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就业浅析
2017-06-09李明红
李明红
摘要:近十年来,伴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失地农民”这一个新的群体也随之产生。就业是失地农民生活最好的保障。本文从发展社区服务业,开发社区多种岗位、鼓励失地农民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合理利用村内自留地、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等和角度阐述解决失地农民就业问题,对失地农民的处境的解决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失地农民;就业;城市化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的发展,社区的数量和规模逐渐扩大,社区服务业随之成为吸收文化程度低、缺乏劳动技能失地农民的就业渠道。根据社区的需要,卫生、治安、交通、绿化、环保、家政、社区便民服务部等部门都需要大量的工作人员,这些岗位为失地农民提供生存依靠。失地农民应灵活就业,采取不同方式的就业形式,例如钟点工、保洁工、季节工、临时工、维修工、保安门卫、绿化工人、家政服务人员,通过多种形式的就业实现他们的就业需求。这样,既解决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又方便社区居民生活需求。充分发挥社区服务业在吸纳劳动力就业方面的作用,可以保证失地农民的家庭有稳定的收入来源,保证社会稳定。随着“城中村”的改造开始和不断的推进“村改居”,新社区形成后,人口聚集现象的出现,其管理和服务的规范化与统一化要求将不断提高。大量的工作人员便可在社區服务中心就业,如清洁工、保安、家政服务人员等,这些都适合失地农民工作的需求。在社区建设的过程中,树立扩大就业与社区的服务良性互动的理念,有意识地培育社区岗位就业的对象。另外,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等需求,这也必然会增加更多的就业岗位,这些都将为失地农民提供就业之所。
失地农民要主动转变思想观念,变被动为主动,积极参与到市场竞争中,抓住就业机会。寻找就业岗位。同时,有能力的农民还可以充分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在自主创业和小本经营上求发展,从而拓宽就业渠道。建立城乡统一化的劳动力市场,就要把城市劳动就业保障机构功能从城市延伸到农村,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完善的就业保障,建立在劳动就业方面的全市联网和在东部发达地区建设窗口的劳动力市场框架体系,化解农民工进城就业的盲目性。解决被征地农民就业难题的根本途径在于,把被征地的农民就业纳入城镇就业体系和城镇劳动用工制度轨道上,设计科学合理的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在制度方面给予切实保障;推动中小企业和私营经济等多种经济的发展,挖掘被征地农民就业空间。由于土地征用是政府行为,因此,地方政府以及代表政府实施土地征用的开发公司应该负有帮助与指导被征地农民就业职责。为失地农民自主创业提供更优惠政策是我们当地政府的责任,同时农民自身更要学会抓住机遇,利用土地补偿与优惠政策条件进行创业。政府可以主要采取以下政策:为失地农民提供小额贷款担保;提高个体经营的税收起征点或为失地农民提供创业税收优惠政策;为失地农民指明创业方向,提供各种免费的咨询业务、创业辅导以及相应法律法规的基本培训和学习;相对简化失地农民创业的程序,提供高效率、全方位的服务。
在城市化进程中一些地方还保留有部分自留地,因此怎样合理安排使用这部分自留地具有重要作用。自留地可以吸引外资,发展集企业,建设公寓住房。郊区农民大多有两种保障,其中之一是土地,另外一个是房屋。一些农民可以在失去土地后仍然利用地理优势收纳房租。以土地八股的方式在村里招引商家来建立集体企业,一方面可以解决部分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另一方面凭土地股份进行收入分红。
在城市规划中应考虑设立工业园区或特色街道,预留足够的经济发展的空间。可以扶持开发生态农业与旅游农业等特色农业,在农产品深加工上提供大量就业机会。同时适度开发整理新增加的耕地和承包地流转等,转给一部分的失地农民耕种,因为有些农民由于年龄或身体原因,转向非农生产就业难度很大。
乡镇企业是吸收非农就业的一条重要渠道,是大容量吸纳劳动密集型就业的重要方式。因为乡镇企业不仅十分适合失地农民而且多为劳动密集型企业,乡镇相关经营部门应根据农民安土重迁的思想就地转移模式,创造就业机会,提供就业岗位。过去,乡镇企业的发展曾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近些年来,由于乡镇企业在发展战略定位、管理、人才利用、等方面的僵化,导致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明显下降。因此,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契机,地方政府大力扶持乡镇企业的发展措施,对解决失地农民的就业可以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具体措施可以包括:对录用失地农民达到一定规模的企业,可以给予相应的就业补助;为乡镇企业发展提供各种优惠政策,如贷款和税收政策。鼓励生产经营正常企业减少裁员,稳定就业;鼓励优势企业增产扩能,吸纳就业;地方财政应优先考虑安排扶持资金对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招聘失地农民比例较大的,比如提供小额担保贷款且享受财政贴息,或者减免小型微利企业税收,鼓励企业吸纳失地农民就业等。
互联网+模式下,建立高效畅通的就业信息网络,开展规范化服务。“可以采取在社区设立劳动和社会保障服务信息中心,各镇设立相应的劳动和社会保障服务工作站,各村设置联络员,开展失业登记、求职登记、职业指导、就业介绍、政策咨询、劳动事务代理等服务,形成相互沟通、全区城乡统筹的就业机制,广泛搜集有用信息,及时为农民提供就业信息,最大限度地减少失地劳动力的盲目无序流动。”要通过多种渠道发掘各类就业信息,健全就业信息网,并及时发布各类用工消息,以方便失地农民更快就业,同时,可以将信息网拓展到临近城市。“失地农民就业转移大多属于被动型转移模式,即不改变居住地和生产方式的转移,因此,就业服务的视野范围应更广、服务领域应更宽泛、服务手段应更注重个性、区域化。”劳动力市场体系不完善是失地农民就业难的另一个重要原因。这种不完善主要表现在劳动力市场供求信息不畅通、法律法规不健全、失地农民维权意识差、就业中介机构缺乏等。所以,当地政府应该根据本地特点,完善其就业服务体系,并且及时把就业信息提供给农民,针对失地农民就业以后所面临的困难也要积极采取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