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对答如流”,我们应如何面对
2017-06-09林汇波
林汇波
摘 要:课堂上学生“对答如流”,似乎是学懂学会了,但如其回答内容直接来自教辅资料或其他媒介,就不是真正的学懂学会,而是一种假学习。面对学生的“对答如流”,教师须有理性认识,分析其出现的原因。去除“对答如流”假学习的基本策略有:力避能直接呈现答案的任务设置;所“答”必为独立探索所得;所“答”须具备对话性;组织再“答”促进内化。
关键词:课堂问答;学习研究;有效教学
课堂上学生“对答如流”,就推进至下一教学环节?如果学生真正懂了,当然可推进下一个教学内容,可学生能脱口而出并不意味着学生已经懂了会了。学生表达得很流畅很完美,可能是其探索所得,也有可能是从教辅书上找到了答案,照念这个答案,实际上是抄袭答案应付。抄袭答案的表达,课堂上并不少见。如果教师认可学生的这种“懂”“会”,放心地推进至下一个教学环节,贻害将是很大的。剖析“对答如流”现象,去除遮蔽,还原真实的学习,于提高教学有效性有积极意义。
一、“对答如流”具有抄袭性
(一)“对答如流”的几种表现方式
现代资讯的发达及家庭、社会对教育的重视,让学生手头拥有大量教辅资料,个别学生手头教辅资料比教师还多。从班级教辅资料的数量上看,学生资料之和大于教师资料。教师提一个问题,底下学生拼凑出一个能让教师满意的答案,应该是很轻松很容易的事情。
学生学习中的这种抄袭性活动,在课堂问答中表现为“对答如流”,即能轻松回答教师的提问、应对教师设置的任务。
与“对答如流”现象同样具有抄袭特性的,还表现在学生的其他学习活动中。具体表现有:
教师提问时学生“脱口而出”。教师提出问题,学生不用思考即可呈现完美答案,且表达得很流畅。这种情况,学生的回答内容直接来自他人的思考,没有自己的探索与发现。
笔记“整洁整齐”。学生的书本页面上的笔记内容,或是笔记本中的内容,十分整齐,也很整洁,没有思考、修改的痕迹。这种笔记内容一般是直接记录,如课堂上教师要求“这个词(句)大家记下来”“大家把黑板上的内容抄下来”“× ×地方有个× ×内容大家抄下来”等等,学生依要求机械记录,内容或是来自教师讲授,或是来自教辅材料,根本不用脑子。
“快速”完成作业。学生做作业不用动脑子,答案不是自己的思考所得。有的教师会把练习册后面所附的答案撕去,但学生很容易找到可抄袭的内容,又“快”又“准”。
(二)“对答如流”的抄袭性及危害
“对答如流”,说明学生的“学习”不经过思考。不思考,直接抄袭现成结论,就不具学习性。一是口头抄袭,学生按教师讲课内容回答,或是合作讨论时有同学说出答案,还没有来得及消化,这是口口相传的抄袭。其结果经常是课堂上说得漂亮,一下课即忘得一干二净。另一种是书面抄袭,如做习题,从教辅资料上直接抄。特别要提一下作文,有的学生写的作文,不是自己的观察、体验、思考所得,而是背抄作文选拼凑而成。在学校时写作抄袭,步入社会后遭遇写作难题,也就不奇怪了。
教学中的“对答如流”及相关现象,因学生应对速度快,活动节奏也很快,课堂容量似乎很大,看上去学生学得很多、表达得很完整,但有效性却很值得忧虑。教师可能是被学生“对答如流”的表面现象所蒙蔽,也可能是为赶进度而忽视学生是否真正学会,虽然知道受蒙蔽,却视而不见。
所以,在教学中,我们需要反思,学生是真正学懂学会了吗?如果学生的学习活动实际是抄袭,那就是没有真正经历学习过程,没有学懂学会。学习中的抄袭危害很大,学生因抄袭而“缺乏真正的练习”[1],进而导致知识没有内化、素养不见提升。
二、理性对待“对答如流”
教学中学生的“对答如流”是一种虚假“繁荣”,应理性认识。
(一)“对答如流”是一种客观存在
现代资讯时代,信息运用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很多内容的学习不需从最基本或最原始的开始。组织学生学习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各种资源促进学习,不但是一种客观存在,而且是教师应有的教育观。我们应正视现实,真真实实地面对信息资源丰富的学习环境,切切实实地让学生学会现代资讯环境下的学习。
我们应该客观理性地面对“对答如流”现象。我们不能反对学生拥有资料,无须拒绝学生使用各种资源,而是要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我们应以积极的态度,指导学生用好各种资源,掌握相应的方法进行有效学习。
(二)积极拷问“对答如流”
面对具体课堂活动的种种复杂表现,我们应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拷问:
一是整体内容。学生的表达达到了什么水平?学生作了多大程度的思考?“对答如流”的内容是出自学生自己的探索,还是照抄自教辅资料及其他媒介?
