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课堂乐器整合教学的实践探索
2017-06-09林会国
林会国
【摘 要】让课堂乐器教学目标定位更清晰,让乐器教学更有序列性、趣味性,真正体现“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理念,是当下乐器进课堂研究的关键所在,而进行乐器整合教学是有效的抓手。从目标体系与内容架构上看,一是要緊扣选用教材,确定课堂器乐教学的发展点;二是要围绕教材内容,挖掘课堂器乐教学的整合点。在具体的实施策略上来讲,可以从立足同步整合、泛化乐器应用、坚持多层推进等几个方面展开。
【关键词】课堂 乐器整合 教学策略
基于“音乐审美为核心”的课程改革理念,乐器进课堂的价值取向及教学策略是当下音乐课堂教学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综观当前小学课堂乐器教学现状,课堂乐器教学走向“两极”的现象屡见不鲜——即课堂乐器教学的“专业化”倾向与“走过场”倾向。显然,就音乐审美有效性而言,“两极”现象均很难实现乐器进课堂整体目标的达成。因此,如何让课堂乐器教学目标定位更清晰,让乐器教学更有序列性、趣味性,真正体现“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之理念,是当下乐器进课堂研究的关键所在,而进行乐器的“整合教学”是实现上述目标的有效抓手。
一、课堂乐器整合教学的基本思考
音乐课堂乐器的整合教学是指将课堂乐器(打击乐器及口琴、竖笛、口风琴等简易儿童乐器)的学习整合到小学音乐课程的学习中来进行,强调的是乐器教学要根据课程标准选用教材内容与教材的进度(包括教学内容、音乐基础知识与技能点的编排等),有效地融入其中,从而使得课堂乐器教学更好服务于课程学习。在全日制小学音乐教学中,之所以提出“整合教学”源于以下三方面的思考。
(一)彰显学习要求的整合
从客观意义上说,每一种课堂乐器都有其演奏法与技能训练体系(如竖笛、口琴、口风琴等,市场上均有专门的演奏法书籍),而每一种版本的义务教育音乐教材也有其各自的编排设计体系(包括读谱知识与技能体系)。为了不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器乐教学所涉及的音乐基础知识、技能与教材所蕴含的技能学习要求要相对“同步”,这样才可能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落实教学时间的优化
全日制小学音乐教学中,每周的音乐课时数仅为2节,在有限的2节课中,各方面教学的内容涉及很多,如歌曲教学、器乐教学、读谱知识教学、音乐欣赏、音乐创作等,因此,就教学时间的分配而言,需要教师有机整合才能完成预定教学任务;就教学内容的学习而言,器乐的学习涉及节奏、视谱等,教材歌曲、欣赏曲的学习也同样涉及这些内容,所以只有整合教学,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效率的最大化。
(三)明晰乐器教学的定位
小学课堂乐器的整合教学是在“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背景与定位下展开。显然,在审美环境下,乐器不只是“乐器”,更是一件可以促进音乐审美的学具……因此,整合教学中的“乐器”不只是演奏技能的教与学,更是一个乐器教学与应用的过程。
二、课堂乐器整合教学目标体系与内容架构
课堂乐器教学应从简单追求技能的提高这一目标上解脱出来,指向以审美为核心,适度降低器乐教学技能点要求,同时对技能要求进行系统化的设计。
(一)紧扣选用教材,确定课堂乐器教学的发展点
在课程设计中,要贯彻“同步整合与多元推进”的原则,合理规划课堂乐器教学的发展点。
1.构建课堂乐器教学的发展体系
综观同一课程标准下的小学音乐教材,每一种不同的版本在内容编排上及技能点的处理上都不尽相同。因此,在器乐学习体系构建中,教师需要根据选用教材的特点来构建课堂乐器教学的发展体系。《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在“识读乐谱”中明确规定:“一、二年级应认识简单的节奏符号并能够用唱名模唱简单乐谱。三至六年级则是用已经学会的歌曲学唱乐谱。结合所学歌曲认识音名、音符、休止符及一些常用记号。能够识读简单乐谱。”由此,在乐器教学的发展体系构建上,我们可以根据选用教材,构建如下发展格局。
