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视角下的中小学课外活动探索

2017-06-11张荣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7年13期
关键词:核心价值观时效性课外活动

张荣

摘 要:课外活动是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性的有效途径。以“文明”教育为中心,在中小学开展待人接物的“文明礼仪”活动;以“法治”教育为手段,在中小学开展知行合一的“遵纪守法”活动;以“爱国”教育为目的,在中小学开展勇于奉献的“理想信念”活动。教育学生“树远大理想,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读书”。

关键词:核心价值观 课外活动 时效性

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中共中央高度重视在全社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已经融入到国民教育的全过程。教育部为了在教育系统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出台了《教育部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强调要进一步增强中小学德育的时代性、规律性、实效性。可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小学德育课程已成为时代发展的迫切需要。本文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这一视角,试图探索如何在中小学开展课外活动,并利用课外活动引导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以“文明”教育为中心,在中小学开展待人接物的“文明礼仪”教育活动。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制度层面的主要内容,最适合中小学学生的就是“文明”教育。具体的课外活动可以从如下三个方面开展:

1. 开展“着装文明”活动。学校其实是社会的一面镜子,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社会在逐渐走向繁荣和富强,公民的收入逐年提高,人们在衣着方面的消费档次也愈来愈高。反映在中小学学生的生活中,着装中追求“名牌效应”和“时尚效应”可谓是愈演愈烈。针对这一现实问题,我们可以以开主题班会等形式讨论诸如“什么样的着装最适合中小学学生?”、“中小学学生着装一定要追求名牌吗?”、“中小学学生着装一定要学影视明星追求时尚吗?”这样的讨论,让学生明辨是非曲直。

2. 开展“厉行节约”活动。资源的有限性是当今世界的一大难题,当代西方在厉行节约方面也有“财富是个人的,资源是大家的”这样的生活理念,德国的法律就禁止浪费。基于这样的时代需求,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制作出宣传画或宣传标语,利用节假日,走出学校到餐馆去为就餐的人宣传不浪费食物的“光盘行动”。也可以开展诸如“节水”、“节电”等课外宣传活动。学生的宣传活动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自我教育的过程,“节约资源”的理念就会“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学生的血液中,成为生命中必将永远坚持的一个原则。

3. 开展“言行文明”活动。学生在家庭接触父母长辈和兄弟姐妹、在上学路上接触行人和乘客,在学校接触老师和同学。那么,我们可以在课外让学生搜集“家庭文明用语”、“校园文明用语”、“乘客文明行为”、“行人文明行为”等进行讨论,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会明晰什么样的言行是文明的言行,并渐渐形成为言语和行为中的习惯。这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学生的课外活动中就能达到古人所说的“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的大学之道。

二、以“法治”教育为手段,在中小学开展知行合一的“遵纪守法”活动。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集体层面的主要内容,在社会集体层面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符合中小学学生的是“法治”教育。具体可以从如下两个方面开展:

1. 开展“守则对照自查”活动。《中小学学生守则》是一个集体公约,“守则对照自查”活动与真正的“法治”教育是有一定距离的,但这是在中小学学生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个必要的起点。在课外活动中,我们可以让学生对照学生守则来自查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中小学学生守则》的具体要求。也可以让学生以讲故事等形式讲述在自己和同学中发生的“守则的故事”和“不守则的故事”,以此对照自身言行。

2. 开展“我是小警察” 活动。可以让学生以现场模拟的方式模拟交通警察的言行举止,实际上就是一个熟悉和了解交通规则的过程。这样的活动,不仅可以使学生知道自己在上学路上如何遵守交通规则,而且也会学习到行车需要如何遵守交通过则的知识。在活动开展之后,我们还可以进一步让学生讨论“中国式过马路”等现实社会问题,强化学生遵守交通规则的意识。

了解社会集体公约,是知,遵守这些社会集体公约,是行。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视角看,在中小学开展这些课外活动,必将形成中小学学生“遵纪守法”的良好行为习惯。

三、以“爱国”教育为目的,在中小学开展勇于奉献的“理想信念”活动。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民个人层面的主要内容,即社会主义中国的所有公民必须热爱社会主义中国,拥护改革开放的政策,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应具有爱岗敬业和勇于奉献的职业操守;在个人道德方面追求诚信立身的基本原则;在待人处事方面应具备友善的公民素养。

现实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副产品就是理想信念的缺失在社会生活中越来越严重,而理想信念的缺失又会导致道德的沦丧,直接危害社会的健康发展,阻碍“中国梦”的实现。成年人在社会生活中所受的影响必然会通过家庭传到至学校,所以,以“爱国”教育为目的,在中小学学生中开展勇于奉献的“理想信念”活动,是我们这个时代的迫切需要。具体的课外活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1. 开展“红色教育基地”参观活动。在全国各地,有众多的“红色教育基地”,学校在节假日可以组织学生去就近的“红色教育基地”参观。“红色教育基地”的历史资料和图片展示本身就是一部活生生的教材,学生会从中得到启发和感悟,进而激发起学生的人生理想,进而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

2. 开展“历史博物馆”参观活动。“历史博物馆”中的文物展示,凝聚着中华民族在不同历史时期为人类所做的贡献,也蕴含了大量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在其中。学生从参观中可以树立起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进而树立起为民族振兴而献身的人生理想。

3. 开展“英模故事会”活动。可以让学生在课外搜集自己知道的英雄模范人物故事、著名科学家故事等,然后组织学生讲故事。这些故事中,必然包含有励志、感恩、奉献等内容。学生必定会从中体会到真正的“人”的品质,进而完善自己的人格,成長为一个社会主义的合格公民。

总之,中小学的课外活动是一项实践活动,是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性的有效途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有义务进行深入的探索,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

猜你喜欢

核心价值观时效性课外活动
课外活动类作文
试析如何确保新闻采访的真实性和时效性
两会“课外活动”四川山西搞得好
煤企关注大学生员工心理成长的现实意义
荷载预压加固吹填土时效性研究
国产喜剧电影的核心价值背离
浅谈如何提高兽医防控的时效性
当下新闻编辑时效性分析
非体育教师在组织体育课外活动中的一些小技巧
也谈新课改下的课外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