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南宁侬智高崇拜浅谈
2017-06-10滕兰花
滕兰花
(广西民族大学 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6)
广西南宁侬智高崇拜浅谈
滕兰花
(广西民族大学 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6)
侬智高庙多分布在桂西北以及滇东南壮族聚居地。不过,如今广西南宁城郊仍有祭祀侬智高的庙宇,有着很好的历史人类学分析的价值。从桂西北地区的侬智高庙到南宁周边的大王庙,侬智高崇拜以显性或隐性的方式出现,可见历史与记忆之间存在着很微妙的关系。
南宁;侬智高;崇拜
桂西和滇东南的壮族把侬智高看成是反抗民族压迫和剥削的民族英雄,奉为神灵,建庙祭祀。至今在侬智高起兵的中心地桂西北地区以及滇东南地区还广泛流行侬大将军信仰,广西、云南、越南各地均有侬智高庙。
笔者在中国知网的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里以“侬智高”为主题词进行检索,检获348条记录。以“侬智高”为篇名进行检索,检获72条记录。学界的研究视角很广泛,有侬智高生平与起事的传统历史研究,也有学者运用历史记忆理论进行分析侬智高崇拜。[1]这些研究成果均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借鉴。笔者曾写过小文一篇《神灵力量与国家意志:以清代广西境内狄青庙为视角》[2]曾分析过侬智高庙在广西的分布情况。侬智高庙多分布在桂西北地区以及滇东南壮族聚居地。不过,如今广西南宁城郊仍有祭祀侬智高的庙宇。而且这些庙的出现以及由来均有着很好的历史人类学分析价值。为此,本文以广西南宁地区侬智高庙为研究对象,借鉴历史记忆理论去分析这些庙存在的意义。
一、侬智高庙的分布情况
范宏贵先生主编的《侬智高研究资料集》一书收录介绍了滇桂越三地的侬智高庙的分布情况。笔者据此书的记录把有明确地址的侬智高庙整理如表1。
当然,表1中的侬智高庙分布是不完全统计,仍有不少的庙宇因各种原因不为人所知。随着历史的发展,侬智高已经不再是宋朝叛贼的形象,并不断被塑造,时至今日,已经成为壮族的民族英雄。在当今壮族地区,纪念侬智高的神庙、颂扬侬智高的传说、追悼侬智高的活动比比皆是。在云南文山地区的壮族村寨当中,每年农历六月的景挫节、七月的景吉节,也就是纪念侬智高的节日。据王明富先生的研究,各村有传统的固定祭祀地点,有的在村前的河岸,有的在村一侧较隐蔽的树林里。除了村寨集中祭祀外,各户也要祭祀,在视野开阔的阳台或是院井里设供桌,祭品必须有生肉、紫红色糯饭、牛或鸡生血、生姜、花椒、大蒜头、食盐,还要特别准备用来染紫红色糯米饭的香草“站赛”做供品。这个节实际是属祭祀侬智高及其将士的节日。侬智高部队经过村寨,都属军事行动,是秘密活动,当时各壮族村寨均有人参战。侬智高部队消失后,壮族村民在祭奠阵亡宗族亲人时,也祭祀侬智高天子及部队将士。因部队行军所经村寨时间不一,所以祭祀时间也不统一。[3]马关县壮族村寨也过六月节,用花糯饭祭拜、生肉祭拜、在家门口搭台祭祀等方式来表达对侬智高事件的记忆与传承。
表1 侬智高庙分布简表
二、广西南宁侬智高庙的分布情况
在侬智高起兵的广西西部地区,有不少的侬智高庙,也有相应的祭祀仪式。而在如今的广西首府南宁市周边地区也有侬智高庙的存在,只不过,它的名称比较隐讳,并未直接称之为侬智高庙或侬大将军庙。
