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从认识人开始

2017-06-09翁还童

江西教育B 2017年5期
关键词:野兽孟子定义

翁还童

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思考过人的问题。人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这是哲学永恒的问题。人能够认识什么?人应该做什么?人能够期望什么?只有知道人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才能给人以更好的帮助。而这就是教育的使命。

最新版的《现代汉语词典》是这样定义的: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等动物。

如果仅仅把人与其他动物区别开来,似乎不需要搬出一个工具来。

《大英百科全书》的定义更简单,说是一个独立的个体。独立,个体,都是好的认识,但又嫌其语焉不详。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曾将人定义为:没有羽毛的两足动物。同时代的哲学家第欧根尼就把一只鸡的羽毛拔光,拎到柏拉图的讲座上,说:“这就是柏拉图所说的人。”

康德给人的定义是:人是借助于令人惊异的能力——想象力——创造文化的动物。同时他认为整个哲学事业可以归结为对于“什么是人”这个问题的回答。

加缪把人看作是终生服苦役的弗弗西斯。我乡下说,螺蛳壳里做道场,也是一种深刻的认识。

有人说,人是不满足自己本性的动物。这说出了人的一个共性。知足的人往往是智者,具有神性。

有人说,人是会思考的动物。如果人不思考,就不算是人。

到中国古代经典找一下。中国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对人的解释是:天地之性最贵者也。最贵在何处,也没有说明白。

东汉刘熙编撰的专门探求事物名源的字书《释名》说:人,仁也。仁生物也。这个认识太美了,仁者爱人,仁是万物的心,如杏仁、薏仁、花生仁、核桃仁之类,就是种子,有一点环境、条件就可以生长。孔子把仁人作为人的最高要求,说:“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成书于战国时期的汉民族重要典章制度书籍,也可以说是最早的教育方面的著作《礼记》则说,人者,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都是赋予天地间美好的品质与形象,但是不是真的是这样呢?

这些认识有很高的境界,有的看作人原来就是这样,有的看作人应该是这样。古人对人的认识,让我们想起一些古老部落名称,在东有狄,在南有蛮,在西有戎,在北有夷。是说人是能够思省的,有历史典籍的,能够以史为鉴的,有精神价值的。如果没有这些,虽然也有语言,也能制造并使用工具,也只能是野蛮动物,其部族称号只能从犬虫之类。

托尔斯泰在长篇小说《复活》里有说:“每个人身上都有一切人性的胚胎,有的时候表现这一些人性,有的时候又表现那一些人性。他常常变得完全不像他自己,同时却又始终是他自己。”人是复杂的、丰富的,决定教育的艰难与多样。

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对于人的定义和说法,古今中外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社会学家、生物学家,或者一般喜欢思考的人,不知有多少文字来阐述,但是又似乎难以有圆满的答案。所以孔子也好,佛陀也好,耶稣也好,都不来下定义,而是指出一条做君子、做圣贤、如何永生或者圆满的路。

如果不知道什么是人,是否可以来看一下什么是非人。虽然孔子、老子、孟子没有说过什么是人,但是孟子却非常肯定地说过什么是非人。他先打个比方,说譬如现在有人突然看到一个小孩要跌到井里去了,任何人都会有惊骇同情的心情。这种心情的产生,不是为着要来和这些孩子的父母攀结交情,不是为着要在乡里朋友中间博取名誉,也不是厌恶那孩子的哭叫才会如此。由此,孟子说:“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我们可以说,前面那个把人解释为仁的定义、仁的内容就是这四心,就比较完美了。对照这个标准,发生在这个世间的人事,有多少是非人的。还不要去说以各种名义发动的战争,那些人道灾难。每天发生的恶性案件,贪腐堕落,都成为新闻疲劳。往奶粉里加三聚氰胺,用瘦肉精养猪,将得癌症的员工开除,拆人房子说是自然倒,说假话成习惯,各类骗局奇葩层出不穷。就是老人倒地,扶还是不扶,都成了一个问题。

康德认为,人就本性说是恶的。人有一种无法抑制的作恶的倾向,看起来这种倾向好像是后天获得的,实际上却是人生来就有的。同时人还具有一些善的原始素质。道德教育就在于使善的素质得到复苏,以便让善的素质在与人的作恶倾向斗争中取得胜利。就是说,人类的存在始于道德行为。不是知性使人与动物有区别,因为本能也同样是一种知性。只有道德才使人成为人,失去道德,人将变成动物。