二是局部内容。學生真正懂的或真正会的有多少?哪些点是出自他们的思考,哪些点不完全是他们的思考所得。
三是学习过程、方法。面对学生的表达,应推测学生表达内容的演进过程,推测学生表达过程中会有哪些困难,会有哪些感受及发现,他们对所凭借的资料或资源作了怎样的整合?
四是知识与能力。学生的表达,是否符合学科知识能力体系?有没有个人的探索、体验或观点见解?是否具有鲜明个性?比例有多大?表达内容的逻辑性、表达技巧怎样?能不能上升到能力层面?
提出基本的拷问标准,以此审视学生“如流”回答的内容,可判断出学生学习的有效性程度。
三、去除“对答如流”假学习的基本策略
(一)力避能直接呈现答案的任务设置
如果教师提出的问题或设置的任务,学生从课本或笔记上直接就可获得答案,不加改动就可呈现,责任在于教师。即使是出现可直接利用资源的情况,教师也应做促进“搬抄”内容内化的组织。如学生要念资料,就要求他们合上资料。这是要求他们对资料有自己的理解,要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述,从而掌握利用资料的方法。
(二)所“答”必为独立探索所得
教师须改变观念,改变教学方式,把“教师的传授记忆变为学生的发现探索,去从事发现性的学习和创造性的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2]。无论是回答课堂提问还是做笔记,都应该要求学生积极思考,即所说或所写内容,须为独立探索及思考所得。
如果设置的任务过于简单,或是没有考虑到学生手头的教辅资料,从而导致学生的回答内容严重抄袭,教师就应重新设置任务,提出整合性要求。完成活动任务要用到的材料应高于学生拥有的资料,并设置条件以促进学生探索。
(三)所“答”须具备对话性
学生学习中的“答”须面对其学习同伴,要有受众意识,与学习同伴展开积极对话。教师应要求学生在回答问题时面对其同伴,观察同伴的反应,并在重点、关键点处作必要的强调,关注同伴是否听懂。同时,教师也可组织学习同伴在某一关键处进行质疑,要求其作出相应的解释。
这是去除抄袭的重要策略。对话能促进学生在表达时积极消化表达内容。学生的表达具备受众意识,其表达内容就会具有选择性,即根据受众所需进行选择。这样,学生在表达过程中就会自主调整,努力让学习同伴听懂,表达的过程也就是思考、整合、加工的过程,是消化与提升的过程。
(四)组织再“答”促进内化
有的学生表达严重依赖资料,离开了资料就不能回答好。对这样的学生,做好再次表达就显得十分重要。在学生第一次回答之后,教师可要求其完全脱离资料再回答,并可反复进行至他们能不依赖资料而表达好为止。教师也可在学生首次回答之后提出较高层次的任务或问题,要求学生再组织、再回答;或是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来回答,以达成互相启发。此外,组织再“答”时,教师还可提出突出表达内容的学科特性、加强表达的逻辑性等要求。
参考文献:
[1]杨德俊.“面批作业”的尝试与感受[J].教学与管理,1997(9):22.
[2]赵丽芳.学生抄袭作业的原因及对策[J].教学与管理,2000(6):32.
(责任编辑:方龙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