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民族校园内职生融入式教育模式探析
2017-06-09田金玉
田金玉
摘要:本文介绍了安徽省汽车工业学校新疆内职班办学及探索融入式教育概况,分析了融入式教育教学管理试行初期出现的障碍,提出了推进内职生融入式教育管理的具体举措。
关键词:内地新疆班;互学互融式教育;多民族
开办内地新疆中职班,是国家教育援疆的重大举措。作为一所中职院校,安徽省汽车工业学校自2011年起承办内地新疆中职班,接收多民族同学来校就读,这对于内地中职学校教育教学来说是新情况、新挑战、新考验。历经几年的教育服务管理摸索,学校逐步探索出实施混班教学、混合住宿的互学互融式教育教学培养模式。
一、内职班办学及融入式教育试行概况
为进一步加快新疆各民族人才培养步伐,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根据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关于举办内地新疆中职班的意见》,安徽省汽车工业学校自2011年秋季开始承办内地新疆中职班(以下简称内职班),内职班学制为3年,实行汉语授课。首批接收内职生100人,实行内职生与内地生分班教学,单独住宿,独立食堂就餐。2012年学校接收内职新生103人,学校尝试安排部分表现较好,汉语水平较高的内职生与内地生进行混班教学和混合住宿的试点,还有42名学生独立组班。2013年学校接收内职新生107人,逐步扩大试行范围,只有18名学生单独编班。自2014年秋季至今,学校全面实行所有内职生的互学互融式教育管理模式。目前,学校现有在籍内职学生351名,就读于汽车运用与维修和机电技术等专业,其中134名学生走上实习岗位,在校有9个少数民族的内职生217名,分布在29个教学班级,112个宿舍。内职生与内地生混班教学、混编住宿、混合就餐,统一开展活动,全面加强交流、加大交往、加深交融,多民族学子共同进步与成长。
本人作为学校13高职汽制9班的班主任,首批承担内职生“互学互融教育模式”实践班级,始终坚持“严、爱、细”和 “三统一”的管理原则,帮助他们尽快融入班级大集体、校园大家庭的学习和生活。在学校的统一指导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民族团结和公民意识教育为基础,打牢“四个认同”“三个离不开”思想基础,坚持“严、爱、细”原则和“三统一”标准,促进全面互学互融。
二、试行融入式教育教学管理的初期障碍
1、心理距离与思想顾忌
我校内职生全部来自新疆,分属维吾尔族、哈薩克族、回族、蒙古族、柯尔克孜族、土家族、俄罗斯族等多个少数民族,他们与内地学生在语言、风俗、生活习惯、价值观等很多方面差异很大。
初到异地就学,内职生们刚进校表现出很多方面的不适应:不同程度的出现自卑、封闭和排他,本民族、本团体的认同意识较强,容易独自抱团,个别学生还有较强宗教意识等,心理上抵触与内地学生的融合;内地学生也因缺乏对新疆内职生的了解,缺乏对疆内生活习俗、民族文化等了解,造成思想顾虑。
2、语言障碍与学业差异
内职生来内地就读,因文化文平相对较低,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效果不明显,部分内职生语言基础较差,不少学生听不懂汉语,很难听懂课堂内容,这对融入式教学形成了巨大障碍,再加上语言交流不畅和生活习惯不同,更造成内职生和内地生的误会,影响日常交往。
3、文化不同与人际不适
由于地域原因和特殊的就读形式,内职生普遍族群意识较强,对内地文化缺乏认同感,如在各种表述中均以“你们汉人”、“我们新疆人”来做群体区分。在人际方面,内职生也希望能与内地同学有更多的交往,而在实际的校园学习、集体生活中,身边的好朋友大多仍是本民族的同学或老乡,真正拥有内地朋友的并不多。
4、管理尺度与服务难度
由于民族问题的政治敏感性和对新疆的宗教与风俗等方面了解有限,带班及任课教师在内职生和内地生的教育管理服务上存在误区,总的是关爱有加,而严格要求不足,在对学生的管理上尺度把握不当,总担心引起民族问题,对违纪的少数民族学生不敢管、不会管,迁就让步多,没能做到校纪面前一视同仁,等同对待,造成部分内职生形成被动、松散的学习生活状态。
三、推进“互融、互动、互通”的路径措施
1、思想互融——做好民族团结教育
贯彻落实“三统一”原则,树立学生的主人翁意识,让内职生从思想上扎根在班级,扎根在学校,扎根在内地。学校开展“五观”教育即祖国观、民族观、宗教观、文化观、历史观,内职生“三大专题”教育及国家安全教育、民族团结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常态化,通过LED大屏幕、校园电视台、广播站等宣传媒介大力宣传党的民族政策,营造民族团结的良好氛围,通过不断创新民族团结教育的鲜活内容和有效载体,提高民族团结教育的感染力,从而在全体师生心中树立“民族团结,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的思想意识,巩固民族团结成效。比如我校在全面推行混班教学、混合住宿、共同开展活动的同时,清真餐厅依旧是内职生相对封闭独立的生活空间,实际上将内地师生与内职生在用餐环节分隔开。在全面推行这种教育教学模式两个月之后,学生通过一起参与班级活动、社团活动、学校开展“1+1+1”结对活动之后,相互之间有了一定的情感基础,为了全方位促进融合,我校开始试点推行清真餐厅混合就餐。我校在保持民族风俗与特色风味的前提下,将清真食堂更名为雪莲餐厅(清真),淡化民族宗教意识。提倡教职工前往就餐,同时面向全体学生开放,内职生与内地生在共享新疆特色美味的同时,也拉近了彼此的身心距离,有力地促进了全体在校师生的即时沟通与生活融合。
