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贸区发展背景下河南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
2017-06-09余萍
余萍
[摘要]在比较国家批复的第三批自贸区中部省份湖北和河南两省产业发展现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分析了在自贸区发展背景下,河南省产业发展面临的优势和劣势。以此为基础,指出了自贸区发展背景下河南省产业发展的途径选择:借助河南的区位特点和交通枢纽优势,重点发展现代物流业;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利用生产性服务业对产业集聚的作用,加快以自贸区为代表的河南省整体区域的产业集聚,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利用自贸区的政策优势,针对河南产业结构特点开展金融业领域的业务创新;以河南自贸区涵盖的开封、洛阳为基础,发展文化旅游项目,围绕中原文化衍生发展音乐、视觉艺术、表演、美食等文化产业。
[关键词]自贸区;产业定位;河南省;湖北省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283(2017)04-0079-06
自贸区作为国家对外开放战略的重要举措,是国家在经济新常态下推动地区经济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深化改革的试验点。在第三轮批复的自贸区中,为配合“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自贸区开始由沿海向中西部内陆地区扩展。除浙江省外,河南、湖北、陕西、辽宁等7省开创了内陆地区新设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历史。国家对自贸区建设的总体规划和布局,为中西部内陆地区带来了新的发展机会。因此,中西部内陆省份在经济发展中把握自贸区的发展机遇,通过明确的地区定位和发展策略带动地区产业发展和经济增长,实现产业转型和升级,是当前中西部地区发挥自贸区作用,实现地区经济发展建设的重中之重。本文以河南省自贸区的建设为出发点,探讨中西部地区借助自贸区政策,结合地区优势进行产业发展的途径选择。
河南作为中部省份,相对于东部沿海地区,受改革开放政策和地区资源禀赋的影响,在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水平上存在着差距。从2016年国家第三轮自贸区的批复意见来看,国家希望通过对不同省份自贸区选择性的差别定位,以自贸区建设为契机,探索各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同道路。从国家对河南省自贸区批复的意见来看,河南省主要是落实中央关于加快建设贯通南北、连接东西的现代立体交通体系和现代物流体系的要求,着力建设服务于“一带一路”建设的现代综合交通枢纽。与之相对应,与河南省相邻的湖北省自贸区的定位则是落实中央关于中部地区有序承接产业转移、建设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基地的要求,发挥其在实施中部崛起战略和推进长江经济带建设中的示范作用。从国家层面看待河南和湖北自贸区的定位,在承接产业和产业发展规划上,河南自贸区与湖北自贸区存在着差距。导致这一差距的原因:一方面,湖北作为长江流域的中心区域,在地域分布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另一方面,武汉作为历史上的工业重镇,第二产业具有深厚的基础,武汉又是全国高校教育资源密集地区,在高端人力资源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其东湖高新技术区是首批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已经形成了光电子信息产业为主导,生物医药、新能源环保、高端装备制造、高技术发展的产业格局。因此,在产业发展尤其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发展上,湖北较之河南在教育资源、人才储备、发展历史、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基础、国家政策上均具有较为明显的优势。鉴于此,对于与湖北相邻的河南省,在利用自贸区的发展契机,进行产业规划实现地区经济发展时,就必须要明确定位,扬长避短,发挥自身优势,才能有效避免地区间的雷同发展与要素耗损。本文拟从河南与湖北两省的产业发展现状着手,提出河南省自贸区发展契机下产业发展选择的可行途径。
一、河南省与湖北省的产业发展现状
(一)三大产业的发展态势
从2000年之后湖北和河南两省三大产业的发展现状来看,河南第二产业占比一直高于湖北,而第一产业在2000—2002年期间,河南占比明显高于湖北,这一状况自2003年开始转变,河南与湖北两省第一产业占GDP的比例除微小差距外,基本接近一致(见表1)。
