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师生互动有效性研究
2017-06-09徐憬陆媛哲
徐憬 陆媛哲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途命运的工作,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效师生互动则是切实有效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必要条件。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包括教育者的教和学习者的学,不是两者的简单相加而是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之中实现教与学的辩证统一。有效的师生互动有利于使“教”和“学”相辅相成;有利于明确教师教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学的主体地位;有利于为大学生的发展奠定科学思想的基础。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学;师生互动;有效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办好高等教育,事关国家发展、事关民族未来,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途命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毋庸置疑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阵地,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师生有效互动则是使高校思想政理论课日臻完善的必备武器。但在日新月异的时代里,互联网迅速勃兴、海量信息充斥、价值多元、青年个性意识突出、师生关系在教学上的不平等都于无形之中成为了实现师生有效互动的拦路虎。思想政治教育如何才能走出师生互动的困境,成为了当下很多学者攻克的方向,不过基本是从教师如何教入手,没有辩证统一的看待教与学。教学是着眼于一定目的,在特定的环境中,基于预成的课程框架,通过师生主体间的交往和对话,促进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专门的社会实践活动。因此我们有必要重视师生互动桥梁这一中介的作用,于是我们以江苏大学本科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为研究对象,探寻师生互动之前,师生互动过程之中以及师生互动之后所存在的问题,力图找出有效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师生互动性的途径,突破思想政治教育理低效的瓶颈。
一、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师生互动面临的新挑战
当今社会正处于激烈的转型时期,社会经济结构、文化形态以及人们的价值观念都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尤其是对于处于青年时期的大学生来说,主体意识前所未有的达到了巅峰状态,个体意识鲜明突出,这给师生互动带来了新的挑战。传统与现代的交锋也使青少年在政治素养方面呈现出多元化,复杂性及矛盾的形势。
(一)实用主义为主的社会心态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物质需求的日益丰富,青少年容易迷惑于纷繁虚浮的物质表象中从而使实用主义占据了学习心理的主导地位,忽视了对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潜心学习。在高校的学习中,思修课相对于专业课来说,缺少一定的实用性,学生暂时看不到它的价值,就会减少在这门课上学习的精力。
(二)学习者主体性的缺失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是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是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武装人,是促进学生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坚持以“四个自信”为精神力量,坚定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的偏重于意识形态的理论课。可见学生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先前知识储备是开展良好师生互动的必要前提,但是通过实证考察,我们发现多数学生是不会主动在课前预习课文或者查阅相关理论资料,除非老师发布了硬性的规定要求。可见学生对理论学习的主体性是处于缺失状态,先前知识储备的缺失自然搭建不了师生互动的平台,因此大大降低了师生互动的有效性。
(三)抵触思想政治教育
正值张扬个性的青春年华,青年的个体特征不断鲜明丰满。青年更加会关注自身存在的价值,注重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并不断追求完善和超越自我。青少年追求民主、平等、自由的主体意识不断增强,主动参与社会管理的积极性也在上涨。但是,这其中的多数人并没有将思想政治教育看作提升自身公民素养,实现人生价值的主要途径。更有甚者,将自我的社会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相分离。完全的将自我素质的提高看作是自我学习自我反省的结果,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对个体社会化的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影响。
二、有效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师生互动性的途径
(一)转变以往的教学观念,注重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
课堂师生互动具有双向性,教师和学生之间情感、态度、思想等都会相互影响。我们在倡导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同时不能忽视教师角色的作用。教师相对于学生而言知识比较渊博,社会经验比较丰富,教师在课堂中扮演的角色更多的是学生的组织者、引导者、启发者。教师在课堂上把时间和空间大部分留给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由于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个性,不同的思想,先让学生们之间进行生生互动,教师在旁边引导,再进行师生互动会更加高效。在这个过程中,改变传统课堂单一传递知识的方向,使知识在教师和学生中实现双向传递。
(二)营造互动氛围,创设互动条件
有效的师生互动同时注重言语行为和非言语行为。传统的思修课堂,教师比较注重言语行为,却忽视了非言语行为教学。“身教重于言传”,首先,教师的面部表情、手势等应该丰富多彩,根据讲课的内容加以变化,给学生以情绪上的渲染。其次,教师和学生应该保持合适的空间距离以取得最佳的互动效果。例如:当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可以走下讲台到学生身边,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教师与自己是平等的,更有利于师生之间的沟通。教师应该多在教室走动,拉近与学生的距离,给师生互动创造良好的氛围。有些学生有回答问题的欲望,但是由于害怕老师,内心紧张而不敢回答问题,教师亲和的笑容,合适的教态可以让学生放下对老师的惧怕感,拉近老师和学生的距离,让学生大胆发言,说出自己真正的想法。
(三)进行适当提问,及时给予反馈
有效师生互动中离不开教师的巧妙提问和适当反馈,在此基础上,学生才能积极参与到课堂交流中,教学首先教师提出的问题应该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学生学情相适应,提出的问题不能超出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应该让学生有话可讲。其次,教师在提出问题后应该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学生在更加充裕的时间内思考问题,会增加学生的信心,学生参加课堂交流的积极性就会增加。最后,教師应该给予学生及时的积极反馈。根据学生回答内容正确与否,及时地给予学生肯定和追问,可以保持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并且增加学生的自信心。教师在学生的回答中提取有用信息进行讲解,与教学内容进行有效连接。教师运用媒介向学生传递知识、情感、态度等信息,学生主动给教师以相应的反馈,教师依据学生的反馈再给予进一步的信息。如此循环往复,就能实现教学相长。
(四)改进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参与
教学方法的运用与教学效果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一般是大班式教学,普通的教学方法不能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首先,在教学形式上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教学。通过小组的方式,可以将学生个人的思想凝练成小组的思想,通过小组之间的交流,小组和老师的交流可以提高师生互动的效率,节省交流的时间。其次,在教学内容上要丰富多彩,可以结合最新的时政热点问题,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与学生交流讨论,让学生觉得思修课是与自己息息相关的。在这样的情境创设下,学生对思修课的学习兴趣就会被激发。再次,在教学活动上,多采取辩论、小组讨论、情境表演等方式,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适当运用奖励机制带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大学课堂中,大多数是根据学分来评价学生的成绩,教师可以适当提高课堂回答问题成绩比例,一方面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可以平衡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的比例,更加客观地评价学生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