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生态德育实施路径问题浅析
2017-06-09龚云智李冲
龚云智 李冲
摘 要 大学生作为国家各方面建设发展的主要后备力量,其生态道德素养关系重大,我国高校在生态德育的具体实施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同时仍有相当一部分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如各高校生态德育投入力度不强,生态德育相关教育实施路径不清晰等。适当借鉴国外成功经验,从教学、体验、制度等多方面出发建立科学系统的高校生态德育实施路径势在必行。
关键词 高校 生态德育 实施路径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7.03.030
Analysis on the Path of Ecological Mor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GONG Yunzhi, LI Chong
(Graduate School of Education,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Dalian, Liaoning 116023)
Abstract College students as the main reserve forces in all aspects of national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the ecological moral quality is significant, specific aspects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ecological mor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China have made some achievements, but there are still quite a number of problems have not been effectively resolved, such as the ecological moral education investment is not strong, the ecological moral education implementation path is not clear. Based on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 of foreign countries, it is imperative to establish a scientific system of ecological mor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rom the aspects of teaching, experience and system.
Keywords college; ecological moral education; path
1 何為生态德育
党的十八报告提出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到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当前我国面临资源压力紧张、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等现状,这就必然要求全民树立生态文明理念,而增强人们的生态文明道德意识就必须通过多种生态环境教育活动来进行。
关于生态德育的理论基础,最具有代表性且符合我国国情的是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认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具有内在统一性的,既相互联系又相互依存,同时人还具有社会属性,是高于自然的社会存在物,但人仍然应该在尊重自然的基础上,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人自身的全面自由发展。①
在我国学术界,鲁洁最早提出生态教育相关概念,指出必须依靠道德的力量以合理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②刘惊铎与王磊首次明确地提出“生态德育”概念,即:教育者从人与自然相互依赖、共处的生态道德观出发,引导受教育者为了人类整体的长远利益和更好地享用自然、享受生活,自觉养成爱护自然环境与生态系统的生态保护意识、思想觉悟与相应的道德文明行为习惯。③
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人与自然关系的讨论被逐步纳入进我国学校德育体系,生态德育也成为新时期的德育观,如刘惊铎与权利霞在理论层面对生态德育进行定位,认为生态德育是一种新的教育活动、新的德育观,同时也是对人际德育的一种超越。④王聪认为生态德育是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依据,并提出一些将生态德育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与途径。⑤
在生态德育目标方面,李青春认为学校的生态德育价值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生态德育的导向价值、生态德育的规范价值、生态德育的协调价值、生态德育的发展价值、生态德育的审美价值。⑥朱国芬与李俊奎提出生态的五大价值目标:个体机制目标、社会价值目标、审美价值目标、自然价值目标与实践价值目标。⑦
在生态德育内容的方面,戴和圣将生态德育内容总结为:道德原则增加、价值观重建、行为习惯新要求、道德理想树立、制度建设、进行全民化与终身化的生态德育。⑧叶穗冰将生态德育内容总结为四个方面:知识教育、意识教育、规范教育、习惯教育。⑨
2 国内外生态德育实施现状
2.1 我国生态德育
当前我国生态德育的研究主要侧重于理论层面,符合国家实际的本土化实证研究不足,从学术研究成果上来看,相关文章大多侧重于对生态德育的概念内涵的研究与必要性论证等方面,而对促进生态德育实际效果的实证分析不够充分,导致对策研究缺乏,而相关的评估机制也并不多,研究成果较少因而无法引起社会的广泛讨论,影响力比较有限。
从现有的研究可见,大多数学术文章并没有课题项目的支持。这也反映了大多数的研究者并没有相应的研究经费支持。而生态德育相关的环境教育涉及到多个学科,如环境工程学、地理学、生态学、教育学、社会学等等,跨学科综合研究不仅对研究者素质要求极高,而且需要有力的团队带领与经费支持。
綜观国内外高校生态德育现状,当前我国高校缺乏相应配套的完善的生态德育机制,与生态德育相关的指导思想缺乏全局性,教学思路缺少指向性,价值取向不具备同一性,如从相关课程的设置到社会实践等的实际操作层面的实践较少,而生态德育又不能仅仅依靠知识层面的教育,必须深化到价值观层面的教育,当前我国的相关工作仍处于起步阶段,并不成熟。
