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沈阳市城市空巢“候鸟”老人心理健康干预效果及对策研究

2017-06-09宋艳丽耿庆妍吕中媛王大遒张丽娟

护理研究 2017年16期
关键词:候鸟空巢心理健康

宋艳丽,解 颖,刘 伟,耿庆妍,吕中媛,王大遒,张丽娟



沈阳市城市空巢“候鸟”老人心理健康干预效果及对策研究

宋艳丽,解 颖,刘 伟,耿庆妍,吕中媛,王大遒,张丽娟

[目的]探讨沈阳市城市空巢“候鸟”老人心理健康问题的干预效果及对策。[方法]随机将2个社区分别设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接受社区常规的身心健康服务,观察组除此之外接受3个月的持续性心理健康干预,3个月后采用问卷调查比较两组干预效果。[结果]干预后观察组与干预前比较,以及观察组与同期对照组比较,在抑郁、焦虑、主观幸福感、生活质量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城市空巢“候鸟”老人的心理问题现状与文化程度、子女数量、子女探望间隔时间因素有关。[结论]采用群体干预和个体指导相结合的方案有利于改善空巢“候鸟”老人的心理现状。

城市;空巢老人;“候鸟”老人;心理健康;护理干预

在人口学统计范畴中,将60岁或65岁以上的老人称为老年人[1],而国内外学者对“空巢老人”这一群体的含义界定却不尽相同[2-4],预计到2030年,空巢老人的家庭比例将增至90%。届时,我国老年人家庭将“空巢化”[5]。在现代化多元素的促进下,涌现了一个特殊的老年群体,他们会随着季节的交替而改变自己的居住地点,被形象地称为“空巢候鸟老人”。然而,这些老年人在乐享晚年生活的同时,也因诸多因素的影响产生了心理问题。他们的心理需求有哪些特殊性并如何进行调适,在人口加速老龄化的今天是一个新的研究课题[6]。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采用方便抽样法,在沈阳市某2个社区选取不同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等状况的空巢“候鸟”老人73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将2个社区分别设为对照组和观察组。纳入标准[7]:①年龄≥60岁者;②无子女或者有子女但子女因外出就业,均常年不在老人身边者;③无沟通障碍者;④1年内在南方停留时间累计超过3个月者。

1.2 方法

1.2.1 干预方法 干预时间2016年6月1日—2016年8月31日,共3个月。对照组接受社区常规的身心健康服务。观察组在社区常规身心健康服务的基础上实施3个月的持续性心理健康干预。观察组干预措施如下。

1.2.1.1 群体干预 主要为健康教育讲座,分3次进行,每月1次,每次2 h~3 h,每个讲座都围绕着提高老人心理健康水平、心理自立水平与健康理念这一目的展开。3次讲座主题包括:①城市空巢“候鸟”老人的心理问题现状。通过大量文献和真实案例相结合的方法,阐述老人目前的心理问题特点、发展趋势及对健康的危害,使干预对象意识到自身可能存在的心理健康隐患,提高其执行干预方案的积极性。②老年人心理健康的标准[8]。智力正常,感知觉良好,记忆力良好,逻辑思维健全,善于培养正性情绪,意志坚强,尊重自己和他人,热爱生活,态度和蔼,知足常乐,人格健全,保持学习兴趣,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共11项。目的是使干预对象在掌握老年人心理健康标准的基础上,与自身心理行为进行对照,对自己当前的心理健康状态有一个确切的了解,在发展成为心理隐患之前及时做出调整,加强心理锻炼,从而达到健康的心理水平。③城市空巢“候鸟”老人心理疾病的防治。很多老人没有把情绪上的异常变化视为一种心理障碍,使得原本容易解决的心理问题发展成心理疾病,甚至引起自伤、伤人等严重后果。另外,有些老人即使认识到可能存在的心理疾病,也会因为惧怕世俗的偏见而顾虑重重,错过最佳的诊治时间。鉴于此,希望借助讲座使干预对象认识到心理疾病防治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1.2.1.2 个体指导 ①上门心理慰问服务:对观察组的所有老人进行一对一的心理慰问服务,每月1次,每次1 h,采用的形式是登门拜访,与老人进行沟通交流,恰当运用沟通技巧,如尊重、倾听、解释、鼓励等,与他们建立良好的服务关系,培养好感情基础。同时为其建立个人档案,然后进行分析整理,根据产生心理困扰的原因不同,制定不同的服务方案进行跟进照顾,帮助老人摆脱困扰和无助。②搭建心灵热线:邀请一位已获得国家心理咨询师二级证书的志愿者作为心理指导师,向干预群体发出邀请函,每周末09:00~16:00,为需要个体心理服务的老年人开展有针对性的电话心理咨询服务。

