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精准扶贫对共享发展的实践价值

2017-06-09张颖

资治文摘 2017年3期
关键词:共享发展精准扶贫多元化

【摘要】精准扶贫概念的兴起,始于落实我国共享发展的大背景,是对以往反贫困模式的从新审视,并以此为契机对扶贫机制进行再设计,完善机制不足之处。现已有研究针对精准扶贫三大焦点问题,即扶贫主体拓展、方法演进以及路径选择,进行了展开,从浅层面初步讲述了精准扶贫的基础战略方针。纵观当前对于精准扶贫的研究,明显处于初级阶段。关于多元化的扶贫主体怎样达成协作共治、共享发展理念怎样推进精准扶贫进程、贫困主体贫困程度多维度测量指标设计及权重设计以及如何建立精准扶贫中出现返贫问题解决机制等问题,都是亟待进行深入研究的重点课题。

【关键词】精准扶贫;共享发展,多元化;实践;价值

基金项目:2017年湖南省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CX2017B587)。

引言

理念问题决定了发展的根本方向。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五大发展理念”的提出,既是对世界各国发展经验教训一次凝练概括,也是对过去60多年来中国国家建设的实践经验的高度总结;既有基本发展方略的传承,又回应了中国发展的现实困境,是国家政策的重大调整,是指引我们未来一段时间发展的战略决策。马克思主义发展观,针对发展动力、发展思路问题要进行回答,也要能解决发展方向以及布局问题。“共享”发展理念在五大理念排序中处于最末的位置,但却是发展的目标和价值所在。共享发展能够解决为谁发展、成果谁享有问题。习近平同志曾经说过,人民共同参与国家建设,所以国家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共享理念对于我们这个人民共和国的国家建构具有根本性意义:发展的根本目的就是实现共享,共享是公平与正义的体现,是社会主义的根本性要求。共享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体现的是公平正义,它是发展的根本目的。

一、精准扶贫的内涵

虽然“精准扶贫”是当前学术界甚至媒体界高度热议的话题,但很多研究仅从政策层面进行了初步探讨,针对精准扶贫的概念和内涵进行深入研究的文献是非常缺乏的。官方政策文件对于精准扶贫给出的定义是“通过对贫困户和贫困村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和精准考核,引导各类扶贫资源优化配置,实现扶贫到村到户,逐步构建精准扶贫工作长效机制,为科学扶贫奠定坚实基础”,部分学者直接借鉴官方定义,不进行理论提炼,也不进行进一步深入拓展,导致一定程度上精准扶贫的研究出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相对脱节,理论无法发挥对于实践的指导作用。所以,针对精准扶贫的基本概念、内涵进行深入广泛辨析是非常必要的。

二、精准扶贫的内容

1.“扶持谁”。2015年6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调研时提出:“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各地都要在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第一书记)精准、脱贫成效精准上想办法、出实招、见真效”。精准扶贫的实质就是以科学的方式确定需要扶贫的对象,做到精确识别、精确帮扶以及精确管理。

精确识别。领导干部要做到公开公正,不能徇私舞弊、故意偏袒,要深入到农村的内部实地调研,实事求是,每一个级别的干部分配相应的任务工作,掌握一手农户资料,绝对不能道听途说,对每一个需要扶贫的对象进行摸底调查,不仅需要真实掌握农户的收入情况、家庭状况、身体情况,还需要了解农户的收支状况、现实能力等问题,对于缺资金的补资金,缺技术的学技术,不能张冠李戴,敷衍了事。如此精确识别扶贫对象,建立相应的档案卡。

精确帮扶。坚持“一村一计一部门”“一户一策一责任人”的原则,对需要帮扶的对象确定帮扶计划,分配相应的负责人,对每一个帮扶的对象要设立一个单独公开的台账,并针对性制定相应的脱贫计划,每个脱贫对象的现状不一样,不能几个人使用一套帮扶措施,要有针对性、具体性,同时提高扶贫的精确程度。例如,对于丧失劳动能力的扶贫对象而言,要在医疗、低保等方面加强帮扶,而对于尚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采取培训、给予资金支持、教育等方式的帮扶。

2.“谁来扶”。各级党委、政府以及各级干部是推进扶贫工作的责任主体。确定各级领导责任制,加强管理体系的构建,进行以片作为重点的帮扶工作,领导班子需要将工作重心转移到每一个村,具体扶贫措施落实到每一个农户身上。