中国的神话里有女娲造人。人来自泥土,这其实是不错的。《红楼梦》里贾宝玉有一句名言,说男人是泥做的,女人是水做的。然后又有贾雨村一番高论,谈人的不同是因为禀赋不同,是很有意思的。人凭直觉可以感到有的人神清气爽,有的人粗鄙不堪。

《圣经》里第一章就是写上帝造人 。亚当和夏娃因为偷吃禁果,被逐出伊甸园。因此人是有原罪的,一方面人是神造的,与神相通;另一方面,人又陷于肉体的罪恶,因此说人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野兽。

佛教对人的觉察是缘,人就曾是土、石、露、风、水、火,也曾是苔、草、树、虫、鱼、鸟和各类哺乳动物。许多的因缘,而成为人类。而且,也不单是人类,还有稻米、水果、河流、空气,因为没有这些,人也不可能存在。任何一样都不能够脱离宇宙中其他的一切,独自存在。

了解产生爱。知道人的局限,才可以超越。

人常觉得自己比动物要优越。那么人与动物有什么区别呢?《伊索寓言全集》有一则说,奉宙斯之命,普罗米修斯造了人和野兽。宙斯发现造出来的野兽远比人多,便指示普罗米修斯把一些野兽改造成人。普罗米修斯遵命行事,结果那些野兽改头换面,具有人的外形,但野兽的本性却丝毫没有改变。那么人的兽性是教育之前有的,还是教育之后发生的,这个寓言好像说是本来有的,那么教育就是为了进一步的改造吧。

中国人说一个人不像一个人,有一个成语,叫做禽兽不如。也许是看多了这种现象,引得孟子说出“人异于禽兽者几希”这样的话来。但是孟子沒有想到,他的话是有科学依据的。分子生物学告诉我们,人与狒狒的DNA百分九十五点四是相同的,与矮黑猩猩、黑猩猩、大猩猩的DNA百分之九十九是相同的,也就是说,人异于禽兽不过百分之一,这与上面的寓言真是不谋而合,好像人真的是徒有其表了。人差一点就不成为人,有这样一种惊险。

这区别于禽兽的百分之一是什么呢?孔子说是仁,孟子说是义,朱熹说是理,王阳明说是良知,佛陀说是缘,苏格拉底说是理性,耶稣说是爱,康德说是心中的道德律。耶稣说,你们是世上的盐。盐若失了味,怎能叫它再咸呢?

就是这一点点的不同,人站立起来。就是这一点点不同,人有了不一样的味道。对于这一点点不同的认识与态度,可以区别人的高下。保存它,培养它,就成人;忽视它,丢掉它,就成非人。古人有给小孩佩戴宝玉的习惯,既是珍贵的意思,也是珍惜的意思,还因为玉是易碎的,就像是人的这一点点仁心,稍不注意,就破坏或者丢掉了,所以要守身如玉。

古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戈拉有句名言:“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我觉得人也是自己的尺度,还有认识这个尺度的能力也决定了人的精神尺码。

曾经游历重庆大足石刻,有一个六道轮回图,导游在讲解的时候,都是给每个人戴了耳麦的,就是在修行的场所有敬畏,讲人、天、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等六道的因果,都是起自于心。虽是轻轻的言说,却有如巨响,叫人思省。实在是一个人是要做人,还是要做非人;是要做君子,还是要做小人;是要做圣贤,还是要做魔鬼,这一切都是他自己决定的。教育的功用只不过是告诉人应该有怎样的价值罢了。

余世存写有一本《家世》的书,他推举现代史上第一家为福州林家,就是出过林则徐、林森、林旭、林觉民等人物的家族。其中写到这个家族的学者林同济,他对人的思考。1980年11月,林同济在伯克利大学演讲时说:“如果你问在中国人眼中,人到底是什么?关于人的唯一的定义是:人就是他自身所认同的价值。——价值是与宇宙相协调的,宇宙包含了仁爱和变化,永远在创造,在繁衍。容我这样说吧:中国人认为,一旦你自己和宇宙挂联起来,你就变成某种神圣的事物。你对宇宙作出了终极忠诚的承诺,你和上帝而不是和牧师聚合了,这就是中国之道。”

这是我看到的最好的对于人的定义。对人的价值的认识给教育赋予崇高意义(作者单位:江西省武宁县教育体育局)

□责任编辑 敖小英

E-mail:545126112@qq.com

猜你喜欢

野兽孟子定义
高傲野兽
捣蛋野兽岛 我的火箭船要出发了,要我给你留个位置吗?
修辞学的重大定义
山的定义
教你正确用(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