南宁市经济开发区那洪村委会古思村朗灵大王庙供奉侬智高、关羽、岳飞三位古代人物。按《南宁市江南区志》的介绍,古思朗灵大王庙位于那洪街道古思村,建于南宋以后。1939年11月遭日军摧毁。现庙是1985年在原址上重建的。1994年又增建神门一座、廊亭等。[4]2013年又大规模扩建。每年农历四月初八是大王庙的诞日,设有功德坛、过三天门、十二天门、九曲仙桥等斋醮仪式,此外,还有唱平话山歌、唱师公戏等活动,活动持续三天,均为当地民众自发组织。据在该庙卖香火蜡烛纸钱的黄阿姨介绍,朗灵大王还有两兄弟,亦有庙,即为周村的二王庙和平庄村的三王庙。
古思朗灵大王庙的山门为牌坊式砖砌三拱式大门,红墙砖,绿瓦,门旁有一对石狮。庙门正中有一副对联:“大树参天幽雅森林遗古迹,王恩似海汪洋恩泽润全球”,十分醒目。大王庙是一个开放式的神庙,主神殿是一个露天神殿,神殿是用砖砌而成的,其形状类似于圈椅,正中为一面方形的砖墙中,上有檐廊,檐廊下的墙内刻写着“朗灵王殿”四个大字,内供三位主神,中为都目郎灵大王,左为仁忠义勇关圣帝,右为精忠报国岳王。神殿左右各有对联两楹,自内而外依次为“灵光垂万古,王道贯千秋。”“精忠昭日月,义气贯乾坤。”享堂为一方亭形制,内建有两碑砖砌的供桌,方亭前为砖砌香炉。享堂之左为钟楼,右为鼓楼。实际上钟楼并未建成,笔者在大王庙大王神殿前的草地里看到一尊铁钟,钟上有“古思大王”四个大字,没有落款时间。从其形制上看,铸钟年代应该有些久远了。从建筑形制上看,古思朗灵大王庙的建筑是现代村民自发而建。笔者在神殿后的重建捐资方名碑墙当中看到了自1998年以来的历次重修捐资记录,从1998年、2002年、2007年、2009年、2011年均有重修记录。经2013年扩建后,如今的朗灵大王庙已经建成一座两层楼高的歇山顶砖瓦结构的神殿,大殿一楼正中即供奉着朗灵大王、关帝、岳飞的神像。
吴圩周村有二王庙。此庙前有四柱三开间式的牌坊一座,正殿一间。正殿内供奉持刀的关朗灵王神像。二王庙背靠七星山,面朝圣泉湖,有那梨岭,右有米塔山做白虎势,后两侧有篓安大岭。庙前有数百年的古榕树。农历六月二十四,有关圣帝君诞、雷祖大帝诞、财神爷诞。周村二王庙始建于北宋哲宗年间,因供奉的主神是二王关朗灵而得。传说关郎灵是壮族民族英雄侬智高的属下,侬智高是大王,关郎灵则是二王。农历四月初八是南宁吴圩周村二王庙的传统大节日。
庙内有“二王庙简介”:“二王庙始建于北宋哲宗年间,因民族英雄二王关郎灵而闻名。关郎灵是起义军领袖侬智高第一大将,跟随民族英雄侬智高多次打败交趾(今越南)侵略之敌,战功显赫。宋仁宗(1048年)二王关郎灵在广源州(原中国领土现越南高平省广渊社)刀劈交趾大将太尉郭盛益,一战而成名。后来二王关郎灵镇守邕州(今南宁)天险要塞昆仑关,英勇就义,英灵庇护一方百姓。于是周氏兄弟带领当地百姓共建二王庙,纪念二王关郎灵。二王庙建成后威灵显赫,每年定于农历四月初八为二王圣诞举行盛大庙会”。
另据百度百科上的介绍,周村二王庙是“因二王关朗灵而得名,二王同夫人韦鹊妹曾在石香炉(吴圩周村附近)占山为王,后归顺了农民军起义领袖侬智高,为侬智高手下第一猛将,跟随民族英雄侬智高多次打败交趾(今越南)侵略之敌。宋仁宗庆历八年(1048年)二王关朗灵,在广源州(原中国领土现越南高平省广渊社)刀劈交趾大将——太慰郭盛益,一战而成名。后来侬智高派二王率领他结拜的一兄一弟镇守邕州(今南宁)天险要塞——昆仑关,在元宵节因中了狄青的诡计,哥仨个在看戏时全部被诱杀。二王的魂魄飘回了石香炉旧山寨,夫人韦鹊妹因身怀六甲未来看戏而得以活命,连夜同几名亲信逃回了石香炉山。韦鹊妹于次日零晨产下一子,她把孩子托付给当地一老翁后自刎。二王夫妇后来显灵,托梦给周村始祖周启龙、周启凤,愿救拔、护佑造福一方百姓。于是周氏兄弟带领全村男女老少,共同建成了二王庙。此庙建成后瑞相迭出,威灵显赫,先是周村及附近的村民来二王庙求财、求子、祈福、求签问卜,因为感应颇多、有求必应十分灵验,十方百姓便纷纷结伴前来朝拜二王庙,以至于慢慢的约定俗成了四月初八(释迦牟尼佛圣诞日)举行盛大的庙会节日,庙会分大会、小会,逢戌逢癸为大会,五年一次,大会做七天七夜,小会时续三日两晚。”[5]
