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础教育领域性别问题现象透析

2017-06-09刘涛

教学月刊·小学综合 2017年5期
关键词:基础教育综述

【摘 要】对于性别的关注是教育研究与实践的重要领域,正确地认识性别与教育的关系,有助于更好地实现教育价值,推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具体可从“教材中的性别问题”“基础教育中的男性性别弱势”和“教师队伍的性别比例”三个维度系统梳理国内外教育领域对于性别问题的关注和研究。在此基础上开展基于性别平等的课程与教学改革,必须帮助教师树立性别意识,鼓励教师探索因性施教的方法,同时,也要让中小学的校长树立起与性别教育相适应的管理思维。

【关键词】基础教育 性别 综述

大约自20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随着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研究的相互融合,性别作为生理学和社会学研究的重要话题开始进入到教育领域,并在一定程度上引领了教育领域追求性别公平特别是保障妇女受教育地位的研究风潮。如今,随着社会发展和教育变革的深入,教育中的性别问题也越来越复杂,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不仅关系到教育“以人为本”价值的实现,关系到教育对于公平正义的追求,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基础教育领域课程变革的成败。

一、教育中的性别问题研究综述

教育中的性别问题表现在很多方面,本文从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的角度,着重关注与课程教学紧密相关的、可能通过课程和教学改革带来积极改变的三个领域的问题。

(一)教材与教学中的性别歧视问题

20世纪四五十年代,一些西方学者开始从人类学和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对教材中的性别问题进行研究。20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女性主义者投身于这一研究领域,并运用多学科、跨学科的合作,在教材的性别分析上取得了重要成果。美国加州大学的兰诺·韦茨曼博士对美国使用范围最广的100种教科书中的性别角色和形象进行了统计分析,分析发现:书中的插图和故事绝大多数以男性为主角,男孩的形象通常表现为有力量、有智慧,喜欢冒险,具有勇气。而书中出现的女孩一般都在室内,不是在做家务,就是在玩娃娃。当男孩、女孩同时出现时,女孩或者是在看男孩做,或者是在辅助男孩做。几乎所有情境,男孩都处在指挥和领导的地位[1]。上述问题在国内也取得了相似的研究结论。杨洁等研究者指出,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中存在着单性别中心倾向、性别价值理解误区、性别角色性格误读等问题。主要表现在,以弘扬男性为主旋律,以大量的篇幅讴歌男性的巨大贡献和杰出品质,而将传统女性角色作为现代女性楷模。既忽视了女性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又无视现代女性奋发进取、敢为人先的精神风貌。在他们看来,教材作为社会意识的载体,实际承担着社会发展牵引器的作用,只有纠正教材中存在的社会性别刻板印象,才能使教育发展真正符合男女平等的社会历史潮流[2]。北京师范大学史静寰教授领衔的课题组通过对中国幼儿园和小学教材以及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进行分析,认为教材之中女性形象出现的比例过低,同时,现行教材中存在着明显的性别刻板印象,教师中也存在著性别偏见,这些偏见又对儿童和学生的社会化过程发生影响[3]。史静寰教授进一步指出,教材中仅有的女性形象大多是传统角色,忽略了近百年来中国妇女解放的历史,也忽略了社会主义中国在男女平等方面取得的令人瞩目的成就。

对于如何消解教材与教学的性别歧视问题,除了教材内容本身的改革之外,研究者将更多的目光聚焦到了教师教育的变革之上,希望通过对教师性别观念的培养化解因为教材和教学本身带来的性别问题。谢莉( Shirley D.) 指出,教师教育课程的目的不仅应当培养教师成为教育者, 还应当成为尊重学生在能力、兴趣、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差异的人,成为有能力设计和选择的研究者, 能够在其研究中考虑到消除教育中的性别歧视和性别刻板印象[4]。琼斯( Jones) 认为职前教师培养的教育基础课程中应包含有关社会结构、性别社会化和男女同校等教育变革的内容。应当开设教育心理学和青少年心理学课程, 帮助职前教师理解不同性别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差异, 及其在社会化过程中性别身份认同的形成[5]。此外,国内有研究者提出,应该注重教学中的性别差异,开展多样化的教育,以满足不同性别在教育中的独特需要[6]。

