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亚五国经济发展分析

2017-06-09夏冠中田春雨

中国经贸 2017年10期
关键词:发展模式经济发展

夏冠中+田春雨

【摘 要】“二战”以来,生产与市场自身国际化日渐纵深,对区域间合作与交流提出新的要求,全球经济发展的区域集团化特征愈发明显。欧洲、北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加快,东南亚国家联盟、西非经济共同体、中美洲共同市场也逐渐加快其一体化进程,区域合作不断增强。各国都意识到,只有通过区域合作,加强不同国家经济、政治、文化之间的交流,才能进一步促进各国经济长期平稳发展。

在此背景下,新亚欧大陆桥的建成、中国经济崛起,与形势发展相衬的丝绸之路经济带模式被正式提出。这一模式旨在加强亚洲与欧洲之间共同繁荣与发展,具有非常深远的历史性意义。其中,与我国接壤或相邻的中亚五国是丝绸之路历经之地。其经济发展状况直接影响双边贸易,其经济发展走势更加值得我们关注。

【关键词】经济发展;发展势态;发展模式

一、前言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经历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主要经济体需求仍然疲软,投资和消费乏力,全球贸易增长下降,保护主义开始盛行。世界经济形势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征:发达国家复苏步伐沉重,经济增速走向低迷;新兴经济体增速普遍放缓;国际贸易增速明显下滑,争端频发;大宗商品价格呈戏剧性大幅度波动;发达经济体进一步释放流动性,国际金融市场跌宕起伏。受国际经济形势的影响,中亚五国的经济增速普遍放缓:各国农业、工业、服务业发展不平衡;入世也为各国经济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如何能发掘中亚五国的经济潜力、为其经济增长提供动力,需要我们对其既定条件、经济发展模式进行深入的探究。

二、中亚国家近年经济发展概况

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呈现低迷状态,特别是欧债危机的冲击,世界经济发展的动力严重不足,世界经济增速从2010年的4.35%降至2014年的2.63%,2015年进一步降至2.47%,在较长时期内呈低速增长态势。中亚五国的经济增速也从到2011的8.71%降低到6.26%,经济增速普遍放缓,吉尔吉斯斯坦甚至陷入负增长-0.09%的困境。但是,中亚五国积极采取了应对措施,通过扩大内需、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出口等,拉动经济发展,保持了宏观经济继续增长的势头,经过数据比较可以得出,其经济增速仍高于世界整体经济增长率。

从产业数据上看,中亚五国依然存在问题。在农业领域,中亚五国仍没有摆脱靠天吃饭的局面,各国农业生产起伏较大,吉尔吉斯斯坦出现了农业产值下降的局面。相较之下中亚五国在工业领域呈现较为积极的态势该地区自然资源丰富,特别是哈、土、乌三国拥有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吉尔吉斯斯坦黄金产量较多。为促进经济发展,中亚五国纷纷扩大资源开采,增加资源出口,赚取外汇。但是,其经济发展越来越依赖于资源出口,经济资源性的特征突出,工业生产增长还是出现了不平衡现象,乌、土、塔三国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其中土、塔增长10%以上,而哈、吉两国工业生产则出现大幅度下滑局面。

1.哈萨克斯坦经济有升有降

金融危机前后,哈萨克斯坦经济起伏较大,从2000-2007年连续8年10.2%的年均增长率下降到2008-2015年4.3%的年均增长率,经济波动性大。但是,总体经济一直呈上涨趋势。到2015年底,哈国内生产总值是2000年的279%,依然是中亚国家经济实亚力最强的国家。哈国家统计署公布2015年哈GDP约41万亿坚戈(约合1844亿美元),即人均GDP超过1.05万美元。

哈萨克斯坦的工业、农林渔牧业、货物在国民生产中占有很大比重。其中,农林渔牧业是平民个人最重要的生产方式。哈萨克斯坦生产受气候影响,具有持续增长、增速波动性大的特点。2011年哈萨克斯坦农林渔牧业总产值为1.41万亿坚戈,较2010年增加16.90%,而在2015年,农林渔牧业总产值为1.93万亿坚戈,较上年增加8.30%。

