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合理阅读行为对阅读兴趣培养的作用

2017-06-09陈娟

江西教育C 2017年5期
关键词:意识课文文本

陈娟

小学低年级学生尚处于认知的懵懂期,对文本的理解、对人物的认识、对课文内涵的感悟等往往是潜意识的、盲目的,有时甚至是毫无感觉的。如果教师一味地追求阅读的高境界,给学生强加阅读任务,把学习目标定得过高,不但会使阅读效果适得其反,更会造成学生对阅读的反感,甚至失去对阅读的兴趣。因此,教师必须首先从丰富学生的阅读行为着手,培养低年级学生的阅读兴趣。

阅读行为,泛指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各种活动,它包括课文朗读、质疑探究、思维反馈、语言运用等一系列内容。而《课程标准》则要求低年级学生在阅读活动中“能说出阅读中的想法或提出问题”。由此可见,低年级学生的阅读行为必须尊重他们的认知规律,了解他们的实际需求,选择适合他们的阅读方式,才能有效地引导学生开展阅读活动。

一、 激发学生的阅读情绪

情绪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一个人对待事物的态度、情感、行动、表现等。良好的情绪能激发一个人内心的积极心态,能激起一个人的勇气,能调动一个人的最佳状态,阅读活动亦是如此。当一个学生接到一个令人兴奋的信号时,他往往会在学习中表现为积极、投入、高效,这在低年级学生中尤为突出。

所以教师一要让学生享受读书的快乐。读书的快乐就是读出课文所表达的意思,读出课文所包含的意义,读出课文所饱含的韵味。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而言,阅读的快乐会更直接一点,可以是教师的夸奖,可以是同学竖起的大拇指,也可以是胸前挂的小紅花。教师要认识到这一点,投其所好,让学生快乐地阅读。

二要让学生带着疑问阅读。低年级学生有好问的特点,尽管他们的问题多半比较幼稚,常常是不加筛选的,甚至有时是毫无边际的,教师都要给予尊重和保护。教师应在适当的时候加以疏导,减少学生盲从的、重复的、毫无意义的问题概率。如初读课文后,让学生在课文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同桌交流一下问题,能解决的学会自己消化;在最初的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共同来筛选主要的问题;根据课文要求,布置质疑任务等。

在学生质疑时,教师可以提供一个适宜的情景,让他们说出不理解的地方和自己的想法,把学生的主体地位逐渐显现出来,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信心。给学生一个机会,帮助学生少走弯路,由浅入深地亲近文本。学习提出问题,或对课文进行质疑,无疑又能增加低年级学生的阅读经历,提高阅读的兴趣。

二、 催发学生的阅读愿望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在阅读中的角色意识,变“要我读”为“我要读”,从无意识地读到自觉地积极地阅读,无疑可以促进学生更深层次的阅读愿望。

在阅读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文本角色,感悟文中的情、理。语文课文有的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有的选自童话故事,有的与小朋友的喜好密切相关,不但蕴涵道理,而且充满童趣。在阅读中,学生能很快进入角色,或与角色同乐,或为角色感动,或以角色为榜样。教师要学会因势利导,让学生与文本角色亲密接触。许多教师会采用角色朗读、小品表演、续讲故事等手段来展开教学,还可以通过补充旁白的形式,让学生走进文本角色,体会文本的真情实感,从中得到自我教育、自我熏陶、自我提高,进而催发阅读的愿望。

三、树立学生的阅读意识

一个学生一种性格,来自不同文化背景、家庭环境的学生又会表现出不同的学习需求。教师要创造机会,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阅读,在阅读中唤醒学生的自我意识,进而树立阅读意识。

一般来说,组成阅读小组是很好的办法。阅读小组中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的任务:组织者,承担起小组的管理任务;评价者,可对他人的发言作出判断;汇报者,肩负大家的重托在大组进行交流,等等。学生各司其职,互相督促,共同完成阅读任务。这样,学生不仅能学到阅读管理,也能学到阅读评价,还能学到阅读汇报。一般情况下,每一次阅读活动,小组分工应该有一次新的调整。在一个新的阅读活动中,又有新的分工等待着每一位学生,也让他们经常有新的体验,不断产生新鲜感,最终构筑成完整的阅读意识。

普希金说过:“读书和学习是在别人思想和知识的帮助下,建立起自己的思想和知识。”阅读兴趣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一贴良药,而学生的阅读兴趣应该在教师的引导下不断产生、不断增强。语文教师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对低年级学生而言,阅读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兴趣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它离不开合理的阅读行为,必须在合理、有效的阅读行为作用下,逐步激发出阅读兴趣,催发出阅读愿望,树立阅读意识,这样就能形成真正使学生受益一生的阅读兴趣。

(作者单位:江西省上饶县石狮学校)

责任编辑:范宏芳

猜你喜欢

意识课文文本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