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古合口细音在滇东南方言中的演变层次

2017-06-10牟成刚

文山学院学报 2017年2期
关键词:中古文山元音

牟成刚

(文山学院 人文学院,云南 文山 663099)

中古合口细音在滇东南方言中的演变层次

牟成刚

(文山学院 人文学院,云南 文山 663099)

合口细音在滇东南方言今读中主要体现为撮口呼和齐齿呼两种类型,部分韵部残留着中古时期的复合音韵头,这属最早时期的读音类型。此外,见系字在滇东南西北部的部分方言点呈现出读开口呼的趋势,这是最晚的演变层次类型。其中,齐齿呼是合口细音在滇东南今读中的主流类型,代表着其未来发展演变的主体方向,它的演变原理既与发音的省力和音系的经济原则相关,还与当地苗语、壮语等少数民族的语音影响有联系。

合口细音;滇东南方言;演变层次;今读类型

合口细音是指在中古时期的合口三四等韵,特点上主要体现为复合音iu韵头。[1]合口细音在北京话今读中主要演变为撮口呼韵母,即韵头为y的韵母,但在滇东南方言中,合口细音今读的韵头有y、i、ɿ等多种类型。本文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划分出合口细音韵头在滇东南方言中的今读类型,同时对每一种类型的演变层次进行历时的分析探究。

一、合口细音在滇东南方言中的今读类型

合口细音在滇东南方言今读中,主要体现为撮口呼和齐齿呼两大类型。值得注意的是,两种类型中均有部分韵母演变为开口呼和合口呼的情况,但都有一定的条件限制。

撮口呼类型的韵母主要体现为y韵头,该类型在滇东南方言中的分布较散,主要局限于偏农村的汉族聚居区域,广南县的杨柳树话是该类型的典型代表。例字见表1:

齐齿呼是合口细音在滇东南方言今读中的主流类型,其分布范围较广,滇东南县市级行政驻地基本上都属该类型。现以文山话为代表举例见表2(附:丘北话):

表2 齐齿呼类型例字表

除此之外,合口细音在滇东南方言中还有两类读音显得较为特殊:其一是砚山稼依话和丘北树皮话总体上属今读齐齿呼的类型,但其凡逢文山话今读ʨi组(包括i韵零声母)的字,其韵母一律变读为开口的ɿ韵,声母也相应地演变为z母,例如稼依话的“雨zɿ33、鱼zɿ31、疫zɿ31”等;其二是臻合三入声物韵、曾合三入声职韵、通合三入声屋烛韵的见系字在滇东南方言中均读iu韵,例如文山话中的“域育”都读iu42,“局”读ʨiu42等,这些比较具有地域特色。值得注意的是,合口细音韵母在丘北话的今读中与文山话属同类型,但文山话的ʨi组音在丘北话中读ʧi组音(与止开三混同,如“举=子ʧi53”),目的是与假开三等字读ʨi相区别,如丘北话“举=几=子ʧi53≠姐ʨi53,雨=以ʒi53≠野i53”等,这属声母区别韵部的情况。

当然了,合口细音在滇东南方言中也还有部分韵摄今读与普通话一致,例如凡逢中古非组字和知系字今读为开口呼(如文山读“饭”为“fã11”,读“中”为“ʦoŋ55”),蟹止摄今读为合口呼(如文山话“岁睡”均读为“suəi11”),梗摄和通摄舒声见系字读齐齿呼(如文山话 “兄胸”均读为“ɕioŋ55”)。但这类合口细音的今读演变在汉语中具有较大的共同性,学界对此也都多有分析论述,故这类属汉语共性的演变现象本文将不作重点赘述。

