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聂品华:呵护每一个“折翼的天使”

2017-06-10何欣容肖凡

新班主任 2017年5期
关键词:特校陈晨聋哑

□本刊记者 何欣容 肖凡

聂品华:呵护每一个“折翼的天使”

□本刊记者 何欣容 肖凡

聂品华

现任应城市特殊教育学校校长。曾被教育部、中残联、中国交通银行联合授予“全国特教园丁奖”。

聂品华,师范毕业后,从事教育工作已有三十五个春秋,曾在应城市多所中小学担任班主任、校长等职务,把人生中最美好的青春年华献给了教育事业。她永远也不会忘记,2003年11月,当她第一次来到特殊教育学校的情形。

用“真心”赢得一双双援助之手

初到特殊教育学校时,聂品华被眼前的情景惊呆了:校园破破烂烂,有几个孩子在长满野草的操场上疯玩,教室又暗又潮,学生的课桌又旧又破,与普通学校干净整洁的校园形成了极度反差。特殊教育学校的前身是一所粮食学校,倒闭之后一直没有人打理,周围的居民也都把生活垃圾往学校操场里面扔,导致操场上堆满了垃圾,每次下雨后,那些生活垃圾浸泡水中,臭气熏天。现实环境的恶劣程度给初来乍到的聂品华当头一棒,她恨不得转身就走。

“既来之则安之。”既然来了就一定要为这些“折翼的天使”们做些事情。一次偶然的机会,让她更加坚定了留下来的决心。

那是来特校一个月后的一天,聂品华尝试着和孩子们一起吃早餐,她站在队伍的最后,和前面一个孩子保持一定的距离。这时,前面有一个大孩子跑过来把她的碗拿去,帮她把饭打好后,端过来递给她。

猛然间,聂品华的心被触动了,她想,这里的孩子虽然口不能言,耳不能听,但是他们的心是纯洁的,命运对他们不公平,我们一定要用爱来给他们公平。

“既然选择了远方,哪怕风雨兼程。”于是,聂品华就开始拿起笔给一些企业家写信,向他们诉说这里的情况,希望他们能伸出援助之手。一封两封没有回应,三封四封石沉大海,但聂品华毫不气馁,她要用真心书写文字去感动每一个看信的人。

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九州通集团董事长刘宝林先生被她的真诚所感动。一直以来,资助了不少莘莘学子,但对家乡的特殊教育学校一无所知的刘宝林先生给聂品华打来电话,说:“你寄来的信我们都看了,我们董事局也都看了,我们不知道家乡还有这样一所学校,你放心,我们会帮助你的。”

后来,在刘宝林先生的影响下,一些有爱心的企业家们纷纷向学校发起捐款,那一年,学校收到了来自社会各界的捐款共30万元。聂品华就用这笔善款把学校修缮整理了一番。

用“诚心”化解村人心中的偏见

环境改善了,那就需要更多的孩子来享受这里的资源,于是动员学生来上学,劝学生来上学,成了当下主要工作。可是招生工作该如何开展呢?该去哪里去找那些有残陷的孩子们呢?又该如何说服他们的家长们让孩子来上学呢?

招生的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她甚至还被当成过人贩子。从2004年起,学校仅有的12名老师分成6组,分别深入到各个乡镇去走访摸底。

有一次,聂品华一行人到应城市杨岭镇集贸市场向那里来来往往的行人打听该村残疾孩子的情况。所有人都感到诧异,因为那里的人都认为家里有个残疾孩子,是上辈人没有做好事,被上天惩罚了,所以一般有这样孩子的家庭,都将孩子锁在家里,尽量不让外人知道。

聂品华一行人好不容易找到一个残疾孩子的家庭,但她们刚走近屋前,就被里面窜出来的一只大黄狗“汪”的一声,吓得心惊肉跳。这时,从屋里走出一位老婆婆把大黄狗唤回去了。

聂品华向老人家说明来意,说自己是特殊教育学校的老师,专门来走访考察,接孩子们上学的。老婆婆不屑地看着她,说:“你们当我是傻子吗?像你们这样的人,我见多了,谁知道你们是不是人贩子啊?谁知道你们把孩子接走了是不是把孩子卖了啊?”

看来,老人家是不相信她们。没办法,镇里的人没有听说过这样的孩子还能上学,也没听说过还有专门收残疾孩子的学校,他们不识字,也没有电视,当然会把陌生人当成骗子。聂品华她们只好去找妇联主任,在妇联主任的帮助下,老婆婆才相信了他们。老婆婆还告诉聂品华,她家隔壁三楼的小黑屋里锁着一个又傻又聋的女孩子,每天中午她的姨妈给她送饭。

聂品华好不容易等来孩子的姨妈,又联系上孩子的父母。孩子的父母同意将孩子送到学校,但是孩子由于长期被锁在家里,不愿意和她们一起去学校。在孩子看来,这个小黑屋就是她的世界,一个安全的空间。既然孩子不愿意离开那个房间,聂品华就在里面陪着孩子玩,直到孩子信任她们,最终跟她们去了学校。