哈萨克斯坦的工业对经济贡献很大,其资源依赖性较强,生产很不稳定。当前,哈国仍以油气工业、金属和非金属开采业、冶炼业等重工业为主,受国际市场行情的影响较大,金融危机前后相比,主要工业产品增减不一。2015年,哈萨克斯坦工业生产总值为10.16万亿坚戈,已进入工业化后期阶段,是中亚五国发展水平最高的国家,而哈萨克斯坦城镇化率水平也最高,约为53%左右,这些工业发展特征皆能有效吸引外来投资。

2.乌兹别克斯坦经济稳步持续发展

乌兹别克斯坦是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小的中亚国家,从2007年以来连续9年保持了8%以上的增幅,宏观经济呈现持續稳健增长的态势,2015年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8.0%,是中亚国家中保持经济增长率较高的国家(见表1)。

乌兹别克斯坦的农业生产稳定增长,金融危机以来,乌农业保持了年均超过6%的稳定增长率,反而比金融危机之前增速更高。乌为世界第三大棉花出口国,年产籽棉约350万吨,皮棉100-120万吨。乌棉主要进口国为独联体国家、中国、孟加拉国、越南、日本、阿联酋、伊朗、土耳其、巴基斯坦、韩国、新加坡等。

相比之下,乌兹别克斯坦的工业生产受到阻力。金融危机后,乌工业受国家棉花、油气等大宗产品市场的影响,增幅有所下降,但相比其他国家,仍保持了年均6%以上的增长率,工业发展潜力较大。其中电力领域发展成果显著,仅2015年乌就在电站新建和改造方面共实施了包括塔利马章热电站扩容等38个型投资项目,2015年共7个电力领域大型项目竣工,包括中国华立仪表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参与建设的塔什干市0.4千伏电流互感器生产厂正式投产;乌化肥生产在中亚地区较有影响,2015年乌兹别克斯坦化肥产量为122.1万吨,同比增长4.2%;乌国内棉花深加工量持续提高;轻工业在国民经济中拥有巨大潜力,外国投资的合资企业数量在增长,乌国轻工企业数量超过2200家,自2000年起,棉花和纺织产业吸引外资20亿美元,2015年乌国棉纱产量达39万吨。

3.土库曼斯坦经济增速位列中亚第一

土库曼斯坦是中亚国家中较少受到金融危机影响,是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2011--2014年GDP增长率均呈两位数增长,这主要是由油气工业和固定资产投资拉动的。

土库曼斯坦的农业增幅较小。2015年,其种植的作物当中籽棉增幅最大,比上年同期增长12.6%;小麦和蔬菜分别增长2.7%和2.8%;畜牧业与上年持平,增长0.1%左右,肉、奶、蛋增幅在2%以上。

工业总产值增幅不大。土库曼斯坦的大部分产品与上年持平或略有增长,主要工业品天然气,包括冷凝液在内的石油、汽油和柴油分别增长4.6%、3.2%、2.7%和1.5%,部分产品增幅较大,如水泥和机 器附件、型钢涨幅分别达31.5%和30.4%,非金属建材、针织制品、矿泉水与非酒精饮料涨幅分别为13.1%、11.1%和11.4%。近年来,电力工业是土大力发展的产业之一,2015年度土向阿富汗和伊朗出口电力达2.7133亿千瓦时,同比增长7.5%,电力产能约达每小时19189千瓦,同比增加5%。截至2016年1月20日,土已向居民免费提供天然气、饮用水、电达23年。

