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史校情德育资源的开发与应用

2017-06-09阮涛

高教学刊 2017年17期
关键词:艰苦奋斗体育精神爱国主义

阮涛

摘 要:校史校情蕴涵着丰富的文化传统和德育功能,具有提高德育公信力、增强德育影响力、提升德育亲和力、加深德育渗透力的独特作用,是对广大学生进行德育的宝贵资源和生动教材。对于促进爱校荣校的校风学风传承、加强艰苦奋斗的传统作风培养、增强报效祖国的爱国主义熏陶、激发顽强拼搏的体育精神养成有着重要的价值意义。

关键词:校史校情;校风学风;艰苦奋斗;爱国主义;体育精神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7)17-0181-04

Abstract: History and situation of school contain rich cultural tradition and moral education function. It plays the unique role in improving moral education credibility, enhancing moral education influence and deepening moral education penetration. It is a valuable resource of moral education and vivid teaching materials to students.

Keywords: school history and situation; school spirit and style of study; work hard and perseveringly; patriotism; sportsmanship

校史校情是一所学校办学历程的回顾,是学校兴建、发展和壮大的历史轨迹的真实记录和现实呈现,蕴涵着丰富的文化传统和大学精神,是对广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宝贵资源和生动教材。

一、校史校情德育资源的独特作用

(一)以真实性提高德育公信力

校史是一所学校兴建、发展和壮大轨迹的真实记录,是学校各方面成就精华的浓缩,是一本生动的教科书,是学校传统精神的映射和风格特色的集中体现。挖掘校史资料、开设校本课程,于学生、于学校有着积极的意义[1]。校情是指一个学校在特定社会历史时期的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学校管理、教学、科研、学生工作的各方面的相关制度的综合体现。

“马克思主义是以事实,而不是以可能性为依据的。马克思主义者只能以经过严格证明和确凿证明的事实作为自己的政策的前提。”[2]学校校史校情既不能缩小,也不能夸大,是大学办学特色和大学精神的重要体现。它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是师生在特定的历史和现实环境中创造的一种与社会时代密切相关而又各具校园特色的人文氛围、校园精神和生存环境。翔实展现了学校发展的轨迹和现实样态,承担着为学校维护历史真实面貌、积累文化财富的重任。校史校情教育真实性具有强烈的公信力,它注重通过用事实说话,将历史和现实发生的真实事例鲜明的呈现在学生面前,能够帮助受教育者认识学校、鞭策自身,引导受教育者通过自我判断作出正确选择。

(二)以独特性增强德育影响力

正如潘懋元先生所讲:“每所大学能够生存,能够发展,能够出名,依靠的主要是特色,而不是大。”[3]校史校情中所包含的大学精神一般是经过几代人努力而形成的一种价值认同,是学校文化传统不断积淀和升华的产物。既有物态文化,也有精神文化,是大学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着一所大学的独特魅力和靈魂。

任何一所学校都是具体的、独特的、不可替代的,它所具有的复杂性是其他学校的经验不能说明的,是理论所不能充分验证、诠释的。[4]大学的发展历程不同,所沉淀的文化精髓也各有千秋。学校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具有特色的包括辦学理念、规章制度乃至价值观念、校风校训在内的精神文化,这些文化的积累和传承不但隐含了学校独特的办学特色、办学理念、学风、校风,甚至还会成为影响几代人成长的一份重要的 “记忆”,构建出特定的文化氛围。所以每一所学校有自己特色的文化内容和形式,有自己的个性和风格,也使大学生的思想认同、价值取向和行为模式带有学校独具的文化标签,使每一个成员内心生成一种独特的归属感、认同感和荣誉感,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着深刻而持久的深远影响。

(三)以贴近性提升德育亲和力

情感是个体认知方向抉择的指针,校史校情具有鲜明的首因效应,大学生在接受教育过程中的感悟和认知,首先来自校史校情的感化而使学生留下深刻印象,产生亲近感和亲和力。

校史发掘和研究不仅仅是回顾过去,更是面对现在和面向未来。校史以其直观性、亲切感、贴近感、易接受等特色可以在学校文化建设中发挥独到的作用。[5]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贴近实际,是高校德育生命力所在。校史校情教育以历史和现实的手段将生活在同一块土地上、发生在师生身边的感人事迹生动地展示出来,其素材与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紧密相连,使校史校情与学生自身发展融为一体,培养了大学生对学校朴素的自然情感和家园情感,筑就德育的感情和思想基础,引发大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心灵上的悦纳和行动上的积极体验,从而潜移默化地通过渗透、感染、熏陶等多种方式促进学生对教育内容吸收、消化并转化为实际行动,从而促使广大学生“亲近-认同-热爱-仿效”这一德育心理过程延续下去。

