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2017-06-10李敏

教育界·下旬 2017年4期
关键词:人文素养小学语文教学培养

李敏

云南省昆明市盘龙区金实小学

【摘要】21世纪的孩子有着丰富的物质生活,但在精神层面却略显匮乏,主要表现在人文素养的欠缺。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是现代教育的一个要求。文章从教材和教师两个方面说明从小学开始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性以及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技巧。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人文素养;培养

一、引言

“人文性”是《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之一,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是语文教学的义务和责任,也是学生“基本的语文素养”养成的一个重要环节。语文教材包罗万象,自然环境、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都包含着人文知识。教师要善于挖掘其中的人文内容,并以自己学到的和挖掘出的人文知识来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和很强的实践性。我们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和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在这句话中,我们可以发现,“丰富的人文内涵”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特点,所以注重语文课程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人文素养,即人的内在品质。学生在学了语文知识之后,经过吸收消化,然后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修养、气质,就是人文素养。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思想观念等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一个人的人文素养。现在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之一就是学生人文素养的匮乏,具体表现为知识面不足、写作基础薄弱、思想僵化不够开放等。如果教师运用一板一眼的教学方法,学生是学不进去的;如果教师能以教材中的人物、事件作为教学的切入口,引导学生关注语文教材中的优秀篇章、包罗万象的大千世界以及丰富多彩的社会人生,那么既可以拓宽学生的眼界,引起他们的兴趣,也可以让学生领悟其中的人文内涵,从而将教材中的内容提炼为自身的东西。

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为核心,在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关注学生个体的前提下,我的语文教学思路逐渐清晰起来。我觉得,在语文教学中,要做到正确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便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二、充分利用教材,实施人文教育

注重文化、人性的熏陶,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与审美教育是现在语文教材的指导思想。由此可见,注重人文性是当下语文教育的重中之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也成了教师应该担负的主要责任。语文教材中的优秀篇章几乎都蕴含着人文精神。如何将这些教材中的人文精神挖掘出来,如何正确地引导学生体会这些人文精神,如何有意识地将这些人文精神内化成学生的人文意识和人文习惯,是每个教师都应该思考的问题。教师要想充分利用语文素材对学生实施人文教育,就要做到以下四点。

(一)字斟句酌,悟透课文的人文内涵

“不要紧,他们去不好!”这是《背影》里父亲对“我”说的一句简短平常的话语,但这句话中体现出了父亲对“我”满满的爱——舍不得别人送,要自己送儿子上学。这就是语言中蕴含的情味。这些情味,学生只有在反复地斟酌与品味之后才能领悟出来。教师在讲解课文时,要着重讲解一些精彩的段落、重点的句子和深刻的词语,以此来引导学生品味这些段落、句子或者词语中所蕴含的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学生只有被课本中人物的情感所打动,对课本人物情感感同身受之后,才会进一步探讨课文中的人文思想。

如《爱因斯坦和小女孩》这篇文章,文章讲述了科学家爱因斯坦与一个小女孩相遇及相处的内容。文章通过小女孩与爱因斯坦的对话,向学生展示了爱因斯坦潜心研究但不修边幅以及他乐于与孩子相处的人物形象。在教学中,教师如何向学生展示这篇文章中的人文内涵呢?我是这样做的。首先,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认识爱因斯坦。一个角度是“小女孩眼中的爱因斯坦”,一个角度是“小女孩父亲眼中的爱因斯坦”,还有一个角度是“爱因斯坦眼中的自己”,从这三个角度出发,让学生有一个自己的角度,即“学生眼中的爱因斯坦”,综合起来,学生就能感受到爱因斯坦是一个怎样的人。其次,通过人物的语言了解人物。“噢,他只讲对了一半,我是爱因斯坦,但并不伟大。”“呵,小教授,请你再教教我。”……这些话语从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的口中说出,学生就可以认识到爱因斯坦是一个谦虚、平易近人、爱孩子的人。再次,通过书本的描写来理解人物。“听了这话,爱因斯坦那深陷的眼窝里突然放射出温柔的目光,他低头看了看自己的装束,两手一摊,肩膀一耸,冲小姑娘做了个鬼脸。”这句话里有神态描写,也有动作描写。爱因斯坦这一系列的神态和动作都是小女孩说“爱因斯坦不会穿衣服,所以不是伟大的人”之后,爱因斯坦表现出来的。“温柔的目光”“两手一摊”“肩膀一耸”“做鬼脸”无一不表现出爱因斯坦温柔、爽朗及有童心的形象。所以,透过课本,当教师字斟句酌地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内涵,让学生透过文章的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多角度描写等来认识人物时,学生便可以走进人物的内心,学习到人物本身的偉大品格并感受到他的人格魅力。教师也只有这样一步步地引导,才能让学生悟透课文的人文内涵,从而将人文知识内化成自己的人文修养。