第一,建立完善的脱贫攻坚体制机制。习近平总书记对于脱贫攻坚体制机制建立重要性做了重点强调,提出找到正确路径、建立科学的体制机制是脱贫攻坚能够有实实在在的效果的关键。促进扶贫经验不断丰富,模式进一步完善,开创政府、市场、社会三方协作扶贫开发体制机制大格局。政府首先发挥好“看得见的手”的作用,承接着市场才会发挥好“看不见的手”的作用,精准扶贫才能做好。下级政府要运用灵活的扶贫政策,针对特别贫困地区要加大优惠措施,积极向上级政府争取更大的资金力度,在明确扶贫重点后,整合资源,增强贫困地区民众自我脱贫能力,使扶贫资金的作用最大程度发挥出来。各种资源的进一步整合,采用整村推进、结对帮扶策略,全面调动普通群众共同参与扶贫的积极性,培育多元化的扶贫参与主体,做好扶贫村资金引导、管理和技术输入,建立具备完善扶贫制度与科学可行扶贫项目实施的扶贫工作机制。扶贫组织建设要动员社会群体广泛参与,民企、社会组织、普通群众都是要团结的力量,最终建立起多方联动的扶贫战线。

第二,提高党对脱贫攻坚的领导力。党的领导对于脱贫攻坚这场战争的胜利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对于党的领导在扶贫工作中的重要性也做了反复强调。党作为扶贫工作的“领头雁”,总揽協调扶贫全局,要树立起党组织作为扶贫的战斗堡垒先锋模范的示范,动员社会各界人士广泛参与,竭尽社会各组织之能力,帮促结合,使贫困群众在被帮贫的过程中掌握自力更生脱贫致富的能力,实现扶贫方式转变,使贫困不再代际传递下去,让贫困群众永久脱离贫困帽子。

3.“怎么扶”。总书记习近平多次强调,在开展扶贫工作时一定要精准扶贫,工作的重中之重是精准,工作的是非成败也在于精准。之所以将精准扶贫放于首要地位是因为贫困的现象背后其原因既有相同点,也有差异性,要因地制宜地制定相应的帮扶措施。

以福建三明市为例,该市已经建档立卡的贫困人口共有5.3万名,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5个、市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乡20个、建档立卡的贫困村380个和空壳贫困村247个,这些贫困地区都有生态环境薄弱,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产业结构单一,公共服务不到位等公共问题,同时每个地区还有自己的特有问题,如因为地理、历史等客观因素的制约,还有是受到人才、资金匮乏等问题的困扰,以及一些地区是受到政策、制度、观念等问题的限制,因此,在发展成果共享的理念指导之下,更要坚持对精准扶贫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做到因地制宜,因材施教。

首先,是要把帮扶工作做好,主要有以下两方面措施,一是开展“五项工程”,二是执行“三大行动”。五项工程具体是乡村扶贫担保工程、家门口扶贫就业工程、精准扶贫试点示范工程、乡村教育助学工程和就业技能培训工程,三大行动具体包括

(一)先富区域带领后富区域共同致富,要在全市范围内选择20个发展水平较高的城镇一对一地对贫困落后地区开展帮扶工作;

(二)在市里面的直属部门选择一批科技特派员进入20个重点扶贫区域和2个少数民族乡开展帮扶工作;(三)持续开展贫困空壳村的财政增收工作,争取到2020年年底全市所有的村集体自有收入达到10万元以上。除此之外,还要立足区域特色,走产业支持的扶贫开发路子,将贫困区域内的有地域特色,有市场前景的产品形成产业链,有重点的培养和扶持。并且有倾斜性地向扶贫地区分配资源,安排各类项目,帮助该地区布局特色产业,发展经济。

然后,完善被帮扶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首先需要对各类资源进行有力地整合,将投资基础设施的建设作为重点项目,这样就可以为该地区的脱贫致富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可以有效支撑起其经济的发展。同时还要积极地争取物力、人力等资源,集中解决通水、通电、通网等关系民生大计的问题,对贫困地区人口的基础生活条件给予保障,并对生存条件恶劣的贫困人口组织造福工程搬迁,保障其基本生活需求,此外,还要把对环境的治理,如水土流失等问题与改善民生、提升经济相结合,持续推进山水林田的治理工作,不可有所偏废,更不可因噎废食。其次,要加强美丽乡村的建设,改善村民居住的生态环境,提高生活满意度,要重点对生活污染物进行整治,包括垃圾、污水等,同时要将整治工作常态化和制度化,持续改善贫困村庄的生活居住环境,提高其对经济发展的支撑力。