二、合口细音在滇东南方言中的演变层次

滇东南方言中,臻合三入声物韵、曾合三入声职韵、通合三入声屋烛韵的见系字在滇东南方言中均读iu韵,是中古时期合口细音读音的存留,属最早时期的语音层次。因为,合口细音在中古时期为复合音iu韵头,滇东南方言中这些读iu韵的字都属中古时期入声韵摄的字,其相应的阳声韵部分字至今仍读齐齿呼iuŋ韵(如杨柳树话“荣容”等),据杨耐思的研究,元代周德清的《中原音韵》(1324年)中尚未出现y介音,滇东南方言中读iu韵的这些字在《中原音韵》(1324年)中属“鱼模”的“iu”韵。[2]按普通话的语音演变,失去入声韵尾的iu应该演变为撮口呼韵头y,但滇东南方言中,iu是一个独立的入声字韵母,并不与y或i合流,这说明滇东南方言中入声韵尾的消失是较为晚近的事情,即当入声韵失去韵尾变为iu时,舒声的y韵已经形成并且有较为固定的字类,故iu也就成为当地音系中独立的入声字韵母了(读音上也显得较为短促,如杨柳树话的“育”读“iu42”等)。

根据研究,现在的撮口呼(按:y介音)是由中古的合口三四等韵(按:iu介音)演变来的,故如杨柳树话中以y介音的撮口呼韵的形成层次要比iu韵母晚。明初兰茂的《韵略易通》(1642年)将《中原音韵》(1324年)中的“鱼模”韵部分成了“居鱼”韵和“呼模”韵两部,说明当时y韵母和y介音已经出现。后,云南沾益人清马自援的《等音》(1673年)中也延续着“俱y”韵。中古时期的iu演变为y,主要是i和u相互同化与影响所致,因为i是前高不圆唇元音,u是一个后高圆唇元音,二者相拼时,由i撮口滑至发u的部位,只要发音稍快而唇位稍放松,就很容易发成y。滇东南方言中的y韵母和y介音应该就是形成于明代,延续至现今,滇东南偏农村地区的汉族聚居村落还一直存在撮口呼韵母。

但在滇东南方言中,合口细音今读撮口呼的类型在县城或乡镇一带并不是主流,以县城为中心的主流类型是读齐齿呼的类型,合口细音在滇东南的县(市)城驻地均读i韵母和i介音的齐齿呼类型。在普通话和滇东南的杨柳树话元音音位系统中,y处于一种单项对立的聚合中,即用“前高圆唇”这一特征而与其他音位对立相区别的只有y一个音位,因此,从音位系统平行对称的稳定上来说,这个音位非常容易发生变化,[3]而这种变化在滇东南方言中,主要体现为撮口呼演变为齐齿呼。此外,从语音演变原理上来看,元音前移是语音演变的一条基本规律,y是一个前高圆唇元音,其与i的区别仅仅在i是展唇元音,在舌位高度一致的情况下,人们在发音时,发圆唇音显然比发展唇音要费力些,故在具体的语境中,如果二者混发而又不致表意混淆,那么发撮口为齐齿显然符合发音省力和经济(节省了一个元音y)的原则。[4]当然了,撮口呼在滇东南演变为齐齿呼,应该还与少数民族的语音影响有关系。滇东南主要是以苗族和壮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当地的苗语属苗语川黔滇方言。根据调查研究,壮语和苗语川黔滇方言元音音位系统中,并没有y元音,但是都有i元音。既然这样,那么当汉语后来随汉族移民进入滇东南后,少数民族在说汉语时,由于找不到与之相对应的元音,在不影响交流的情况下,只好找母语中近似的元音替代,而壮语和苗语川黔滇方言中与y元音相近的是i元音,故在与壮语和苗语等少数民族语音的频繁接触和影响下,滇东南汉语方音中的撮口呼自然而然地也就转变演化为齐齿呼了。至于像以杨柳树话为代表的偏农村的汉族聚居区仍保留着读撮口呼韵母,是因为当地的汉族与少数民族因文化习俗等的差异,彼此之间存在一定的民族文化排斥心理,故语音上影响较小而得以继承保留。