(二)多形式品读,感知人文知识

语文教材中的优秀篇章往往会融入作者的思想感情:爱国之情、爱家人之情、爱自然之情、对人性之恶的愤怒、对不平等之事的谴责等。虽然他们的描写有不同,但其间的情感或者人文性却是相同的。学生如果想从这些优秀的篇章中获取人文知识,除反复品味与斟酌教材内容外,还有一个方法,就是对课本内容进行多形式的朗读。叶圣陶曾说:“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这无非如孟子所说,‘以意逆志,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学生可以听一些名家朗读课本,可以听教师示范朗读,但最重要的是,要敢于开口读并坚持去读。学生若坚持朗读,可以从感性上、直觉上、整体上领悟文章蕴含的情感,并将自己的情绪积极地调动起来,在朗读中做到眼到、口到、耳到、心到,从而领悟优秀作品的文化精髓,并主动加以吸收和消化。

在学习科普文《只有一个地球》时,如果教师的教学仅从知识层面去讲解,那么学生就只能获知地球的资源有限,没有星球可以代替地球等硬知识,对于地球这个人类的家园,学生不会有太多感性上的认识。我认为,教学应先让学生从感性上获得认知,有了情感上的共鸣,学生方能有兴趣深入地了解课本的知识。因此,我从情感入手,引导学生去感知这篇文章,而让学生感知这篇文章情感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学生阅读。首先,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朗读,如“读完课本后,你对地球有怎样的认识?”“读完课本后,你想说什么?”等;其次,不再问学生问题,而是让学生反复吟咏,细细地体会课本中的字句,从而融入自己的情感去感悟课本的内容;再次,让学生坚持读课本,将课本的情感与人文知识内化成自己的知识。多形式反复地阅读文章,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优秀篇章的音韵美、节奏美、气势美,并在起、承、转、合中悟出人文内涵,从而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

(三)课内外延伸,培养人文素养

叶圣陶曾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能。”也就是说,吃透语文教材仅仅是掌握语文知识的基础,打好这个基础只是语文学习的一部分,学生应在这个基础上去见识,去开发,去拓展更好的语文资源。在语文教材中,学生可以看到李白的浪漫情怀,可以看到杜甫的忧国忧民,可以感于狼牙山五壮士的牺牲,也可以为卖火柴的小姑娘落泪。这些内容都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体会人间的情感,陶冶他们的情操。此外,学生能够体会“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奇思妙想,可以领悟“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的慨叹,可以看出抗战时期“谁是最可爱的人”,也可以知道悲剧后面隐藏着怎样的黑暗与罪恶。语文教材中的知识只是列举的一个例子。教师应以教材为圆心,将其他有相关思想的文章网在其中,组成学生自己的知识网,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具体可以尝试以下两种方法。

1.课内知识延伸活动

课内学习让学生领悟到知识理论,如果教学有活动的辅助,那么将会使学生对所学习的人物了解得更透彻。例如在学习了《只有一个地球》后,我让学生去观察自己生活的环境,看看在自己生活的周围有没有浪费食物、水、电,乱砍滥伐的现象,然后让他们将所看到的现象整理出来,得出自己的想法,一周后写成学习总结,再在班上将自己收集到的事例展示出来并说出自己的感想。

2.课外阅读丰富学生的人文素养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已经不适用于现代教育,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引导学生在课本知识的基础上举一反三。新课标要求小学生的阅读量达一百万字,这样看来,光靠课内阅读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的课外阅读。一些经典诗文、名家名篇对正在成长中的小学生非常重要,因为这会影响学生的审美,也是学生打牢语文基础的开始,更是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重要内容。除了阅读名家名篇,教师还应该指导学生阅读流行的报刊和名人传记等,让学生在阅读中培养自己的思想观念,有自己的阅读思考,并得出自己的感悟等。课外阅读对学生的重要性不亚于课堂教育,教师要准确地把握好这两者的平衡点,让学生在学习课内知识的同时,也能不断丰富自己的课外知识。