(四)以实践性加深德育渗透力

思想本身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思想要得到实现,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6]一个学校的文化积淀是在接受教育熏陶中,在自己的历史实践过程中逐步把握和领悟的。这种实践过程既是主体自身修养的过程,也是运用文化工具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

高校校史校情是高校的“过去时”、“现在时”和“将来时”,但都是以学校成员的实践为主要源泉。无论哪一所高校,其厚重或复杂的历史和现实,都是由一个个鲜活的人物的实践所创造出来的。“从道德具有主体性这个意义上讲,道德教育不是他人传授的结果,而是自己参与学习并积极体验的结果,个体在体验中不断总结,再不断超越。”[7]在亲身经历的校史校情实践活动中主动理解德育意义,才能彰显出高校德育工作的生命力和活力。

二、校史校情德育的开发与应用

高校的校史校情是一部校本的乡土德育教材,是优秀传统文化和引领当代社会发展的先进文化融合的结晶,为高校德育工作者实施德育,帮助大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提供了宝贵资源,具有价值性、有用性。[8]

(一)以校训促进爱校荣校的校风学风传承

校训是一所学校在长期全面思考和教育实践中所形成的历史传统精神和独立教育特色的高度浓缩,是一所学校对自己发展历史的传统的继承、现实发展需要的把握、办学条件及方向的思考和大学精神与灵魂的凝练。许多校训都蕴含着教育要义, 是高校德育的重要资源 。《辞海》解释到“学校为训育上之便利,选若干德目制成匾额,悬之校中公见之地,是为校训,其目的在使个人随时注意而实践之。”[9]李岚清同志曾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大力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在师生员工中强化以校训为核心的校园精神,把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渗透到科技、文化、艺术、体育等丰富多彩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去。”[10]这都是对校训的德育功能的最好诠释。

大学是传道授业解惑和传播文明的地方,校训是一所大学精神向往和教育信仰的深刻体现,并用人们可理解、可接受的方式具体化地表现出来,对全校师生员工有导向性和勉励性的训导、号召和要求,成为师生道德要求和行为规范,影响着师生们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模式。由于各高校办学历史和办学特点不同,治校风格和培养手段也存在着个性与特色。校训能够凝练出学校个性与特色,都是基于学校办学理念和教育传统的个性化话语表达与凝练。

广州体育职业技术学院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形成了“人才强校、金牌荣校、文化兴校”的办学理念,确立了“崇德、善搏、求实、勤学”的校训,积淀了具有体育特色的校园文化。通过对运动员运动训练、知识学习以及心理发展的阶段性整合,系统解决运动员培养过程中的文化教育与训练竞赛非均衡发展问题,逐步探索出“校队合一,学训结合,三位一体(竞技体育、职业教育、社会服务)”的办学特色。校训成为师生共同的价值理念和行为规范,赋予每一个师生责任感和使命感, 既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遵守为人师表、德行高尚的约束,也要求学生在校训的约束和规范下能够善于学习、勤于学习、完善人格、追求真理、知行合一。

在校训的导向下,通过学习与校内外训练、竞赛相结合,形成了“学训交替、技术引领”的人才培养模式,学生通过严谨勤奋的学习教育和体育技能训练感受技能的提高和意志的強化,以增强其学习的主动性和压力感;同时,对老师的“教与练”与学生的“学与习”都有明晰的、科学的、可操作性的规范,善于利用科学方法学习和训练。这样的校训是对师生的价值期望,是师生们加强自身修养的准则,深刻影响着校风、教风、学风等的形成,具有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生命力、感染力。校训彰明以后,师生对学校规章的认同感、归属感、义务感、责任感不断加强,爱校荣校的道德情感不断显现,通过校园风气和舆论而形成的潜在行为规则,建树新的校风、学风,指引着师生自我教育和共同奋斗。

(二)以校史加强艰苦奋斗的传统作风培养

“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 [11]校史是一所学校历史发展轨迹的真实纪录,它与高校的产生和发展同步,是学校悠久历史的缩影和真实写照。历史构成了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点,每一代人的生活都是建立在前一代留下的历史遗产之上。各个学校先辈创造的客观历史状况,是后来者进行实践活动的既定前提和基础,所以一部校史既是每一代教育工作者报效教育的心血结晶,也是往昔学子刻苦努力的事迹记录。