2.2 国外生态德育
通过对相关文献与资料进行分析总结,可将国外生态德育实施现状特点总结为:系统性、时代性与适应性相结合、渗透性与行动性并行、法制化等。
建立系统化的生态德育体系:有相当一部分国家系统化的学校生态德育收效颇丰。澳大利亚在学校教育各个阶段都把生态德育作为必修课程,形成了完整的系统教育,从而形成人人环保的社会风气;德国的生态德育则注意引导儿童亲近自然,从而使其得到生态德育的启蒙;在具体的教育目标方面,日本进行了有计划、有步骤的生态德育教育活动,如由文部省出版的教师专用指导资料中明确指出学校的生态德育目标为:使每个人都了解环境问题,习得解决环保问题的能力并提高相关判断能力与思考能力,从而形成积极态度与负有责任的行为方式与生活方式。在生态德育的实施则分为三个阶段:(1)亲近自然,培养低年级学生对自然的感知能力;(2)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生态教育,加深理解,形成具体认识;(3)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与能力,并能够合理地判断环保问题。
生态德育体系突出时代性与适应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以国情为基础并根据社会需要来确定学校的生态教育目的与价值观,针对性较强;(2)从社会的发展新趋势与新需要出发总结经验,不断提出与时俱进的新的理论;(3)顺应生态教育内容的更新,增加学校德育课程。(4)用现代化的手段来辅助生态教育,提高工作效率。
生态德育过程重视隐形渗透性与行动性:在当代国外学校生态德育课程中,隐性课程逐步得到重视,集中讲授灌输的方式得以改变,通过充分发挥隐形教育的渗透性的功能,在潜移默化中完成生态德育。另外,校内外生态教育活动与实践活动也促进了学生养成环保习惯。如,英国设置不同类型的户外学习、建立生态教育实践基地以便学生进行自然学习。
生态德育法制化:制定法律法规已成为当前国际生态德育的发展趋势。美国通过制定《国家环境教育法》等为生态环保教育的实施提供有效的依据与保障。⑩英国、德国等国家的学校将生态德育的内容加入学生准则中,如《与学生有关的社会准则》等,并且遵照健全的法律法规与准则等严格执行,使得生态德育处于良性循环之中。
3 增强高校生态德育实效性的实施路径
根据陶行知“知行合一,生活德育”的德育理论,高校进行生态德育建设应该特别注重实行,将生态德育的氛围融入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同时,高校生态德育的实施应以学生为主体,注重生态德育的氛围对大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从增强高校生态德育实效性的实施路径上来说,应该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熏陶等多方面内容。
3.1 教学路径加强高校生态德育意识的培养
设置生态德育相关课程。要加强培养高校生态德育意识,应该首先建立系统的课程体系,我国幅员辽阔,各高校所在地区各有特点,应注意设置具有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包括课堂理论教学、实验实践课程等。
建设专职生态德育教师队伍,教师的生态文明意识与专业水平是实现生态德育目标的前提,更是课程有效进行的动力,因此,应该着重强化教师队伍的生态德育意识,并组织专业团队,重视教育方法的研究,坚持生活与课堂结合,实践与理论共行。
3.2 体验路径丰富大学生生态德育感知
德育最终要落在实践上,高校应重视学生社团力量,多组织校内生态德育主题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校外生态德育社会活动,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对学生的生态德育心理与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在校外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如建立生态德育基地,培养学生生态环保的责任意识;社区参观调查与野外实习等实践活动不仅能培养大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实际操作能力,也能带动社会群体生态环保意识的形成,从而达成学校与社会的动态结合,继而提升整个社会的生态环保意识与行动力。
3.3 体制路径保障生态德育运行机制的完善
由国外生态德育实施经验可知,如果生态德育缺少制度保障,那么生态德育工作极易进入疲软状态。生态德育已被纳入国家教育计划之中,因此高校应该以制度的形式来确保生态德育管理体制的建立,以完善制度来保障生态德育的有效顺利实施。公平公正的生态德育评价体制也有助于生态德育实效的提高,因此应注重建立具有导向功能、诊断功能与强化功能的评价体系,不断引导和激励大学生提高生态德育水平,从而提高高校生态德育的实效性。
生态德育已逐渐引起社会的重视,成为了当代教育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并开始进入高校教育的实践层面。针对高校生态德育中实践方面存在的问题,应两手抓意识与实施两方面的管理,通过课堂、实践与体制保障等全方位提高高校生态德育的实效性,并通过路径建设提高高校生态德育的整体水平。
注释
①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5-210.
② 鲁洁.试述德育的自然性功能[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4(2):13-14.
③ 刘惊铎,王磊.生态德育及其跨世纪意义[J].教育评论,1998(5).
④ 刘惊铎,权利霞.生态德育的理论架构[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
⑤ 王聪.生态德育是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J].经济视角,2011(2).
⑥ 李青春.生态德育理论研究概览[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9).
⑦ 朱国芬,李俊奎.生态德育: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支点[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
⑧ 戴和圣.推行生态道德教育提升素质健全人格——21世纪学校道德教育的新课[J].南平师专学报,2007(3).
⑨ 叶穗冰.论生态德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中的定位与整合[J].职教与经济研究,2010(6).
⑩ 王付欣.发达国家生态道德教育给我们的启示[J].北京教育,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