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培养初中学生历史学科扩散思维能力例谈

2017-06-09赵双翠

世纪之星·交流版 2017年2期
关键词:历史学科初中

赵双翠

[摘 要]初中学生处于思维的活跃期,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扩散思维能力,以便更全面的分析与解读历史问题。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如何培养初中学生历史学科扩散思维能力,以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初中;历史学科;扩散思维能力

历史是鲜活的,也是复杂的,其抛出的问题所需的答案亦是多样的。初中阶段,学生正处于思维的活跃期,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扩散思维能力,以便更全面的分析与解读历史问题。所谓扩散思维能力,“它是不依寻常、寻求变异的思维方式。遇到问题时,它能从多角度、多侧面、错层次、多结构去思考,去寻求答案。它的思维路线是开放性、扩散性的。扩散性思维具有流畅敏捷、灵活变通、独特创造三个主要特征。”

历史学科具有其自身的学科特点,由于历史学科最突出的特点是叙述对象要有真实性。所以,扩散思维训练必须建立在史实基础上,以史实为依据。本文就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历史学科的扩散思维能力,进而学会思考、学会疑问、学会发出自己的声音,谈谈几点看法和体会。

一、以“论从史出”为基础,培养学生历史扩散思维能力

历史学科有其自身的学科特点,而历史学科需要培养的一个最为重要的学科能力就是论从史出的能力。这就需要教师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历史资料,不走进历史资料的宝库,不钻进历史资料中去,就不能研究历史。但是教师需要根据历史资料,引导学生,启发学生,让学生得出历史结论,甚至有新的发现,新的疑问。在这个过程中,就培养了学生的历史学科能力。

历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向学生提供历史资料,那么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怎么从浩瀚的历史资料中,筛选出合适的历史资料。在众多的历史资料中,原始文件、档案、信函、日记、回忆录、照片、文物古迹和其他实物等,这些是原始资料,也是第一手资料。而后人的有关说法是间接的证据,包括后人写的历史著作,即第二手资料。我们历史教师有时寻找第一手资料十分困难,或者不可能找到,所以我们就可以采用第二手资料。历史资料的选择,最能体现一个历史教师的专業素养,这是历史教师的基本功。

例如在上八年级上册的《新文化运动》这一课,我在讲授提倡民主,反对科学这一环节时,查阅了很多的历史资料,包括信函、日记、回忆录,但是都没有找到合适的资料,最后在历史著作陈独秀的《一九一六》中,找到了合适的资料。其中讲到“复古也,共和也,帝制也……国民若观对岸之火,熟视而无所动心”。进而要求学生阅读材料,根据材料思考新文化运动的斗士们为什么要提倡“民主”?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选择了为学生补充教材外的历史资料,让学生通过阅读历史资料,提炼出有效的历史信息。让学生明白,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中国人对政治漠不关心,需要培养国民的政治素养,培养国民的民主意识。这样的一个过程,也是论从史出的过程,这是历史学科需要培养的学生的基本素养。

二、以“学生问题”为导向,培养学生历史扩散思维能力

历史学科教学过程中,在论从史出的这一基本原则的指挥下,教师一定要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由一个知识点发散到一个知识面,再到历史事物的整体认识,形成认识事物的知识网络。在此过程中多角度思考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打破时空界限,由古到今,由中到外(过程可互逆),对历史进行学科内的深加工;再运用所学其他专业的知识对历史认识进行跨学科综合。

同时,在历史教学中,面对书上的一些既定的概念、观点,教师应鼓励学生批判的思考问题,大胆地提出疑问。因为历史事件是过去的历史,而今天的学生由于所处的时代不同,所接受的知识不同,因此新时代的他们必然对历史有一些不同的的见解。

比如笔者在讲授八年级下册《新中国政权的巩固》土地改革运动这一子目的时候,有学生谈到“老师,我有疑问,如果地主的土地是他们自己辛勤挣来的,是属于他自己的私有财产,那国家为什么要没收?”我马上意识到这是一个很好的契机,我于是马上组织大家起来讨论,我提出问题,“你们怎么看待?”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质疑、老师的提问,一下子激发了所有人的思维。很多同学积极主动地发表自己的意见“我也觉得如果地主靠自己的聪明才智发财致富,为什么要剥夺?”另一种思想的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觉得在国家发展的过程中,总要牺牲少数人的利益,满足多数人的利益”……课堂好不热闹,学生的思维被充分的调动起来了。

最后,我表扬了同学们这种积极思考,提出疑问的好做法。我也进行了总结,其一,农民生活在社会的底层,中国绝大多数的农民没有解决温饱问题,而地主却以剥削他们为生,即使是“靠自己的聪明才智发财致富的地主”,此时也已经演变成不劳而获的剥削者;其二,很多地主的土地也是来路不正。他们并不是“勤劳致富者”,而是“巧取豪夺的土地兼并者”,对农民是“恃强凌弱者”;其三,历史的发展有其复杂性,必然以广大人民的利益为重。在过程中难免会牺牲个别“勤劳致富地主”个人利益,但却解决了广大农民的民生问题。同学们的疑问,也给后来人很大的启示,那就是我们应注意引导“勤劳致富地主”的角色转型,尽量做到改革过程中的公平公正。

三、以“全球史观”为桥梁,培养学生历史扩散思维能力

教育最高的境界就是培养学生要有“中国的情怀,世界的胸怀”。而历史学科在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和世界意识这方面,就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教师在讲授中国历史的时候,一定要将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联系起来,不能将其割裂。

比如笔者在讲授八年级下册《艰苦创业的民族脊梁》这一节的时候,在讲述“邓稼先和他的战友是在什么情况下完成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理论设计方案”时,我就向学生了补充了新中国成立后中苏关系的变化,“1949年—1958年,是‘同志+兄弟的双边关系过程,是中苏关系比较好的一个阶段,这一个阶段,我们中国的五年计划得到了苏联的大力支持和援助,在重大的国际问题上,也有互相帮助的援助关系,如抗美援朝;1958年—1978年,这一个阶段,中苏关系处于一个不正常的状态。而1958年是一个分水岭,中苏由于相继发生了长波电台事件、共同舰队事件和中国炮击金门、马祖事件,双方的矛盾和冲突日趋尖锐”。向学生介绍了这样国际背景,学生就能更清楚地理解为什么苏联拒绝向中国提供原子弹的技术和资料,但是挑战中也孕育了重生的机遇,这也开启了中国开始自力更生的研制核武器的历史。

参考文献:

[1] 王翔.中学历史教学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J]. 基础教育研究.2015,(23).

[2] 赵海祥.初中生发散性思维能力培养策略[J]. 中学教学参考.2013,(10).

猜你喜欢

历史学科初中
新课程高考对学科思维素养的创新考查
简论教育装备与历史学科的关系
关于历史学科活动课程的开发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