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品德引入课程外资源的策略研究
2017-06-11范秋华
范秋华
摘 要:引入并有效整合课程外资源,是提高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质量,实现课程性质、目的的重要途径。本文结合笔者日常品德教学实践,分析了小学品德教学引入课程外资源的必要性,提出了整合优化学科教学资源、融合校本资源和借力校外资源三方面的策略和方法,丰富、拓展教材,转变教学方式,提升课堂效果,促进学生发展。
关键词:资源整合 学科 校本 校外
一、小学品德引入课程外资源必要性的思考
一是品德课程教材留下了广阔的课程资源拓展空间。除了知识与技能,新课程的实施对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小学品德课程所承载的并不是一个孤立、静止的知识体系,而是依托于生动的生活体验和丰富的社会实践之上动态发展的集知识、理念、价值观、人生观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综合体系。其教材设计为教师拓展、引入、整合、创造课程资源留下了广阔的空间。在教学过程中,应当以教材为基础支撑,充分利用学校、社会、家庭等各方面的有形和无形资源,整合学科教学和学生实践、生活等各种体验资源,不断拓展、丰富课程资源。
二是品德课程教材涉及的部分内容与其它学科具有相关度。品德课程中涵盖了大量数学、美术、音乐、科学、信息等其他课程的内容,在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活动等方面与其他学科具有一定的相关性。这就要求我们在课程中整合其他学科的资源,相互融合、相互促进,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1]
三是品德课程学习方式与生活存在极强的关联性。品德课程是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性课程。它的基本特征是社会性、开放性、生活性、活动性、实践性,其承担的主要任务是提高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改造社会的能力。品德教育和生活养成是学校、社会、家庭教育和管理的共同责任,与学生学习、生活、社会实践等方方面面结合紧密。这就要求我们善于引入与整合相关资源,在教学中合理利用,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共鸣。[2]
二、课程外资源引入的实践与思考
1. 引入学科资源,形成教学合力
(1)与综合实践活动同进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的教学内容要来源于生活,又要回归到指导学生的生活实践中去,在实践活动过程中了解生活、学会生活,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改变原来只在课堂上讲讲道理、说说结论的教学模式,与其他学科老师合作,整合学科内容,指导学生开展实践活动,让实践资源为我所用。
如,在教学品德二上《我爱秋天》这一课时,我就与班主任合作,围绕“秋天”开展了一系列的实践活动。第一阶段:在上课之前,指导学生到生活中找找身边的秋天,感受秋天的美丽,并将自己的发现记录下来,然后到班上进行交流。第二阶段:通过课前体验,课上交流和梳理,学生对秋天的特征有了初步的认识后,继续指导学生开展果实与生活关系的探究,将实践活动成果内容融合到品德课程中来,探究活动延伸到生活中,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不以知吞并行,也不以行吞并知,做到知行合一,将知行德育落到实处。
(2)与科学相关内容同学
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与《科学》的许多课程在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上有密切的联系或相关。一下的《和小树一起长大》、三年级《我们的地球》、四上的《走向信息时代》、五上的《小小安全员》、《小心电老虎》等都包涵科学常识。在教学这些主题内容时,整合科学学科知识,渗透科学常识,可以实现多项目标。我在教学品德《我和小树一起长大》时,按照教材提示,请科学老师指导学生种下一棵树苗或种子,然后让学生去照顾自己种下的树或种子,记录小树的生长过程,可以采用拍照、绘画、文字记录、量一量、闻一闻等手法进行科学探究。因为是观察自己种下的树苗或种子,孩子们热情高涨,对小树苗爱护有加,在记录和观察中体会到小树变化所带来的欣喜,感受大自然的的神奇,无论是知识目标、能力目标还是情感目标,就在孩子们快乐的拍一拍、量一量、闻一闻中落实了。
2. 融入校本资源,实现优势互补
学校是品德教育的主阵地,校内课程资源多种多样,教学、生活、文化建设等方方面面,只要善于发现和运用,每一处布置都是有效的课程资源,每一个活动都是最好的育人契机。
(1)融入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包含着外显的环境文化与内在的思想精髓,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影响。将品德与生活(社会)与校园文化建设相互融合、相互促进,能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形成正确的审美观、人生观,提升内在涵养与素质。
如,每年一年级新生入学,德育处都要安排他们参观校园、熟悉环境、了解学校,培养、激发新生欣赏学校、热爱学校生活的情感。一上《品德与生活(社會)》的第一单元“你好,新学校”,与这一活动有异曲同工之妙。于是,我将这一课的教学与德育处的熟悉校园活动相结合,将品德课程融入校园文化建设, 将课堂放大到整个校园,带领学生参观学校的教学楼、微格教室、多媒体教室、布置有学科特色的专用教室、塑胶跑道操场、篮球场、室内体育馆、食堂、学林果园、学校荣誉室等场所。在参观过程中,向学生们介绍学校的历史与发展、获得的荣誉等,调动、激发学生对学校的热爱与自豪感;回到课堂上,趁热打铁,引导学生讨论我们的学校美在哪里、那些地方让他们感到骄傲、要怎样做一个让学校为他骄傲的学生……在好奇而兴奋的参观中,在由衷的赞美与热烈的讨论中,完成了新生的入学教育和第一堂品德课程,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3]
