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斯大林模式

2017-06-11刘玮换

成长·读写月刊 2017年5期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启示

刘玮换

【摘 要】苏联解体已有20年之久,但对于斯大林模式社会主义的评价却是学术界长久以来争论不休的一大课题,由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斯大林模式的密切关系,我国也一直围绕这个问题进行各方面的对比和反思。对于斯大林模式我们要采取辩证分析的态度,既承认斯大林模式曾经取得的辉煌成就,也要剖析其自身存在的严重弊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为更好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宝贵经验。

【关键词】斯大林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启示

一、斯大林模式的内涵及特征

(一)斯大林模式的内涵

斯大林模式,即指苏联在长期的社会主义实践中形成的一套经济、政治、文化和对外关系的体制。是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建立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制度的实践,是从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实践。

(二)斯大林模式的特征

斯大林模式可以概括為高度集权制,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第一,经济上,斯大林模式采取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以国家政权为核心,以党中央为领导,各级党组予以执行,以国家工业化发展为既定目的,自上而下,高度集中地有计划地管理经济体制。斯大林模式中,国家机关是经济管理的主体,既是生产资料的所有者,又是直接的经营管理者,依靠指令性计划来指挥,通过行政命令、行政干预等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管理和控制,忽视市场和经济规律的作用。第二,政治上,斯大林模式采取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实行一党制,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三权合一,高度集中于党中央。共产党领导一切,直接发布命令政令,管理国家事务。干部由上级直接委派,领导实行终身任职制,基本上不受群众监督,以致形成个人高度集权,造成了高度的个人崇拜等特权现象。第三,文化思想上,实行高度的舆论统一,思想问题和学术问题被高度政治化。采取行政手段来对待不同意见和观点。

二、斯大林模式的成功与失败

(一)斯大林模式的成功之处

第一,在思想理论领域,斯大林模式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建立的,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国家的改革实践,是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的第一次成功实践,实现了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实践的飞跃。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以苏联为首的世界反法西斯阵营取得了最后的胜利,社会主义的名称响彻世界,使社会主义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知。第二,在政治领域,苏联确立了共产党在国家社会生活中的领导地位,在实践中充分发挥了其领导作用。第二次世界大战,苏联积极投身于反法西斯的革命战营中,并成为了主要的战斗力量,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和人类社会的和平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使得苏联作为世界强国之一登上历史舞台。第三,在经济上,苏联采取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开创了现代化、工业化的发展新路,在一段时期内,推动了本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全力发展重工业的建设目标,也使得苏联在相当短的时期内实现了向工业国的跨越,并完成了农业机械化,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在短短十年期间,苏联实现了资本主义国家在相当长的时期才能实现的经济发展目标,尤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恢复阶段,仅用两年时间,苏联工业生产就恢复到了战前水平,这在整个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堪称奇迹。

(二)斯大林模式的失败之处

第一,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帮助了苏联实现有效的宏观经济规划和调控,有效地集中有限的力量进行工业化建设,但是在另一方面,却严重抑制了企业生产的积极性,生产效率低下。备战型的发展模式,导致苏联一味追求重工业和军事化工业建的发展,忽略了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虽实现了农业机械化,但实际上却导致了苏联国民经济内部产业发展严重失衡,严重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第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造成了严重的一党专制、党政不分的局面。斯大林所坚持的个人集权制、职务终身制和指定接班制度,从根本上背离了民主共和国权力制约等制度,严重破坏了社会主义民主和国家法制,造成了全社会民主的缺失,严重影响了人民对于无产阶级政党的信任,打击了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国家管理的热情。由于对阶级斗争巨大动力的错误判断,导致本国阶级斗争扩大化。第三,文化思想上过分政治化,管理过于严格,严重缺少独立与自由,文化工作者难以独立思考和自由创作。在一定时期内,个人崇拜潮流盛行,各种教科书、社会艺术科学读物,以及报刊舆论都充满对领袖的歌功颂德。

