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2017-06-11田敏
田敏
【摘要】近年来,随着小学课堂教学的不断改革,教师的教学观念开始慢慢体现在每一项教学活动中。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不再只是传道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是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文章以小学数学的教学为例,分析了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几点改进的建议和措施。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思维能力;培养;对策
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时存在的问题
(一)教材文本语言呈现跳跃性,影响学生思维的发展
小学数学教材基本上都是通过较为简洁抽象的文本方式呈现给教师和学生的,内容相对来说不是很连贯,小学生对此比较难理解。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应以文本为基础,尽可能地将这些知识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表述出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学生如果只是一味地按照教师传授的思维方式理解知识,而不能通过自己的理解去掌握知识,就会限制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教材的学科结构和学生的知识结构的差异性制约学生思维的发展
小学数学教材所呈现的知识具有本学科特有的结构和特点,教材内容比较丰富,涉及的知识面也比较广,但小学生自身的认知水平有限,理解能力相对薄弱,因此他们不能完全接受这些知识,更不要说掌握并运用了。当小学数学教材知识的简洁性与学生思维的不完整性相矛盾时,势必会制约学生思维的发展。可见,学科结构与学生的知识结构存在的这种差异和断裂,给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设置了又一重障碍。数学学科结构的特点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体现得较为明显。
二、提升小学数学课堂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对策
(一)教师不断增强教学内容的生动性
数学教材的知识内容对小学生来说枯燥乏味,连贯性也不是很强,同时小学生的思维能力也不完善,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都会导致学生对数学这门课程慢慢失去兴趣,开始厌倦学习数学。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备课,在结合教材上的知识的同时,要准备一些相关的辅助教学或者生活中的小故事来调动学生的思维。这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还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更重要的是,小学生的潜能也得到了挖掘。不仅如此,学生对于课本知识的深层含义也能真正理解掌握,并运用到实际的生活当中。例如:在学习“圆的认识”这一章节时,教师可借助小汽车的图片向学生展示车轮,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车轮是圆的,如果是方的、椭圆的,汽车还能够正常行驶吗?这种方法可充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理,使其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学习本节内容。
(二)让学生自主参与活动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数学课堂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教学的中心。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主人翁意识,把课堂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场所。譬如教师可以以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为目标,适当地组织数学活动来发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自主地参与其中。开展数学教学活动不仅是数学内容的载体,还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教师在课堂上要引导学生自主地参与到活动中,使学生在活动中发现问题,探索求新,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最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数学教学活动是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的法宝。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主要有以下几种。
1.游戏趣味型数学活动,发展学生思维的自主性
在数学课上,教师要动静结合,不能一味地讲解书本上的内容,否则学生就只能扮演听众的角色,很难体现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应该通过一系列的趣味数学活动来培养学生思维的自主性,同时要注意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在培养学生思維能力的同时,学生也会慢慢将数学课本上的知识和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这样,学生不仅可以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也会慢慢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身边的事物。
2.知识拓宽型数学活动,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要注意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灵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诱发学生思维的源头就是课堂。在组织数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激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学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在课堂上结合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这既拓宽了知识视野,又把数学课上获得的知识灵活运用到平时的生活实际中,在体会到数学的实用性的同时,也培养了思维的灵活性。
3.探究创新型数学活动,发展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近年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随着新课程的改革不断增强,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时刻注重学生潜能的开发。以数学这门学科为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通常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设计教学目标时突出创新思维的培养。教学目标会影响到学生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教学前要确立明确的教学目标,这不但是教师教学思想的体现,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前提。教师在完成教学目标的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学生敢于突破教材,敢于突破自我的能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活跃创新思维,拓宽创新思路,还要鼓励学生多多质疑,让他们知道思考方法越奇越好,速度越快越好,争论得越激烈越好,观察得越细越好。这样的教学目标的确立,不仅有利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目标的完成,而且能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奠定良好的基础。
(2)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创新思维。 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气氛能够使学生产生自觉参与的欲望,还能让学生无顾忌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情,为创造性活动的开展提供必要的条件。因此,教师要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把亲切、尊重的情感信息传递给学生,并用富有情感、生动、风趣、幽默的语言将学生带入神圣的课堂氛围中去。教师要尽可能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及时表扬鼓励,对学生学习中遇到的疑问要及时有效地给予引导,使之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心。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即使回答错误也要从不同方面进行表扬,尽量做到不批评,以免挫伤学生学习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学生的思维往往从活动中开始。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实际操作、亲身体验的良好环境,让学生动手剪一剪,拼一拼,折一折,画一画,摸一摸等。这样既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学习生动、活泼、有趣,又帮助学生形成了概念,发展了思维。在操作中大胆放开操作形式,更有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
例如:在教学“圆柱的表面积”时,教师不提前将圆柱上下两个底面积是否相等告诉学生,而是组织学生通过叠纸等实践操作来证明圆柱两个底面积是相等的。比如可以将手里的纸张裁剪成圆柱的形状,并将两个底面相重叠,以此查看其是否完全重合;可以组织学生用格尺测出两个底面的半径、直径、周长后,再进行对比。
(3)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创新思维。创新意识,确切地说不是在“学会”中形成的,而是在“会学”的基础上形成的。“学会”侧重于学生接受知识,积累知识,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会学”侧重于学生掌握学法,主动探求知识,目的在于发现新知识,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学会”是“会学”的前提,“会学”是“学会”的创造。因此,我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坚持把教师的“教”变成教师的“引”,把学生被动的“学”变成主动的“学”。教师的“引”是前提,学生的“会学”是升华,是创新。因此,我在课堂教学中十分注意“引”的设计。
一、“引”要奇异,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有兴趣,从而激发学生创造性学习的兴趣。二、“引”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是并不深奥,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引”要符合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实际,使學生容易受到学习内容的启发,营造学生勤于动脑、富于想象的氛围。例如:在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可先复习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然后将其中一题改成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让学生思考怎样计算,讨论是否可以直接相加减,此时学生的思维就自然地开动起来,最终引出通分这一概念。四、“引”的深度、广度、坡度要适宜,让学生从问题相关的各方面去积极思考,寻根挖底等。
(4)在教学练习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通过一题多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学中,通过多角度思考,获得多种解题途径,可拓宽学生的思路,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奥秘和情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结束语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地设置各种情境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最大限度地给学生提供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并给他们提供展示自己的舞台,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在一次次成功的体验中树立创新的自信。开展多种多样的创新活动,在拓宽学生视野的同时,也发掘他们的潜力,这是培养具有创新型思维人才的关键。总之,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的,需要漫长的时间,需要教师在课堂中循序渐进地培养与训练。只有这样,学生的数学思维才能变得更加主动、灵活、敏捷、深刻,才能将思维能力融入数学教学课堂中。
【参考文献】
[1]许莺歌,朱群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辽宁高职学报,2003,5(04):155-156.
[2]梁油油.构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校外教育,2016(02):141.
[3]钱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策略分析[J].中国外校教育旬刊,2016(S2):4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