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现状与改革策略
2017-06-10廖春华胡军
廖春华 胡军
摘 要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到课率”和“抬头率”低的问题,直接影响着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质量,妨碍了“三进”工作的开展。要解决这两个问题,需弄清问题产生的社会心理背景和社会认识环境,认识问题造成的严重危害。现实条件下,可以通过抓好教学组织的基础环节,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约束力、感召力和吸引力,提高学生的“到课率”和“抬头率”,提升“三进”工作的效果。
关键词 思想政治理论课 教学现状 教学质量 思考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7.03.039
目前,最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苦恼的,是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不到课,不按时到课,不愿意听课,不认真听课,即所谓“到课率”和“抬头率”的问题。这两个问题,损害着教师的教学热情,影响着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质量,降低了学生考试的合格率,妨碍了“三进”工作的开展。解决好这两个问题,成了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促进“三进”工作的重要环节。
1 问题的由来
要解决好这两个问题,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质量,促进“三进”工作,首先就应该搞清楚: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两个问题?这两个问题的背后,隐含着怎样的社会原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面对的这两个问题,有着深刻的社会心理背景和社会认识环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指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现实问题,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树立远大理想的系统理论课程体系。在社会生活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担负着为实践“科学发展”、建设“和谐社会”提供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的重大社会责任。
建国后,受极左思潮和僵化政治体制的影响及民主意识普遍缺乏的限制,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被简单地变成了时事政策的解说,中学与大学课程内容重复设置,随社会政治状态变化而频繁变动,与政治舆论宣传形成了同步和同状,缺少了科学批判与探索思考。
改革开放之后,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经济落后与人口膨胀交织形成的巨大就业压力,人才理念和管理体制共同存在的极端僵化问题,“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思潮推动着社会、家长、教师将孩子的童年、甚至幼年变成了高强度的“学习季”。长时间超负荷的学习压力,使许多年幼的孩子较早地失去了发自内心的学习兴趣和求知热情,对学习本身产生了较强的逆反心理与功利意识。
2 造成的危害
当厌学情绪与普遍的社会逆反心理结合在一起时,则使学生们很轻易地形成了轻视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的认识与态度。严峻的就业形势进一步增强了学生在校学习的功利倾向;个别教师也主张学生学好专业即可,不用太重视思想政治的学习,对学生起到了误导作用。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而言,课程尚未开始,学生心理上就已经产生了排斥心理。等到开课后,各种抵触与排斥的消极情绪与态度便溢于言表。
不少学校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师资不足,学生实行大班教学(130~150人);选课制的施行让学生可以自由选择教师,也将学生原有的班级完全解体,在学生严重缺乏学习兴趣的条件下,给思想政治理论课考勤管理带来了极大冲击:逐一点名,会减少教学时间,并且也不可能每节课进行;交到课名单,增加了教师的课后登记工作,也难免学生作弊;使用打卡签到,需要经费与设备投入。
在不少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合格率都不是太高,而教学管理部门又总是要求为不及格的学生提供补考机会,并进而对教师的教学与试题提出异议,或采用“通报高补考率课程”的手段对教师施加压力,以求降低考试难度。有人甚至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理所当然”地就应该让学生及格,从而不断降低了思想政治学习要求,让学生更加不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极大地损害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严重地妨碍了“三进”工作的开展。