三、中国对斯大林模式的借鉴

(一)中国借鉴斯大林模式的国内外背景

建国初期,在国外,以美国为代表的大多数资本主义国家阵营对新中国实行封锁、禁运和遏制,而前苏联则给新中国以援助和支持;在国内,新中国还没有进行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需要向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学习,而前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它在工业化建设中取得的高速度显示了斯大林模式的各种优势,并且这种模式又适应了新中国在工业化初期着重发展重工业的需要,在这种形势下,毛泽东提出的“一边倒”国策,实质上就是要在外交上与苏联结盟和在建国模式上效仿斯大林模式的行动宣言,从此中国走向了像苏联学习的“苏化”道路。

(二)中国对斯大林模式的借鉴

第一,经济方面,1953年1月,新中国开始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这个以重工业化为主的指令性计划,是在苏联专家的指导下设计的,其中工业发展蓝图、计划指标的设定、计划贯彻执行程序和工厂管理体制等,都是按照斯大林模式的样板制定的。第二,政治方面,在组织原则上,民主集中制表现为权力向党中央政治局和书记处的集中;在政党制度上,党内权力高度集中于中央和最高领袖的手中;在政权结构上,中共拥有高于全国人大(包括解放初期的人民政协)和政法机关的权力;在干部制度上,中国实行的任命制和实际存在的终身制更是典型的斯大林模式。

四、中国走斯大林模式正反两方面影响

第一,赢得了苏联及东欧社会主义各国对新中国的援助与支持,为稳定新生政权,维护国家统一做出了重大贡献。新中国成立后,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率先承认新中国政权,并对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给予了极大支援。第二,促进建国初期工业增长,奠定了我国重工业的基础。“一五”期间建立了一系列的重工业基地,为以后工业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建成了一大批重要工程,修建几十条铁路,大大改善我国交通运输。然而,经济上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与民相关的轻工业得不到相应的发展,消费资料得不到满足,最终又制约经济的发展。第三,采用斯大林模式使得国家权力高度集中,这对我们在建国初期凝聚民族合力,打退国内外反革命势力的反扑,突破国际反华势力的政治封锁、经济禁运和军事包围,维护国家安全和统一的斗争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政治上高度集权,缺乏对党的监督。斯大林模式强调了毛泽东在国家政治经济生活中至高无上的地位,权利高度集中使得其不可避免的出现决策失误。

五、斯大林模式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启示

(一)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理论体系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产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我们观察、分析、解决现阶段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问題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我们在新世纪新阶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提供了方向,为我们不断提升党的执政理念、推进党的建设提供了科学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之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现途径。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的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的坚持社会主义。

(二)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并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自中国共产党提出建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经过20多年的不懈探索和大胆实践,我国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但是我国现存的市场经济体制仍旧不够健全,市场发展不全面。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重申“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并指出实现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战略任务,我们还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

(三)不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健全民主集中制度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主化进程不断加快,然而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却没有完成。积极推进政治制度改革,促进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仍是我国在近一段时期内需要面对的重要任务。总结斯大林模式失败的原因,全社会民主的缺失是相当重要的一个因素。在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进程中,我国还需要不断健全民主集中制度。

(四)坚持依法治国,推进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与人民当家作主有机结合起来。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序进行的必要条件,同时也是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动力,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

(五)坚定不移地进行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下,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同时,世界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

六、结语

斯大林模式,是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建立的第一个无产阶级国家的改革实践,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毋庸置疑斯大林模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同时也存在着诸多弊端,立足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阶段性特征,深入研究斯大林模式社会主义,了解其成功与失败,剖析其内在的原因,获得相关经验启示,对于我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肖引.斯大林模式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斯大林模式的反思[J].湖北社会科学,2008 .

[2]冯颜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斯大林模式社会主义比较[J].汉江论坛,2007.

猜你喜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启示
当代青年的“小目标”,该如何实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国梦关系探究
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工作发展方向
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途径
社会主体研究方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中的运用
商业银行受余额宝的影响和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