4.吉爾吉斯斯坦经济波动较大

吉尔吉斯斯坦是唯一一个在2005年发生“颜色革命”,之后一直动荡不定的国家,其经济受政局不稳和金融危机的双重打击,波动较大。2015年国内生产总值是2000年的187%,在中亚国家中增幅最小。吉尔吉斯斯坦宏观经济形势不容乐观。吉是中亚国家中唯一一个经济曾出现负增长的国家,2015年吉国内生产总值约合65.72亿美元,同比增长3.47%。

农业总体呈稳定发展态势。2015年吉农业产值为593.95亿索姆,同比增长0.7%。其中,种植业增长0.6%,畜牧业发展良好,禽畜肉产量增长1.7%,牛奶产量增长1.8%,鸡蛋产量增长6.1%,皮毛产量增长2.1%。

工业发展形势严峻。金融危机以来,占吉GDP约10%的“库姆托尔”金矿大幅减产,工业产值随世界金价和金矿产量大幅波动,严重制约了吉工业增长。2015年吉工业总产值约合17.69亿美元,同比下降14.66%。从总体看,吉国工业的比重从2010年开始一直在下降,前景堪忧。

5.塔吉克斯坦经济取得可喜成绩

受地缘位置与历史因素影响,塔吉克斯坦的经济基础在中亚国家中最薄弱,但却是金融危机以来经济持续增长较快的中亚国家,2015年国内生产总值是2000年的301%,超过乌兹别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的增速,以及独联体的平均值(182%)。金融危机以来,塔政府为完成保障能源安全、保障粮食安全和摆脱运输困境这三大战略任务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并开始见效。2015年塔GDP总额约合78.53亿美元,同比增长4.2%。自独立建国以来,塔吉克斯坦是接受外国援助最多的中亚国家,外国援助对塔经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2012年塔吉克斯坦共接受来自45个国家的援助,合计7510万美元,援助物资共2.12万吨。主要援助国家有美国(46.4%)、俄罗斯(10.4%)、中国(10.2%)、荷兰(5.1%)、哈萨克斯坦(3.5%)等。

近年来,塔政府致力于修建公路、隧道、电站,基础设施得到改善。此外,在中亚国家中劳动移民的汇款对塔国经济影响最大,2012年塔在俄罗斯劳动移民汇款总额为36亿美元,占GDP总额的48%。据塔移民机构统计,2012年在俄罗斯的塔劳动移民87.8万人,而据俄罗斯方面统计该数字超过100万人。

农业取得较大增长。金融危机以来,在其他中亚国家农业起伏不定的情况下,塔农业生产总值为34亿美元,同比增长10.4%,达到两位数的增长。其中畜牧业为9.54亿美元,种植业为24.46亿美元。主要大宗农产品棉花种植面积为20万公顷,产量41.79万吨,同比增长0.5%。

工业呈两位数增长。金融危机初期,塔国工业负增长,随着水电立国战略的清晰和多项目实施,塔国工业快速回升,2013年塔吉克斯坦的工业产值约18.5亿美元,同比增长7.7%。

三、中亚五国的发展态势

总体而言,前苏联解体后,中亚五国均开始进行政治与经济改革,企图摆脱前苏联计划经济的体制,实现自由市场经济。但是,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中亚五国在经济改革上表现出不同的情况。有些国家走上了依靠资源禀赋的市场化模式,有些国家则加强政府指导,摆脱资源困扰。

1.资源禀赋:资源分布不均衡

中亚五国的资源禀赋分布极不平衡。从人口资源上来看,由于地处山地内陆,自然条件较差,中亚五国大部分地区地广人稀,仅乌兹别克斯坦人口较为稠密。哈萨克斯坦与乌兹别克斯坦总人口占中亚人口的70%,因此这两国最可能具有人口资源优势,可通过发挥劳动力成本低廉优势获得增长。