2、生活互动——促进班集体融合
搭建交流平台,促进班级同学融合、提高內职生语言水平。在班级,时刻提醒所有内职生,他们跟每一个人内地学生一样,他们的每一言一行都代表的是所在的班级,他们有责任遵守校纪校规,团结同学,认真学习,并有义务使这个班集体变得更加优秀,内职生可以担任班级班干,参与班级管理工作,可以更好的加强和内地学生的交流;认真组织参加学校开展的各项比赛,内职生积极的跟内地同学一起备赛练习,态度认真;运动会上每当内职同学拼搏赛场,都会有内地同学呐喊助威、做好场外服务;校足球赛内地内职同学相互配合,每当有精彩进球大家都会击掌拥抱,露出会心的笑脸;迎新联欢会上,内地同学接受内职生的邀请,一起载歌载舞,通过比赛的融合,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取得成绩的同时,更能拉近同学间的距离,增强班级的凝聚力,更树立他们的责任意识。例如,我班级巴拉提江同学与石铃强结对以后,同学们一起学习,一起玩耍,父母从遥远的新疆寄来家乡的特产,也是第一时间和班级的内地同学一起分享,在学校举办的班歌比赛中,为了取得好成绩,内职生们主动要求在比赛中增加他们擅长的舞蹈环节,并邀请内地学生加入一起载歌载舞,既增加了比赛的观赏程度,同时也能看出他们非常强的集体荣誉感,有了他们的共同努力,班级获得了第一名;张梦凡与艾克白尔江同学为同宿舍舍友,共同的爱好是踢足球和打篮球,平时一起打球,一起活动,集体项目活动不仅有助于同宿舍、同班级同学的互融,更促进了全校范围内的内地与内职同学的互融;麦麦提江同学在毕业实习时选择了留在安徽的企业,足以体现互学互融式教育模式的效果。
3、情感互通——建立民族團结一家亲
考虑到地域和生活习惯的差异,学生年龄不大,包容心稍差,刚开始会出现双方都有不适应的情况,于是做通学生思想工作格外重要,慢慢内地学生理解内职生不远万里求学的不易,内职同学也能体会到内地学生的关心和团结,很快便迅速、真正的融合在一起,一起出操,一起上课,一起课外活动,甚至包括零食共同分享。同时,积极帮助内职生解决遇到的问题,实实在在使学生感受到关心。当内职生遇到学习上,生活上等问题,积极帮助他们解决,从不拖延更不推诿,能解决的立刻解决,不能解决的汇报新疆班办公室和领导寻求帮助,使学生对学校、班主任和同学有依赖感,让他们明白在学校求学的同时,老师更是他们生活上,思想上的坚强后盾,班主任是他们在学校的“家长”,所以生活中关心学生格外重要,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就得深入他们的活动,比如参与学生课外活动,内职生是寄宿学习,每年只是在暑假期间返疆一次。所以,从每日的生活起居、看病就医到课外学习活动及节假活动安排无不属于学校教育的范畴,特别在内地学生放假离校后,更要多关心内职生,使他们感觉到来自“家长”的温暖,有了建立起来的信任和依赖,更利于班主任的管理工作。
我校自2011年以来,牢牢把握“严字当头、爱在其中、细致精心”的管理要求,根据培养目标安排并组织实施内职生教学工作,结合学生学习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分层教学,互学互融式教育教学培养模式日渐成熟,办学效果越来越好,在社会上的反响也越来越大,我们将在现有成效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总结,努力把内职生混班教学、混合住宿的互学互融式教育教学及管理服务工作推向深入。教育援疆是事关国家长治久安、各民族共同繁荣,是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年是党的十九大召开之年,着力做好新疆内职班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将适应新常态与新要求,在上级正确领导下,努力把承办新疆内职班这一政治任务、长期任务、光荣任务完成好。
参考文献:
[1]艾沙·努拉洪.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学习适应性探讨[J].成功:教育,2011(14):27.
[2]罗吉华.内地新疆高中班在京文化适应调查分析及教育对策[J].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优秀硕士学位论文.
[3]张伟明.新疆班教育教学管理策略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民族教育,20lO(3):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