此外,在平庄村有三王庙,也传说是侬智高部将的专庙。当被问及是何时祭神时,平庄人多说是逢年过节随祭。据采访,三王庙在八月十五有隆重的祭祀活动,该村也在当天宴请亲朋好友。当被问及为什么要在八月十五拜庙时,有村民解释为这是拜财神,类似的相关解释五花八门。对大部分村民来说,这个三王庙类似于土地神的角色而已。当被问及是否了解侬智高的历史时,绝大多数人表示不了解。
在南宁市区里,也有一座大王庙。永和村大王庙,始建于清雍正年间,即公元1723年。距今已有275年。大王庙原称“灵王庙”,主神是朗灵大王,俗称大王庙。正殿为三开间。正中为朗灵殿,内有朗灵王及其侍卫神像。左殿为花王殿,内为花王圣母神像。右殿为催官衙,当为朗灵王的属官。从大王庙的主神为朗灵王的名称来分析,当与古思大王庙里的朗灵王为同一人,即侬智高。
在广西地方史研究当中,提及侬智高,就必须涉及到另一个人——狄青。侬智高起义后,北宋朝廷派狄青率军征讨,史书多称之为狄青平南。后来因狄青平南有功,朝廷为他建祠以示纪念。南宁历史上曾建有供奉狄青的庙宇——六公祠。六公祠,原为三公祠,在“府城北望仙坡上。宋皇祐中,狄青、孙沔、余靖讨侬贼平之,立庙以祀,名三公祠。洪武中重修后增苏缄、谭必,又增马援,并为六公。”[6]为何要建祭祀狄青的庙宇?弘治元年(1488年)任广西副使提学的周孟中在为南宁的三公祠作的碑记上就坦言:“侬贼蹂践广东、广西,莫敢谁何,震动天子。三公以身徇国,卒夷大难,功与铜柱之标相高云汉,可谓忠矣。交人陷邕,其祸亦惨,二公以身殉城,城亡与亡,名与列宿争光,可谓烈矣。……凡有官守于斯者,来拜祠下,而起高山仰止之心,则民将有所赖矣。是祠之作,岂不大有功于名教者哉!”[7]可见,为狄青立庙修祠,实际上是朝廷在推行教化政策时所常用的一种策略,就是树立忠君报国的道德榜样。狄青身上所具备的忠臣报国精神符合了统治之需。如今南宁的六公祠早已荡然无存,但是在南宁市江南区白沙村仍有一处供奉狄青的庙宇——白沙雷庙。据庙中的庙祝介绍,此庙在解放前香火极旺,“文革”时受到破坏,今庙是2003年据老人回忆按原样重建,分为三进,第一进祀狄青,第二进正殿祀雷祖,后殿祀雷祖娘娘。每年农历八月十三祭狄青。
三、侬智高庙由来的历史人类学分析
对于乡村民间信仰的历史由来,就目前的研究情况来看,很难找到详细又系统的史料,往往多是现当代民众的口头追忆或口头解析,而这种口头解析受到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又多有人为的建构成份。为此,非常适合用历史人类学的研究方法进行分析。罗彩娟在对云南马关县马洒村壮族的六月节、七月节纪念侬智高仪式的详细田野调查的基础上,指出侬智高并非自古以来就是壮族的民族英雄,而是与具体的历史背景和地理环境紧密相关,不同地区将会有不同的侬智高事件的表述。[8]
笔者非常赞同这样的观点。有趣的是,侬智高庙和狄青庙均能在现代社会里找到踪迹,而且各有各的分布区域,狄青庙主要分布在市内,侬智高庙主要分布在城市远郊等地。南宁周边侬智高庙是否真是侬智高的庙?谁为他建庙?为何建庙?从上文所介绍的供奉侬智高的庙宇同样面临着史料记载缺失的研究困境,很难用传统的历史考据的方法进行研究,反而是现代人对庙宇的由来的表述及其背后所隐含的文化隐喻,恰恰是最值得研究的。