“校史教育应是新生入学前的必修课,一个学校的历史和传统精神、学术文化氛围和校友的榜样,都将对一代代学子产生终身铭记的不可估量的影响”[1]。校史中记载了很多学校创办初期及以后发展过程中涌现的大量具有艰苦奋斗精神的人物、事迹,是一部生动的教科书,蕴涵着十分丰富的德育资源。走进校史,通过感悟一所大学发展建设的厚重历史积淀和艰巨未来使命,感受着创业的困苦和立业的艰辛,以亲切的、强烈的文化熏陶,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价值取向、精神面貌和思维方式,很容易为广大学生所接受。这种“随风潜入夜”的方式给人以心灵、情感的渗透教育,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教化功能,是难得的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作风教育手段。

广州体育职业技术学院建校以来几易其址,在相对简陋的训练场地和教学条件下,学校的教师和教练卧薪尝胆、艰苦奋斗,为广州市培养了众多的世界冠军、体育健将和体育教师,积淀了“顽强拼搏、团结协作、超越自我、爱国奉献”的冠军文化。经过多年的建设,学校已发展为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和省级示范院校,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了一大批奥运冠军、世界冠军及优秀体育后备人才,在中国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高校可以利用长期办学历程中产生的丰富的创业立业、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的艰苦历程,选取精华部分和有重要影响的成果,向青年学生介绍学校办学历程和校友创业立业过程中取得的业绩和贡献,以及这些重大成绩背后所蕴含的艰苦奋斗、永不言弃的精神。这些校史是当代大学生急需补充的精神食粮,能够激励青年学生珍惜年华、磨炼意志、砥砺品格,树立刻苦学习、奋发图强的信心和决心,以及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力量的远大志向,激发同学们努力成为积极学习、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

(三)以校情增强报效祖国的爱国主义熏陶

高校的发展历程本身是社会整体发展历程的缩影,高校的历史往往反映着社会不同历史时期的基本国情与社情。纵观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历史,无论高校办学历史是否悠久,均经历了从传统向现代化发展的过程,高校历史发展与国家的兴衰息息相关。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校情的现状清晰地反映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更体现了國家富强、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伟大进程,个人的奋斗目标只有与国家、民族、人民的利益产生共振,才具有强大的能量来源。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曾说过:“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务,至于你是否意识到这一点,那是无所谓的。这个任务是由于你的需要及其与现存世界的联系而产生的。[12]在长期的办学历程中,每个时代的师生为维护国家和民族利益、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做出积极贡献,谱写了一曲曲爱国爱校、追求进步的辉煌乐章,才造就了学校的现实辉煌,成为大学生对于所在高校产生强烈心灵归属感的动因之一。因此,校情的一个重要的价值就是有利于激发大学生的爱国情感,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大学生爱国情怀与校园情结的有机统一。

广州体育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有着深厚体育背景的体育院校,在“人才强校、金牌荣校、文化兴校”的办学理念指导下,为广州乃至中国体育事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先后为国家培养了杨景辉、杨维、张洁雯、雷声、陈艾森、刘诗雯等9名奥运冠军,夺取了世界冠军122项/次;在里约奥运会上,培养输送的运动员陈艾森、刘诗雯、李丹等取得3金1铜,2人次第五,创学院参加奥运会的历史最好成绩,也是广州市运动员在奥运会上取得的最好成绩。习近平指出,体育是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综合国力和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体育竞争主要通过升国旗、奏国歌、登领奖台、穿有标志性的服装来表露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13]从刘长春形单影孤、只身一人远渡重洋代表中国队参加1932年的洛杉矶奥运会,到中国人在自己的土地上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再到我院体育健儿以报效国家民族之信仰为指引,砥砺前行,不断创出佳绩,反映的不只是金牌数目的增加,更体现了国家的强盛和民族的自信,也是爱国主义最具活力的载体和最鲜明的表现。

学院体育健儿在里约奥运会上的出色表现,激发了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和全世界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自信心,是爱国主义的一个重要体现。所以,对校情中爱国主义教育素材的提取是一种独特而有效的德育资源选择,利用校情体现的爱国精神激励学生,帮助青年学生进一步认清自己的历史使命,能使大学生深刻地感受到个人的命运与学校的命运乃至国家民族的命运是息息相关的。