(二)教育中的男性性别弱势问题

教育领域中的男性性别弱势表现在诸多方面。首先是学业成就的弱势。类淑河等在对小学生学习成绩性别差异的研究中发现,男生与女生的学习成绩有明显差异,女生的学习成绩平均优于男生,语文成绩的差距更明显[7]。众多研究表明,几乎在每个学龄段,男生的学业表现都落后了。特别在小学和初中阶段,男生在学校的整体表现不如女生,考试成绩落后,班队干部、三好学生也以女生居多。北京、广东、上海等地区性的调查证实了这一点,这些调查或以“推优生”数量为对象,或以学生干部数量为对象,或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为对象,尽管方式不同,但研究的结论都指向于男性学业成就的偏低[8]。对于高考状元、学校和事业单位公开招考等竞争性考试的相关数据分析,也同样表明,女性在应试的水平上明显优于男性。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运用国际学生评估计划(PISA)针对全世界青少年的知识和技能进行了一项为期三年的研究,该评估计划主要衡量青少年对语文、数学和科学知识的掌握及运用能力。对包括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德国、法国和日本在内的35个国家的研究结果显示,女孩在所有教育评分上都胜过男孩[9]。其次是社会行为的弱势。大量研究表明,女性的亲社会行为明显多于男性,而男性的攻击性社会行为明显多于女性。男孩是一个更容易卷入暴力和犯罪的群体。在工读学校、未成年犯管教所中,男孩的数量要远远多于女孩。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工读学校在校生中,男生比例高达86.30%,是女生的6倍多。第三是行为障碍方面。研究表明,患注意力障碍、多动症的男孩是女孩的4至9倍,患有发展性阅读障碍的男性是女性的2~3倍,网络成瘾人群中男性的比例是女性的4倍[10]。

导致男性性别弱势的原因是复杂的,研究者们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归因:一是男女之间的性别差异,如现代脑科学、心理学等研究都已表明,男性与女性的大脑是有差别的,女生能更好地理解教师的意图,更好地配合和服从,而男生更容易反对权威,喜欢挑战和冒险;从进入青春期的年龄来看,女生大约比男生早两年左右等。这些都有利于女性在当下的教育体系中获得更好的成绩。二是教育教学和评价的方式有利于女生。目前学校教育方式方法较为适合女生特点发挥的现状,导致了男生在与女生进行某些方面的比较中表现出劣势。不论是传统的纸笔考试,还是“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的评价标准,都更有利于女生[11]。三是教师队伍的性别比例失衡和家庭教育中男性的缺位。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男性在教育中的缺位会给男女两性的正常发展都带来不利的影响,但是这种影响对于男性更加明显,它会使得男性失去生活和学习中的榜样。

(三)教师队伍的性别比例问题

根据北京师范大学颁布的《教师蓝皮书:中国中小学教师发展报告》,连续十年的数据统计表明,中小学教师中男性比例越来越低,不仅新进教师中男性人数在减少,而且在职教师中男性也纷纷逃离,城市教师队伍更为“女性化”,越是在大城市,教师男女性别比例失衡就越严重。教师队伍的性别比例失衡,是一个“全球告急”的问题:目前,澳大利亚的中小学教师绝大多数为女性,尤其是在30岁以下的教师中,女性所占的比例最高,而男教师的比例还在逐渐下降;根据调查,在全美国300万名教师中,男教师只占21%。在过去的20多年里,男教师与女教师之比一直在下降,特别是在小学,目前美国小学教师队伍中男性的比例还不到10%;英国小学教师中男教师仅占15%,从2004年开始参加小学教师培训的人中,男性仅占13%。

美国西雅图性别公正中心主任乔·桑德斯指出,在过去很长时间里,我们的职业都是以性别来划分的,这样的划分使社会对男性和女性有不同的预期,社会成见中教师作为“女人的工作”通常报酬较低,而作为家里主要的经济来源,男性不得不考虑这一点,这是冷酷的经济学在起作用。但是,教育领域不能没有男性教师的参与,彼得·韦斯特总结了男孩更需要男教师的五大理由:男孩在成长的过程中需要让自己表现出男性的特征,也就需要男性教师作为榜样;男孩从男教师那里获得的体验有别于女教师;男教师对男孩特有的行为似乎更宽容;男教师的教学方式与女教师有所不同;男教师会更愿意帮助男孩通过别的更易接受的方式来呈现作业[12]。有研究指出,因为生理特征的差异,男教师普遍具有充满自信、感染学生,独立自强、勇敢果断,大度豁达、富有幽默,兴趣广泛、思维灵活等特点[13],这些特点有助于他们在教育的过程中发挥独特的优势,展现独特的魅力。