1.2.2 评价方法 ①一般情况调查问卷:依据吴振云建构的老年人心理健康理论[9]为基础进行编制,内容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子女数量等。②老年抑郁量表[10]应用1982年Brink等编制的GDS中文版,得分0分~10分表示正常,11分~20分表示轻度抑郁,21分~30分表示中重度抑郁。③自评焦虑量表[11]运用由Zung于1971年编制的SAS,50分以下为正常,50分~59分为轻度焦虑,60分~69分为中度焦虑,70分以上为重度焦虑。④主观幸福感量表[12]采用纽芬兰纪念大学幸福量表(MUNSH),由Kozma编制,得分范围-24分~24分。为了方便计算,加上常数24,计分范围转换为0分~48分。⑤生活质量量表[13]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生命质量测定量表简表(WHQOL-BREF),具有较好的信效度[14-15],得分越高,反映生存质量越好[16]。

1.2.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8.0统计软件,对基线调查的数据与研究结束时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分析两组空巢“候鸟”老人的心理健康状况、生活质量等。

2 结果

2.1 空巢“候鸟”老人一般资料 两组空巢“候鸟”老人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子女数量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空巢“候鸟”老人一般资料比较 例(%)

2.2 两组抑郁、焦虑、主观幸福感得分比较(见表2、表3)

表2 两组抑郁、焦虑、主观幸福感得分比较±s) 分

表3 观察组干预前后抑郁、焦虑发生情况(n=35) 例(%)

2.3 两组生活质量不同领域得分比较(见表4)

表4 两组生活质量不同领域得分比较±s) 分

2.4 影响空巢“候鸟”老人心理健康的单因素分析(见表5)

表5 影响空巢“候鸟”老人心理健康的单因素分析±s) 分

3 讨论

3.1 沈阳市城市空巢“候鸟”老人心理健康存在的主要问题

3.1.1 抑郁 抑郁情绪是影响空巢“候鸟”老人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本研究显示,两组空巢“候鸟”老人入组前已出现轻度抑郁症状。而35例观察组老年人中有13例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症状,检出率为37.14%,其中轻度抑郁者占28.57%,中重度抑郁者占8.57%。这种抑郁障碍持续或强烈地反复体验,容易转换成为一种长期的精神刺激,进而会对空巢“候鸟”老人的身心健康产生不利的影响,例如失眠、免疫力降低、食欲较差、诱发或加重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

3.1.2 焦虑 通过检索文献发现,目前国内多数研究将抑郁视为是空巢“候鸟”老人的主要心理问题,事实上,空巢“候鸟”老人最常见的心理问题可能是焦虑。焦虑是由紧张、忧虑、担心和恐惧等感受交织而成的一种复杂的情绪反应。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空巢“候鸟”老人入组前已出现轻度焦虑症状。而35例观察组老年人中有14例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情绪,检出率为40.00%,其中轻度焦虑者占34.29%,中重度焦虑者占5.71%。

3.2 沈阳市城市空巢“候鸟”老人心理问题现状的原因分析 单因素检验显示,沈阳市城市空巢“候鸟”老人的心理问题现状与文化程度、子女数量、子女探望间隔时间、居住方式、医保异地结算、主要收入来源、异地住房、娱乐活动、患病种类9个因素有关。但不同性别、年龄段的空巢“候鸟”老人,其抑郁和焦虑水平没有明显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这与许多文献中提及的老年女性、年龄较大者更易发生抑郁焦虑的研究结果不一致。原因可能是随着社会和家庭观念的改变、老年女性逐渐与男性拥有同等的家庭地位和经济支配权,子女的独立和“候鸟”的惬意使其原本承受的工作和家庭双重压力有所减轻。另外,年龄较大的老年人,大多拥有2个及以上子女,子女数量的优势使其晚年生活较少出现孤独感和负性情绪。