(2)融入德育主题活动
品德教学旨在帮助学生在体验、探究和问题解决过程中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实现社会性发展。可实际教学中,品德课程课前准备和课后实践的时间往往被其他学科的学习时间占领,品德教学效果大打折扣。而学校的德育活动形式和性质决定了如果以德育活动为载体,将品德课程和德育活动有效整合,将二者的资源相互整合、相互补充、相互促进,通过德育活动将品德课程素材带进学生生活,以活动实践和体验提升品德教育实效,既是品德教学整合校本资源的重要任务,也是有效途径。于是,我对品德课程的教学主题做了整理,有“我的生活”“我们的学校生活”“我们的社区生活”“我的家庭生活”“我们共同的世界”“我们的国家”,以此与德育处对接,在学校的系列活动计划中融入品德主题内容。如:将“星级班级评比活动”的各类展示活动整合到“我的校园生活”主题中;将“十岁童年礼”、“家长会”整合到“我的家庭生活”主题中等。
在具体实施上,考虑到品德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养成习惯、形成能力都不是一蹴而就、通过一个活动就可以完成目标的,需要多角度、长时间不断的渗透。因此,我在主题活动的设计上做到系列化。如“我的校园生活”主题活动中,有成长系列活动:一年级的入队仪式、三年级的童年礼、六年级的毕业典礼;有展示系列活动:六一儿童节书画展、每年的科技节和艺术节展示、庆祝元旦活动等。
在具体活动设计上,要通过品德课程教学与主题活动的整合运用,将《品德与生活(社会)》中的主题内容通过活动的形式呈现出来,有效地将学生在品德课上的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行为,真正达到“知行合一”的效果。如,《春天的歌》、《金色的秋天》这两课,可以结合学校每年举行的春游、秋游活动,设计好活动载体,让学生们在亲近大自然的同时,带上学习、观察的任务,鼓励孩子们在游览的同时,通过采集标本、记日记等形式把自己找到的、感受到的春天、秋天记录下来、珍藏起来。在此基础上,在课堂上,通过播放现场照片、展示标本、读日记、谈感受等环节,进行情景再现和感受升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记录能力、比较能力。
3. 借力校外资源,提升教育效果
品德课程新课标倡导开放式教学,课程内容要与学生的社会实践和生活实际密切联系,教学空间应借力社会优质教育资源,尽可能向社会延伸、拓展,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学校,走向社会、走向实践,切实提升教育实效。
(1)借力家庭教育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老师,学生良好的品德与生活习惯的养成,与家庭生活氛围密切相关。家庭教育和文化建设,对品德课程教学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首先,品德课程的学习准备与效果巩固,需要家长的密切配合;其次,家庭文化建设是一项长久的系统工程,对学生的品德和生活养成有着深刻而长远的影响。在平常的教学实践中,我会通过开展家长助教活动,邀请与特定课程具有相关专业背景或特长的家长为孩子们上课,密切家校配合,强化教育合力;在某些与家庭相关的课程教学准备或课后调查环节,通过问卷调查、发起倡议等方式,提醒、鼓励家长多看书、多进行亲子阅读,多带孩子亲近自然、参与公益活动等,使孩子更多地增长知识、了解社会和风土人情、提升人文素养。
(2)开发社区资源
新课标提出,品德课程教学要同社区教育工作密切配合,共同完成思想品德教育任务。品德课程教学要整合运用社区课程教学资源,让学生走进社区,在亲身参与社区建设中促进道德品质的生成与内化,实现知行合一。如教学《社区的文明》一课时,让学生在课前利用周末时间走访、收集有关社区公共设施和环境现状的资料,包括照片、新闻报道、录像资料、调查问卷等;课上展示資料,交流体会和感想,讨论可以采取什么办法改变现状等;课后,请学生根据课堂讨论的方法,回到自己的社区去当一回小宣传员、劝导员,宣传讲文明、讲卫生、爱护公物的理念,对发现的不讲文明、不讲卫生的进行劝导,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对损坏的公共设施进行维修。通过社区学习资源的整合与运用,让学生在实践得到体验和感悟,其教育效果远胜于照本宣科的理念灌输式教学。
(3)拓展社会实践
品德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要以课堂为主,向课外拓展延伸,鼓励学生适时地走出课堂和学校,“零距离”接触社会,用生动直观的实践活动作为课程资源的补充与延伸,丰富课堂教学,让学生的所见所闻、个性判断与课堂教学互动,提升考察、认知和判断能力,对道德理念的理解更为深刻,养成更为自觉。如,教学浙教版《品德与社会》六下《为了美好的生存环境》之《我们只有一个地球》时,让学生以课外活动小组为单位,去附近的工厂、垃圾填埋场、河流、污水处理厂等地方观察、访问,拍照、收集资料,了解自己身边的生活与生态环境,初步了解现实生活中人们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行为,培养学生的爱护、保护环境的意识。再如,在教学《农村和城市的明天》一课时,布置学生利用放假时间通过采访长辈、在爸爸妈妈的帮助下走访有关部门或通过报刊收集资料等方式,了解自己生活的城市和农村在生活水平、文化教育、医疗卫生、体育事业、社会文明等方面的发展与变化,以及今后的发展规划,感受社会进步的伟大成就,憧憬未来更美好的生活,加深对国情、社情的了解,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我们要不断强化课程资源开发的意识,提高资源整合能力,以敏锐的眼光去发现学科、校本教育和社会教育等有价值的教学资源,整合、开发,为我所用,服务教学,才能让品德课程变得更加生动、有效,成为学生知识积累、能力提升、道德养成和多元发展的舞台。
参考文献
[1]宋祖建.丁心镜.小学思想品德课程教学论[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7
[2]朱雅文.让品德课程资源“丰满”起来[j].成都.四川.四川教育出版社.2010.2
[3]刘敏.浅谈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中国教师报.2008年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