(四)以校友激发顽强拼搏的体育精神养成

学校德育的主体是活生生的人,要回归人、尊重人、完善人,就要真正贴近生活、反映生活、融入生活。人不是消极地接受外界刺激的作用,而能积极地对这种熏陶感化作出选择,据以调节自己的行为,“人的思想、感情和行为不仅受直接经验的影响,而且更多地受观察影响,称观察别人的行为及其结果而发生的替代学习为观察学习。”[14]情感上亲近、感官上的直接,使校友的行为典范具有强烈感召力、凝聚力,促使受教育者预期发生向上、向善的倾向。

广州体育职业技术学院是全国15所体育职业学院唯一一所同时肩负高水平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和体育高技能型人才培养双重任务的市属体育高职院校,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了一大批奥运冠军、世界冠军及优秀体育后备人才,在中国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冠军讲坛”的开设以及“冠军林”的开辟使全校师生能够与体育冠军校友亲密接触,分享人生意义和成功经验。

2013年,奥运冠军杨景辉、张洁雯和杨伊琳回到母校,传授了“冠军秘笈”:包括杨景辉的“不服输”;张洁雯的“一定要有目标”;还有杨伊琳的“成功取决于你有多渴望”等。[15]2016年,世界冠军徐吉福以“认真与坚持”为题,谈到:“金牌运动员就要具备高超的运动技能、良好的文化素养,高尚的人格魅力和品行操守!我希望把我的这个故事分享给在座的师弟师妹们,无论未来要走多远的路,养成认真和坚持的意志品质都是通向成功的关键。”

2016级新生开学典礼,世界冠军校友李丹应邀来校开讲“冠军讲坛”和同学们分享她的体育人生、冠军故事:用坚持,书写自己的精彩人生。她告诉同学,之所以能坚持,是因为“心中一直有一个梦,一个冠军的梦。”坚持是动力更是决心,最终得以梦想成真。[16]2017年 3月16日, 世界蹦床锦标赛女子单跳团体冠军蔡琪子做了主题为《笨鸟也有一片天》的精彩分享,以自己的拼搏经历勉励师弟师妹们奋勇向前。她表示:“无论遇到怎样的困难,都要坚持梦想、‘死磕到底,只要梦想实现了,那么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

认识问题所选择的参考系不同,影响也会绝然不同。青年学生应当在高尚的、卓越的参考系中定位自己,借助精神纽带和心理势场铺设良好的精神氛围和和谐的环境,认真倾听时代进步的脚步,感受历史赋予的重任,这样才会对个人价值的追求永不停步,才会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就会产生不歇的动力。通过动态的、直观的、生动的校友榜样形象使学生能够通过自身实践以及对榜样人物的崇拜鞭策自己,从思想上提高认识,在实践中规范行为,逐渐地将高尚精神内化为自身的信念和行动,能够使教育者通过校友榜样与受教育者发生互动,产生良好的德育功效。校友的精神风貌所体现的母校文化沉淀和优良传统是无形的, 鼓舞着代代的莘莘学子拼搏前进。

参考文献:

[1]高鹏,马绍森.校史:应大力开发的“校本课程”[N].中国教育报,2008-09-02(5).

[2]列宁全集(第4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3][英]阿什比.科技發达时代的大学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3.

[4]郑金洲.走向“校本”[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6).

[5]尹韦.校史文化的教育功能[J].继续教育研究,2010(8).

[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7]王晓青.渗透:高校德育工作的主要途径[J].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5).

[8]柳礼泉,唐珍名.高校德育视野下的校史校情教育[J].高校理论战线,2011(3).

[9]中华书局辞海编辑所.辞海(上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1.

[10]李岚清.认真贯彻落实江泽民重要讲话精神,开创教育战线思想政治工作新局面[N].人民日报,2000-07-08.

[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13][法]顾拜旦.奥林匹克理想——顾拜旦文选[M].北京:奥林匹克出版社,1993.

[14]顾明远.教育大辞典[M].北京:教育出版社,1998.

[15]奥运冠军做客“冠军讲坛”[N].广州日报,2013-11-02.

[16]好勵志!李丹“冠军讲坛”开讲体育人生[EB/OL].大洋网,2016-09-22.

猜你喜欢

艰苦奋斗体育精神爱国主义
真正的体育精神
The true sportsmanship 真正的体育精神
在疫情大考中彰显爱国主义力量
只为娱乐,无关输赢——古人的体育精神
浅议艰苦奋斗对于企业发展的意义
艰苦奋斗思想对于当代大学生的作用
实现“中国梦”必须在青年学生中大力弘扬艰苦奋斗的精神
新时期弘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的重要意义
体育精神的发展和重塑
爱国主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