3.3 群体干预与个体指导相结合的实施效果 本研究证明,采用群体干预和个体指导相结合的方案后,观察组空巢“候鸟”老人的抑郁检出率由入组前的37.14%下降为25.71%,焦虑检出率由入组前的40.00%下降为22.86%。经过干预,观察组干预前后比较、与同期对照组比较,其抑郁、焦虑得分均有下降,主观幸福感得分明显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这说明本研究针对空巢“候鸟”老人心理问题现状所采用的干预方案,可有效地改善抑郁、焦虑等心理负性体验,对提高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另外,世界卫生组织生命质量测定量表简表的结果显示,观察组经过3个月的干预后,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在生理、心理和社会关系领域3个维度得分均高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这说明干预后的空巢“候鸟”老人在躯体感觉、睡眠、日常生活能力、社会关系等方面有所改善。而环境领域的得分并未提高,可能是因为生活质量涉及较多领域,而心理干预措施有其局限性,如果要全面提高空巢“候鸟”老人的生活质量,还需多部门共同努力。

3.4 改善沈阳市城市空巢“候鸟”老人心理问题现状的对策建议

3.4.1 空巢“候鸟”老人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摆脱心理困境

3.4.1.1 生理层面 现代医学认为,长期生活在沈阳的人,已经形成了一种与沈阳气候相适应的体质,如果骤然置身于高温潮湿的南方,机体多功能易出现适应不良,增加心理负担。所以建议空巢“候鸟”老人,尤其是患有心脑血管病、糖尿病、风湿病等的高龄老年人,在“迁徙”之前到医院做一次全面的身体检查,请医生帮助评估一下身体状况,再决定是否适合“候鸟”式的养老生活。

3.4.1.2 心理层面 空巢“候鸟”老人在异地生活中最担忧的通常是水土不服、突发疾病和就医报销问题。建议“候鸟”老人首先尽量选择曾经居住过的城市,对于当地的气候、饮食等已产生一定的适应性,对于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应定期监测并备足常用药。其次在异地养老、旅游期间可以购买相应的保险,作为维护自身利益的一个有力保障。最后,空巢“候鸟”老人在出发前应向有关部门咨询,了解沈阳市当前关于异地就医的政策规定,以便于保留相关的就医凭证进行后期报销。

3.4.1.3 精神层面 文化程度越高的老年人,对于精神层面的需求越高。首先,“候鸟”式生活之初,需要老年人花费更多的精力去适应环境和群体,使得更多的老年人倾向于原有的人际关系,所以建议老年人去异地时可以考虑和亲友、同事、邻居同往,短租房或购房时也可以参考这一因素。其次,长时间的异地生活会有不同程度的思乡情结,易出现心理上的诸多不适应,可以通过与家乡的亲朋好友倾诉、观看家乡新闻、参加娱乐活动等方式进行排解。再次,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候鸟”人才更乐于为自我价值的实现而工作,但多不愿从事全职工作,所以建议老年人可以通过目前很多城市开展的“借助‘候鸟’人才,助力城市发展”活动,通过兼职方式发挥余热,丰富精神领域的生活。