但是,河南与湖北在第三产业占比上则存在着明显差距,2000—2008年期间湖北第三产业占比一直高于河南接近10%,2009年之后,河南第三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占比才开始逐渐缩小与湖北的差距,尤其在2011年之后,河南省第三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占比中开始有了明显提升,与湖北的差距缩小到5%以内。根据钱纳里三次产业结构的判断标准,河南在2003年已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而进入工业化中后期阶段,经济发展将越来越依赖于服务业的发展。尽管河南省第三产业占比相比于全国尤其是经济发达地区而言偏低。但从2011年之后河南省第三产业的发展态势来看,近年来的快速增长表明河南产业结构调整正朝着合理化方向发展。
(二)河南省及湖北省主要行业发展状况
前面分析了河南和湖北两省的产业结构和发展状况,具体到两省第二产业不同行业的情况,从2015中国工业统计年鉴对43个行业工业销售产值的数据可以看出,除黑色金属矿采选业、非金属矿采选业和汽车制造业这三个行业河南省的工业销售产值低于湖北省外,其他行业河南省在销售产值规模上均领先于湖北。在这三个行业中,除了汽车制造业差距较大,另两个行业仅有微小差距。如果把行业尺度再聚焦到两省主要工业品的产量可以发现,在非高新技术产品的生产上,仅有农用化肥和平板玻璃的产销量湖北远超过河南,而在技术含量较高的产业上,湖北在发动机、空调、汽车、计算机和显示器的生产上与河南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当然,富士康在河南的投资,使河南在高技术产业手机的生产上要远远领先于湖北。因此,从两省工业细分行业的销售产值和主要工业产品的产量来看,河南与湖北相比,除极个别行业存在著差距,工业领域的绝大部分行业河南都处于优势地位。即便是在技术含量较高的行业,河南与湖北也是各有所长。尤其是近年来郑州航空港区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良好。
因此,对比河南和湖北两省目前的产业发展和行业现状可以看出,河南现阶段在第二产业领域比湖北更具优势。但是,从工业化中后期理想的产业结构来看,河南的经济结构还处于向工业化中后期的逐渐调整中,第三产业相比于湖北及全国大部分地区都偏低。因此,在新一轮自贸区发展机遇下,河南一方面要利用本地区的资源禀赋,发挥现有产业的优势,有针对性地加大第三产业发展力度;另一方面,河南也必须借助自贸区的发展机会,利用自身的工业基础优势,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深化和发展高技术产业,提升地区经济的整体水平。
二、自贸区背景下河南省产业发展的优劣势分析
(一)自贸区背景下河南省经济发展优势
1河南省区位特点所构建起的交通枢纽优势
河南作为中部省份,在地理上处于承接东西、连通南北的重要位置。依托于特定地理位置构建起的连接南北东西的普铁、高铁的“米”字型铁路网络,以及全国高速公路通车里程最多的高速公路网,使河南成为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通过铁路和公路,河南可以构建起省内1小时、中部地区3小时、全国主要大中城市8小时的经济圈。河南自贸区划定范围内的郑州市,除了拥有全国最大的铁路客运站,在国际运输上已显现出后来居上的势头。郑州火车站开通的郑欧国际班列,作为连通中亚和西欧的主要陆地通道,已实现了与欧洲和中亚70多个城市直接开展集货分拔业务,成为当前开展“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交通枢纽。同时,郑州航空港还拥有4E级机场和国内一类航空口岸,开通了19条国际货运航线,客货运通航城市已达83个。从郑州机场出发,2 小时航程可以覆盖全国90%的国土和95%的生产能力。因此,河南作为中部省份,位居中原的地理位置以及建成的铁路、公路、航空、水运、管道等相结合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尤其是作为“一带一路”战略的腹地,使河南相较于湖北,在交通上具有较为明显的优势。
2河南省在要素禀赋上具备优势
农产品和能源是制造业发展的重要资源,其产量取决于一个地区的资源禀赋水平。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可以看出河南省在这些重要资源方面相对于湖北省具有的一定的优势(见表2)。
从以上主要工农业产品的产量来看,除了棉花和化肥生产上河南落后于湖北,其他主要产出尤其在粮食、油料、原煤等初级产品产出上,河南的产出规模相较于湖北具有明显优势。同时,河南省常住人口规模远远大于湖北省,而劳动力资源是经济体系中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在目前劳动力普遍短缺的背景下,河南在生产要素上的资源优势更为明显。
3河南省第二产业产值具有明显优势,已具备良好的工业基础