对于本文而言,笔者所看到的古思朗灵大王庙的主祭神是侬智高,但其头衔却是“都目朗灵大王”,而周村二王庙的主祭神是关朗灵,即关公,却是侬智高的部将。为何两人都有“朗灵“的头衔?谁才是真正的朗灵王?是什么人在礼拜朗灵王?有趣的是,在民族文化自觉意识非常浓烈的现代社会里,有着很强烈民族感觉的本地网友们也对南宁周边的侬智庙崇拜予以了关注。在“僚人家园”网站上,网友对朗灵王的身份进行了热烈的讨论。网友“沙南曼森”的问题最直击要害:“‘朗灵’就是侬智高,而非侬智高的部将‘二王’。这两个村离得不远,为什么建的庙各说各话、互相矛盾呢?在百度搜索‘朗灵’,发现了《太上大圣朗灵上将护国妙经》这样的道教经书名,进一步查知,‘朗灵上将’指的即是关羽。另一本道教经书《酆都朗灵关元帅秘法》则称关羽为‘主将酆都朗灵馘魔大将关元帅’,由此进一步确认‘朗灵’即‘关羽’。那么,南宁江南区那洪古思村的朗灵大王庙同时供奉关帝和朗灵两个神位,是不妥的;南宁江南区吴圩周村的‘二王庙’,给关羽改了个名字叫‘关朗灵’并指为侬智高部将,也是比较奇怪的。或许,这两个庙真的是为纪念侬智高而建,‘关帝’只是其外壳而已。”[8]
南宁那洪社区古思大王庙里有一块《古思大王神殿碑记》,说明了神的来历:
古迹重修福门开,思恩酬德见深怀。大众齐心成伟业,王恩垂顾旺丁财。神前立愿心须正,殿内祈救念莫歪。碑载芳名千古在,记留功德荫几孩。
本庙所供奉的三位神圣,都是古代的英雄。都目郎灵王乃宋代民族英雄侬智高,宋皇朝封为南方藩王,统辖两广,捍卫边疆,但地瘠民贫,全属洞居民族,经侬王大力开导,始得各族溶洽昌盛。而当时宋王不明真相,反说侬王唆民造反,而出兵征侬。因众寡悬殊,侬失利败亡。宋晚期,各地群众纷纷传说侬关岳三位神圣显灵于八桂大地,出现于古思大王山。从此,各地来烧香朝拜者无日间断。自清至今,更加旺盛。关圣帝乃仁忠义勇之楷模,为历代人民所敬仰,而今奉作神灵,以此教化民众,遵仁履德,忠心爱国,以礼待人,修心养性,众善奉行,诸恶莫作,以达精神文化之境界,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岳王以精忠报国而著称于世,终生以还我山河为己任。值此香港回归,领土逐步完整之际,重修神殿,供奉神灵,既可告慰民族英魂于九天之上,又可激励全民爱国之心于四海之中。正值大门重建开工典礼之时,将承香港同胞张查李先生出资,由南宁书法大师青胡子书刻全部匾额对联。今特刻石记其彰大王爱民之意,又筑钟鼓亭两间,但凭暮鼓晨钟,惊醒世间名利客,以示神灵警世之心。更于神殿之前开辟数亩平川之地及平房一幢,以利各方信士停车歇息。此数项工程耗资巨大,全仗各方信士捐资赞助,得成善举。谨将各位芳名刻石垂留,祝愿后裔兴旺发达。
此碑没有立碑时间,但据其所立的碑墙位置而言,此碑的前一碑为《铸神钟捐资碑记》,1998年四月初八立碑。由此碑碑文当中所说的“又筑钟鼓亭两间”,可知此碑的立碑时间应该亦与上碑同,当属1998年四月初八日所立。
细细品读《古思大王神殿碑记》,有好多值得深思的地方。碑文将都目郎灵大王侬智高定位为宋代民族英雄,他统辖两广,捍卫边疆,治下太平,各族和睦,但却被诬陷唆民造反,被宋朝廷镇压。在宋朝晚期当地传说侬智高与关羽、岳飞显灵于古思大王山,为此当地百姓为他们立庙祭祀,历代香火旺盛。为何将三者并祀,按立碑者的说法,即是因为三人身上共同有一个特点,也就是“遵仁履德,忠心爱国”。侬智高是捍卫边疆,关公乃“仁忠义勇之楷模”,岳王“以精忠报国而著称于世,终生以还我山河为己任”,立碑之时为1998年,时值香港回归,为此,立庙的理由也就有了很正当的历史与现实意义,即“重修神殿,供奉神灵,既可告慰民族英魂于九天之上,又可激励全民爱国之心于四海之中”。笔者在采访古思大王庙的守庙人黄叔时,他也坚称这个庙的主神是侬智高,他是民族英雄。