3.4.2 政府、社会、社区、家庭共同努力,帮助空巢“候鸟”老人安度晚年

3.4.2.1 政府层面 首先,按照国家老龄工作方针的要求,应将关注解决空巢“候鸟”老人的心理问题作为老龄工作的重要研究内容,纳入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规划中去。其次,虽然“候鸟”式异地养老模式日渐凸显,但面对退休无业导致得越来越有限的资金,他们的“候鸟”之行也受到了一定的限制。这就要求政府应加大财政支持力度,以改善空巢“候鸟”老人的生活状况、优化其晚年生活。再次,政府需出台更多向“候鸟”老人倾斜的方针政策,例如通过与相关部门协调,逐渐增加异地就医医保一卡通的覆盖面,开通直达“候鸟”主聚集地的铁路客运,以及在固定的月份提供折扣机票等,同时政府还可与其他城市相关部门沟通,进行资源互换互补,形成“候鸟”老人“双向”养老模式,为更多的空巢老人选择成为“候鸟”提供便利。最后,鉴于当前逐步兴起的“候鸟”老人经济,政府可以逆向思维,利用沈阳市丰富的避暑旅游资源,加强与生态优势城市建立异地互动式养老联盟,大力开发夏季“候鸟”旅游经济,例如搭建“候鸟”老人咨询交流平台、建设租赁式老年公寓、健全公共交通设施、加强旅游内涵开发等,全力打造一个集旅游休闲、疗养度假、老年养生为一体的新型养老产业。

3.4.2.2 社会层面 即充分发挥第三方服务,例如社会团体可以通过公益宣讲活动提高空巢“候鸟”老人的应对能力,通过技术培训提高空巢“候鸟”老人的自养能力,通过多方位心理干预缓解空巢“候鸟”老人的心理障碍,培养老年人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令其感受到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的乐趣。社会媒体则可以通过宣传、报道等方式,呼吁政府和社会关注空巢老人“候鸟”式养老所衍生出来的系列心理问题,并以推进关爱空巢“候鸟”老人心理健康活动为抓手,大力弘扬志愿服务精神,使志愿者活动更加社会化、规范化、常态化,持续营造关爱空巢“候鸟”老人、服务空巢“候鸟”老人、帮助空巢“候鸟”老人的浓厚氛围。其他志愿者团队、企业或个人则围绕空巢“候鸟”老人的需求,通过捐助物资、日间照料、心理抚慰等活动方式加入到关爱空巢“候鸟”老人的队伍中来,为空巢“候鸟”老人办实事,把社会的关爱送到老年人的家中。

3.4.2.3 社区层面 社区根据自身条件以及空巢“候鸟”老人的身心状况,积极组织社工和志愿者,有针对性地定期开展关爱服务活动,积极为空巢“候鸟”老人排忧解难。例如社区可以提供一个空巢“候鸟”老人课堂,作为老年人情感宣泄与交友互动的平台,相互交流思想、抒发感情,以此获得更多的情感支持;定期开展各项娱乐活动,鼓励老年人踊跃参加,既可丰富老年人的兴趣爱好,又可减少其孤独感;组织社区医护人员开展健康知识讲座和座谈会,使空巢“候鸟”老人充分认识到衰老是一个生命发展过程,应从心理上接受这一自然规律,并告知可以通过调适情绪延缓心理衰老。对于患有慢性病的空巢“候鸟”老人,应使其意识到该类疾病对身心的危害,指导其合理膳食、适当运动、戒烟限酒、积极治疗,降低慢性病加重的风险,减少心理负担。同时在空巢“候鸟”老人“迁徙”之前,为其进行免费体检,并针对空巢“候鸟”老人疾病的具体情况给予指导建议,使其能够得到及时的照护和治疗,改善生活质量,提高生活满意度。

3.4.2.4 家庭层面 空巢“候鸟”老人是自然人,具有人类共同的心理需求,但他们又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心理需求既具有普遍性又具有特殊性。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空巢“候鸟”老人的迫切需求是爱与归属的需求。在满足这一心理需求上,配偶是第一“候选人”,充当了最重要的精神慰藉者,所以老年夫妻之间要彼此相互关心、相互理解、相互安慰。另外,子女永远是父母最大的精神寄托,越来越多的子女也把支持、资助父母南下过冬作为一种尽孝之举,但很多时候不愿或不能一同前往,对于独居老人而言,会加剧对疾病的恐惧感。所以建议子女要经常性的电话问候、回家探望,而且频率不能过低,不能流于形式。当子女在生活和工作中遇到困扰时,可以向父母请教,不仅有利于增进彼此的感情,还有利于增加父母的成就感、被尊重感。对于已婚子女,可以与父母就近居住,在更好地照顾父母的同时还能解除父母对自己的担忧。

4 小结

本研究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然存留一些尚待解决的问题,接下来的研究应从完善科研方法,深入探讨导致城市空巢“候鸟”老人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多元因素和机制,以及加强跨文化的比较与借鉴等方面来开展。

[1] 吕维善,皮敦厚.现代老年医学[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3.

