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行走在丝绸之路上的大唐诗人(六)
2017-11-15木匠
木匠
那些行走在丝绸之路上的大唐诗人(六)
木匠
上周我们聊到丝绸之路在进入陇右地区后,遇见的第一个大城市是秦州(今甘肃天水)。唐代大诗人杜甫在安史之乱后期,曾在这里住过三个多月,并写下了著名的《秦州杂诗二十首》,本周,我们再来看看还有哪些诗人,也曾到过这里,并为此地留下了哪些诗篇。
陇山,又叫陇坂、陇坻和陇首,是横亘在关中平原西部的一道山脉,其主峰在宁夏固原、隆德两县境内,海拔近3000米。山体为南北走向,长约240公里,是渭河平原与陕西高原的界山,也是渭河和泾河的分水岭,因山道六盘始达山顶,故也叫六盘山。
古代商旅、征夫、流人和要去西部地区赴任的官员,从长安出发后,一路向西,如果说走到这里,还没有感受到什么殊风异俗的话,那在翻过了陇山之后,再见到的景象,就和内地完全不一样了。黄沙漫漫,人烟稀少,山路难行,物资缺乏,在内地生活惯了的人来到这里,一般都很难适应,所以极容易生发强烈的思乡之情。
《陇头歌辞》是南北朝时期一位没有留下名字的诗人,记录的三首流行于此地的民歌。
【其一】
陇头流水,流离山下。
念吾一身,飘然旷野。
【其二】
朝发欣城,暮宿陇头。
寒不能语,舌卷入喉。
【其三】
陇头流水,鸣声幽咽。
遥望秦川,心肝断绝。
当是有了这三首民歌代代传唱,使得“陇头流水”成了丝路上旅人们思乡的代名词。《陇头水》这个乐府旧题也被历代很多的诗人写过,仅唐一代,就有张籍、卢照邻、罗隐、皎然、杨师道、王建、沈荃期、鲍溶、于、李咸用、储光羲等人写过。
《陇头水》卢照邻
陇坂高无极,征人一望乡。
关河别去水,沙塞断归肠。
马系千年树,旌悬九月霜。
从来共呜咽,皆是为勤王。
《陇头水》沈荃期
陇山飞落叶,陇雁度寒天。
愁见三秋水,分为两地泉。
西流入羌郡,东下向秦川。
征客重回首,肝肠空自怜。
《陇头水》(节选)王建
陇水何年陇头别,不在山中亦呜咽。
征人塞耳马不行,未到陇头闻水声。
《陇头水》(节选)罗隐
借问陇头水,年年恨何事。
全疑呜咽声,中有征人泪。
又,在唐人所作的和陇山有关的诗中,我个人比较喜欢的是盛唐著名诗人岑参的《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
一驿过一驿,驿骑如星流。
平明发咸阳,暮及陇山头。
陇水不可听,呜咽令人愁。
沙尘扑马汗,雾露凝貂裘。
西来谁家子,自道新封侯。
前月发安西,路上无停留。
都护犹未到,来时在西州。
十日过沙碛,终朝风不休。
马走碎石中,四蹄皆血流。
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
也知塞垣苦,岂为妻子谋。
山口月欲出,先照关城楼。
别家赖归梦,山塞多离忧。
与子且携手,不愁前路修。
岑参,大约出生在公元715年,南阳人。他的曾祖和伯祖,还有伯父都做过宰相,他的父亲也曾做过州刺史。但在他还不到十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道亦因此而中落。
岑参自幼从兄读书,遍览史籍。天宝三年(744年),登进士第,授右卫率府兵曹参军(一个正八品下的小官,杜甫也曾当过)。天宝八年(749年),充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任掌书记。这首诗就是他在赴安西经过陇山时所作的。
全诗可分为三层,第一层从开始到“雾露凝貂裘”;第二层从“沙尘扑马汗”到“岂为妻子谋”;第三层从“山口月欲出”到结束。
第一层写诗人一大早从咸阳出发,一路快马加鞭,傍晚便赶到了陇山,而到了陇山后的第一感受就是“陇水不可听,呜咽令人愁”。
第二层写诗人在陇山遇到了从安西来的宇文判官,也就是诗里的“谁家子”。“沙尘”和“雾露”两句是在为“谁家子”的出场进行铺垫;“西来”和“自道”两句则点明了“谁家子”的身份,特别是“自道”一词用得很妙,使“谁家子”的兴奋之状跃然纸上。诗人在见到这个“谁家子”后,受其昂扬的情绪所感染,心情也悄然发生了变化,不再是之前的“陇水不可听,呜咽令人愁”了。
“前月”以下八句,都是宇文判官讲给诗人的他从安西出来来到这里,一路上的经历,并特别强调了“十日过沙碛,终朝风不休,马走碎石中,四蹄皆血流”。这也可以被视为是对“塞垣苦”的渲染。但他在讲述这些在诗人眼里可谓“苦难”的时候,周身上下所散发出来却不是愁苦,而是大丈夫昂然立于天地间,以身许国、公而忘私的英雄气概。“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也知塞垣苦,岂为妻子谋”是不是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建安诗人曹植在他的《白马篇》中为我们塑造的那个“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名在壮士籍,哪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战士形象?