中亚五国的自然资源也存在分布不均的问题。从能源来看,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和乌兹别克斯是中亚五国内部油气产量较高的国家,其中哈萨克斯坦与吉尔吉斯斯坦曾是前苏联重要的煤炭资源基地,年产量稳定在1.1吨左右,主要出口俄罗斯和乌克兰。仅在2010年,三国石油产量已达9575万吨,天然气量达1331亿立方米,而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的油气能源主要依赖进口。煤炭资源上,哈萨克斯坦与吉尔吉斯斯坦曾是前苏联重要的煤炭资源基地,现在年产量稳定在1.1吨左右,主要出口俄罗斯和乌克兰,超过其余三国。在矿产资源分布上,哈萨克斯坦与乌兹别克斯坦有全球产量1/3的铀矿,且开采量呈逐 年增加的趋势,并由国家完全控股。这两国也是中亚国家内铜矿产量较高的国家,2010年两国铜产量为49.2万吨。哈萨克斯坦也是世界上铬铁、锰铁、硅锰等铁合金的重要生产国之一,锌、铝土产量位居世界前列。除土库曼斯坦外,中亚四国黄金产量较高,占全球4.63%。

2.经济发展阶段:发达工业国和欠发达农业国并存

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上,中亞五国并非经济大国。以1991年为分界线,中亚五国国民生产总值出现了大幅波动,此后经济总量不断增加。但是,在跨地区对比中,中亚国家的经济总量依然较小,2015年中亚五国GD总 量不到我国的3%;从地区内部情况来看,中亚五国之间发展差异较大。2015年,作为中亚最大国家的哈萨克斯GDP为1844亿美元,土库曼斯坦与乌兹别克斯坦属于中亚五国中发展较一般的国家,GDP总量约为哈萨克斯坦的1/3。而中亚最小的山地国家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2015年GDP总量分别为65.72亿美元和78.53亿美元,不及哈萨克斯坦的1/10。从人均数据来看,2015年,哈萨克斯坦的人均GDP为10508美元,土库曼斯坦为6948美元,乌兹别克斯坦为2132美元,吉尔吉斯斯坦为1103美元,塔吉克斯坦为926美元。哈萨克斯坦在20年内人均GDP增长约为之前的8倍,土库曼斯坦增长约6倍,

依据表7对于工业化阶段的划分,结合各国人均GDP,哈萨克斯坦已进入工业化后期阶段,是中亚五国发展水平最高的国家;土库曼斯坦进入工业化中期,乌兹别克斯坦进入工业化初期,而其余二国依然处于工业化的起始阶段。由此可得知,中亚五国较低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的发展布局,严重限制了与周边大国合作的空间。

图2为中亚四国城镇化率变化对比图,城镇建设上,哈萨克斯坦城镇化率水平最高,约为53%左右;塔吉克斯坦城镇化率水平最低,平均水平不到30%。乌兹别克斯坦城镇化率水平从2008年跃至51%,达到了工业化国家的一般水平。从城镇化率数据可以看到,塔吉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农村人口仍占大多数,尚未达到工业化的标准。

中亚五国不仅工业化进程缓慢,而且工业化水平也并不高。图三为中亚国家1994年与2015年三次产业结构的对比图,同时反映了各国三次产业产值的变化水平。可以看出,作为中亚五国之中较发达的哈萨克斯坦,其工业结构符合一般工业化高级阶段的工业结构;吉尔吉斯斯坦1994年时以农业为主,经过20年发展,农业占比已降至19%左右,但工业占比较小,而服务业占比较大,反映了 其工业发展水平不高的事实;乌兹别克斯坦是中亚五国中传统农业较发达的国家, 经过20年发展,这一情况仍然未变;土库曼斯坦在20年发展之中工业一直为其主要支柱产业,农业占比大幅下降;值得注意的是塔吉克斯坦,在1994年时工业结构良好,而到2011年,农业占比大幅提高,工业占比大幅减少,工业结构呈现倒退趋势,成为中亚五国中农业占比最高的国家。

