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仁”育人
2017-06-09马跃
[摘 要]孔子作为中国古代最负盛名的思想家,其思想奠定了中国传统价值观的基础。其中孔子“仁”的思想更是儒家思想体系中的核心,这些思想在今天仍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本文主要探讨儒家“仁”这一思想核心的内涵,并重点探究其对当今思想政治教育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仁”;思想政治教育;借鉴意义
一、“仁”的思想概述
在孔子的“仁学”思想中,“爱人、孝悌、忠恕”是其核心内涵,从这一内涵出发,孔子将“仁”的思想不断深入,并最终升华到“天下归仁”这一境界。按照“仁”的深化过程,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上对其进行把握。
1.“仁者爱人”
“仁者爱人”是“仁”的第一层含义。“爱人”是“仁”思想的基础,也是儒家思想的出发点。据《论语》记载:“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在这里,通过回答学生的问题,明确提出了“爱人”就是“仁”。之后孔子又进一步阐释说“泛爱众而近仁”、“仁者无不爱也”,说明“爱人”不仅仅是爱有血缘关系的亲人,而是要平等地爱所有的人,而这也是“仁”思想的基础。
2.“克己复礼”
“克己復礼”是“仁”的第二层含义。《论语》中有这样的记载:“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孔子一生追求恢复周朝礼制,注重通过礼制来规约人的行为,孔子一方面肯定“克己复礼”,强调以礼修身;然而他并不单纯强调“克己”而是希望人们能够“为仁由己”,即自觉自愿地践行“仁”的思想,达到自我修养的提升。也就是说一方面要以“礼”为目标为前提,另一方面又不拘泥于“礼”,要达到一种自我规约,自我建立。
3.“为政以德”
“仁政”思想是孔子对“仁”的最高追求,及要求统治者能够以“仁”行政,以“德”待人。《论语》有如下表述:“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在这里,孔子将“仁”与政治结合起来,指出施仁政才能够使社会团结,国家强盛。
二、思想政治教育借鉴“仁”思想的重要意义
在理解孔子“仁”思想的基础之上,我们可以继续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借鉴“仁”思想的重要意义。
1.孔子“仁”的思想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上的一致性
从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来看,“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目标就是“德育”。这里的德育和孔子“仁”的思想是高度一致的,孔子强调的“爱人”,“博爱”深深影响着我们今天强调的平等,和谐。
2.从“仁”的视角分析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
(1)教育目标上对“仁”的忽视。
孔子“仁”的思想是从“爱人”出发的,“爱人、孝悌、忠恕”是其核心内涵。“德育”一直是孔子教育观的核心和目标。然而当今无论是家庭还是社会,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十分严重。这也造成了当今社会上出现自私自利、不孝亲不敬老、懒惰、拜金等一系列畸形价值观。
(2)教育方法上对“仁”的忽视。
①“因材施教”的缺失。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就是从“仁”思想对人本性的关怀而发展出来的一种重要的教育方法,其精髓在于教育者根据被教育者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育。而今天,一成不变的集体授课难以顾及学生的差异性,使“因材施教”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成为了一句空话。
②“问题意识”的缺失。《论语》中有很多孔子回答学生问题的记载,孔子很多重要的思想成果也是在回答学生问题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颜渊就曾感叹地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可见孔子善于让学生独立思考以后发现并提出问题,然后引导学生自主思考。然而,当今的思想政治教育却日益倾向于理论概念的灌输,强调思想上的“同化”,而非“教化”,这就导致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日益枯燥和僵化,缺乏实效性。
三、“仁”思想对思想政治教育操作方式的启示
从“仁”的思想出发,联系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操作,可以得出以下几点启示:
1.坚持以人为本
“仁”强调以人为本,而教育中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青年学生思维活跃,单一理论灌输只能促使思想政治教育日渐僵化。从学生出发,老师负责解惑答疑,适时引导,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是思政课改革的必由之路。
2.强调知行统一
知行统一,具体到思想政治教育来说,就是一个内化和外化的过程。内化的过程就是“学”的过程,要注意对受教育者问题意识的培养。而外化的过程就是“行”的过程,需要通过组织各种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对理论的认识和体会,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重视因材施教
受教育者因其不同的家庭背景、成长经历、思维方式等表现出很强的个体性,这就要求教育者因材施教,即强调教育者应该在掌握受教育者思想性格特点的基础之上,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与引导。
四、结语
儒家“仁”的思想具有丰富的内涵,借鉴“仁”的思想不仅可以为我们当今思想政治教育遇到的种种问题提供解决方法,通过对儒家思想中蕴含的糟粕更可以使我们警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误区。我们可以在把握“仁”思想内涵的基础之上,从“以人为本”、“知行合一”、“因材施教”等方面对重塑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关系做一些尝试,以提高对儒家传统文化的再认识,并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林若夫. 孔子的仁学思想:中国人道主义学说的渊源[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4,24.
[2]周立升等. 儒家文化与当代社会[M]. 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2.
[3]杨树达.论语疏证[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
[4]阮小蕾.传统文化在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J].教书育人,2005(11).
[5]蒙培元.孔子“仁学”的多角度审视[J].中国哲学,1999(3).
[6]邱伟光,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7]闫娜娜.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其应用[D].辽宁师范大学,2010.
[8]李萍. 对思想政治教育走出困境的理性审视[J].中国高等教育,2005,(17):19-21.
[9]于丹. 论语心得[M].北京: 中华书局, 2006.
作者简介:马跃(1992-),男,河北省保定市人,北京化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