2.确定乐器教学技能阶段发展目标
《课程标准》指出:音乐课程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审美体验价值、创造性发展价值、社会交往价值及文化传承价值。作为音乐课程的基本内容,器乐教学的价值首先必须从音乐课程的价值中去理解。适当降低器乐技能难度,使乐器的学习不成为学生的负担。事实上,从各种版本的新课程实验教材来看,器乐内容的编排虽然体现了“轻技能”的理念,但是,内容编排本身对器乐教学的技能也没作具体的要求,这就需要对此做一些整合性的设计。
以人音版小学音乐教材二年级为例,在器乐技能发展目标中我们可以这样设定(以口风琴进课堂为例)。
诚然,如果脱离了基本技能相对专业的学习,对审美体验的落实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在器乐的学习中,在考虑降低专业难度的同时,同样要平衡好技能学习的要求。
(二)围绕教材内容,挖掘课堂乐器教学的整合点
课堂乐器教学与教材内容整合点的挖掘是校本课程构建中最量化的一步,也是整个课堂乐器教学校本课程的具体成果体现。美国音乐教育家詹姆士·穆塞尔曾经指出:“器乐教学可以说是通往更好的体验音乐的桥梁,事实上它本身就是一个广泛的音乐学习领域。”的确,我们应该将乐器作为音乐学习的“学具”从更宽泛的意义中去拓展乐器的应用价值。器乐教学不仅要贯穿于音乐的“感受与鉴赏”“表现”等学习领域,还必须从“创造”等领域进行拓展。课堂器乐教学校本课程的开发中,具体的整合点可从两个层次去挖掘。
1.直接引用教材内容
在此环节中,可用乐器演奏歌曲或歌曲片段,也可用乐器来演奏欣赏曲的主题音乐等,教材内容的整合应用既巩固了器乐演奏技能,又增强了学生的音乐感悟与体验。
2.在教材内容基础上整合与拓展
可以将教材内容中某个乐句作为器乐技能的训练点,如借助《假如幸福的话拍拍手吧》这首歌中的乐句5.51.11.11.17.1 2 0 0,进一步复习口风琴同音反复吹奏技法;可以根據已学的节奏型,指导学生用乐器来创编旋律……
乐器的学习原则上在音乐教材具体内容的整合中进行,乐器的学习充分尊重了学生的认知水平,也确保了“音乐—乐器”学习的一体化。
三、课堂乐器整合教学的实施策略
在音乐课堂乐器的整合教学中,坚持同步整合是关键,泛化乐器应用是重要手段,坚持多层推进是主要方式。
(一)立足同步整合
所谓同步整合,是指乐器的学习以课程标准为纲要,学习中所涉及的“音乐技能点”(如读谱知识、识谱能力、节奏能力等)与“课标中要求学生达到的音乐认知水平”同步。乐器学习的内容选择与教材同步,乐器学习的内容与各课教学内容同步。换言之,其包括三层含义。
其一是乐器教学中的音乐知识点、技能点与教材相应的内容保持同步。由此,我们可以根据选用教材的知识结构去构建乐器教学的发展体系。
其二是乐器演奏的内容与教材相应的内容相融合。其间,我们必须根据选用教材的特点来构建课堂乐器教学的发展点,如教材中歌曲的调式更适合何种乐器来演奏,教材中音乐知识点(如读谱知识)的编排更适合从几年级开始进行器乐的整合教学等。
其三是乐器教学应与教材内容中的歌唱曲目、欣赏曲目及综合音乐活动等联系起来。
(二)泛化乐器应用
泛化乐器应用是指乐器本身的多元应用(指模仿、独奏及其他应用等),指应用的方式。“从美育的角度来看,普通学校艺术教育中的技巧训练只是手段,它是必要的,但应该指向促进学生审美发展的基本目的。应该明确,艺术技巧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审美感受和审美创造的能力。”显然,乐器作为引领学生或帮助学生体验音乐美的“学具”,我们可以从用法多样化及更具开放性的应用中促进学生的参与。泛化乐器的应用可以从两个角度来思考。
其一,以不同的“玩”法,实现乐器本身具有的审美价值。
在创新思维中,审美环境下的简易乐器不再只是乐器,从宽泛意义上来说,它更是一件能发声的“物品”。事实上,每件乐器不同的用法,便可以获得不同的音响效果,也可以为我们达到所需的审美效应。如在口风琴或电子琴进课堂中,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节奏与音色模仿火车出发的感觉;口琴学习DO、RE、MI之后,还可以让学生创编表现活泼或抒情的乐句,增强学生对音乐元素的认识与应用……诸如此类,通过乐器的多种演奏方法“玩”乐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通过巧“玩”——即多样化的乐器演奏,激励学生进行审美参与。