在未解体之前,中亚五国由前苏联计划经济统一进行分工布局按照地理优势与能源分布,造成各国经济结构单一,如以重化工业为主的土库曼斯坦和以农业为主的乌兹别克斯坦济结构都具有较强偏向。然而,前苏联解体后,中亚各国失去了前苏联的经济支持,独立走上了发展之路,由于资金、技术以及市场等严重匮乏,各国基本上以资源和原材料作为增长的动力,工业仍以农业与资源类产业为主,易形成资源陷阱。而高附加值的工业缺乏、过多依赖外贸以及侨汇收入仍然是中亚各国发展的短板。中亚国家迫切需要发展工业,提高资本存量发展国民经济。

四、中亚五国的经济发展模式

一国经济增长模式决定了该国未来的经济发展走向以及与周边国家合作的空间,因此,对于探究中亚五国的经济发展模式无疑是重要的。以下将通过对中亚五国经济发展的历史与现状分析,总结这五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模式,然后详细探讨这几种发展模式的差异和可能出现的问题。

1.中亚五国经济发展模式分类

刘世锦对踏入工业化国家的发展模式进行分类,一是依靠技术创新增长的国家,如老牌发达国家英国、美国等,其通过几次工业革命已将要素作用发挥到极致,阶阶段通过技术变革实现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二是成功追赶技术前沿的欧洲后发国家这些国家通过马歇尔计划,由美国扶持在战后得到强劲的发展;三是通过要素禀赋与自生能力,发挥后发优势成功赶超的东亚新兴工业化国家;四是基于“华盛顿共识”发展模式的拉美国家,实行进口替代战略曾得到发展,但最终落入“中等收入陷阱”;五是中国通过“挤压式增长实现经济发展;六是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并实现快速增长,一度也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前苏联和东欧诸国。对于解体后的独联体国家,其发展模式并未有论述。在这篇报告中,将通过三个要素构建发展模式的框架,辨析中亚三国的发展模式。三个要素是:

(1)市场经济发展路径

国内学者一般将独立后的中亚各国经济发展模式归于“社会市场经济模式”。中亚五国自独立后便开始从计划经济模式向市场经济模式转变,在建立市场经济过程中一般采取两种发展模式,一类是基于“华盛顿共识”下的经济发展模式,即世界银行等国际金融组织以巨额投资、援助为交换条件在发中国家实现资本完全流动、完全私有化的经济发展道路,即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复制,因而其具有自由市场的特征;另一类则是基于本国国情,艰苦创新,独立自主走向经济发展的道路,因为其不受制于发达国家经济制度的控制,强调采取有步骤的改革,调整产业结构,而非激进的对资源实现完全自由的配置,因而带有政府干预的色彩。

(2)增长的源泉

关于增长的动力有两种:一类是基于资源禀赋的增长,这类增长往往出现在工业化初期,资源、生产要素等边际收益不为零的情形下,不断加入要素便能实现增长;另一类则是基于技术创新、制度变革的增长,这类增长往往是在第一类增长出现乏力后,由粗放式的增长模式走向集约式的增长模式,依靠创新驱动和制度变革带来全要素增长率的提高。

(3)国家发展的阶段

不同阶段下国家增长的目标可能不同。通过对比一国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可以确定该国是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还是工业化高级阶段。在工业化初级阶段,由于迫切需要发展本国经济,一般遵循比较优势;而进入工业化高级阶段,更多的是重视产业结构调整与生产方式的提高。

