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鞍华:用一个电影的方式把香港和内地连在一起
2017-06-09独家专访白鸽
■独家专访 □记者 白鸽
许鞍华:用一个电影的方式把香港和内地连在一起
■独家专访 □记者 白鸽
《明月几时有》定档7.1献礼香港回归20周年
作为香港回归20周年献礼之作,电影《明月几时有》已锁定7月1日全国公映。该片不仅入围了今年上海电影节“金爵奖”,并成为了本届上海电影节的开幕影片。电影由许鞍华导演,周迅、彭于晏、霍建华领衔主演。
北上拍戏走遍大江南北从没有放弃过香港本土电影
许鞍华祖籍辽宁鞍山,曾在香港大学进修英国文学及比较文学,获文学硕士学位,后赴英国深造,在伦敦电影学院攻读电影课程。许鞍华是香港新浪潮电影人的领军人之一,曾担任香港电影导演会会长。迄今已夺得四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导演、两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导演、三届香港电影评论学会最佳导演。2011年获得亚洲电影大奖颁发的终身成就奖。
1975年,港大毕业、留学英国的许鞍华回到香港,第一份工作就是做大导演胡金铨的助手,她在香港电影的鼎盛时期入行。1979年,32岁的许鞍华以《疯劫》一战成名,和徐克等人携手掀起“香港新浪潮”。几年后的《投奔怒海》一举为她夺得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影片与最佳导演奖。1990年代,进入了香港商业电影最蓬勃的黄金时代,许鞍华迎来创作生涯的第二个高峰,凭借《女人四十》拿下香港电影金像奖大满贯。之后的《阿金》《半生缘》《千言万语》《男人四十》也都颇受好评,许鞍华成为香港电影文化的一面旗帜。近年来,以香港本土情怀和普通生活为主题的电视剧《狮子山下》和电影《天水围的日与夜》,都获奖无数,也让观众看到了许鞍华导演面对现实题材的客观和冷静。
2000年后,香港导演纷纷北上,许鞍华也来了。她坦言,自己拍戏走遍了大江南北“,我觉得我因为拍戏把内地所有城市都走了一遍,拍《投奔怒海》的时候去了海南,拍《书剑恩仇录》去了大漠,拍《玉观音》去了云南,拍《上海假期》《半生缘》《姨妈的后现代生活》的时候去上海和东北,拍《黄金时代》我去了哈尔滨、北京、青岛、上海、武汉、重庆很多地方。”虽然经常与内地的投资方、演员、编剧合作拍戏,但许鞍华表示,自己从没有放弃过香港本土电影“,有一段时间香港确实没有什么好的作品出现,但是我相信总会有一批好的导演出现,拍一些好的电影。现在的年轻导演其实想法比我们先进,而且机会也更多了,我鼓励他们多尝试。”
电影取材自真实历史事件三位金像奖最佳女主角加盟
许鞍华在影坛一直是极具个性的存在。从《女人四十》、《姨妈的后现代生活》、《天水围的日与夜》到《桃姐》、《黄金时代》,许鞍华擅长描摹以女性为主角的电影,每一部都奖项加身好评如潮,由她一手推上最佳女主角宝座的演员更不计其数。此番执导《明月几时有》再度发力,并集结了鲍起静、周迅、春夏三位金像奖最佳女主角加盟该片,让许鞍华导演的这部新作更加令人期待。
故事讲述了以香港传奇女性“方姑”为代表的仁人志士,在1940年代风云变幻的香港展开生死救援的故事。片中,历史上著名的“东江纵队生死大营救”事件是重要的叙事线索,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克服重重困难,将何香凝、柳亚子、茅盾、邹韬奋等数百文化名人及爱国民主人士成功营救出战火纷飞的香港。据悉,电影完全取材自真实历史事件及历史人物,无论主角配角,每一个演员在历史上均有真实人物原型作为参考。许鞍华表示,“我之前不了解这段历史,我看了他们的故事觉得非常感动,尤其是看到这些普通人都奋不顾身地从各自的行业走出来聚在一起,大家都不知道谁是谁,然后一起帮助这些文人逃出来,齐心合力打完仗,又回去做平民百姓。我觉得这个故事让我很感动,现在很少有人会无私地去做一件事。可就是在这个大时代背景下,各行各业的人都团结起来,去共同做一件大营救的事,在我来看这是做人的最高境界,所以我很期望拍这个故事。”
曾经看不起商业片导演后来王晶投资了我的片子
谈到香港回归20周年,许鞍华分享了自己的经验和感悟“,香港回归的时候我50岁了,现在已经70岁。今年是香港回归20周年,这部电影取材自中国的历史事件,又入围了本届上海电影节,可以说是用一个电影的方式把香港和内地连在一起,也有非常特殊的意义。哪怕是天津和北京,两个离这么近的城市,看一个问题的方式也会很不一样,更不要说香港和北京,更是一南一北了。上世纪80年代,我来内地拍戏,发现很多投资方很喜欢让导演改剧本,改成他们认可的东西,也会干预演员的挑选。但是现在,内地的电影市场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很多投资方会非常尊重我们的想法,当然我们也会尊重投资人的意见。客观事实是,拍电影没钱肯定不行,但电影也不是一个有钱就能行的东西。无论时代怎么变迁,我一直认为要适应市场,才是一个职业导演的责任。时代不会配合你,你要去适应时代。以前我们很多拍文艺片的导演看不起拍商业片的导演,包括我自己,那时候看不起王晶,后来也发生了戏剧性的转变,王晶还投资了我的片子。所以说,我现在真是觉得电影市场需要百花齐放,大家都能拍到自己想拍的电影,可以拍一些艺术片,又可以拍一些商业片,只要能够生存就好了。其实我们去拍文艺片也希望拍出来以后能卖座,我从没排斥用明星或者偶像。很多新导演很不愿意找大明星,因为很难谈下来,又怕他们在现场有很多意见。但一开始我是新人的时候我就和大明星合作,比如像张艾嘉,可是他们都很帮我,而且投资的老板一听是大明星,也会很有安全感。如果大明星、新人两个都适合演一个角色,那我宁愿用大明星,因为还加了一层保证,不仅是演技的保证,还有发行以后的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