从湖北和河南两省的产业发展现状来看,河南作为传统的农业大省,在近年来的工业化发展过程中,第二产业一直保持着强劲的增长势头。尤其是1992年之后,河南省第二产业在GDP中的占比开始超过湖北,此后一直维持了这一趋势,尤其是2003-2010年期间,河南更是每年高出湖北近7—8个百分点。改革开放的十几年间,河南通过发展已经奠定了良好的工业基础,第二产业对GDP的贡献已超过作为传统工业基地的湖北。在国家统计局划分的44大制造业分类中,2014年(2015年工业统计年鉴)仅有3个细分行业,湖北的销售产值超过河南。因此,河南现有的工业基础对于进一步推动产业集聚,吸引产业转移已经具备了良好的产业条件。在自贸区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条件下,河南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已经具备了条件。
(二)河南省相比湖北省的劣势
1第三产业发展明显滞后,占比明显低于湖北省和全国水平
从湖北和河南两省的第三产业发展历史来看,1978年改革开放初期,河南与湖北两省的第三产业占比基本一致,两省在改革之初,三次产业结构比例基本相同,仅有微小的差异。其后一直到1991年,河南第三产业在GDP中的占比均高于湖北,而湖北则在第二产业占比上一直领先于河南。1992年成为两省产业结构转变的拐点,之后湖北第三产业占比超过河南,这一趋势一直维持到现在。从河南和湖北两省的产业结构发展趋势可以看出,湖北在工业化进程和产业结构调整上要领先于河南。这种产业结构变化上的速度差异,导致河南的产业结构相比于全国来说,在产业转型和产业升级上呈现出明显的滞后态势。我国进入工业化中后期,第三产业的发展速度明显加快,日益成为经济发展的重心,并成为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目前我国北京、上海等城市第三产业占比已超过70%,全国也在2013年第三产业占比超过了第二产业。因此,从河南现有的产业结构,尤其是第三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占比来看,无论是相比于全国,还是相比于沿海地区,河南第三产业的发展都处于相对滞后状态。
2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低于湖北,并差距持续拉大
河南作为人口大省,尽管在地区生产总值上领先于湖北,但如果考虑人均因素,则河南与湖北之间存在着不小的差距,并且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的差距一直在扩大。从2009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相差10%,到2015年这一差距拉大到接近30%,这说明河南相比于湖北,尽管经济总量占优,但是劳动生产率却处于落后的状况,并且差距还在不断扩大。从这一角度来看,说明河南在地区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上还存在着巨大的改进空间。
高端人力资源不足导致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遭遇瓶颈
河南作为中国文化的发源地,尽管具备悠久的历史,但由于国家在高等教育布局安排上的差异,导致河南省仅有一所211高校,高等教育资源相较于湖北而言存在着明显的差距。这也导致河南省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上面临着高端人力资源的掣肘。相较而言,武汉作为全国高校教育资源密集地区,在高端人力资源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以高端人才为依托,其东湖高新技术区作为首批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在光电子信息产业、生物医药、新能源环保、高端装备制造、高技术发展方面已奠定了良好的产业基础。因此,河南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上,尤其是在高端制造上,与湖北相比存在着不足。
三、河南省自贸区发展的产业选择
(一)借助河南省的区位特点和交通枢纽的优势,重点发展现代物流业