不过,在史书当中,侬智高并非古思大王庙重修者们眼中的那个形象。明朝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南宁知府方瑜撰写的《重修三公祠碑》盛赞狄青平南之功:“侬智高之起广源也,乘我无备,卒破邕州,连陷沿江九邑,还据邕城以求邕桂节钺。自非三公一战而破之,将见诸将之军,既不能支交趾之兵,又不可用迁■■却,吾恐岭海之间又出一元昊也。东南之乱何时而已乎?……夫自大寇既靖,新城载筑,屹然磐石之安,迄今数百年,百姓生聚享有室家之乐,谓非三公之功不可也。使移是于西北,将见云燕可复,西夏可收,而他日靖康之祸亦可免矣。以是观之,则三公之有功于宋,有德于斯土也,岂不赫然可称也哉?祠既成,载稽祀典,惟祀三公而不复他及者,欲其专,不敢渎也。”[9]方瑜认为如果侬智高起事成功,就成为分裂割据岭南的一霸,反而是狄青平蛮使岭南社会秩序“屹然磐石之安,迄今数百年”,避免了岭南从中央统治中割裂出去的危险,实现了中央王朝的有效管理。
陈春声和陈树良两位先生对于乡村社会里民间信仰故事所反映出的集体记忆有过精辟的分析,他们通过对东凤乡陈氏宗族的整合过程及其相关民间信仰故事的分析,指出在村庙的实际运作中,口述传说的创造与流播,是一个生生不息的过程。乡民们每天都在重复他们所知道的传说,同时他们也参与故事的“创作”与“再创作”,通过这样的过程表达、宣泄自己的体验、情感和生活目的。历史的“无形之手”实际上可能对各种各样的传说进行了某种选择,使传说中与实际历史过程相契合的内容,在漫长的流播过程中,得以保留下来。在其背后起作用的,实际上是人们对社区历史的集体记忆。[10]
信奉朗灵王的人群是一群什么样的群体,他们的民族成份是什么?古思村的村民多是讲平话的,以汉族人口居多。周村也是以平话为主要交流语言,但是在民族成份上,村民大多写壮族。平庄村是讲壮话的村子,村民也是以壮族居多。据1998年出版的《南宁市志》记载,宋朝以后,亭子、白沙、上尧、老口、平南一带的村落,都是狄青南征之后留守的将士的后裔建立的。另据口碑资料,今南宁市亭子村至白沙村之间,旧称平南村,村外邕江南岸有狄武襄公祠,相传是狄青平侬后其部下在此落户务农而得名,并建祠奉祀,又因狄青夺得昆仑关之日是农历正月十六,故又将此日作为平南村开村纪念日。[11]平话人供奉了千年的狄青庙,即白沙村雷庙保存至今。平话人自称是狄青将士的后裔,尽管平话人的族谱及祖先来历的说法有着许多值得推敲之处,但是狄青南征后留戍将士或是有将士留在岭南解甲为民,这应该确有此事。
正如网友“沙南曼森”所说的那样:“周村二王庙与古思朗灵大王庙的直线距离约2公里。这两个庙,可能原本都叫“王庙”,现在的名估计是改革开放后起的,庙的简介估计也是改革开放后才根据民间传说编写的。古思村是平话村,周村也是平话村。使用平话的村民不纪念狄青,反而借朗灵之名纪念侬智高,说明什么问题呢?”[8]2016年8月1日,笔者到古思村走访,从村委会那里获得一份古思村村史简介:“古思村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流传下来的说法是,古思村最先的村民是在宋朝时期由山东白马县随北宋大将狄青南征至此,并繁衍生息,至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古思源长祖籍山东迁南国,思怀远大深立广西望北京’,古思村村名即由此而来。