二、指向性别平等的教学与管理变革

我国现行的学校教育是一种“性别中立”的教育,这种教育虽然在表面上看有助于实现男女平等,但这样的教育忽略了学生生物学意义上的自然性别差异,也忽略了在学生个体成长过程中社会学意义上的文化性别差异,结果使得反对教育中的性别歧视而追求教育平等的过程,变成了人为制造现实教育中性别歧视的过程[14],由此,指向性别平等的教学与管理变革应该成为未来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思路。

(一)帮助教师树立性别教育的新意识

促进性别平等,首先要强化教育工作者的性别意识,只有如此,才能还教育当中的“人”以性别身份,重新塑造教育过程中人的形象。教师是教学的主要实施力量,教师的性别意识决定了他们在教学过程中对于性别问题关注和研究的广度与深度。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中,应该帮助教师形成正确的性别意识,让他们明确性别的差异是教育活动必须尊重的基本前提,教育不应该漠视和抹杀儿童的性别特征,而是应该努力寻找教育教学方式与儿童性别特质之间的有效契合,只有如此,他们才能认识到解决教育中性别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并为之付出自己的努力。

(二)鼓励教师探索因性施教的新方式

因材施教是每一位教師耳熟能详的教育理念,在笔者看来,因性施教是因材施教在教育实践中的基本要求。所谓的因性施教,就是教师应该在正确的性别意识引领下,认真研究不同性别学生的优缺点,积极探索适合于不同性别特征的教学活动,这对于实现教育平等特别是解决基础教育中男性的性别弱势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启迪校长形成学校管理的新思维

校长是学校改革与发展的核心,学校中的教育教学变革很大程度上都依赖于校长管理思维的不断变革。教师的性别意识、教师的因性施教归根到底是一种新型的教学与管理变革,需要校长提供宽容的变革氛围。同时,学校教师队伍中能否有更多的男教师加入,教材的重组过程中能否加入更多的女性角色,这一系列的现实问题如果缺少了校长的支持,都将变得遥不可及。此外,不同性别的校长,在管理的过程中本身也就展现着不同的性别魅力,必将对教师发展、学校变革产生不同的影响,这都有助于教育领域性别问题的解决。

综上所述,对于性别问题的关注是教育研究与实践变革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领域,但总体而言,教育与性别的相关研究还没有成为教育研究的“显学”,还值得更深层面的研究和梳理。在以人为本的现代社会背景下,要实现教育对人的真正关注,没有理由忽视性别领域的构建,只有真正认识和尊重性别的差异,认可性别对于教育的影响,才可能真正构筑人性化的教育理念和方式,才能推动基础教育变革的不断向前。

参考文献:

[1]史静寰.教材中的性别问题研究[J].妇女研究论丛,2001(1):32-35.

[2]杨洁,吕改莲.社会性别刻板印象的直接映射——对小学语文教材人物的性别分析[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7):109-116.

[3]史静寰.教材与教学:影响学生性别观念及行为的重要媒介[J].妇女研究论丛,2002(2):32-36.

[4]MCCUNE S D,MATTHEWS M.Eliminating Sexism: Teacher Education And Change[J] .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1975(4): 294- 300.

[5]POOLE M, ISAACS D.The Gender Agenda in Teacher Education[J] . British Journal of Sociology of Education, 1993,14(13) : 275- 284.

[6]郭仕.社会性别视角下的教学性别平等分析[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9(2):37-39.

[7]类淑河,类淑萍,刘振华.小学生学习成绩的年龄与性别差异分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11):45 -46.

[8]孙云晓,李文道,赵霞.男孩危机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对《男孩危机:一个危言耸听的伪命题》一文的回应[J].青年研究,2010(3):70-76.

[9]古里安,史蒂文斯.男孩的脑子想什么[M].田文慧,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6.

[10]王文,盖笑松,胡晓红.弱势男生:性别平等教育中被忽视的问题[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176-180.

[11]赵惠,刘涛.中小学男生学业成就偏低的原因及对策[J].教育科学论坛,2008(2):20-22.

[12]韦斯特.男生需要男教师的五大理由[N].中国教师报,2004-03-17(4).

[13]潘敏.男教师的教育优势及弱点分析[J].辽宁师专学报,2002(1):65-67.

[14]周小李,杜时忠.社会性别视角下的教育传统及其超越[J].教育研究,2008(10):33-38.

(浙江外国语学院 310023)

猜你喜欢

基础教育综述
SAPHO综合征1例报道并文献综述
基于迁移学习模型的小样本学习综述
知识追踪综述
共指消解技术综述
面向自动问答的机器阅读理解综述
施工机群配置优化研究综述
施工机群配置优化研究综述
河南省基础教育信息化现状调查
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儿童水墨画课程教材研发的必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政策话语的迁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