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课本阅读给作文插上腾飞的翅膀
2017-06-10李胜
李胜
在中职的语文教学中,课本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是最重要也是花费时间和精力最多的两块内容,也是学生语文素养的两大基础。我们许多教师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没有充分地认识到这两个方面的内在密切联系,而是将这两个方面割裂开来,往往会造成学生语文能力的缺失,也让我们的语文教学效果事倍功半。笔者在平时的课本阅读教学中注意有意识地将课本内容渗透,强化作文教学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许多喜欢写作的学生都是从喜欢阅读文学作品开始爱上文学的。我们平时的语文教学中花时间最多的就是课本,特别是那些优秀的文学作品,更是花了大量时间讲深悟透。如果最终只是停留在阅读层面上,那就太可惜了,要充分挖掘这些优秀的作品中的营养,从不同的方面、角度去助力我们的作文教学。阅读课堂上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领悟,让学生在理解优秀篇目的亮点的基础上进行作文的应用。如《我的空中楼阁》《荷塘月色》等散文体现了意境美,《我的母亲》《记王忠肃公轶事》等展示了人格魅力,鲁迅的杂文具有辛辣的讽刺,孟子的散文中长于譬喻富有哲理……如何引导学生吸取这些丰富的写作营养呢?教师在课堂上要用精彩的语言,引导学生步入作品的艺术境界,体会其中的美妙,让他们徜徉其中,流连忘返。学生主动地欣赏感悟,就能获取知识,触发他们写作的灵感。
如在学《故都的秋》一文时,在让学生充分的理解该文文眼: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的来的清,来得静,来得悲凉。作者抓住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描写秋天的姿态、颜色、声音,传递出了作者独特的秋味、秋意、秋情。学生理解领悟了这些,让学生写自己故乡的季节,学会从多层面去描写秋景并用文眼贯穿全文。学生可能写得还不够深入,描写可能也不够细腻,但能够向文学大家学习,对建立好的作文构思,丰富文章的内容是很有帮助的。如果觉得写一篇太难,也可以抓住文中的一个段落进行仿写,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如仿写里面很精美的两句:1.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種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2.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让学生领悟一篇文章中精美句子的表现力,从而知道自己在写作中也要着力的写好几个精美的句子为自己的文章添彩。
再如,在学习《荷塘月色》时,可以借鉴学习的也很多。《荷塘月色》中作者在写景时的结构是非常清晰的。作者以“月下荷塘”“塘中月色”“荷塘四周”思路一一写来,清晰明了。学生充分理解后结合学生常见的景物来写,如《校园晨曦》,写“晨曦下的校园”“校园上的晨曦”“校园四周”,可以很好的解决学生写景时写不长、写得乱的问题。
课本除了在构思、方法、语言等方面为作文教学提供了范本,更多的是给学生素材方面的积累。顾正彪先生认为:“以课文为写作材料,省去搜集材料之苦,可以直接投入写作训练,尤其利于培养思维能力。”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教师应竭力在教材内容中为学生寻找他们进行思考和概括的事物。”这体现在议论文的写作中,学生议论时往往泛泛而谈,即便用上一两个例子,也是很陈旧的或者胡编乱造的例子,例子既不典型,叙述的时候也不准确。课本中的例子、形象都是经过认真筛选了的,是典型的、丰富的。如能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教师有意识的加强对课本中典型事例的引导和应用,能取得非常好的效果。如《劝学》这篇文章中,关于学习的重要性有非常典型有力的论述。“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这样的议论素材,是议论文中难得的“粮食”,是议论文中很好的论据。只要能够应用,就会成为文章中的亮点。
课本中这样的典型素材有很多,特别是那些涉及的文学形象、历史人物。如勾践、司马迁、刘邦、项羽、邹忌、葛朗台等等,在平时的写作中养成首先从课文中取材的习惯,尽量将这些典型素材用进去,让学生养成结合课文进行叙述议论的好习惯。
总之,在平时的课本阅读教学中充分地渗透作文的教学,在语言、素材、构思等方面为学生提供切实可感、简便易行的内容和方法,可以让学生不再为作文无“米”下“锅”而发愁,反而有“好米”,从而给学生的作文插上腾飞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