随着全球分工体系和贸易自由化的不断发展,尤其在互联网时代,交通运输作为实现产品从生产到客户的中转平台,在提升效率、加快商品和资金流上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河南作为国内连接东西南北的交通枢纽,已经建成的铁路、航空、公路等多级高效的交通基础设施和平台构建了快速通达的物流基础。在已构建的交通基础设施平台基础上,如果能建立高效的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货物通关的海关和三检等功能,开展多式联运业务,则可以充分发挥交通樞纽的优势,构建起真正意义上的现代物流中心。河南自贸区的批复,为郑州航空港区快速通关、税务减免、政策优惠提供了制度层面的保障,也为郑州及周边地区建设以郑州航空港区为核心区域的现代物流中心提供了机会。基于现代物流业发展特点所构建的现代物流中心是货流、商流、金融流、技术流、信息流的全面流通中心,对周边地区具有极强的辐射功能和带动作用。它可以通过构建高效的物流平台,吸引众多跨国企业、大型公司和物流企业在物流中心及周边地区建立生产基地、分拨中心和配送中心, 突破传统的运输、装卸、仓储功能,实现从单一货运到综合物流汇集的转变。因此,河南自贸区的发展要充分依托于现有的区位和交通优势,重点发展现代物流业,打造以郑州航空港区为核心的现代物流中心。在建设现代物流中心的过程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重点发展。
首先加快航空、铁路、公路互通互联的综合运输体系发展,建立完善高效的陆空衔接的多式联运体系,实现货物转运的一站式物流服务,提高物流中转速度和效率。其次,打造物流的信息化发布交流平台,利用郑州交通枢纽汇集的车流、人流、物流信息,打造类似于滴滴打车的平台软件,运用移动互联网的技术方法和手段,建立客户与顾客相联系的电子数据交换系统,搭建服务方与需求方的信息匹配平台,匹配物流供需双方的交易,解决当前物流行业普遍存在的货找车、车找货的低效运营现状。通过打造物流中心的信息平台,提升物流中心的运营效率,通过集聚效应的正向反馈,吸引更多物流服务方和需求方的汇集。第三,建立包含现代仓储业在内的物流规划,利用良好的交通基础设施和自贸区的优惠政策,吸引大型的工业企业、物流企业和商业平台在自贸区建立大型的仓储中心。以阿里菜鸟物流建设的中国智能物流骨干网郑州核心节点项目、京东的郑州航空港建设中原运营中心等大型企业和商业平台的仓储物流项目为基础,吸引产业链的上游企业或其他商业平台、物流企业入驻自贸区,通过合理的仓储物流规划,建立土地集约、产业集聚、功能集成的仓储物流中心。第四,以自贸区优惠政策为契机,把握中国消费升级的趋势,在自贸区内引进和发展从事海外进出口贸易的服务商,高效服务海淘业务,吸纳更多的人口从事现代物流业的发展。
(二)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利用生产性服务业对产业集聚的作用,加快以自貿区为代表的河南省整体区域的产业集聚,实现产业转型升级
生产性服务业作为一种中间投入,是为其他商品的生产者提供服务的行业。生产性服务业可分为交通运输和仓储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软件业、批发零售贸易业、金融(保险业)、租赁与商业服务业等(高传胜、李善同,2007)。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尤其是工业化中后期,第三产业在整个经济中的比重不断提升。生产性服务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很多发达国家和我国的北上广深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已成为支柱产业,在服务业总产值中的比重远远超过50%。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生产性服务业通过分工促进了生产专业化,降低贸易成本,提高经济的运行效率,对产业集聚发挥了积极的影响。国外学者如Andersson(2006)、Francois(2007)等和国内学者赵伟、郑雯雯(2011)。席艳乐、李芊蕾(2013)等通过实证研究都证明了生产性服务业对产业集聚具有正向影响。河南的工业化进程已步入中后期,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对于调整河南产业结构,实现产业转型尤为重要。河南依托区位特点和交通优势利用自贸区的优惠政策大力建设以物流和运输业为主的现代物流中心,要想真正发挥集聚效应,实现物流、商流、资金流、信息流和技术流的汇集,必须发展以金融、租赁、商业服务等行业为代表的生产性服务业,为自贸区内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配套服务以形成产业集聚效应。在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过程中,应优先开展以下工作:
第一,在自贸区内大力发展物流金融业务,吸引如邮政速递物流、中储、顺风、申通等已开展物流金融的大型物流企业在自贸区内发展物流金融业务。利用自贸区的政策优惠和制度创新,构建自贸区内良好的物流金融发展环境,提高自贸区的企业资金运转效率,突破企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资金融通问题。鼓励商业银行尤其是地方性商业银行等开展与物流企业合作,通过与第三方物流企业结成的战略合作关系,深度参与企业的采购与分销的物流运营,介入企业供应链领域,为企业提供融通仓、保兑仓等不同类型的物流金融服务,破解企业在供应链中的资金低效占用问题。