最后,就是要有力推进基本公众服务的均等化。将改善民生大计作为开展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足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

(一)灵活运用相关政策,积极探索农村增收的方式途径,鼓励贫困村居民合理发挥私人宅基地的价值,并拆除相关的闲置、空心和老旧的房子,将旧村复垦政策落实到实处,并将带来的经济增益用于改善农村的公益事业;同时可以将村落中的废弃学校等一些闲置的公共资产投入到材料加工企业,这样可以获得租金、分红等收益,就解决的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来源问题。

(二)为贫困区人口提供技术培训以支持其就业,并鼓励其创业,并给予“三减免三优先”的政策支持(减免培训费、食宿费和技能鉴定费,优先提供就业指导、推荐就业和提供贷款贴息补助),保证每一个贫困户家庭至少有一个劳动力能有机会接收到一次以上的各类培训。

(三)提高脱贫村的脱贫事迹的宣传的广度和深度,通過成功事迹的宣传使得贫困村人口可以有更大的信心和热情参与到脱贫事业中,同时也让贫困地区的领导干部对脱贫事业有更大的活力,更多的激情。

三、精准扶贫对共享发展的实践价值

1.精准扶贫是对共享发展观念的创新。从上世纪70年代末开展扶贫实践到2013精准扶贫提出,是扶贫领域“共享”理念不断凝炼的过程。我国的扶贫实践经历了1978-1985年的“制度改革推动扶贫”、1986-1993年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大规模开发式扶贫”、1994-2000年的“八七扶贫攻坚”以及2001-2010年的“综合扶贫”阶段。2011年,《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发布,自此,我国扶贫进入以“集中连片特困区”为重点的时期,实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目标。由于过去的扶贫实践中仍存在“大水漫灌”等不精准的现象,偏离了“共享”的目标。2013年精准扶贫战略的提出及最近两年的具体实施,使得“共享”观念在扶贫领域扎根,并逐渐得以落到实处。

2.精准扶贫是对共享发展多党合作的成功举措。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开展社会服务的主要工作领域在中央统战部和各民主党派中央层次,不仅在毕节进行了多党合作模式再探索,进行改革发展试验区建设,还参与黔西南试验区建设工作,围绕“星火计划、科技扶贫”主题,探索多党合作科技扶贫工作经验。在定点扶贫方面,根据国家扶贫办公室统一部署要求,中央统战部在以往扶贫点的基础上,今年新增了贵州晴隆、望谟等两个县为联系点。除了以上项目外,根据界别特色和工作领域实施的“光彩行”、“温暖工程”、“同心助医工程”等品牌帮扶活动,也大多将贫困地区作为主要实施区域,作为统一战线社会服务主体部分的扶贫攻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统一战线致力于精准扶贫,多党合作服务发展模式一次次成功实施。贵州省毕节市试验区建立主题为“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民主党派以及无党派人士自试验区建立以来因扶贫开发结缘。三十年以来,民主党派等各类党派团体的历任主席亲自对毕节进行调研指导达160余次,参与帮助毕节试验区发展规划以及实施方案设计制定40余次,主持召开了60余场次的评审会、论证会和推进会,提供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意见策略。统一战线致力于精准扶贫,为统战成员全面深入参与社会服务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统一战线社会服务已形成“博爱行”“农村教育烛光行动”“思源工程”“彩虹行动”“同心助医工程”“致福工程”“亮康工程”“光彩行”“感恩行动”“万企联万村”“同心院士服务团”“同心律师服务团”“同心留学人员服务团”“海联卫生室”等具有社会影响的工作品牌,这些工作品牌,其主要实施对象也集中在贫困地区和贫困人群。不仅如此,这些工作品牌由于其较广泛的社会适应性,将为相关领域的公共服务积累诸多成功经验,而不仅适用于贫困地区和扶贫实践。

