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着一字 尽显风流
2017-06-11张亚明
张亚明
摘 要:读诗,就是同诗人进行心灵间的碰撞,就是和诗人进行思想上的沟通,就是与诗人进行情感上的共鸣。然而,我深切地感受到,读诗,品诗,咏诗,唱诗与教诗有很大的不同。往往教学者本人深深地陶醉于诗人所描绘的情境中而不能自拔,而学生们却是一头的雾水,不知诗为何物,情为何抒,他们对古代诗歌的理解与感悟,如何教学生读懂诗歌,这是摆在每一位语文老师面前的一道难题。
关键词:认知素材;联想与想象;二度创作
从教十多年来,我无时无刻不为古典诗歌中古代诗人那“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的事功精神所折服;无时无刻不为古代诗人那“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崇高理想所感慨;无时无刻不为古代诗人那“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泻入胸怀内”的广阔胸襟所惊叹;无时无刻不为古代诗人那“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的豪迈气概所迷醉。《春夜洛城闻笛》一诗:“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折柳”在这首诗里就是一个意象,表达了两层意思:一是指曲名,即一支汉乐府古曲《折杨柳》,此曲抒写的是离别行旅之苦。二是指一种习俗,一个场景,一种情绪,古代离别的时候,往往从路边折柳枝相送,杨柳依依来表达恋恋不舍的心情。折柳几乎就是离别的同义语。在古诗词学习和鉴赏中,类似“折柳”的意象还很多。所以在古诗的教学中,我的思想,我的情怀,我的志趣也有了很大的提升。
记得刚走上教学岗位,对于现代文学与古代文学作品的教学,我总是能在讲台上讲得吐沫四溅,眉飞色舞,神采飞扬,潇洒自如,但是一讲到古代诗歌我就不知所措,举步维艰,捉襟见肘了。没办法,只能按照教辅用书上的所载,一字不漏地“照本宣读”一遍,结果,原本自己对这首诗还有些青睐,还能与诗人在灵魂上擦出点火花来,经过那么一读,不但学生听得云里雾里,我自己也被弄得雾水灌顶,不知所云。后来,我多次听别的老师关于古代诗歌的教学课,从中悟出一套我个人的关于古代诗歌教学的体会。
一、教学古代诗歌,首先就是要熟读,反复地去读
诗歌所特有的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只有通过朗读或朗诵才能体会出来。教师在教学中就该重视和运用这种方法。通过朗读,体会出诗人或喜或悲或怨或怒的情感,使学生自然而然地获得与诗人感情上的共鸣。古语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进行反复地读,从内心深处去感悟诗人在诗歌中所深藏的那种情感,当然,要想有这样的体会,学生一时是无法做到的,但读和背诵诗歌,对于他们来说,不是难事,他们也乐于接受,这就减轻了我教学古诗所带来的畏惧思想负担。
二、大胆地联想与想象,把诗歌里的意境,通过联想和想象,创造出一种表象来,形成一种画面,给学生一个直观的感悟认知素材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将几种景物稍加组合,便成为一幅绝妙的风景画。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几句,单从表面上看是状写江水激拍崖岸的宏伟壮丽的景象,学生并不难想象。但是要联系到词的标题“赤壁怀古”,就可进一步想象出当年赤壁鏖战、曹军“灰飞烟灭”的场面,此火彼水,一红一白,色彩对比何等鲜明,古今比照何其强烈,恰是应“怀古”二字,实扣伤今之意。马志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一作平沙),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首曲在意象组合方面,可以称得上是典范中的典范。前四句中一共有10个意象,除“夕下”二字外,都是名词并列,中间没有任何关联词。但我们感到联合得极其自然。其中第一句和第三句,各是三个意象并列。它们虽是不同的意象,各自都有着多种性质,也都有类似或相同的性质。一旦把它们并列起来,人们就会只看到它们之间的共同性质,而舍弃其他。这些意象共同性质就是萎缩、凄凉、饥寒、劳瘁。而这正是这首名曲所表达的主旨——羈旅之愁思。第四句“夕阳西下”这个意象,进一步渲染了这种气氛。第二句“小桥流水人家”,也是三个意象并列。而这三个意象并列造成的气氛却是温暖、幽静、安逸。看来似乎有点不协调,可正是这个不协调从反面衬托了游子无所归依的愁思。在经过上面的渲染反衬后,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画龙点睛境界全出。
所以,我一般在教学前,把诗歌里所表现出来的意象,画成几幅连贯的图画,悬挂于黑板上或通过现代化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下载几幅与诗歌相吻合的画面,展示给学生看,学生们看着图面,再读诗歌,他们的认知能力会有很大的提高。这其实就是教师的二度创作。当然,古代诗人在创作某首诗歌时他们处的时代环境和当时他们本人的心境是一定要交代清楚的,这对于学生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是很有帮助的。
三、根据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与写作背景,来更深层次地去感悟诗人在诗中所蕴含的思想情感与人生态度
通过反复地颂读诗歌,让学生去熟悉诗歌,通过对时代背景与写作背景的了解来体悟诗歌,从而做到了“润物细无声”。学生对于一首古代诗歌的掌握也就是全新完整而正确的了,这样,我的诗歌教学任务也算是完成了。
总之,诗歌教学还是有一定途径可寻的。总而言之,教诗就是教学生和诗人进行心灵与心灵的碰撞并且迸发出灿烂瑰丽的火花来,这才是教诗者的教学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