第三层写诗人夜宿陇山的情景。“山口月”“、关城楼”“、溪流与松风”都是眼前景,而“离忧”则是心中事。诗人在这里给我们来了个先抑而后扬“,与子且携手,不愁前路修”,一扫之前“陇水不可听,呜咽令人愁”“、别家赖归梦,山塞多离忧”的悲观情绪,以高昂的情调结束了全诗,使人回味悠长。
下面,我再来说说唐代陇山百姓的生活。虽然说在封建社会低层人民的生活在哪儿都好不到哪去,但这儿的百姓却是更多一分苦,原因竟是为了一只鹦鹉。彼时,陇山出产一种彩色的鹦鹉,皇家经常会下令当地进贡这种鹦鹉,于是,捕捉鹦鹉就成了当地百姓在按规定交完地税和丁税、正常服完兵役与徭役之外,还要额外负担的一份官差,即为皇家捉鹦鹉。
晚唐诗人皮日休曾写过一首《哀陇民》,就记述了当地山民被逼捉鹦鹉,“十人九死”,“每岁啼涟涟”的悲惨遭遇。
陇山千万仞,鹦鹉巢其巅。
蚩蚩陇之民,悬度如登天。
空中觇其巢,堕者争纷然。
百禽不一得,十人九死焉。
陇川有戍卒,戍卒亦不闲。
将命提雕笼,直到金堂前。
彼毛不自珍,彼舌不自言。
胡为轻人命,奉此玩好端。
吾闻古圣王,珍兽皆舍旃。
今此陇民属,每岁啼涟涟。
又,上周我们也已经提到丝绸之路在越过陇山后,再向西行不到100公里,即可到达秦州。唐代大诗人杜甫在安史之乱后期,曾来这里住了三个多月,并写下了著名的《秦州杂诗二十首》。
秦州城,即今甘肃天水。其实“天水”这个地名并非后来才有“。天水”本是城西郊的一个小湖。据说这个小湖里的水乃是“天河入池”,而且是“夏不增,冬不减,旱不涸,涝不溢”,故曰“天水”。不过今天这个所谓的“旱不涸”的神湖,早已经不存在了。但在唐代,天水的自然风光与人文景物还是很不错的。
卢照邻有写过一首《入秦州界》:
陇坂长无极,苍然望不穷。
石径萦疑断,回流映似空。
花开绿野露,莺啭紫岩风。
春芳勿蘧尽,留赏故人同。
和杜甫来秦州是在秋冬之际不同,卢是春天来的。春天通常都会给人一种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印象。这首诗的意思是:陇山长得好像没有尽头,弯曲的石径没入深山,使人怀疑它是不是真的断了,回流的溪水清可见底,鲜花开在被薄雾笼罩的绿色原野上,鸟儿迎着春风在紫色的岩石上鸣叫。秦州这美好的春光啊!请你多留一些日子吧,也好让我和我的老友一起欣赏。
又,老杜在秦州时,除写了《秦州杂诗二十首》外,也写过一些记述当地景物和民风的诗。如《寓目》:
一县蒲萄熟,秋山苜蓿多。
关云常带雨,塞水不成河。
羌女轻烽燧,胡儿制骆驼。
自伤迟暮眼,丧乱饱经过。
还有《山寺》:
野寺残僧少,山园细路高。
麝香眠石竹,鹦鹉啄金桃。
乱石通人过,悬崖置屋牢。
上方重阁晚,百里见秋毫。
这首诗所描写的“山寺”,即麦积山的石窟。麦积山在秦州城东南40公里处。据专家考证:麦积山石窟最早开凿于四世纪,一共有194窟,窟内有佛像7000余尊,壁画1000多平方米,是丝绸之路上很有名的一处风景名胜。杜甫在秦州时,其侄子杜所居的东柯谷和其友人赞上人所居的西坡村都在麦积山附近,诗人在和他们往还时,想必也是游览过麦积山的。
(未完待续)