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沟通要注重方式
2017-06-10龚俊波
沟通是一门艺术,它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群体之间思想与情感的传递与反馈,以求双方思想达成一致和情感通畅。家长和学校是一对教育者,切实有效的家校沟通不仅有助于增进双方的了解与互信,更有利于密切双方配合,形成教育合力,共同为孩子营造健康和谐的成長氛围。因此,在日常的家校沟通中,念好“和、活、细、实”四字诀,才能实现真正家校携手,互利共赢。
氛围上注重一个“和”字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样一个极其细微的任务。”可见,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是家长和教师共同追求的目标。而实现良好的家校沟通,营造和谐的氛围是首要前提。教师是创造和谐氛围的关键人物,因此,一是要加强自身师德修养,时刻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尤其是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并且要让学生和家长感受到教师真心诚意的关爱,这样就会赢得家长情感认同和心理信赖。二是要多角度、多层面地了解家长,尊重家长的情感,对家长做到有礼有节,以商量谈心的方式来交流教育孩子的得与失,在温馨和谐的氛围中达到互相交流共同育人的目标。
班上有个叫雁的女生,父母离异,父亲酗酒,由于缺乏管教,孩子在校经常小偷小摸,父亲每次到校处理问题总是借酒找不是,被称为“最胡搅难缠家长”。分到我班后,在了解她家的情况后,我主动向学校给雁申请了生活补助,平时多关注雁,只要有进步,我都会主动给家长发短信,冬季来临时我发现雁手有冻疮,还给她买了护手霜和手套……在期中家长会时,雁的父亲穿戴整洁、笑容满面主动与我打招呼,承认自己以前的莽撞,感谢我对雁的关心和照顾。我趁机向他提了一些建议,他欣然地接受。后来,由于他积极支持学校工作还被推荐为家长委员会的成员。
形式上力求一个“活”字
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每个家长的文化水平、素质、修养不同,对学校教育的配合程度自然存在很大的差异,这就要求我们在与不同类型的家长沟通中,以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思想为指导,与时俱进,采用灵活多变的沟通形式,提高处理问题的效率。一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充分利用QQ群、微信群、E-mail、短信、电话等,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运用声音、图片、视频等多种方式,让家长及时了解学生在校的表现;二是有针对性的家访。家访是教育学生的方式,是家校沟通的重要平台。家访前要充分了解学生家长,谈话要有方向、有目的,多表扬多建议;三是利用家长会。根据不同的需要,家长会可以分为大型和微型两种,它是教师同家长沟通,凝聚教育合力的主要方式。家长会不仅可以获取家长和教师的不同意见,更能在沟通的过程中反思自身的言行。同时还可以设立“开放日”,让家长走进校园,与教师共商教育大计。
我所在的学校是一所农村中学,班上65%以上的家长都在外打工,许多家长虽然在外工作,但十分关心孩子的学习。为此,我在家校通讯录的基础上,组建了班级微信群,一是经常将学生的表现以文字、图片或者视频的形式发给学生家长,让家长及时了解孩子在校的情况;二是针对学生的实际和家庭教育的现状,我定期在群里开展“家教沙龙”活动,与家长一起学习探讨交流……许多家长表示,虽然远在外地,不仅能了解孩子在校的情况,更学到了一些子女教育的知识。我自己也在与家长的沟通中受益匪浅。
环节上讲究一个“细”字
好学生是家校共育的成果。教师要充分认识家校合作的重要意义,积极主动和家长联系,解决孩子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细节决定成败。教师在与家长沟通时,要精细地设计每一个环节,设想每一个环节中可能遇到的障碍和问题,制定相应的预案或措施。一般而言,家校沟通环节主要是“1”“2”“3”。“1”,指一个提前,教师根据自己沟通的问题,结合家长的个人情况,确定目标、方法等,提前做足功课,备好课;“2”指两个恰当,即教师要根据家长的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交流时机、时间、地点和恰当的沟通方法;“3”指三忌,即忌一言堂,报忧不报喜,忌态度生硬、语气强硬,忌言语不当,损坏学校形象。另外在沟通时还要注意观察现场情况,适时调整沟通策略。
班上有个叫鹏的学生,经常是大错不犯小错不断,成绩更是一塌糊涂。我听说他的家长很难请,每次总有各种推托之辞,不过家长还是很讲道理的。我估计家长可能是因为孩子表现不好,所以不愿来。因此,我决定暂时不联系家长,一边教育一边收集整理鹏的闪光点,准备在恰当的时候与家长沟通。偶然的机会,我打听到鹏的父亲要给孩子送东西,我便校门口等着他,向他讲述了鹏近段时间一些好的方面,感谢家长对学校工作的支持,并根据鹏的情况给家长提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近20分钟的沟通,鹏的父亲由开始沉默到最后主动与我交流,并要求将我的电话号码存人手机,表示今后将多与我联系。精细的预设收到满意的效果,鹏也从那之后明显改变了许多。
沟通效果上突出一个“实”字
事实胜于雄辩。家校沟通的终极目标是让家长安心、宽心地将孩子交给学校,交给教师,积极主动地配合学校的教育工作。这就需要教师在与家长沟通后,切实有效地采取相应的方法和措施,使家长真实地感受到学生的进步和变化,进而更加信服和支持学校的工作。
(龚俊波 湖北省秭归县归州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