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新课改下小学德育教育的实施

2017-06-09马忠梅

都市家教·下半月 2017年4期
关键词:探析新课程德育

马忠梅

【摘 要】德育的根本宗旨是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促进学生人格的完善和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学校德育工作,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和一定时代的要求,根据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使他们逐渐具备教育者所希望的品德的一种教育活动。

【关键词】新课程;小学;德育;探析

面对世界经济一体化,信息交流网络化,以及文化发展多元化的新形势,我国小学德育必须探索出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因此,有必要依据新课改理念并结合实践,对德育脱离学生生活等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其原因和改进策略。

一、当前德育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时代的进步,国家政策,以及社会舆论更加注重素质教育,然而,在应试教育的阴影下,学校依然注重成绩提升,一定程度上忽视了道德教育。综观目前一些学校的德育工作,在具体的实施与落实上存在不尽如人意之处。所谓德育活动,多是为了应付领导的检查而临时开展的,检查过后,又恢复如常,不能很好地在教学中一以贯之地渗透德育。由此可见,德育得不到学校及教师的重视,一旦与教学工作产生冲突,便一切以教学工作为中心,学校德育的质量必然得不到保障。

二、当前德育实施问题的原因分析

1.社会价值多元化冲击学生思想道德养成

隨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社会价值观逐渐向多元化、多边化方向发展,小学生的视野相对更加开阔,思维活跃,知识储备增大。然而,社会中的负面因素也给学生带来了不良影响。最新调查报告显示,截止2011年12月底,我国青少年网民规模达2.32亿,未成年网民占青少年网民总体的一半以上,达55.9%。由此可见,互联网络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另一份报告显示,2011年,我国青少年网瘾的比例高达26%,网瘾倾向比例高达12%。网瘾青少年上网主要目的是玩游戏、听音乐、浏览娱乐新闻。而小学生正处在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期,学习和模仿能力强,他们对网络世界的好奇导致其成绩下降及消极思想的养成。第三,学校周围的不良环境也会影响学生的思想,给学校德育造成阻碍,影响学校德育的质量。

2.学校德育模式发展滞后难以满足实际需求

学校德育模式发展的滞后主要在于德育意识、德育评价制度及德育考核制度等方面。一是教师及学校领导德育意识淡薄,榜样作用不明显,同时,德育师资力量薄弱,致使德育工作效果不佳,质量不高。二是德育评价制度滞后,缺乏客观性、全面性、整体性及系统性。三是德育考核制度陈旧,缺乏可操作性。没有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可供操作的标准,考核无章可循,被动应付。

3.家庭德育缺失损害学生身心健康

人们常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思想品德的养成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然而,家庭德育缺失或是德育方法不当,方法欠妥等问题也很严重。一些家长只关注学生的学习忽视思想品质的教育,往往实行专制型教育,缺乏民主平等的家教。一些家长漠视学生的心理变化,出现问题时,仅仅采取简单粗暴的棍棒教育;有些家长则对孩子过分溺爱,形成了骄横跋扈的性格。由此可见,小学生家庭德育缺失及德育方法不当,不利于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

4.家庭、学校、社会沟通协调不足难以形成教育合力

家庭教育是基础和起点;学校教育是主体,它对一个人的成长起导向作用;社会教育则是延伸。然而,当前家庭、学校及社会教育存在各自问题的同时,三者之间更缺少沟通协调,未形成最大的教育合力。比如,目前,我国小学的德育教材所宣传的都是一些积极正面的事情,很少涉及消极负面的现象,而社会却是复杂多变的。学校德育脱离实际生活,导致学生在校内一套,校外一套,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价值观。由此可见,家庭、学校与社会三者之间的不协调一致,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校德育的力量,使学校德育处于“孤掌难鸣”的位置,因此难免会出现“5+2=0”的教育效果。

三、解决德育实施问题的基本思路

针对问题产生的原因,应从以下方面采取措施:

1.学校应更加重视德育的重视

首先,学校应更加重视德育,制定切实可行的德育目标;其次,培养德育教师,加强德育在课堂教学中的渗透;再次,举办形式多样的德育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德育活动;最后,增加对德育的投资,为德育提供充足的人力、物力、财力及政策支持。

2.优化德育评价制度,注重全面评价

首先,健全德育领导机制,完善管理服务网络。第一,校级德育领导小组由校长或者校党委书记挂帅,形成分管副校长、工会主席、学管处主任、家长代表参加的德育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和协调全校德育工作。第二,每个年级设一名专职学生工作的部长及干事,负责全年级德育监督工作。第三,班级成立以班主任为领导,任科教师为辅助,学生代表为成员的班级德育评价小组,保证学校德育层层到位,步步落实。其次,构建科学有效的德育评价机制,遵循公平、公开、公正原则,让德育评价成为激励学生发展,促进教师成长的有力推手。最后,学校要坚持德育评价多样化系统性的原则,从学生的道德行为方式、思想水平、德育知识、德育养成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避免产生个别教师或班主任的主观臆断的现象。

3.体现“以人为本”的新课程理念,在生活中进行德育

“以人为本”是新课程理念的指导思想,它强调德育应以学生的日常生活实践为基本导向,以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为基础内容,使德育渗透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新课程理念所提倡的“以人为本”就是强调德育应以学生的实际生活为基础,使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和学习道德品质。此外,在德育实施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独立人格,突出生活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作为学生注重实践的引导者、参与者、合作者。因此,在德育实施中,教师应以学生的自身实际条件和所处的现实生活条件为依据,选择恰当的德育材料并创设多样化的生活情境,进而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体验,感悟,反思,从而获得正确的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

4.构建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形成教育合力

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养成离不开家庭、学校和社会,更离不开日常生活。德育只有同家庭、学校及社会融为一体,相互沟通协调,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学校要建立健全德育领导体系及三级管理网络,创造良好的校园内部环境。首先,要组织校级德育领导小组,构建全员育人机制,初步形成以德育为主导,各班班主任为一体的德育管理主线,形成以学校各部门相互协作德育管理路线。其次,要形成各科教师共同协作,深化德育在日常教学及学生的学习、生活中的渗透,拓宽德育渠道。再次,要形成学生的自我评价、自我督导的教育方式。最后,要转变德育教师观念,加强对德育教师的培训与考核。可建立家长委员会,一方面,为教师与家长及家长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提供平台。另一方面,可以向家长普及家庭德育理念,邀请专家学者向家长传授恰当的德育方法,为家长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德育问题答疑解惑。应净化社会环境,创造良好的生活条件。良好的生存环境是学生良好品德形成的关键。首先,学校应与政府公安机关合作改善校园周边和社区周边的环境。其次,选聘专门的管理监督人员对校园及社区周边的环境定期进行督导与检查。最后,借助社会的宣传力量,弘扬社会与法增强人们的道德意识。人民的道德品质提升得越好,我们的社会发展得才会越快。

综上所述,德育应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入手,从理论走向实践,再从实践中感悟、体验,才能真正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真正体现新课标“一切为了学生”的教育理念。因此,只有把德育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学生才能真正感受到德育的重要性,进而提高德育实施成效。

猜你喜欢

探析新课程德育
探析跟踪审计在工程造价审计中的应用
浅议高中化学新课程必修模块的主要教学策略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2019年全国高考新课程Ⅰ卷生物试题分析与启示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第二届“我即语文”教学奖颁奖典礼暨新课程研讨会在福州一中举行
一道选择压轴题的多种解法的探析
探析一道新编填空题的多种解法
探析万有引力定律及其应用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