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设有效情境,激活数学课堂

2017-06-11陈华芳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7年13期
关键词:包子蛋糕长度

陈华芳

摘 要:《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情境中学习数学,体验数学。创设情境对于数学教学来说,并不是一种华丽的包装,而是教学活动产生和维持的基本依托,是学生自主探究知识的起点和原动力,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能力的一种科学途径。

关键词:有效情境 数学课堂

一个有效的数学情境可以促进新知识自然而然地生成,對于理解新的数学概念、形成新的数学原理、产生新的数学公式,或蕴含新的数学思想也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更能充分调动起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或数学背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因此,在教学中,创设有效的情境是上好一堂课的重要前提。以下是我对创设有效情境的几点思考和做法:

一、巧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思中学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每节数学课都是在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度过。好的问题能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借助这些有效的问题情境,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会更加清晰明朗,对于一些困惑能茅塞顿开,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便会更加和谐,从而在愉快的氛围中解决问题,使学生从学习中获得满足与快乐。[1]

在学习关于0的乘法时,根据教材主题图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王母娘娘派7个仙女到蟠桃园摘仙桃,仙女们到蟠桃园一看,只见孙悟空正坐在桃树上大口大口吃桃子,树上一个仙桃也没有了。仙女们赶紧回来向王母娘娘汇报:“仙桃都被孙悟空吃光了,一个也没摘到”。学生们很快被故事吸引了,紧接着我就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和练习:①仙女们一共摘了多少个仙桃,用加法怎么列式计算?②用乘法怎么列式计算?③观察上面的算式,你们发现了什么规律?④练习: 10×0= 0×10= 10+0= ⑤想一想:0和一个数相乘与0和一个数相加结果有什么不同?这样的教学不仅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将学生置身于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当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了学生思维,让学生主动参与了学习。[2]

二、巧创故事情境,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的内涵

一个好的数学故事,会蕴含着许多数学知识,它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更能激发学生质疑,思考,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的内涵。

在执教《几与第几》一课时,我创设了如下故事情境:

森林里有一只小猴子。它每餐都吃包子。包子一天一天变少了,小猴子很心疼,心里想:“哎,包子快吃完了,怎么办呢?怎样才能节约一点呢?”他想啊想,突然想到每次都是吃完第5个包子肚子才饱的,这不是说明前面4个没用吗?于是,小猴子把包子一个个排队,当数到第5个时,就把第5个桃子吃掉。他认为能填饱肚子的是第5个桃子。

师:小朋友们,小猴子能吃饱吗?为什么?

几与第几对一年级的小朋友来说是个难点,纯粹的说教没法让学生真正理解这两个概念的内涵。通过这一故事情境,较好地帮助了学生充分感知“几个”表示基数,表示事物数量的多少,是总数,而第几则表示序数,无论是第几个都只有一个。

三、巧用生活化情境,让抽象的知识形象化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与操作的机会,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在学习一些比较抽象的概念时,教师可以创设一些学生较为熟悉的生活情境做铺垫,让学生更好地学习。

在教学二年级上册《厘米》的认识时,学生知道一个食指的宽度大约是1厘米,一个图钉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语文书的厚度大约是1厘米等等。让学生初步认识1厘米的实际长度后,我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并实际测量一下。通过观察、测量、比较,学生对1厘米的实际长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学习了米、厘米以及如何测量之后,我又让学生运用掌握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用米尺测量手臂的长度,测量一步的长度,测量教室门的宽度和窗的宽度,教室课桌椅的高度,量出同桌同学的身高,等等。由于学生对这些身边的物体比较熟悉,容易辨别,因此通过上述活动,学生加深了对厘米和米的理解,巩固了用刻度尺测量长度的方法,同时获得了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识性数据。这个活动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际测量的能力。

在执教二年级上册《快乐的动物—倍与几倍的认识》这一课时,我考虑到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倍数问题,马上呈现倍数关系肯定有部分学生难以接受。于是我创设以下铺垫:周末的时候,陈老师和施老师、祝老师一起出去玩。到了下午大家都饿了,就来到蛋糕店买蛋糕吃。陈老师买了一盒小蛋糕,里面有4块。一吃真好吃,另两位老师就都去买这款蛋糕了。施老师买了2盒,请同学们算一算有几块小蛋糕?祝老师数一数有12块蛋糕,你知道他买了几盒吗?同学们轻而易举就解决了这些问题,这时我又提出问题:如果把陈老师买的4块小蛋糕看成1份,那么施老师买了几份,祝老师买了几份?理解了这里的份数关系: 4块小蛋糕看成1份,那么8块就是2份,12块就是3份,就为本课倍数关系的学习奠好了基础。

四、巧用探究性情境,让学生自主探究,主动学习

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靠记忆和教师的讲解。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获取知识与能力的重要方法。“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学生只有亲自经历探索的过程,对知识的认识才会是深刻的。[3]

在学习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搭一搭-有余数除法的初步认识》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教科书安排了“搭一搭”的活动:用一组连续根数的小棒(12根,13根…)搭正方形。课上,我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经历大量的搭,画等操作活动,让学生边操作边思考:可以撘几个,还剩几根?剩下的这些还能不能继续搭?为什么不能继续搭了?通过自己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主动思考,逐步让学生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让学生明白为什么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总之,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应当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特点,以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经验为起点,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活数学课堂。

参考文献

[1]李玉龙,邓芙蓉.论小学数学情境及其有效创设[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0(2)

[2]孙丽.对小学数学情境教学模式的几点思考[J].新课程;教研版,2009(11)

[3]杨艳侠.浅析小学数学情境式教学策略[J]中国外交教育,2013(10)

猜你喜欢

包子蛋糕长度
1米的长度
爱的长度
怎样比较简单的长度
创意蛋糕
包子有毒
“惹祸”的包子
包子有毒
切蛋糕
做蛋糕之前
不同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