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生参与度的课程学习收获实证研究
2017-06-09王烁
王烁
摘要:近年来,关于课程教学质量改进提升的研究成果日益丰富,但大多是从教师教学的角度提出改进措施,从学生参与度的视角分析课程教学质量评价的成果还较为缺乏。本文以广州中医药大学391名在校本科生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学生参与度的调查,了解学生在学习人体解剖学课程的过程中参与各维度有效教育活动的程度及其对学习收获的影响,进而分析和评价人体解剖学课程的教学质量,以期为教师改进课堂教学和评价策略提供建议,为教学管理部门开展课程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价提供事实依据。
关键词:大学生;学生参与度;课堂教学质量;统计分析
新世纪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快速迈进大众化阶段,保障和提升教育质量成为发展的核心议题。在我国高校目前的课程教学中,大部分采用的仍然是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注入式”教学方法。从课程评价来说,大部分的评估注重的是投入和资源,是一种以“学校”和“教师”为中心的评估,质量评价本应关注的核心要素——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发展和实际收获却往往被忽略。因此这种评价方式并不能全面地反映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水平。
近年来,“学生参与度”(Student engagement)在本科教育质量评价实践中日益受到重视。学生参与度一方面指学生在有效教育实践中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另一方面关注大学提供的促进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服务环境。[1]学生参与度被认为是影响高等学校教育成果的重要因素,能够帮助学校更加全面和深入地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认识学生学习质量生成的机理和路径,并能通过对相应指标的分析和测量促进大学的教学和管理工作作出相应改进。
本文拟通过测量学生在“人体解剖学”课程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提炼出影响该课程学习质量和效果的关键指标,分析学生在学习人体解剖学的过程中参与各个维度的有效教育活动的程度及其对学习收获的影响,进而构建出基于学生参与度的课程教学质量改进模式,为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实证数据的支撑,最终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选取广州中医药大学432名在校本科生为研究对象发放问卷,回收问卷406份,回收率为94%,其中有效问卷391份,有效率96%。
2.研究方法
参考美国“全国学生参与度调查”(National Survey of Student Engagement,简称NSSE)问卷、清华大学NSSE-China问卷、陈萍硕士论文《高校学生参与度实证研究》附录中的“湘潭大学学生参与度调查问卷”[2],结合广州中医药大学实际,设计了“人体解剖学课程学习参与度调查问卷”。考虑到当代大学生熟练掌握网络技术,电脑及手机终端使用方便的特点,课题组通过问卷星网站(https://sojump.com/jq/6235213.aspx)发放电子问卷,开展问卷调查。问卷包括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参与度测量、学生课程学习收获指标测量、学生基本信息3个部分。学生参与度测量包括课程学习、课外活动、同伴互动、师生互动4个维度;学生收获自评包括知识与技能、自我发展、智力发展3个维度。
3.数据分析
所得数据全部采用SPSS统计软件包20.0进行统计分析,主要使用了问卷信度分析、相关性分析、多重逐步回歸分析等统计学方法。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1.内部信度分析
本研究的调查问卷主体部分为学生参与度测量、学生收获自评两个子量表。其中参与度测量部分的“课程学习”、“课外活动”、“同伴互动”、“师生互动”均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学生收获自评量表的14个项目也具有较高的一致性信度,各部分的Cronbachs Alpha值见表2。
在分析学生在学习人体解剖学时的参与度调查数据时,为了解学生在各维度的参与情况,本研究计算出各维度的每一个小题的平均得分,并统计了“非常不符合/频繁(1分)”、“不符合/频繁(2分)”、“一般(3分)”、“符合/频繁(4分)”、“非常符合/频繁(5分)”5个选项上的人数百分比,比较得出各维度的高参与度项和低参与度项。贝尔德(1990)将2/3以上学生选择“符合/频繁”或“非常符合/频繁”的活动项定为高参与度项;将一半以上学生选择“不符合/频繁”、“非常不符合/频繁”的项定位为低参与度项。[3]
