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乐学、善思、会用

2017-06-09王慧

江西教育C 2017年5期
关键词:作画美的美术

王慧

美是人类对生活的赞叹,而术则是人类表达赞叹的技巧。美术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教学中,美术又是培养学生观察力、表达力、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是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环节。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作为美术教师,要抓住美术教学的基本目标,即引导学生乐学、善思、会用。

一、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乐于学习美术

对美术有兴趣是学生学习美术这门课程的基本动力,美术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自我能动性,创新课程内容的呈现形式和教学方式,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从学生的身边小事入手,选择现实生活素材,让学生有熟悉的感觉。

在以往教学过程中,笔者曾有这样的经历:有一节课是教学水彩画,当笔者让学生以“我的校园”为主题画一幅画时,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开始哀嚎,觉得这是任务,一时之间课堂气氛有些沉闷。学生的作品完成后,笔者一看:千篇一律的蓝天白云,方形的教学楼,圆圆的操场,标志性的旗杆。很少有学生用心地画出自己心目中的校园。笔者看到这些作业,很是失望。经过认真的思考,笔者认为孩子天性是活泼的,小学阶段是他们美术入门的时期,将美术当作任务是不合适的。在随后的课堂中,笔者将孩子带到户外,让孩子自己去发现,去体会,去感受身边的美,从生活中寻找创意来作画。这样的举动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孩子们的作品千奇百怪,充满童趣。

二、引领学生思考,催生学生的美术创造力

美术是生活的再创造。人们可以通过画笔来描绘自己想象中的世界,可以通過手工创作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创造是需要思考的,画画的时候没有自己的思想,展现出来的东西必然不会打动人。因此,学生学习美术首先要学会思考,在思考中创造,进而描绘出自己眼中的世界。然而现实教学却很少提及这一点,学生创作缺乏个性思考,很少像大艺术家那样创造出性格鲜明的人物、饱含情致的景色。这是因为,美术教师过于注重强调学生的绘画基本功,却忽略了学生对美的思考。

什么是美?有人说好的就是美的,但好的和美的是不能划等号的。对于一幅写真来说,人物形象逼真,那是好的;但是在逼真的前提下,突出人物特点才是美的。一幅水墨青竹,如果它是完全照搬现实生活中的竹枝、竹叶、竹根,诚然是好的,但绝不是美的。郑板桥的竹,徐悲鸿的马,齐白石的虾,这些被人们所认为的美,均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生活中的现实事物,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郑板桥的竹有风骨,徐悲鸿的马有力量,齐白石的虾有趣味。这些都是在思考中创作的结果,在思考中创作,美术作品就被作者赋予了情感。以《游鱼》一课教学为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对鱼的观察,利用多媒体功能为学生展示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鱼,通过设置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如:鱼拥有怎样的身体造型可以在水中畅快地游动?引导学生思考鱼的线条特性:什么样的动作可以表现鱼儿在欢快地畅游?让学生对于鱼儿不同的动作有基本的理解。“我们怎样作画,可以表现出鱼儿在奋力地向前游?”在设置问题的同时,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在绘画中体现自己的情感,思考自己作画的意义。学生可以拿着自己的作品,向其他同学说明自己在作画时内心想要表达的东西。通过同学之间互相讲述,可以让学生进一步明晰自己绘画的意图,强化学生在绘画时进行思考的意识。

三、融入现实素材,巧用美术表达生活

很多学生头脑中有很多知识,却不知道如何表达出来。课堂与生活严重脱节,教学在很多教师的心目中似乎就只是我教你学,能考试、能应答成了唯一的目的。这种教学方式导致的结果是学生心中感受颇深却无法自如表达,空学一身本领却不会用。

学到的东西要能运用才有意义。美术表达相对复杂,除了考试要求之外,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美、生成美。艺术不是教条主义,水墨画、油画都是可以尝试的。教师要教学生学会如何运用好手中的画笔,从熟悉的生活中寻找创作素材。不是只有宏大的场面才叫美,身边的一草一木同样是美的代名词。从平淡的生活中找到美,宏大的场面只是美丽的叠加。

话题性的创作可以让学生学会如何运用美术。以橡皮泥教学为例,美术教师可以设置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题目,比如让学生使用橡皮泥捏出自己吃过的美食,并在作品后贴上美食的名称。之后,全班学生互相猜测作品中的美食名称,并进行评比。又如《废旧物的新生命》一课,教师设置导入性话题:发现我们身边的废旧物。让学生展开讨论:如何变废为宝。引导学生收集一些废旧物品带到课堂上来,共同探讨如何让废旧物变成手工艺品。

美术,是创作者对生活的表达。脱离生活的美术只是纸上的一团线条,一堆墨迹。美术教师首先自己要热爱生活,在教学中引入生活素材,让学生真正爱上美术,做到乐学、善思、会用。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国际学校)

责任编辑:张淑光

猜你喜欢

作画美的美术
宋人点茶,茶上“作画”
折段麦秆来作画
墨水作画
创意美术
打破平衡
好美的雾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指纹来作画
出来“混”,总是要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