其二,以不同的应用需要,凸现乐器的应用价值。
在音乐课堂乐器的整合教学中,乐器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而多元应用,从而从多角度实现其在审美教育中的应用价值。应用中,从以下几方面予以考虑:用在增强体验时—用在解决难点时—用在即兴创作时—用在巩固技法时。
(三)坚持多层推进
多层推进是泛化应用的审美要求,即随着逐年级的上升,我们既要注重同一乐器应用技能的推进,又要考虑同一乐器的组合应用能力及各乐器的组合应用能力的推进,从中实现音乐审美有效性。值得一提的是,鉴于小学音乐学科中“淡化技能”的总体要求,从音乐美学角度及审美有效性出发,我们更应注重“多元组合”式的推进学习。正如曹理老师在《音乐学科教育学》中指出的:器乐教材“美的着眼点在于简洁简练的编配方面,通过配器,显示其音色、织体的丰富之美、变化之美、和谐之美”。其间,要关注两个方面。
1.倡导个性参与
心理学家哈克尔和兹亨在进行父母遗传对于子女音乐感的影响方面的调查中发现,父母双方或一方音乐感强的孩子在音乐感方面优于父母双方音乐感不强的孩子。
可见,学生的个性差异在音乐教学中是普遍存在的。从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哈瓦德·加德纳(H.Garder)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去诠释,也进一步说明了每个学生音乐智能具有差异性。因此,倡导个性化参与,是一种较好的参与方式。如根据教材的知识与技能的特点,对不同学生分别布置作业,在演奏要求上或演奏内容上予以区别对待。尤其表现在小组合作表演中,可以由学生自主选择角色。显然,这是一个降低学习难度、关注弱势群体、关注个性成长的举措。以《让我们荡起双桨》为例,这首歌的综合表演中,可以根据学生自己的特长与爱好,选择乐器进行合作,有的选择旋律乐器,有的基础一般的则可选择自己能演奏的打击乐器……
2.强化合作表演
音乐课程的基本价值之一就是社会交往价值。音乐作品的表现与创造本身在很多方面需要合作,需要相互的融合,诸如合唱、合奏、有乐器伴奏的表演唱……显然,合作是音乐学习中的必然,它可以促使学生从更多层面、更深层次去理解、体验音乐美。事实上,在现行教材中,关于乐器的学习与应用体现较大的灵活性,体现了课程“三级管理”的内涵。例如,人音版教材中安排的口风琴的教学,很多地方主要通过简易伴奏的方式促进学生参与。就器乐合作表演的形式而言,主要有:合作表演主体上看——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合作表演技能结构上看——同层次合作、异层次合作;合作表演内容上看——合作齐奏、合作联奏、合作合奏、综合表演类合作(器乐与歌唱、舞蹈之间的合作)。值得一提的是,我们要积极引导学生建立富有个性的课堂乐器“小乐队”,因为器乐的学习是一种“上不封顶,下要保底”的教学,其内在技艺和素养追求是无止境的。
总之,整合教学不只是演奏技能的教与学,更是一个乐器教学与应用的过程。这种整合教学不仅仅是一种教学资源分配上的考量,更重要的在于其能有效地防止和克服乐器教学的“专业化”倾向与“走过场”倾向的产生,使其更好地服务于课程学习,贯彻和体现音乐教学“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之理念。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音乐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曹理.音乐学科教育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王次炤.音乐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4]杜卫.美育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浙江省海盐县向阳小学 314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