第二,借助郑州交通枢纽优势在物流行业的集聚效应,重点培育和发展一至两家以公共仓储、物流配送、围绕质押物资仓管估值、监管、拍卖为核心的综合性本土第三方物流服务企业,依托地区的信息优势和社会资源整合能力,搭建河南本土中小企业与金融机构的联连平台,针对不同客户的产品和季节性等不同供应链呈现的特点,推出针对客户需要的创新型物流金融产品,提高自贸区企业的资金利用率,促进企业的拓展经营。
第三,要大力发展高附加值服务业和中介业务。河南自贸区作为河南对外开放和政策试点的桥头堡,是河南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引领着河南产业转型和产业升级的方向。因此,在自贸区建设过程中要适应和满足产业转型升级的要求,发挥其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功能,就必须提供满足高新产业对生产性服务需求的多样化需要。与生产发展相配套的研发设计、技术服务、检验认证、信息咨询、会计咨询、信用评估、法律咨询与服务、人才服务、管理咨询、商务咨询、营销服务等技术要求高、专业化程度强、高附加值的服务业,对于提高地区产业集聚水平,降低交易成本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河南自贸区在产业发展中要大力引进与发展产品设计、技术服务、检验检测、认证、征信、信息服务、商务、会计、法律等第三方中介服务机构。在自贸区区块规划上,辟出专门区域引入生产性服务业机构,提升自贸区技术服务、法律、征信、商务等第三方服务功能的整体水平,为自贸区及周边地区的产业转型和产业升级提供良好的配套服务,推动和促进自贸区和河南省的产业集聚。
(三)利用自贸区的政策优势,针对河南省产业结构特点开展金融业领域的业务创新
金融业作为整个经济体系的支持部门,对地区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这一点国内外学界都已取得了共识。河南作为中部省份,相对于沿海发达地区而言金融发展滞后,借贷市场上商业银行的信贷配给,以及对利益的追求,导致河南省资金多年来一直呈现出逆向外流的趋势。资本市场和债券市场的高门槛及管制,导致中西部地区上市企业数量偏少,获取的融资额偏低,能够通过发行债券融资的企业寥寥无几。而新的融资工具如风险投资、天使投资、众筹等融资平台和融资工具在河南省内的发展明显滞后,在推动地区创新创业发展上远没有发挥出相应的作用。河南省自贸区的发展,要突破目前金融瓶颈的制约,为自贸区企业提供良好的金融发展环境,就必须针对河南省当前的产业结构特点进行金融领域的业务创新。在自贸区的金融业发展和创新过程中,要重点开展以下工作:
第一,积极吸引外资银行和全国性股份银行在自贸区内设立分行和分支机构,实现自贸区内金融基础设施和基本服务的覆盖。
第二,推动河南省自贸区股权投资基金的发展,为自贸区内新兴产业和企业提供创业资金支持。自贸区基于产业转型升级需要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时,新兴产业由于风险较高,往往不能从银行获得信贷支持。因此,自贸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可以借鉴上海自贸区经验,对自贸区内具有发展潜力和技术优势的企业提供多元化的融资方式和资金支持。可以試点以银行、保险、担保公司等金融机构为核心,吸收社会资本,由政府性相关部门协调组建地区性金融股份公司,为自贸区企业提供借贷、债券发行、股权投融资等多种类型的金融服务。在地区性金融股份公司的运作平台下,可以试点建立自贸区企业股权流转平台,探索自贸区企业之间股权质押、股权转让模式。同时,还可以在地区性金融股份公司下设立河南省自贸区股权投资基金,在项目评估的基础上,按市场估值进行投资入股。在地区设立的股权投资基金对自贸区企业投资入股进行资金支持时,政府还应搭建平台,与全国天使投资、风险投资基金进行信息交流,为自贸区企业获取有利的投资机会创造信息交流平台,提高自贸区内企业股权、债券的融资机会。
第三,借助自贸区的优惠政策和制度创新的机会,大力发展融资租赁业务。融资租赁作为一种新型的金融工具,为企业在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过程中提供资金支持,已成为现代经济社会中企业主要的融资渠道之一。随着河南省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尤其是在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信息技术等战略新兴产业过程中,产业结构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的不断转化,必然带来企业对建设资金的大量需要。同时,机械设备租赁作为工程机械销售工作中重要的销售手段,对于开拓国内外市场,尤其是在“一带一路”背景下拓展国外新兴市场,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河南产业结构调整和地区经济发展可以借助自贸区试行优惠的税收政策或者对融资租赁出口实行退税试点,吸引机械设备生产企业和金融公司在自贸区内设立融资租赁企业或金融租赁公司,利用自贸区内的优惠政策,降低融资租赁企业的税收成本和制度成本,一方面可以吸引众多的金融公司和融资租赁企业入驻自贸区开展融资租赁业务,为河南省内企业的产业转型升级提供资金支持,另一方面也可以为占河南省GDP发展半壁江山的重型机械行业利用融资租赁这一新的销售模式拓展外部市场,加快河南省重型机械产品开拓境外业务创造出良好的配套环境。因此,推动和加快自贸区内融资租赁业务的发展,利用这一金融手段,对于提高河南省机械设备的国际竞争力,加快河南省产业结构调整具有重要意义。