[2] Sartori ACR,Zilberman ML.Revising the empty nest’s syndrome concept[J].Revista de Psiquiatria Clinica,2009,36(1):112-121.

[3] Xu Q,Chow JC.Exploring the community-based service delivery model:elderly care in china[J].Int Soc Work,201l,5(4):374-389.

[4] Liu LJ,Guo Q.Life satisfaction in a sample of empty-nest elderly:a survey in the rural area of mountainous county in China[J].Qual Life Res,2008,17(6):823-830.

[5] 祝雪花,余昌妹,姜文莉,等.空巢老人健康状况及社区护理需求的调查研究[J].护理学杂志(综合版),2006,21(8):69-70.

[6] 张慧清,吴清爱.“空巢候鸟老人”的心理需求及对策[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2902-2904.

[7] 程国洲,杨永岐.空巢离休老干部家庭问题及对策[J].人民军医,2007,50(4):204.

[8] 陈长香,余昌妹.老年护理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99-100.

[9] 吴捷,管健.城市老年人日常生活与心理健康[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82-85.

[10] 汪元宏.心理健康咨询手册[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317-318.

[11] 李欣.全国高等院校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系列规划教材:老年心理维护与服务[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279-280.

[12] 杨彦春.纽芬兰纪念大学幸福度量表[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109-115.

[13] WHOQOL Group.Development of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QOL-BREF quality of life assessment[J].Psychol Med,1998,28(3):551-558.

[14] Skevington SM,Lotfy M,O’Connell KA,etal.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s WHOQOL-BREF quality of life assessment:psychometric properties and results of the international field trial.A report from the WHOQOL group[J].Qual Life Res,2004,13(2):299-310.

[15] 郝元涛,方积乾,Power MJ,等.WHO生存质量评估简表的等价性评价[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6,20(2):71-75.

[16] The Whoqol Group.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quality of life assessment(WHOQOL):development and general psychometric properties[J].Soc Sci Med,1998,46(12):1569-1585.

(本文编辑孙玉梅)

Effect intervention and countermeasure of mental health of the empty nest migrant elderly in Shenyang City

Song Yanli,Xie Ying,Liu Wei,etal

(School of Nursing,Liaon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Liaoning 110032 China)

Objective:To probeinto the intervention effect and countermeasures of mental health problems of urban empty nest migrant elderly in Shenyang city.Methods:Two commuitie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observation group.The cases in control group

routine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service.In addition,the cases in observation group received 3 months of persistent mental health intervention.After 3 months,questionnaires were used to compare the intervention effect between the two groups.Results:Compared the results before and after intervention in observational group,and compared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at the same peried,there was significant improvement in depression,anxiety,subjective well-being and quality of life(P<0.05).Univariate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status quo of the psychological problems of the urban empty nest migrant elderly was related to nine factors,such as the degree of education,the number of children,the interval of children’s visit,and so on.Conclusions:The combination of group intervention and individual instruction was helpful to improve the psychological status of the empty nest migrant elderly.

city;empty nest elderly;migratory elderly;mental health;nursing intervention

沈阳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课题,编号:SYSK2016-38-01.

宋艳丽,讲师,硕士研究生,单位:110032,辽宁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解颖单位:110006,沈阳市生命健康研究会;刘伟、王大遒、张丽娟单位:110032,辽宁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耿庆妍单位:110024,沈阳医学院附属中心医院;吕中媛单位:110013,沈河区中医院。

信息 宋艳丽,解颖,刘伟,等.沈阳市城市空巢“候鸟”老人心理健康干预效果及对策研究[J].护理研究,2017,31(16):1955-1960.

R471

A

10.3969/j.issn.1009-6493.2017.16.011

1009-6493(2017)16-1955-06

2016-11-29;

2017-05-03)

猜你喜欢

候鸟空巢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关爱空巢老人
关爱空巢老人
空巢生日不孤独
致命的超速
我是一只小候鸟
“洋候鸟”回闽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