学生不到课,不按时到课,不愿意听课,不认真听课,也极大地损害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教学热情。一些多年从事政治思想理论课教学工作的教师,强烈地感到教学工作已经没有了“成就感”和“教书育人”的乐趣;反复补考的工作压力,让教师觉得失去了应有的尊严。甚至有教师认为:教学效果已经不再取决于教师自身的努力,似乎学生生来抵触思政教育。
3 改革策略
“到课率”和“抬头率”低的问题,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是客观存在的,对教学效果和“三进”工作的损害也是严重的。面对这样一种现实教学条件,要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推进“三进”工作,需要从教学过程、教学手段、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优化改革。重点抓好教学组织的基础环节,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约束力、感召力和吸引力,提高学生的“到课率”和“抬头率”,提升“三进”工作的效果。
3.1 严格考勤
教学是有组织的传授,应当严肃纪律的约束,要用严格的纪律要求来保证学生的到课率。忽视了这一点,就会导致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中放任自流,让学生觉得这一课程无足轻重,从而降低“到课率”,最终影响教学质量和课堂效果。要告知学校关于学生考勤管理规定,明确要求不得无故缺课,超出学校规定的缺课允许时数(三节课),就取消考试资格。
在取消考试资格的缺课时数控制量上,教师可以做一些人性化的调整和操作,并在提出考勤要求时讲清楚,来赢得学生对教师严肃考勤纪律的理解和接纳。教师自身绝不能在思想上认为“学生到不到课无所谓,反正考试不合格是学生自己的事情”,进而忽视考勤工作。的确,不到课是学生的事,然而考试不合格就不全是学生的问题了,学生、教学管理者,甚至学生家长,都会将考试合格率,简单地与教师的教学水平直接联系起来。
严肃考勤而要全面地、持续不断地进行。这样,学生才能习惯成自然,才能形成认真态度。当学生缺课时数达到临界线时,應当在全体学生面前简单通报,以强化警示作用。
高等教育追求的应该是绝大多数学生的共同成长。即使强调个性自由的西方国家高校,也强调严肃考勤(如美国马里兰大学研究生上课,学生面前都放有其姓名标牌),因为它是组织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并且,适度的强制与约束,有助于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
3.2 勾划重点
对于具有逆反心理和厌学情绪的学生而言,考试是学习的指挥棒和驱动器。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点,引导学生带着教材进课堂,引导学生逐渐进入到主动学习的状态,从而由增加“到课率”,逐渐转化为提高“抬头率”。用考试的约束力,来奠定教学的吸引力。勾划重点,要作为教师的教学打算,第一次上课就告知学生,说明是为了帮助学生顺利通过考试,所以需要勾划重点,为了勾划重点,就必须带着教材,让学生自然而然地接受“带着教材到课堂”的要求。
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都比较多,教材也较厚,教学课时数量又在不断地压缩,这给学生复习考试增加了难度。考试难度过高会让学生失去学习信心和学习兴趣,这就需要给学生通过考试增加信心。勾划重点,让学生明确复习方向,减少复习压力,在心理上能够承受。勾划重点,不能集中到课程结束前夕,要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持续勾划重点,吸引学生到课,从而提高到课率。
3.3 生动有趣
要解决学生“到课率”“听课率”的问题,课程是否生动有趣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关于思想理论的课程,以科学性为根本。但是,如果忽视了生动有趣,过于抽象地论理,就会让学生失去学习兴趣,要想提高“抬头率”,就必须力求课程教学生动有趣。
作为“思想指导”课,当然离不开现实生活。学生对影响社会、民族、国家发展的现实问题,对影响父母、家庭、家乡发展的现实问题,对影响自身未来成长的现实问题,是有兴趣的。要在遵循教学的逻辑进程的基础上,自然而然地引入现实问题,用理论工具进行分析、讨论和研究现实问题,吸引他们的注意力,用问题增强他们的关注度,让学生感到无知和疑虑的过程中,逐渐集中注意力,从而将他们引入课程教学思路,唤醒他们的求知欲望。
教学中,多提问,在提问后多寻求回答,唤起思考,引起注意力;多提出具有争议性的问题,多提供参考书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探索欲;多注意挖掘典型的案例,尤其是那些现象与本质截然相悖、普通讨论无法说明的案例,深入浅出,循循善诱,让学生不时产生豁然开朗的感觉,最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做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根本,当然是教师对教学内容的不断研究与思考,对教学技巧方法的把握与运用。但是,教学组织的基础环节,对于增强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到课率”和“抬头率”,促进“三进”工作的效果,是不容忽视的。
参考文献
[1]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0.
[2]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0.
[3] [英]威廉·麥独孤著.社会心理学导论.俞国良,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