合口细音在砚山稼依话中有读ʦɿ组的类型显得较特殊,但仅限于如文山话读ʨi组的音节,即稼依话发生了由ʨi组演变为ʦɿ组的情况。音理演变上,这属于元音i因“舌尖化”演变而高顶出位为ɿ,原ʨ组声母也因韵母要求而相应地演变为ʦ组。根据调查,滇东南方言中的i在单读或在ʨ组后一般发音略带摩擦以致发音较紧,[5]近似擦化的舌面高元音iʑ,此音如果继续高化但又不至于堵塞发音通道,则很容易舌尖化演变为ɿ,与此同时,与之相应的辅音ʨ组也发生高化演变,即由ʨi组演变为ʦɿ组。一般认为,“舌面元音i的舌尖化的过程中是可能有一个舌叶音的过渡阶段:ʨi>ʧï>ʦɿ(ï表示与舌叶音同部位的元音)”,[6]而在滇东南方言中,丘北话正处于这个过渡阶段,如“举=己ʧi53,雨=以ʒi53”等。滇东南方言中发生ʨi>ʧï>ʦɿ的演变,应该与语音演变的链移现象有关,[4]16如假开三等字在滇东南方言中一般读ie韵(如“姐”文山话读ʨie53),但在丘北话中则演变为i韵(“姐”读ʨi53),可这样一来就会与原合口细音读ʨi组的字相混,故原合口细音读ʨi组就通过改变声母为ʧ组的方式来与之区别,这属于音系演变中用声母来区别韵部的演变情况,极具地域特征。丘北话的ʧi组如果进一步擦化,很容易演变为稼依话、树皮话一类的ʦɿ组。

三、结语

滇东南方言中,合口细音的中古读音iu在各方言点均有残留,但条件局限于臻合三入声物韵、曾合三入声职韵、通合三入声屋烛韵的见系字。除此之外的韵部,至迟在明初即演变为以杨柳树话为代表的撮口呼形式,但这主要分布于滇东南偏农村的汉族聚居区域。根据现有的调查材料来看,至迟在20世纪中期,中古合口细音在滇东南各县城话中已基本由撮口呼演变为以文山话为代表的齐齿呼,并且成为当地的主流读音类型,代表着未来合口细音主体演变趋势,演变原理既与发音的省力和音系的经济相关,还与当地苗语、壮语等少数民族的语音影响有联系。至于以砚山稼依话和丘北树皮话为代表的开口呼ʦɿ组则是最晚层次的是演变层次,其演变的驱动力主要属受假开三等的推动所致,属语音演变中的链移现象。

[1]简启贤.音韵学教程[M].成都:巴蜀书社,2005:163.

[2]杨耐思.《中原音韵》音系 [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112.

[3]徐通锵.历史语言学 [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165.

[4]王福堂.汉语方言语音的演变和层次[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5:1.

[5]杨时逢.云南方言调查报告[M].台北:商务印书馆,1969:884.

[6]朱晓农.音韵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106.

(责任编辑 田景春)

Evolution Hierarchies of Mid-ancient Front-open Vowels in Yunnan Southeastern Dialects

MOU Chenggang
(School of Humanities, Wenshan University, Wenshan Yunnan 663099, China)

The front-open vowels has two types of Cuokouhu and Qichihu in the present reading of Yunnan southeastern dialects and parts of rhyme still keep mid-ancient compound rhyme onset which is the earliest reading type. Moreover, Jian initials in some Yunnan southeastern dialects show the trend of Kaikouhu which is the latest evolution hierarchical type. Among them, Qichihu is the major present reading type of front-open vowels in Yunnan southeastern dialects and represents the evolving trend. Its evolution is related to labour-saving principles in articulation and economical principle in phonology and also to ethnic language’s in fl uence such as Miao language and Zhuang language.

front-open vowels; Yunnan southeastern dialects; evolution hierarchy; present reading type

H172.3

A

1674 - 9200(2017)02 - 0089 - 03

2016 - 05 - 23

云南省教育厅科研基金项目“滇东南汉语方言音韵研究”(2013Y205)。

牟成刚,男,彝族,云南广南人,文山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汉语史和汉语方言学研究。

猜你喜欢

中古文山元音
“Atelier Ting亭”中古家居体验空间改造设计
元音字母和元音字母组合的拼读规则
Modulational instability of the coupled waves between fast magnetosonic wave and slow Alfvén wave in the laser-plasma interaction
元音字母和元音字母组合的拼读规则
文山肉丁
论中古时期佛教类书的编纂
文天祥与文山肉丁
山歌唱文山
新出文献与中古文学史的书写和建构
Playing with “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