3.精准扶贫发挥统一战线团结凝聚作用。能否脱贫直接决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与否,精准扶贫涉及层面广泛,经济、社会与民生是基础层面,深层次来看精准扶贫也是关乎政治与民心的,更是统战重点。共享发展从观念、制度与实践三方面进行解读,在观念上,要明确发展的目的是为了人民,发展要依靠的主体是人民,而最终发展成果享有者也必须是人民。在制度上,有效完备的制度是共享发展过程必备的,能够显著提高该过程中人民的获得感,促进人民团结,发展动力进一步加强,全体人民向共同富裕方向同步迈进。在实践中,不仅要注重发挥统一战线自身优势,聚焦于“把小事做大,好事做成”,还要发挥联系沟通作用,创建党派团体、阶层、民族、宗教及海内外同胞之间合作共赢的网络机制,共建共享,共促和谐。发挥统战部门的整合协调作用是建构“大统战”格局的重心。在精准扶贫领域的整合协调作用发挥,将为“大统战”格局的建设积累成功经验。为作好对毕节地区的精准扶贫,中央统战部建立了两个不同的工作机制。一是建立各方联动的联席会议机制,要将中央统战部门、贵州省委、民主党派、工商联以及无党派人士都包括进去。二是中央统战部成立社会服务工作领导小组,对统战系统各方面帮扶资源进行统筹协调。前者主要采取年度会议的形式,每年召开一次会议,集中研究涉及毕节精准扶贫的相关问题。除此之外,中央统战部还将脱贫攻坚与培养锻炼干部结合起来,重点选拔优秀的中青年干部去到贫困县挂职担任支书,协调搞好帮扶工作。此举将统一战线服务民生改善、精准扶贫与服务于统一战线自身可持续发展紧密结合,建立起了统战系统内外的正向循环。

四、共享发展理念下精准扶贫深入的展望

提出精准扶贫、脱贫,是扶贫开发贫困理论又一次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在中国的创新发展以及突破升华。进行实际扶贫工作时,要对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进行辩证性区分,手段与目标、过程与结果、战略与战术、量变与质变要做好轻重区分,他们之间的关系也要理顺,不能颠倒,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扶贫脱贫攻坚目标的根本实现。

全面建成的小康社会如果是一幅辽阔瑰丽的画卷,那么民生就是画卷上最先涂上的底色,共享是画卷中最温暖的主题。城镇化追求“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在新时期,建立新型城镇化要同步做好城乡一把抓,重视美丽乡村建设,完成“乡村让城市更向往”乐章谱写,并让乐章被奏響。

【参考文献】

[1]志军,邢成举.精准扶贫:内涵、实践困境及其原因阐释——基于宁夏银川两个村庄的调查[J].贵州社会科学,2015,(5)

[2]左停.精准扶贫:技术靶向、理论解析和现实挑战[J].贵州社会科学,2015,(8)

[3]王国勇,邢溦.我国精准扶贫工作机制问题探析[J].农村经济,2015,(9)

[4]王思铁.浅谈精准扶贫[EB/OL].http://www.scfpym.gov.cn,2014-03-27

[5]沈茂英.四川藏区精准扶贫面临的多维约束与化解策略[J].农村经济,2015,(6)

[6]马尚云.精准扶贫的困难及对策[J].学习月刊,2014,(10)

[7]黄承伟,覃志敏.论精准扶贫与国家扶贫治理体系建构[J].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015,(1)

[8]董家丰.少数民族地区信贷精准扶贫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14,(7)

[9]汪三贵,郭子豪.论中国的精准扶贫[J].贵州社会科学,2015,(5)

[10]庄天慧,等.精准扶贫主体行为逻辑与作用机制研究[J].广西民族研究,2015,(12)

[11]邓维杰.精准扶贫的难点、对策与路径选择[J].农村经济,2014,(6)

[12]唐丽霞,等.精准扶贫机制实施的政策和实践困境[J].贵州社会科学,2015,(5)

[13]高刚.民族地区扶贫开发的成效、问题及思维转向[J].贵州民族研究,2015,(9)

[14]黑格尔.逻辑学(下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作者简介:张颖(1980-11),女,汉族,河北定州人,湖南科技大学在读博士,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

猜你喜欢

共享发展精准扶贫多元化
探讨构成因素在当代雕塑语言中的多元化体现
巧用“多元化”,赋能“双减”作业
浅谈山区小学教育均衡发展
推进基层协商民主建设 促进共享发展
“精准扶贫”视角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
以共享发展理念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专业化PK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