村中以刘姓为大姓,日常交流多用本地平话。”这里就非常有意思了,按理说平话人是狄青部将后裔,不可能将侬智高当成是神来供奉的,他们自是应该供奉狄青才对,就象南宁白沙村、亭子村、平南村那边一样祭拜狄青庙。为此,是否朗灵大王庙明为侬智高庙,实为狄青庙呢?无独有偶,学者罗彩娟通过对广泛存在于云南省文山州壮族地区的一个祭祀活动——六月节的分析,揭示了杨六郎崇拜被取代和替换,以及侬智高被建构为“民族英雄”的过程,都是在解放后民族识别中壮族被识别为一个少数民族与汉族拥有同样的民族平等地位,以及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的成立等历史背景下发生的,被壮族人视为民族祖先的侬智高在现代民族——国家的话语下获得新的生命。侬智高与壮族民族意识的提高密不可分,杨六郎作为汉族的代表则失去了昔日在祭祀殿堂的神圣地位。[12]2016年7月底,笔者在古思村采访,一张姓中年男子明确表达了他对古思大王庙并不是真的侬智高庙,而是狄青庙的看法。他说:“这些村子的百姓均是讲平话的,而且在族谱记载当中均说是狄青部将,平话人不可能祭祀侬智高,自然应该是祭狄青。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因有领导人公开表扬侬智高造反有理,加上广西成为壮族自治区,许多平话人也被划为壮族,他们自然不能再拜狄青,狄青镇压了侬智高嘛,所以在新时代的历史背景下,侬智高取代了狄青,成为大王庙内的主神。”
徐杰舜先生认为壮汉互动是南宁民族互动的主旋律,其经过了竞争——冲突——顺应——同化四个阶段的历程,互动是民族团结的内涵。古思朗灵大王庙供奉侬智高、关羽、岳飞。壮族人民不仅供奉自己的民族领袖侬智高,还供奉汉族的英雄关羽和岳飞,这是壮汉族群信仰互渗互化的最好表现。[13]我们可以从民族团结的角度去分析古思朗灵大王庙的主神身份,对于本文讨论的主旨而言,我们更关心在现代民族——国家话语权影响下,当地讲平话的人们对庙宇主神来历的解释。也许我们不必去深究古思郎灵大王庙到底是侬智高庙抑或原本就是狄青庙,但是在历史人类学看来,若把南宁郊区的狄青庙和侬智高庙在地图上标示出来,会发现它们各有各的地盘。狄青庙在平话人集中居住的亭子、白沙等地仍有生存空间。而古思、周村、平庄的庙宇在今天的民间话语权影响下,名称并没有直接称呼为“侬智高庙”,而是很隐晦地用大王庙、二王庙、三王庙等来代替。更有意思的是,它很好地验证了一个民间信仰研究的规律, 也就是随着历史的变迁,当地人会根据时代变化的大背景,有意或无意地对历史进行述说,这刚好从一个角度回应了意大利历史学家、哲学家贝奈戴托·克罗齐说过的“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的名言。
[1]罗彩娟.千年追忆:云南壮族历史表述中的侬智高[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
[2]滕兰花.神灵力量与国家意志:以清代广西境内狄青庙为视角[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5):148-153.
[3]王明富.那文化探源——云南壮族稻作文化田野调查[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8:187.