(四)以河南自贸区涵盖的开封、洛阳为基础发展文化旅游项目,围绕中原文化衍生发展音乐、视觉艺术、表演、美食等文化产业
河南作为中部大省,相较于湖北而言,虽然目前在高校资源及人力资源上存在着差距,但河南作为中国文化的发源地,其历史却源远流长。洛阳和开封作为河南自贸区规划的区域部分是我国唐宋历史上闻名的古都,遗留下来的历史遗迹更是宝贵的文化遗产。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消费的不断升级,旅游成为居民消费的一大支出。河南在实行产业转型过程中,可以依托于丰富的历史和旅游资源,以开封、洛阳二地为代表,重点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树立河南文化旅游的品牌印象。首先,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代表性精品表演节目,形成文化传播效应。目前,开封清明上河园《大宋·东京梦华》、少林寺的《禅宗少林·音乐大典》的精品实景演出已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力。河南在自贸区的发展机遇下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可以聚焦于已经形成知名度的文化旅游项目和品牌,重点进行宣传和推广,主打文化牌,形成跨区域的大范围传播,扩大文化品牌的传播效应,以点带面,扩大河南文化旅游的知名度,提高旅游业在区域经济中的发展比例。第二,以河南全省旅游城市开封、洛阳、登峰几地为主,打造“唐宋历史游”为主题活动的城市旅游联动。开封作为北宋文化的代表,洛阳龙门石窟作为唐代文明的遗迹,是河南相比于湖北具备的历史优势。在当前影视文化“历史热”的潮流下,河南可以借助于已有的文化遗迹和历史,设立洛阳、开封之间“唐宋穿越”旅游专线,开发以“唐宋历史深度游”为主题的城市旅游联动。第三,开发和打造具有影响力的文化活动。如以张择端《清明上河园》为蓝本,围绕策划开展一系列活动,邀请台湾知名学者蒋勋等国内外知名学者,举办《清明上河园》研讨会,在此基础上开展趣味性活动,如在全国发布召集令,邀请大家猜《清明上河园》画中的总人数,以《清明上河园》中所画人物为原型,举办一年一度的模仿比赛等,将文化的影响力由专业学者的范围通过游戏和活动的方式普及扩大到普通人群,打造地区的文化旅游形象。洛阳、登峰等地均可以在挖掘地方文化典籍和文化内涵的基础上,以中原文化为契机,策划和开发具有影响力的文化活动,从而发展与中原文化相关的音乐、视觉艺术、表演、美食等文化产业。
[参考文献]
[1]王冠凤上海高端服务业发展金融支撑研究——基于自贸区背景[J].武汉金融,2016(11):55-59.
[2]孙久文,唐泽地我国内陆沿边地区建设自贸区的路径探讨[J].上海经济研究,2016(10):100-107,115.
[3]项后军,何康自贸区的影响与资本流动——以上海为例的自然实验研究[J]. 国际贸易问题,2016(8):3-15.
[4]马庆强国外自贸区发展经验比较及上海、天津自贸区建设政策探讨[J].上海经济,2016(2):35-42.
[5]张慧鹏郑州与其他第三批申贸城市的竞争力分析[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16(1):40-46.
[6]徐爽,陈继红,邹晶,汪涛自贸区政策下船舶融资租赁服务发展对策研究[J]. 港口经济,2014(8):5-8.
[7]崔国涛自贸区金融发展的差异化定位分析[J].长春大学学报,2015(9):46-49.
[8]何黎明 自贸区下物流与供应链发展新趋势[J].中国流通经济,2015,(05):1-4.
[9]田纪鹏,刘少湃,蔡萌,姚昆遗自贸区与文化产业发展:上海问题与国际经验[J].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学报,2015(2):29-38,48.
[10]王海文中国(上海)自贸区建设背景下的文化保税实践创新[J].中国文化产业评论,2013(2):234-245.
[11]高传胜,李善同中国生产者服务:内容、发展与结构——基于中国1987—2002年投入产出表的分析[J].现代经济探讨,2007(8):68-72.
[12]席艳乐,李芊蕾长三角地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关系的实证研究——基于联立方程模型的GMM方法[J].宏观经济研究,2013(1):91-99.
[13]赵伟,郑雯雯生产性服务业-贸易成本与制造业集聚:机理与实证[J].经济学家,2011(2):67-75.
(责任编辑:乔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