的安排学生进行发展上肢力量的练习,通过这种方式使得学生的上肢力量得到了加强,从而在教学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再比如说在《肩肘倒立》教学中,其难点是“翻臀”,针对这一难点,教师通过准备组织学生进行倒骑自行车、集体搭房子等游戏的方式,在教学开始之前让学生进行翻臀动作的体验,为今后教学中能有效的解決难点奠定了基础。

三、纠错无痕

纠错无痕,意指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并且在悄无声息中纠正错误。例如在前滚翻教学中发现学生存在着“团身不紧”的问题,而教师可通过组织一些游戏,如“看谁滚动距离近”。具体方法:身高相差不大的学生可以安排在同一组,然后安排每位学生都向前做一次前滚翻,看谁做的前滚翻滚得距离较短,距离短者胜出。这这个游戏中,其判定胜负的规则是看谁滚得距离短。所以,就算教师没有跟学生强调团身紧这个问题,学生为了能够取得胜利,在游戏时还是会想方设法的做出正确动作,因此采取这一方式可以让学生在游戏中不知不觉的纠正了错误。

四、教学环节衔接无痕

体育课一般有三个部分,即准备、基本和结束。主教材教学和辅教材教学组合成基本部分。将教学各环节之间紧密联系起来即为教学环节衔接无痕。为了能达到这一效果,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

1.语言衔接无痕。即是指在教师在教学各环节进行转换时,其衔接语要自然、不会显得突兀。例如主教材是原地双手胸前传接球,辅教材是“循环传接球”的游戏。当主教材结束后,一般教师会说:“同学们,主教材教学结束了,下面进行辅教材学习”显然这样的衔接语句不自然较生硬。而如果我们换一种方式,例如“同学们,在刚才的练习中,可以看出大家耐力较差,那么接下来的时间我们将通过玩一个游戏来锻炼下大家的耐力”这样的衔接语言则会显得自然、不突兀,还可以使学生意识到自己的短处,由此激起学生进行练习的动力。

2.组织衔接无痕。教学环节衔接无痕其中还包含组织的无痕这部分。组织的无痕是指前、后环节的队形紧密联系,队伍没有过大的进行调动,以致于学生觉察不到老师进行调整队伍是为下一环节做准备。例如主教材的内容是“原地双手胸前传接球”,其最后一个练习的队形是“4列横队散开,第1和第3排向后转,第1排与第2排、第3排与第4排两两对应传接球”;辅教材的内容是“循环传接球”,而“循环传接球”的队形是在上一个练习的基础上,喊“第2和第3排向后转”口令就完成。这样的队形调整比较紧密,可以节省队伍调整的时间,提高练习密度,学生也比较难察觉到主辅教材的转换。

3.器材运用无痕。器材运用无痕是指在各环节转换时能做到“一材多用,一用到底”,让学生在环节转换时难以察觉到器材的变化。

五、主教材切入无痕

主教材切入无痕是指主教材进行的时候刚好能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特点。一般准备部分结束以后,教师都会先进行主教材内容的讲解、示范,再进行组织学生练习,这种切入方式在那些技术难度大、有一定危险性的项目中,例如体操、游泳等项目就不适合这种方式;而且在面对那些技术难度小、较安全的项目,例如排球、跑步等项目也不适合,因为这种切如没有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不符合其心理特点。在学生的角度来看,学生到操场的第一反应是想进行练习,而不是光站着看教师进行知识的讲解、动作的示范。所以对于这一类教材,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进行尝试性练习后再为学生讲解知识点和示范动作,这样的切入方式就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满足学生的运动欲望,从而提升教学效果。

六、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目标达成无痕

在体育教学中,为了学生心理的健康以及达到社会适应目标时,教师都喜欢采用说教的形式,但这一方式易让学生有逆反心理,从容影响练习的情绪以及练习效果。再者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应以“技术”为载体,采用技术教学的方式。在教学中适时、巧妙、无痕地对学生进行渗透相关内容。例如在迎面接力跑游戏中,由于部分学生犯规而导致其他学生不满,笔者面对这一情况,首先会中止比赛,对于遵守规则的学生会进行表扬,对于部分学生的一些犯规行为会指出并说明违规了要接受惩罚。由此在以下的比赛中,全体同学都会积极参与并遵守游戏规则,尤其是那些被表扬的学生在练习中会更加的积极,整个游戏下来也会取得较好的成效,同时通过这一游戏还可以达到培养学生要遵守规则这一目标。

参考文献:

[1]杨胜东.润物无声 教学无痕[J].内蒙古教育,2015(17):72.

[2]朱春江.关注学生体能发展实现体能无痕渗透[J].体育教学,2015(1):63-64.

[3]龙瑞文.啟迪创新教学“无痕”[J]四川旅游学院学报,2011(6):79-80.

猜你喜欢

小学体育教学创新
浅谈如何让小学体育更具有趣味性
短绳在体育教学中“一物多用”的具体案例分析
基于创新角度的小学体育教学方法探究
浅谈如何实现小学体育教学的高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