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女性犯罪实证研究——以钦州市女性犯罪为蓝本

2017-06-09杨燕南

资治文摘 2017年3期

杨燕南

【摘要】近年来女性犯罪率的快速增长引起了学界的重视,本文以北部湾大开发中正在发展的钦州市女性犯罪作为研究对象,以最近三年的女性犯罪統计数据及个案分析为研究基础,探究女性犯罪在发展中城市的特点和原因,并试图提出预防和保护机制,从而减少女性犯罪,降低女性犯罪率。

【关键词】女性犯罪;女性犯罪的特点;女性心理特征;预防之策

一、钦州市2010至2012年女性犯罪的基本概况和特征

2010年钦州全市审查起诉女性犯罪人数为71人,其中职务犯罪为10人;2011年审查起诉女性犯罪人数为66人,其中职务犯罪为7人;2012年审查起诉女性犯罪人数为74人,其中职务犯罪为2人。

从女性犯罪案件的具体统计数据可以看出以下几个特征:

1.女性犯罪人的年龄趋于年轻化。2010年钦州女性犯。罪的平均年龄为38.6岁,2011年为37.5岁,2012年为35.2岁,相比2010年女性犯罪的平均年龄降低3.4岁,钦州女性犯罪年龄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

2.女性犯罪人的学历较低,女性职务犯罪学历呈上升趋势。从2010年至2012年,钦州女性犯罪的学历情况是文盲11人,小学文化82人,初中文化79人,高中文化13人,专科及以上文化26人,初中学历以下的女性犯罪人数占审查起诉女性犯罪人数的81.5%。其中职务犯罪中女性最低学历为初中,三年中女性职务犯罪中初中文化3人,高中文化6人,专科及以上10人,占女性职务犯罪人数的52.6%。从总体来看,钦州市女性犯罪人以低文化为主,在职务性犯罪中学历为高中以上者占大多数。

3.女性犯罪的类型上侵犯财产、暴力性特征突出,涉黄、涉毒、涉赌案件增多。近三年来钦州女性犯罪类型逐渐多样化,涉及罪名种类明显增多,侵犯财产。涉黄、涉毒案件数量增长快速,2010年所占比例为35.2%,2011年所占比例为34.8%,2012年所占比例为50%。

4.从女性犯罪的身份上来看,农民和无业人员女性为主。2010年至2012年,女性犯罪人身份是农民的94人,占犯罪总人数的44.5%,无业人员66人,占犯罪总人数的31.3%。农民和无业人员女性犯罪人数上升主要由于其自身文化程度低、没有经济来源、无谋生技能有关。

二、女性犯罪原因的实证分析

1.钦州快速发展的经济是女性犯罪频发的“催发剂”。路易丝·谢利是这样描述经济对女性犯罪的影响,她认为“妇女犯罪是妇女参加社会活动的范围和卷入社会生活的程度的晴雨表。妇女犯罪行为的多样性以及参加犯罪活动的增加与他们的社会作用扩大直接相关,妇女犯罪是犯罪行为的最好的衡量尺度之一,因为它过去的情况极为简单,因而有可能一清二楚的研究各种社会力量和经济社会发展对犯罪率和犯罪形式的影响。”正是如此,钦州女性的犯罪直接反映的就是钦州经济对犯罪率和犯罪形式的影响。当前的钦州正处于在北部湾大开放大开发的关键时期,即面临发展的难得机遇和条件,也面临多种矛盾交织的严峻形势和挑战。

2.传统社会伦理道德的变化是引发女性角色的转变是女性犯罪的导火索。犯罪社会学论者认为犯罪是一种客观现象,“任何社会都没有天生犯罪人,任何犯罪的形成都是当时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社会环境所决定的。”女性犯罪作为犯罪中的一类,周围环境和理念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其行为,周围环境和理念的转变间接地影响着女性的心理的变化。

在传统的社会伦理道德中,女性作为家庭成员中的一员,社会赋予女性的职责就是照顾家庭和孩子,女性是善良、勤劳的代表,她的形象是端庄、贤淑、温柔的,女性较重视贞操观、忠诚观。女性的社会关系仅限于在家庭的人际关系中,也就是说女性所在的环境是熟人社会。在熟人社会关系网中,女性的关系网相对来说比较封闭,她的思维方式受到熟人社会关系中传统理念的束缚和影响,女性的行为方式相对简单,并且受到传统思想的制约。

3.保护女性的相关法律法规操作性不强,女性权益无法得到充分救济是导致女性犯罪的重要原因。现阶段,我国的法律法规中直接涉及女性权益保护的有《婚姻法》、《劳动法》等20余个,其中《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是我国对妇女保障的重要的一部法律,广西结合妇女权益保障的实际,于2010年修正了《广西壮族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办法》,该实施办法共有八章四十六条,对广西妇女享有的政治权利、文化教育、劳动和社会保障、人身权利及法律责任进行了详细的规定。但是无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还是广西针对少数民族地区情况制定的实施办法,其法律条文和法律用词具有原则性,在实践中可操作性不强,这直接导致了法律法规在女性权益保障实践中没有起到法律法规该有的强制性作用。当女性合法权益受到侵犯,通过合法途径得不到有效救济,其受到挫折后很容易产生报复的犯罪意图,损害更广泛的权益。例如个案中宁某某,因多次无法从老板处拿到打工工资,遂产生了偷拿老板钱物抵扣工资报复老板的想法,于是多次偷偷从老板的收银箱中盗走老板的钱物,触犯了刑法,构成盗窃罪。

【参考文献】

[1]许章润:《犯罪学》,[M],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2]李玫瑾:《犯罪心理研究——在犯罪防控中的作用》,[M],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3]王金玲:《社会转型中的妇女犯罪》,[M],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4]张晓秦、赵国玲:《当代中国的犯罪与治理》,[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