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京折叠》中国化科幻的叙事与现实分析

2017-06-09杨芳

资治文摘 2017年1期

【摘要】《北京折叠》是中国科幻作家郝景芳先生的作品,这篇小说在创作层面上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不仅在故事的架构上确立了中国化科幻小说的必要元素,还在叙事上通过纪实的手段来秒回未来世界的可能性,体现出作者对社会结构的深层次思考。本文将简单分析《北京折疊》中国话科幻的叙事与现实分析。

【关键词】北京折叠;悲观叙事;现实分析

《北京折叠》的故事发生在北京城内,是中国化科幻的必然要求,在理论上反应了中国人民的生活。故事的时间并没有明确指出,但是当时的科技已经非常发达,而那时,北京城被分割成三个折叠的空间,每个空间的人都有机会翻转到地面上生活。故事的主人公是第三空间的垃圾工老刀,以冒险进入第一空间为第二空间的大学生送情书为故事的开头,进而展开后续环节的描写。作者通过近似白描的手法,为我们展示了未来北京的三个空间。

一、无类型文学与科幻现实主义

郝景芳的科幻小说具有一定的文学特点,既没有科幻小说那样完全的科幻,也没有主流文学那样完整的主流气息,经常会面临一些尴尬的拒收局面,好在郝景芳能够坚持自我,在“无类型文学”的道路上建立自己独特的写作派别,其所关心的并不是在虚拟世界中的成败,而是通过虚拟空间的形式来探索现实世界中的真理,将“科幻现实主义”的具体概念展示出来[1]。

二、悲观叙事,色彩鲜明的社会批判

一般来说,科幻故事都是以未来为题材,在叙事层面上多采用戏剧化的故事情节和手段,为人们呈现出个人英雄主义如何能够扭转世界的不公平,使人类生活的轨道逐渐走向正轨。而《北京折叠》却不是这样,在表现手法上,既没有戏剧性的叙事方式,也没有中心人物的塑造,导致这个作品受到了一定的批判。但是在深度解读《北京折叠》后,该批判并没有起到任何作用。相反,该书采用这种叙事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作者希望读者能够将注意力放在思想层面上,而非故事本身,避免故事情节过于吸引读者的眼球。

在《北京折叠》中,科技和人性都是被否定的。科技发展在为人们带来益处的同事,也带来了各种弊端和风险。在文中,不同空间的人们享受着不同的待遇,享受最低等生活水平的是生活在第三空间的人们,他们只能被称为活着。这样的故事构架所传递出来的信息,是作者对未来社会的悲观认识,也是对未来社会批判性的一种现实写照。除了严重的阶层分化和阶层固化问题,小说还揭示出很多社会问题,如:对当下普遍存在的幼儿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情况的直白揭露;不同阶层的人收入与消费之间的差异;大城市中部分人的生存处境,在沉重的现实面前,如同蝼蚁一般生存。郝景芳在文中所描绘的北京城,除了能够折叠起来,其他的几乎都是现实生活中北京城的真实写照。郝景芳通过文章故事的描述,直白地批判了社会中存在的不公平现象[2]。

三、现实指涉,平淡中的深刻思考

文章中除了对现实社会的揭露和批判值得被称赞外,其踏实淡定的写法也让人为之称快。故事的串联者老刀,在整个故事中的所见所闻都是平凡的人、事、物,也正是因为这些平凡的场景,营造出了更加真实的氛围。这种写法与郝景芳自身的性格有关,沉稳处事,荣辱不惊。也许是出于抽象事物具象化的转变,在实际创作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忽略故事情节的现象,也正是因为这种克制,才能够使读者不被戏剧性的情节所吸引,进而更加纯粹地体会真个故事给人们带来的感受,那么真实,那么值得人深思。这种真实的感觉,也正是《北京折叠》吸引人的地方。

此外,还需要注意故事中人物的描写。郝景芳通过平淡又反差的方式为人们展现出老刀的性格和际遇。老刀在空间中穿梭,遇到的人都是比较友好的人,没有反派的出现,也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与整体的平淡特点相匹配。但这并不代表故事就这样平淡下去,相反,在整个折叠的北京城中,空间与空间之间的链接是不平等的,这也是一种反差。而文章想要表达的,正是处在不同阶层中普通人的心态,他们如何看待问题,如何看待世界,如何看待自身,以及如何在所生活的阶层中起到一定作用等。

小说中还有对于社会更深层次的思考。仔细分析,老刀做生活的空间并不能真正起到作用,机器早已经可以代替人类来处理垃圾,但是为了维持空间的稳定性,第三空间只能被塞到夜里生活。由此可见,机器化对于社会经济产生的影响,已经不容忽视。若是连人类的基本劳动价值都会受到冲击,那么人类劳动本身就已经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在这个平淡故事的背后,蕴藏的是冷峻的客观事实,是引人深思的社会现象,仔细思考,令人不寒而栗。郝景芳就是这样一个具有强烈现实意识的科幻作家,其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并且能够将这些现实感触融入到文章当中去,让更多的读者认清现实社会[3]。

结束语

总之,《北京折叠》这不小说虽然篇幅不是很长,但却给人以深深的震撼。一方面,通过悲观的叙事表达对科技以及未来的不信任,另一反面也通过对现实贫富分布不均匀的指涉,让小说根据思想深度,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对社会以及科学的思考。正如郝景芳的获奖感言中所描写的一样,我们不希望小说中的故事会成为现实,但是我们并不乐观。

【参考文献】

[1]陈榕.《北京折叠》:回到原点的旅行[J].新东方英语,2016,(11):38-40.

[2]任冬梅.从科幻现实主义角度解读《北京折叠》[J].南方文坛,2016,(6):46-49.

[3]马予华.《北京折叠》:中国化科幻的叙事与现实[J].出版广角,2016,(18):92-94

作者简介:杨芳(1994)女,云南省昆明市人,民族:佤,学历,在读学士本科生,单位:福建农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