(1)课程学习活动参与
课程学习参与共有5个小题,其中得分最高的项是“a4按时完成作业(3.83分)”,得分最低的项是“a1课前认真做好预习(2.81分)”。5个项目中有3个的平均分高于理论平均值(3分),分别是“a3上课认真做笔记”“a4按时完成作业”“a5去图书馆借书或者查阅资料或从学校数字图书馆或者网络下载资料”,也就是说上述3个项目“符合”或“非常符合”学生的学习情况。在对选择每个选项的人数百分比进行统计后,如图1所示,依贝尔德的划分标准来看,学生高参与度项有“a3上课认真做笔记”“a4按时完成作业”,也就是说有67%以上的学生选择了“非常符合”或“符合”。
(2)课外活动参与
课外活动参与共有5个小题,按得分情况来看,“b4参加社团活动(3.17分)”平均得分最高,平均得分最低的是“b1参加学术讲座或学术论坛(2.48分)”,其他三项的平均得分均低于理论平均值(3.0分),学生偏向于选择“从不”“偶尔”。如图2所示,每个选项的人数百分比,课外活动的各个项目既没有高参与度项,也没有低参与度项,每个活动项目的参与频率都有60%左右的学生选择“一般”或“偶尔”。
(3)同伴互动参与
同伴互动共有5个小题,平均得分最高的项目是“c3与同学讨论人体解剖学课堂上学到的知识(3.22分)”,平均得分最低的项目是“c4与不同专业或年级的学生探讨与人体解剖学有关的问题(2.38分)”,其他三项的平均得分均低于理论平均分(3分)。从图3每个选项的人数百分比看出,“c3与同学讨论人体解剖学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得分最高,有36%的学生选择了“频繁”或“非常频繁”,但每个项目仍有60%以上的学生选择“一般”或“偶尔”,这表明学生在学习人体解剖学这门课程时同伴之间的互动程度不高。
(4)师生互动参与
师生互动共有5个小题,经统计分析,我校学生在学习人体解剖学时在“师生互动”方面参与度比较低,5个项目的平均得分均不足理论平均分(3分)。最高平均得分项为“d3为达到人体解剖学老师的标准或期望付出比预期大的努力(2.76分)”,21%的学生选择了“频繁”或“非常频繁”。“d5课下与人体解剖学老师讨论兴趣爱好(1.80分)”平均得分最低,分别只有5%、2%的学生选择了“频繁”和“非常频繁”。与前三种课程参与活动相比,这一维度的小题普遍得分较低。如图4所示每个选项的人数百分比,“d4用电子媒介与人体解剖学老师交流”“d5课下与人体解剖学老师讨论兴趣爱好”两个项目分别有51%、55%的学生选择了“从不”,属于低参与度项。由此看来,与前三种课程参与活动相比,这一维度的参与度得分普遍较低。
(5)学生参与度总评
本研究在对学生参与课程教学活动的整体情况进行统计分析之后,又分别把测量学生课程学习参与度的四个维度,即“课程学习投入”“课外活动参与”“同伴互动”“师生互动”的分数进行求和后除以项目数,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得出各自的平均值、标准差、偏度以及峰度。从表3中可以看出,学生总的参与度得分在1.80-4.18之间,均数为2.79,低于理论平均值(3分)。学生对课堂教学活动的参与度平均值最高为3.45分,其次是“课外活动(2.80分)”和“同伴活動(2.84分)”,对“师生互动(2.08分)”的参与度最低,与上述结果分析的结论基本一致。
3.62±0.80
从表4看出,每一项的平均得分都低于了理论平均值3分,其中有8项(57%)的平均得分高于3.5分,也就是说有一半以上的题目学生选择了获得“非常大”、“比较大”的发展,这说明我校本科生认为自己在学习人体解剖学这门课程时收获性价比较高。学生认为收获最大的是“解剖学知识(3.91分)”,其后依次是“医学知识面的开阔(3.90分)”、“学习新知识的能力(3.72分)”、“独立思考能力(3.65分)”、“包容不同观点能力(3.62分)”、“提高了对中医的理解和认识(3.58分)”、“自我认识能力(3.56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52分)”。下面我们把“与职业发展相关的知识和技能”、“自我发展”、“智力发展”三个维度看作单独的变量,对其总分的平均值进行统计分析,基本统计量见表5。由此我们看出,学生认为自己在“知识与技能”方面的收获最大,其次是“智力发展”、“自我发展”。
4.学生参与度影响学习收获的回归分析
本研究将衡量学生参与度的“课程学习”、“课外活动”、“同伴互动”、“师生互动”四个变量分别看作自变量,把衡量学生收获的“知识与技能”、“自我发展”、“智力发展”三个变量分别看作因变量进行多重逐步回归分析。[4]表6呈现了学生在人体解剖学课程的课程学习、课外活动、同伴互动和师生互动方面的参与度对其在学习人体解剖学期间在知识与技能、自我发展、智力发展三个维度的影响。其中“课程学习”、“课外活动”、“同伴互动”的学生参与度对个人各个维度发展的影响作用均存在显著性差异。课程学习的学生参与度对“知识与技能”、“智力发展”具有明显的积极影响,影响力系数分别为0.273和0.26,且具有统计学上的显著性;课外活动参与对“自我发展”的影响最大,影响力系数为0.136,也具有统计显著性;同伴互动对“自我发展”的影响最大,其次是对“知识和技能”、“自我发展”有影响,均有统计显著性。但师生互动对“知识与技能”、“自我发展”、“智力发展”都没有显著性意义,这与学生参与度测量结果相一致。由于学生在学习人体解剖学时在“师生互动”方面参与度最低,因此师生互动对学生个人发展意义不大。