根据上述三个标准,结合中亚国家本身的发展特征,这里定义了中亚国家的发展模式,即自由市场下的工业化发展模式与政府指导下的工业化发展模式。

在按照社会主义制度进行治理的国家中,中亚五国与海隔绝的理位置与气候条件使其在总体经济发展上呈现天然劣势。世界各国的工矿业城市发展都前途坎坷,中亚五国也并不例外。按照前苏联工业化的整体规划,中亚一直是前苏联工业化的原材料提供基地,缺乏市场建设。前苏联解体后,哈萨克斯坦与吉尔吉斯斯坦按照“华盛顿共识”接受了西方全面私有化的改革,因此,在发展模式中这两国是一致的,即为自由市场下的工业化发展模式;而其他三国改革虽也借鉴“华盛顿共识”,但改革较为保守,因此属于政府指导下的工业化发展。这也表现在中亚国家在改革过程的不同:哈萨克斯坦为保证改革成果,提出“加速工业创新发展规划”,努力在非资源领域行业进行工业化道路;同时保证“农业畜牧业发展计划”的落实,促进食品工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努力节约能耗,改善商业环境以及实现区域一体化等;乌兹别克斯坦在工业、基础设施、交通以及金融行业实行改革,保证国内生产总值2011—2015年提高50%,同时加速现代化改造,发展服务业和农业等保障人民生活生产领域;塔吉克斯坦则在发展战略中尽量减少对国际市场的依赖,降低贫困程度,并采用招商引资建立水电站等;第四,吉尔吉斯斯坦主要将财政投入到农业生产建设,并将其作为战略性经济行业,同时在服务业以及工业领域组建现代化企业。而土库曼斯坦确定了2030年经济优先发展战略,兼顾宏观经济调整与市场引入机制,对工业生产进行现代化改造,加大引进技术创新的力度,推动轻工业、建材工业和农业生产潜力的快速增长。中亚五国的经济起点不同、产业发展侧重点不同、政府干预力度不同,获得成效上则呈现了不平衡的情况。

2.自由市场下的工业化发展模式

哈萨克斯坦与吉尔吉斯斯坦在独立后采取了激进式的改革方式,基于“华盛顿共识”,两国在独立初期就通过了一系列私有化的政策与法律文件,除比较重要的战略产业(如能源、铁路)外,几乎在经济领域的各个方面都放松了管制。但是这两国的增长方式还是有所差异,哈萨克斯坦依靠丰富的资源成功摆脱了贫穷走上依靠出口增长之路。哈萨克斯坦发展模式具有拉美特点:第一,完全私有化为私人企业发展提供法律基础和制度保障;第二,基于金融、财政、法律等一系列自由市场下的政策,政府完全退出市场;第三,鼓励对外贸易吸收外国资本;第四,增长主要是“国富”而非“民富”;第五,过于依靠资源行业,农业发展几度欠缺。

相较之下,吉尔吉斯斯坦从改革伊始也采取了全盘私有化的方式。吉尔吉斯斯坦在1993年发行国家货币,并通过控制货币发行量调节市场经济。在贸易方面,优化国内投资环境,积极引进外资,并将内资企业与外资企业一视同仁,实现完全的资本流动与汇率浮动制度。1998年,加入界贸易组织,取消进口税,参与国际无关税贸易。但是,由于资源匮乏,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虽然吉尔吉斯斯坦采用“华盛顿共识”,但也仅仅是依靠外部援助维持本国经济,未来增长方向依然具有不确定性,但值得注意的是吉尔吉斯坦的中小企业与外资企业发展较快,发展前景较好。

3.政府指导下的工业化发展模式

出于经济安全的考慮,在推进市场化方面,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与土库曼斯坦并未像上述两国一样完全敞开私有化的大门而是保持了较强的政府监管,进行循序渐进的经济改革。在经济开放的程度上,三国开放程度收到限制,比如,国外公司在土库曼斯坦境内从事经营活动必须由总统亲自批准在价格改革上也实行谨慎的态度,全国商品价格放开的步伐要慢于哈萨克斯坦与吉尔吉斯斯坦。此外,这三国在市场化进程中分阶段进行,从易手的部门开始改革,对私有化进行严格的宏观调控,注重社会保障,因而这三国尤其是乌兹别克斯坦,由于其以“促进社会公正、加强政治稳定”为主要目标结合国内实际,在经济发展模式上更偏向于东亚国家的发展模式。