[4]南宁市江南区志[EB/OL].南宁市江南区政务信息网,http://www.nnjn.gov.cn/contents/53/12144.html.
[5]百度百科[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3774090.htm.
[6](嘉靖)南宁府志[M].卷五:391.
[7](嘉庆)广西通志[M].卷一百四十四,建置略十九,4180-4181.
[8]“僚人家园”网站[EB/OL].http://www.rauz.net.cn/bbs/ dispbbs_7_43242_1_1.html.
[9](康熙)广西通志[M].卷二十,坛庙:134.
[10]陈春声,陈树良.乡村故事与社区历史的建构——以东凤陈氏为例兼论传统乡村社会研究的若干问题[A].杨念群,黄兴涛,毛丹.主编.新史学:多学科对话的图景[C].(下册),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485.
[11]禤武,雷正兆.雷庙[A].南宁史料第三辑(内部资料)[C].广西南宁文史资料编纂委员会编,1981:15.
[12]罗彩娟.记忆与表述:马关县壮族眼中的侬智高与杨六郎[J].广西民族研究,2008(4):174-186.
[13]徐杰舜.中国民族团结互动论南宁经验的理论表达[J].广西民族研究,2013(1):33-39.
(责任编辑 娄自昌)
On the Worship of Nongzhigao in Nanning of Guangxi
TENG Lanhua
(School of Ethnolgoy and Sociology, Guangxi University of Nationalities, Nanning 530006, China)
Nongzhigao temples are mostly located in Zhuang people’s residence in the northwestern regions of Guangxi and southeastern regions of Yunnan province. However, there still exist temples in the suburb of Nanning which has very good ethnological study value. The worship of Nongzhigao exists tranparently or opaquely from the northwestern regions of Guangxi to Dawang temples around Nanning, which shows the subtle relationship between history and history remaining.
Nanning; Nongzhigao; worship
G95
A
1674 - 9200(2017)02 - 0061 - 06
2016 - 08 - 02
广西民族大学中国南方与东南亚民族研究中心“泛北部湾地区族群历史文化研究团队”(2015TD001)阶段性研究成果。
滕兰花,女,广西南宁人,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西南边疆史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