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活力课堂,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2017-06-09周海燕

江西教育C 2017年5期
关键词:语文课程写字识字

周海燕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并能够根据社会的需要不断自我调节、更新发展”。

一、让课堂更有趣

小学生年龄小,处于形象思维认知的初级阶段,对直观形象的事物非常感兴趣,并愿意从中获取大量的信息。教学时,教师可以抓住学生这一特点,采用符合学生心理特点、深受学生喜欢的方式组织和开展课堂教学。

1.巧妙设计问题。要想课堂教学精彩,离不开教师设计的一个个精彩问题。教学中,如果教师以问题为主线来贯穿语文教学,让学生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到获取知识的快乐。这种方法比起教师直接讲解更有悬念性,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更主动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如在学习《我不是最弱小的》一课时,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说我不是最弱小的?”这样提纲挈领的的问题会激起学生的阅读欲望,让学生带着问题认真阅读课文,并积极寻找答案,这些问题会让学生觉得阅读更富有趣味性,引领他们主动阅读。

2.借用直观事物。直观性教学对小学生有着很强的吸引力,能帮助教师保持学生的注意力。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实物、简笔画、视频、图片等直观手段来增强教学的形象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识字一》的内容是结合季节的特点,出现了一些描写春天的词语,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读、识记几个生字。这样的内容如果只凭教师枯燥的讲解、学生机械的拼写,是很难保证学习效果。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图文结合,让学生边看图边识字。以“柳树”为例,教师可以先出示柳树的图片,让学生说说图中画的是什么,然后再出示“柳树”这两个字,告诉学生,这两个字就念“柳树”。教师还可以发挥简笔画的作用,在黑板上板画课文中出现的事物,在旁边写上相对应的词语。这样的教学比枯燥的一笔一画的教学更具趣味性,会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让他们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享受到识字的乐趣,还有利于学生从音形义来识记生字。

3.游戏激趣。教育学家卡罗琳说:“孩子们的工作就是游戏,在游戏中激发他们的思维,是他们最愿意接受的。” 教师可以采用填字、组字、变字等智力游戏的方式,让学生在游戏中识字、巩固汉字,还可以采用“生字开花”的形式,给学生一个字,让学生组成很多不同的词语,看谁组的多。实践证明,这些方法都非常有趣,也很实效。在识字教学中,通过游戏进行激趣,非常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可以让学生在游戏中积累丰富的词汇,并且从中感受到学习和创造带来的快乐。

二、让课外更精彩

新课程倡导构建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课堂教学。开放式的教学可以将学生从传统教学中解脱出来,学生参与更积极,思维更灵活。

1.写字比赛。写字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写字的要求是:正确、规范、美观。要达到这一要求,教师就要加强写字教学研究,努力让学生写得一手漂亮端正的好字。实践证明,写字比赛就是学生非常喜欢的一种形式。具体做法是在规定的时间内,让学生书写规定的内容,然后将学生的作品集中起来,让学生参与评选,看谁的字最美观。对一些优秀作品,可以在教室内张贴展览,学生在自己的参与中,会增添对写字的兴趣,养成爱好写字的习惯。

2.演讲比赛。演讲是练习口语表达的一种很好的形式,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形式,带领学生了解演讲、学会演讲、爱上演讲。教师可以根据某些热点问题,提前确定演讲题目,让学生提前撰写演讲稿,然后利用课外活动时间组织学生开展演讲比赛。这样的活动集口头表达与写作训练于一体,可以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充分运用于其中,对提高学生口语表达与写作水平具有一定的作用。

3.语文综合性学习。《语文课程标准》中对语文综合性学习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是让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的载体,是将语文教学与生活联系起来的重要纽带。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走上街头,观察和搜集广告牌中的错别字;寒假期间可以让学生搜集春联、民风民俗等,让学生积累丰富的祖国传统文化精华;可以搜集学生平日的优秀习作,编辑成册,让学生互相传阅学习。这样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深受学生的喜爱,既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还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学习的乐趣,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要让语文学习的形式更多、渠道更丰富,教师就要从教学的各个因素入手进行全方位的摸索和实践,努力增强语文教学的趣味性,做好课上和课下的结合文章,通过丰富多彩的语文主题活动激發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学生语文素养与综合能力的提高。

(作者单位:江苏省滨海县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邓 钰

猜你喜欢

语文课程写字识字
我学写字
学写字
写字好看,需从小“练”起
我学写字
识字
识字儿歌
识字谜语
大学语文课程的“思化”品质认识
项目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应用
语文课程改革深化中的学校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