这件事虽然过去很久了,聂品华对这一段自己被当成“骗子”的经历,仍然记忆犹新。

用“耐心”等待梦想的开花结果

“校长,我准备出国深造了。我要做世界级的服装设计师!”聂品华打开QQ,是应城市特殊教育学校培养出的第一位大学生陈晨。

聋哑孩子陈晨从小就是家里的“魔王”,经常闹得左邻右舍鸡犬不宁,到学校后也一样,顽劣不改。“有时候一眨眼的工夫,他就爬到窗子上坐着,把我吓出一身冷汗。”聂品华说。

于是,聂品华陪他一起上课,课后带着他玩,去哪儿也都把他牵着,不让他离开自己的视线。经过细致地观察,聂品华校长发现陈晨对色彩特别感兴趣,便给他买了画笔,开始教他画画。在色彩的世界里,陈晨渐渐安静下来,也越来越懂事,并在学习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快乐。

2009年,这个曾经让家人头疼的小伙子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天津理工大学服装设计专业。一时间,残疾孩子也能考上大学成为了当地的热门新闻。

当聂品华得知陈晨即将要出国深造时,她非常激动。在特校十多年,她一手带出17个聋哑大学生。

并不是所有的聋哑孩子都像陈晨一样,有机会进入大学深造学习,对于无法进入大学的孩子,他们也有自己的谋生技能,史超树就是其中之一。

史超树也是一个聋哑孩子,从特殊教育学校毕业后在温州一家鞋厂当库管,也就是管理仓库的总管。

有一年春节,鞋厂老板买机票亲自送他回应城,听说史超树是应城特殊教育学校毕业的,于是还特意去学校拜访聂品华,并对史超树大加赞扬。

鞋厂老板说:“以前正常的人当库管的时候,库存的东西和数据总是对不上,自从史超树当了库管之后就再也没有出现过那样的情况了。”

聋哑孩子一旦学会了手语,教学沟通就容易多了。为了能让孩子们离开学校之后,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能够自食其力,不成为社会的负担。聂品华组织教师利用晚上的时间,对学生进行书法、绘画、缝纫等生存技能训练。日复一日,从未间断。聂品华始终相信“知识改变命运”,特校的这些孩子们的成长经历也都证明了这一点——

陈晨,在全国服装设计大赛中获聋人组优秀奖;舒文娟,被全国道德模范杨小玲收入舞蹈队;史超树,成了温州鞋厂老板的得力库管;余凯,用自己的一技之长,成了理发师,能够自食其力;鲁丽荣,已是制衣厂的高级缝纫工……

聂品华经常对特校的老师们讲:“这些孩子们上学以后明显就不一样了。因为农村孩子的父母文化层次比较低,如果我们再不把这些孩子往前推一把,他们以后就只能重蹈覆辙,重复他们父母的生活了。”

用“爱心”温暖并非残疾的灵魂

对特校的教师,聂品华有三点要求。首先,也是必须具备的就是要有爱,爱是第一要素,要爱每一个学生,对每一个学生负责。

“说再多,不如自己亲身经历。”聂品华今年54岁了,在轮到自己带领学生们早训的时候,她仍然依旧能够六点半到学校和值班老师一起叫孩子们起床,在操场上运动。聂品华说,只有自己做得够多的时候,才能感染影响老师们。第二,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即使是残疾人,也要让他学到知识。第三,要能够一专多能。由于特校严重缺乏师资,老师们并不是像在普通学校那样,只教一门课,在特校,任何一位老师都需要学会开设的每一门课程,随时能够上岗任教。

聂品华经常对孩子们讲:“摔倒了,要自己爬起来,不要指望父母或老师来扶你,老师和父母只能扶你一次,或者扶你一时,不能扶你一辈子。”

聂品华认为,面对聋哑孩子,像普通孩子那样教学是不行的。对于残疾孩子,不是说年龄到了,或是一级一级地学完课程安排就可以毕业,他们必须要学会一门技能,能够让他们有生存能力的时候再进入社会,他们就会有自信,有成就感,就不会成为社会的包袱。

面对不同的聋哑孩子,聂品华也有着不同的期许。对于上学年龄比较小、智力也比较好的聋哑孩子,在训练生活技能的同时,加强文化知识的学习,圆他们的大学梦;对于上学年龄比较大的聋哑孩子,掌握基础的文化知识,侧重技能训练,使其有一技之长,毕业之后能够自食其力。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十多年来,聂品华把人生最美好季节都献给了特教事业。不仅如此,聂品华还把特教事业当作了磨砺她、锻炼她的好机会。她最推崇的一句话是:“特教事业是天底下最富有人性精神、人情之美的事业,为残障人之师,仅有热血和善心是不够的,需要无处不在的‘爱’。”

十几年来,在聂品华的无私奉献下,学校被省教育厅、民政厅、残联联合授予“先进单位”,被教育部、中残联联合授予“全国特艺人才培训中心”。

(责任编辑 何欣容)

猜你喜欢

特校陈晨聋哑
《二元一次方程组》巩固练习
浅谈三角函数在三角形解题中的应用
地铁运营非正常行车组织及要点相关阐述
聋哑人罪犯服刑期间的心理情况调查与分析
两个好朋友
在科研支持下的特校信息技术教学模式探索
浅谈听障儿童的融合教育
特校美术课堂幼儿想象力的开发和培养
开展兴趣小组活动,丰富特校校园生活
女儿孝心无边聋哑50年的母亲开口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