同样,相似的工业发展模式框架指导下,这三国的发展路径上仍有一定差距。土库曼斯坦资源丰富,其GDP增长主要靠资源出口,资源行业表现出国家高度垄断经营的特征,与油气资源有关的行业几乎都为国家所有。在经营模式上,土库曼斯坦采取粗放式的经营方式,生产率较低,因此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但土库曼斯坦仍积极探索适合本国的发展道路,与国家经济发展相协调,采取了“积极中立”的外交政策。而乌兹别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油气资源都非常匮乏,矿产资源以金、银、铝、钨、铀为主,但数量有限,加之水电资源难以开发,农业产品结构单一,主要以棉花为主。现阶段增长主要依靠外部援助,远没有达到国家发展的目标,因此还需要探索新的增长模式。

4.中亚五国增长模式的问题

从中亚五国的增长模式中可以看到,中亚五国在增长中存在的问题如下:第一,基于“华盛顿共识”背景下全盘私有化的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有着与拉美模式相同的问题,即其经济发展受国际组织的影响较大以致失去本国独立自主发展的特征且全面市场化造成严重的后果,即经济波动较大、三角债较严重、收入差距拉大,可能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等。第二,经济结构依然不合理。中亚五国几乎都存在消费品生产较小,仅依靠资源经济拉动增长的问题这在资源丰富的哈萨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尤为严重并将长期困扰着这些国家的进一步发展依靠资源出口增长的哈萨克斯坦与土库曼斯坦可能会陷入资源诅咒”陷阱,或者这种威权统治的国家统治者容易利用这些易寻租的收益去建设一些对实质发展相对无益的融资项目,从而使国家受损,因此其很难走向东亚的发展模式。而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与土库曼斯坦并不以资源出口为增长的主要动力,从而能够仿照东亚发展模式,通过与大国的组织合作等得到发展。第三,资本匮乏,国内储蓄率较低,投资较少,无法拉动本国经济增长,限制了中亚五国经济结构的改善,因此需要进一步吸引外资。第四,增长方式过于粗放,中亚五国都存在高耗能低产量的情况,重视产量而忽视生产质量,因此,需要为中亚五国发展提供制度支持,从而改变中亚五国经济发展模式的的弊端。

五、总结

本文切合全球经济的大环境,回顾了金融危机后中亚五国的经济发展态势,分析了五国的经济发展模式,深入探究了地理位置、历史、跨国合作等因素对五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通过分析可知,中亚五国虽然有较为不同的发展模式,其经济均存在产业结构不平衡、资源依赖性强、生产质量与效率不高的问题。如何抓住分工国际化、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等全球经济发展机遇,调整内在经济与对外贸易结构,维持并稳步加速其经济增长,应该成为中亚五国在制定相关经济政策时的主要考量。中亚五国具有亚欧大陆桥梁的地缘优势和足够的经济基础,在机遇与挑战面前,我们仍有理由对五国的经济发展充满信心。

参考文献:

[1] 姚大学, 王泽壮. 中亚五国经济发展模式[J]. 欧亚经济, 2004(6):22-26.

[2] 毕燕茹. 中国与中亚国家产业合作研究[D]. 新疆大学, 2010.

[3] 赵常庆. 中亚五国概论[M]. 经济日报出版社, 1999.

[4] 常庆. 中亚五国经济体制与发展模式探讨[J]. 新疆社会科学(汉文版), 2001(1):65-71.

[5] 张养志, 郑国富. 中亚五国经济体制转轨的新制度经济学分析[J]. 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 2007(1):46-50.

[6] 刚翠翠, 任保平. 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的中亚五国发展模式[J].改革, 2015(1):109-118.

猜你喜欢

发展模式经济发展
中国社区银行发展模式探析
我国微型金融发展中的问题与思路
基于山东生态农业的绿色供应链管理研究分析
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的路径探究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战略探究
经济“新常态”下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信息化管理在公路运输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研究
我国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发展的研究
高职院校创客文化的发展模式
韩国高校校企合作模式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