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时期下高校教学管理模式的创新与发展
2017-06-09孟凡丽
孟凡丽
【摘 要】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传统教学管理模式已无法适应新形势下的高校教学发展的需要,高校教学管理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成为必然趋势。本文分析了当前我国高校教学管理模式现状,并从职权划分、技术引用、理念转变等方面提出了发展对策。
【关键词】教学管理模式;问题;发展对策
教学工作是高校各项工作中的核心环节之一,教学管理工作作为高校教学工作的重要载体,影响着高校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越来越受到重视。随着信息化时代到来,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已无法满足当代高校教育教学要求,创新教学管理模式,完善教学管理手段,这既是信息化时代高校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新时代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
一、当前我国高校传统教学管理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校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是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下延续的教学管理模式,偏重于行政管理形式,這种管理模式具有规范化、统一性和集中性的特点,强调各项规章制度的完整统一,行使管理权力有据可依、有章可循,在我国高校教学管理工作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我国高校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也逐渐显现了一些弊端,无法适应新时代对高校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的需求。
(1)教学管理分工不明确,缺乏系统的体制。教学秘书作为教务处与各院系的纽带,起到了上传下达的作用,但是大多数教学秘书往往身兼数职,无法把全部精力放到教学管理工作中,而且传统的教学管理系统强调从制定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到教学评估方案,都遵循一套固定的体系,缺乏变通和弹性,缺少民主化和人性化,人为操作因素增加,没有透明公开的管理措施,呈现了保守封闭的系统,不能有效调动所有人的积极性。
(2)教学管理工作成效低,没有明确的量化指标,监控体系形式化。传统的教学管理缺少明确的量化指标,工作完成度无法得到检验,工作成效不明显。同时,教学管理中缺乏完善科学的评价体系和监督机制,教学计划的制定和实施往往都是以决策者为核心,被管理者的评价只是作为一般材料进行收集归档,失去了教学评价工作的初衷和意义,使教学评价和监督趋于形式。
(3)教师和学生对教学管理工作配合度低,教学管理工作未能真正走进师生的内心。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一直采用上传下达比较直接的方式,对教师和学生有强制性,强调师生的服从意识,管理人员和师生之间缺少平等的沟通,角色颠倒,师生处于被动和服从地位,他们的意见未得到听取和采纳。另外,高校传统教学管理模式重视细节上的统一,只重过程,不问结果,勤于应付各项督导检查,缺乏对教学工作的宏观调控,教师和学生产生抵触情绪,消极应付,失去了教学管理工作的科学性、合理性。
二、新时期下高校教学管理模式的创新与发展对策
高校教学管理工作始终还是为教育教学服务的。高校教学管理模式的创新,应该是在传统模式的基础上,去粗取精,结合新时期下教学工作的特点,科学、合理地进行规范和提升,以符合当今社会高校人才培养的要求。有以下几方面发展对策:
(1)合理分配工作职权和责任。传统教学管理模式单一,按照工作等级进行阶梯式管理,校长享有最终决定权,教务处是协助和落实校长决定的职能部门,而院系的职权是相对较小的。创新高校教学管理模式,必须对这种工作权限重新划分,适当调整校长和教务处的权限,科学、合理地将一部分权利下放到各院系,增强决策的开放性和透明度,工作方式的多样性和创新性,使得教学管理工作更具有包容性。
(2)充分利用现代化技术变革管理模式,增强教学管理的科学性。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还是停留在依靠主观经验的积累,单一地进行机械性操作。随着网络化信息时代到来,教学管理模式须适应新形势下的发展要求,合理运用网络化手段,借鉴成功经验,建立教学管理信息系统,定期组织教学管理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注重教学管理工作的时效性、科学性、规范性。
(3)转变管理观念,明确主体地位,设立规范、合理的教学评价机制。高校教学管理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明确教师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及教学管理部门是为广大教师和学生服务的,倡导为师生服务的理念。通过向师生宣传、介绍高校教学管理工作,鼓励、引导教师和学生参与教学管理和教学评价,制定规范、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给予教师和学生较充分的建议、监督权力,平时注重与师生的沟通和交流,及时了解教师和学生对教学管理工作的反馈意见。
总之,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改革与创新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应着眼于建设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校教学管理模式,并结合高校自身发展特色,制定人性化、科学化的教学管理模式,真正服务于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周跃红.谈高校教学管理模式变革与系统创新[J].中国高教研究,2001(6)
[2]陈同强,刘振优.高校教学管理模式的创新研究与实践[J].科技视界,2013:167
[3]金卫斌.论高校教学管理模式创新[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