(四)行动探究,实践体验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现代的语文教学应凸显人文精神,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从而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感受到课本中人物或事件所蕴含的情感,进而熏陶学生的性情。但理论上的学习终究只是“纸上谈兵”,要想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还得开展实践活动。为此,我从三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第一,让学生自导自演。例如在学习《穷人》这篇文章时,桑娜和丈夫关于收不收养邻居西蒙的两个孩子的讨论,可以让两个学生分别扮演这两个角色,在课堂上表演出来,这样能够让学生代入课本的角色,从而对课本人物的情感感同身受。第二,在课堂上模拟生活中的一些情景,以生活的角色代入课本,以课本中的人物思想指导学生的生活习惯,让学生养成爱他人、爱公物、爱自然的行为习惯。第三,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并重,教师与家长相互配合,让学生在家中也能学习和领悟到课本中的人文精神。

三、发挥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

“为教而教”的教学模式已经不再适合现在的教育,忽略人本身的价值,直接把人当作接受记录的工具的教学也逐渐遭到淘汰。当今的教学,应该是“以人为本”的教学。教师不应是“揠苗助长”式的知识灌输者,而应是“传道授业解惑”的组织者和引领者。要想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首先要全面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一朝聆教诲,终身铭师德。”教师以身作则,能给学生起到榜样示范作用,也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那么,对于“以人为本”的教学来说,语文教师应该做到哪些方面呢?

(一)关怀——对人的珍视

近几年,网上经常曝光教师体罚学生的情况,这说明教师的教学能力不够,人文素养也不够。每个学生的基础都是参差不齐的,接受能力与领悟能力有高有低。“以人为本”的教学首先要求教师能将对学生的关怀落实到实处。这种思想体现在教师平等地对待班级中的每一位学生,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并珍惜人与人之间的情分,由衷地关怀每一位学生。

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应具备三个要义。一是尊重,对落后者、贫困者的尊重,不能因家庭或者学生的个人能力就对其非打即骂。二是宽容,允许学生犯错误,能接受学生一些幼稚的举动。三是夸奖,夸奖要真诚而不应敷衍,每一位学生的每一个小小的进步,教师都应该看在眼里,及时鼓励。适当的称赞对学生来说非常重要,因为这意味着学生的行为得到了肯定,受到了认可。

(二)理解——允许不同意见的存在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由于生活阅历、学习程度、时间经历、年龄性格等不同,所以每个人的思想、阅读所理解的程度也会不同。教师应该理解学生,允许与自己的观点相悖的意见存在。教师应该给予学生各抒己见的空间与时间。学生中“我不理解”“我认为应当这样”“我觉得书中这个人物的做法是不正确的”“我觉得老师说错了”等观点都是合理的,这些是学生个人理解与二度创作的体现。在一定程度上,学生有自己的见解,有自己的想法,說明他们对书本的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而教师耐心地解答这些问题或者耐心地听取这些学生的意见,将是学生深入了解课文中人物思想或事件内涵的关键。不以自身的阅历将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去理解文章内容,尊重学生不同的意见与观点,应是教师在教学中的一个特点。

(三)人文性评价——既关注学生的学习能力,也关注学生的情感问题

何为人文性评价?与传统语文教学中目标狭窄、内容片面及方式单一的教学评价不同,人文性评价既关注学生知识掌握的能力,也关注学生情感及价值观等问题,不“唯分数论”,而是全面地了解一个学生,发掘学生身上的优点。教师不能因一次学习成绩或者以一两次结果就片面地认为这个学生不行,认为这个学生是后进生,而是应该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深入地了解学生的心理,从而对学生进行准确的定位。克林伯格在“教学对话原理”中指出:“在所有的教学之中,进行着最广义的‘对话。不管哪一种教学方式占支配地位,这种相互作用的对话是优秀教学的一种本质性的标识。”与学生平等对话,鼓励学生有自己的想法观点,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是教师在课堂上必须要做到的。因为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全面地认识学生,给予学生中肯的评价。当学生的个性得到尊重,当学生能够信任教师,当师生的感情得到增进时,学生对课堂内容将会兴趣大增,对课本内容也会了解得更多。因此,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教师要做好人文性评价,增进与学生之间的情感。

四、结束语

语文教材中,优秀的文化作品浩如烟海,如何充分地利用教材教会学生阅读与思考,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第一步。在学生理解了课内知识后,教师就要引导他们进一步对课外内容进行学习。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发挥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因此,教师本身就要有强烈的人文思想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在教学中要体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通过课内知识与课外知识的结合、理论修养与实践活动的统一来促进学生对真善美的理解,让他们认识这个世界并保持兴趣,同时对未知的事物有旺盛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最重要的是,能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内化成自身的修养、气质,并永远保持百折不挠的坚强品质和始终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猜你喜欢

人文素养小学语文教学培养
强化师生互动, 保持课堂活力
高校人文素养教育势在必行
教师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中的影响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高校 《大学语文》 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