三、讨论与建议
1.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水平有待提升
本调查的测量结果表明,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投入时间、精力最多,同时他们认为最重要的仍然是课堂教学。有82%的学生认为上课认真听讲对学习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做课堂笔记和完成课程作业也被学生视作影响课程学习质量的重要因素。但是,体现学生对课程主动参与,尤其是自我学习水平和能力体现的重要因素,如上课发言、课外阅读、参加学术沙龙和讲座等[5],却没有得到学生应有的重视。这些也反映出,大部分学生的自主学习水平不高,对课程内容的学习方式,仍然停留在中学时代教师满堂灌、“上课记笔记、考试背笔记”的浅层次学习策略阶段[6],而对于可以拓展知识面、增加学术交流和融合的合作式和探究式深层次学习方式,还有待教师进一步引导和加强。
2.师生互动的良好环境和平台有待加强
本调查的数据反映出的一个突出问题是课程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水平很低。师生互动维度的5道小题,得分均没有超过理论平均值;在对学生参与度与学生收获进行多重逐步回归分析时,学生的参与度的四个维度对师生互动是没有统计学意义的。这均显示出在日常的课程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是极其匮乏的。究其原因,扩招以来学校和班级学生规模扩大,大班教学的前提下,师生很难有机会进行较为频密的互动。其次,多校区办学,目前本科生多在新校区学习和住宿,而教师居住地普遍距离较远,基本是上完课后就很难再见到老师,因此学生与教师在课堂教学以外没有客观的条件进行学习上的沟通与交流。再次从学校的制度设计来分析,目前对教师的绩效评价和职称晋升的主要依据仍然是以科研方面的成果为主导。这种评价体系势必会引导教师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花在科学研究方面的工作上。对于教学方面的钻研和探索很多时候是基于个人的职业兴趣和操守追求所在,但却没有制度化和体系化的评价机制加以激励。近年来,很多学校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在加强学科建设和教师科研能力提升的同时,提出“回归本科教学”,提倡“教学科研”的理念,积极搭建师生交流和互动的平台[7],让师生的交流和互动制度化、常态化,最终实现教学相长的目的。
3.学生学习支持的机制和体系有待完善
本研究中“课外活动参与”和“同伴互动参与”的两个维度测量结果表明,学生在课堂学习以外参加学术讲座或论坛、主动利用学校实验室等方面的频率均较低。另外,学生与其他年级和专业的学生交流课程学习的体验也是匮乏的。这可以从内部和外部两个角度分析原因。从学生自身的角度来说,由于修读“人体解剖学”课程的大部分是低年级学生,他们的确还处于一个学习方式转变的过程,因此主动学习的能力和意愿都还比较欠缺。同时,也反映出课程教学过程以及学校整体的人才培养环境,对于学生学习支持的机制和体系还有待完善。学校可以从加强学业指导工作队伍和教学条件建设两方面着手,吸纳优秀的青年教师以及学业表现突出的高年级学生作为学业指导工作队伍的成员,给低年级学生提供个性化、定制化、有针对性的学业指导服务。另外,不断加强课程的延伸条件建设,尤其是对于人体解剖学这样的医学基础课程,可以从改善实验室条件、提高实验室的开放程度以及充分引入信息化手段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自学平台,从教学条件建设上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支持水平。
参考文献:
[1]赵晓阳,刘金兰. 学生参与度评价:一种学生主体的教育质量评价方法[J]. 高教探索,2012(6):21-26.
[2][4]陈萍. 高校学生参与度实证研究[D]. 湘潭:湘潭大学,2011:39.
[3]Baird,L.L. The Undergraduate Experience: Commonalities and Differences Among Colleges[J]. Research in Higher Education, 1990,31(3):271-278.
[5]李凯冬. 大学生有效课程学习经验评价与学习参与度相关分析[D].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1:19.
[6]陈洁君. 加强对师范生实践性教学的探讨[J].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6):199-200.
[7]陈仁霞. 联盟——德国高校发展新趋势[J]. 世界教育信息,2008(4):49-50.
(责任编辑钟嘉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